買賣合同是實踐合同嗎
❶ 買賣合同、贈與合同為什麼不是實踐合同
買賣、贈與合同均屬於諾成合同,通常是根據法律的規定及交易而定。專
1、實踐合同屬,又稱要物合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
2、諾成合同,又稱不要物合同。實踐合同的對稱。指僅以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成立要件的合同。諾成合同自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即可成立,不以一方交付標的物為合同的成立要件,當事人交付標的物屬於履行合同,而與合同的成立無關。
3、區別。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區別並不在於一方是否應交付標的物。實際上,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兩者成立與生效的時間是不同的。諾成合同自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達成合意)時起合同即告成立;而實踐合同則在當事人達成合意之後,還必須在當事人交付標的物以後,合同才能成立。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確定,通常應根據法律的規定及交易而定。例如,根據傳統民法,買賣租賃、僱傭承攬、贈與、委託等屬於諾成合同。而使用借賃、保管、運送等屬於實踐合同,質權設定合同及其定金合同也屬於實踐合同。然而此種分類並非絕對不變。例如,運輸合同並非都是實踐合同,也有一些為諾成合同。
❷ 買賣合同是承諾合同還是實踐合同求解答及理由
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別:
一、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區分理論的歷史演變
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起源於古羅馬。在古羅馬社會初期,商品交換不發達,且多局限於部落內部進行。對這種偶然進行的交換,交換雙方當事人投入了充分的關注,採取了類似敬神般的特定儀式以期交換順利進行,而最終實現交換的目的。法律也側重於對形式的保護,規定契約必須經過特定的形式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力,即「使法律執有制裁武器的,不是一個允約,而是附著一種庄嚴儀式的允約」。 最初的契約形式分為兩種:「曼兮帕蓄」方式與「耐克遜」方式。隨著契約理論的發展,這兩種形式逐漸為「口頭契約」、「文書契約」、「要物契約」及「諾成契約」的分類所取代。要物契約出現於共和國末年,是通過物的交換而締結的契約,包括消費借貸、使用借貸、寄存和質押四種類型。這四種合同都是無償的,即當事人締結契約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經濟上的利益,而是基於某種特定的關系(消費借貸、使用借貸和寄存的締結是基於相互信賴的關系)或為了特定的目的(質押是依附於借貸合同的,是以保證借款的歸還為目的)。這種無償性要求法律基於公平的考慮給予一方當事人以特殊的保護。要物契約的出現是法律「第一次把道德上的考慮作為『契約』觀念的一個重大革新」。 諾成契約的出現晚於要物契約,是指通過合意而形成無須任何手續的契約。在它誕生之初,僅適用於買賣、租賃、合夥、委託,但它擺脫了形式的束縛,「開創了契約法的新階段,所有現代契約的概念都是從這個階段發軔的」。
羅馬法對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為《法國民法典》所採納。但《法國民法典》對實踐合同的規定與羅馬法有所不同,是將交付作為合同生效的要件,而非成立要件。而且《法國民法典》僅規定了一種實踐合同,即「本義上的寄託」。(所謂「本義上的寄託」是指當事人一方接受他方動產進行無償保管,並負責返還原物行為。類似於古羅馬時的寄託與中國的保管合同。我國有些學者認為《法國民法典》中的借貸合同也是實踐合同 ,對此筆者持相反意見,因為,《法國民法典》中並未明確規定借貸合同必須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法國民法典》將實踐合同的范圍縮小,僅限於寄託合同是因為在法國大革命後誕生的《法國民法典》以合同自由原則作為其指導思想,認為:合同是當事人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法律,國家不應對合同成立或生效設置過多的障礙。這種理論為一百年以後的《德國民法典》所採納,以崇尚抽象概念而聞名於世的《德國民法典》卻徹底的拋棄了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而代之以行之有效的各項具體的規定。5其實,拋棄區分理論的根本原因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而傳統的實踐合同賴以存在的「特定關系」或「特定目的」已經日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專業化運作模式。
二、混亂的「區分理論」及矛盾的合同立法
我國許多學者為了使區分理論合理化,而致力於對實踐合同的含義及存在幾種實踐合同等問題的研究。但這種研究的結果卻事與願違:理論上的爭議層出不斷,合同法條文矛盾輩出。
(一)對實踐合同的定義之爭
對諾成合同的含義我國理論界的基本觀點一致,即「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6而對實踐合同的含義我國理論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實踐合同是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需要交付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7另一種觀點認為「實踐合同是指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需要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的給付才能成立的合同」。8這兩種觀點的不同也導致了對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有名合同中究竟有幾種是實踐合同的不同認識。
筆者認為:將實踐合同中的標的物的交付視為合同成立的條件與我國合同法的基本理論存在沖突。依據我國的合同法,合同的訂立過程是由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構成的。當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到達要約人時,承諾生效,合同成立。既然合同已經在承諾生效時成立,又何以交付了標的物時才成立呢;如果將交付標的物之時作為合同成立之時,則在承諾生效之後,標的物交付之前的階段是否有合同的存在呢?理論上無法解決這一難題,所以筆者認為應將標的物的交付作為合同的生效條件;在承諾生效之後標的物交付之前合同成立但尚未生效。其次,「完成約定的其他給付」理論任意的擴大了實踐合同的范圍,使許多本來可以通過合意即生效的合同失去了法律的保護。依據該理論,買賣合同當中的定金的交付即可被視為「完成了約定的其他給付」而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買賣合同亦為實踐合同,定金未交付則無合同的成立或生效,這顯然是對當事人合同自由權利的一種踐踏。筆者建議將實踐合同定義為「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才能生效的合同。」
(二)我國合同法中有幾種合同是實踐合同
由於對實踐合同含義的不同理解,導致了學者對我國《合同法》有名合同中究竟有幾種是實踐合同的不同認識。以下筆者將對存在爭論的各種合同進行評介。
1贈與合同。在《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立法對贈與合同沒有具體規定,但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司法解釋中可知「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財產的交付為准。」在我國合同法的起草過程中,立法者對贈與合同是實踐合同還是諾成合同存在爭論,最終合同法拋棄了要物性與諾成性的爭論,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應前款規定。」據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對贈與合同的實踐性與諾成性採取了兩分法,將一般的贈與合同(不區分書面贈與和口頭贈與,但不包括具有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原則上規定為諾成合同;而將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以及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為實踐合同。」9但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未明確規定以贈與財產的移交作為贈與合同的生效要件,所以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
2運輸合同。關於運輸合同是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學者中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運輸合同一般為諾成合同,但以托運單、提單代替書面運輸合同的,因承運人往往需要收取貨物並核查後才能簽發提單或在托運單上蓋章,故這類合同應為實踐合同」。10另一種觀點認為:「客運合同為實踐合同,貨運合同為諾成性合同。」11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運輸合同為諾成合同,但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12筆者認為運輸合同為諾成合同。因為,第一如果認定運輸合同為實踐合同,則承運人在同意托運而未實際交付貨物前,合同並不生效。即使其後對托運人交付的貨物不予接受和托運,也不承擔違約責任,這樣對托運人是極不公平的,會嚴重影響托運人和收貨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樣,若托運人不交付貨物,即使承運人已為托運作了准備,也不能追究托運人的違約責任,則會影響承運人的營業。將運輸合同規定為諾成合同,符合了現代化社會中專業化的要求,保護了托運方和承運方的共同利益。第二,提單和客票並不是合同的標的物,而只是運輸合同存在的證明,因此不能將提單和客票的交付視作運輸合同生效的條件。綜上所述,運輸合同應為諾成合同。
3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被我國學者公認為實踐合同。筆者認為既然將這兩類合同歸為實踐合同則這兩類合同必然具有某種內在的共性,需要法律加以特殊的規定。但筆者卻未發現這兩種合同之間的內在共性。唯一使這兩種合同與其他有名合同相區分的特徵是「交付物才成立或生效」,這種共性的缺乏與特徵的存在顛倒了因果關系的邏輯性。而且,我國合同法中對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規定有所不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而《合同法》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因為將標的物的交付視為合同成立的條件與我國合同法中關於合同成立的規定相沖突,所以筆者建議修改我國《合同法》第367條為「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生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三)區分的意義何在
多數觀點認為區分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意義有二:其一,兩者成立或生效的時間及要件不同。筆者認為: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在成立或生效的時間及要件上的不同是「區分論」設置的一種劃分標准,不能以這種劃分的標准作為劃分後所具有的意義;其二,對當事人義務的規定不同:諾成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違反該義務便產生違約責任;而在實踐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的給付不是當事人的給付義務只是先合同義務,違反它不產生違約責任,可構成締約上的過失責任。締約上的過失責任是合同責任向締約階段的擴展和延伸,其與違約責任之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的是法定的先合同義務,而違約責任違反的是約定義務;其次,締約過失責任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而違約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只要有違約行為存在,除法律規定的少數免責事由外,行為人一般都要承擔違約責任;再次,從責任方式上看,締約過失責任僅有賠償損失和返還財產兩種方式,而不是像違約責任方式那樣多樣化。由上述區別可以看出違約責任是比締約過失責任涵蓋性更強的責任形式。對實踐合同中違反「交付標的物」義務的當事人應追究違約責任還是締約過失責任呢?試舉例說明:甲乙系好友,雙方於2001年7月11日約定由甲於7月21日借給乙人民幣10萬元,在7月18日雙方關系惡化,甲拒絕借錢給乙。在該例中,乙可以依據合同法第42條第3款「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的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追究甲的締約過失責任。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是較違約責任輕的一種責任形式,所以在這種狀況下追究甲締約過失責任與立法者設立實踐合同以保護無償的出借人的立法目的相吻合。但如果乙在甲交付貨幣之前拒絕借用,甲依據合同法規定追究乙的締約過失責任,而在這種狀況下追究乙締約過失責任明顯不如追究乙違約責任更有利於保護甲的利益,這就與設立實踐合同的立法目的相違背。規定以標的物的交付作為合同的成立或生效要件是為了保護出借人和保管人的利益,但這種特殊的保護措施在減輕出借人和保管人的合同責任的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獲得有效的補救的權利,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理論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在我們進行學術研究時,需要將具有共性的客體進行分類和概括以方便於學術研究和更好的指導實踐。但在考察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中我們卻找不到兩種實踐合同中內在的共性,觸目所及的卻是理論的紛爭與矛盾的合同立法。當一種分類賴於存在的社會土壤發生變化已經不適應其生存時,我們就不應再停留於對它的縫縫補補,而應勇敢的拋棄它。13
三、取消「區分理論」後具體措施
筆者認為拋棄區分理論,首先應廢除實踐合同賴以存在的基石「要物性」,因為這種要物性的規定是對合同自由原則的人為障礙。其次,在廢除要物性之後應增加一些具體的措施。我國台灣地區在1999年對民法債編部分的修正中就採取了廢除實踐合同要物性的措施。14刪除了原民法中第465條「使用借貸,因借用物之交付,而生效力。」和第475條「消費借貸因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交付,而生效力。」在廢除了實踐合同的要物性的同時,新法規又增加了一些具體的規定,如增訂第465條規定:「使用借貸預約成立後,預約貸與人得撤銷其約定。但預約借用人已請求履行預約而預約貸與人未即時撤銷者,不在此限。」及增訂第475條規定「消費借貸之預約,其約定之消費借貸有利息或其他報償,當事人之一方於預約成立後,成為無支付能力者,預約貸與人得撤銷其預約。消費借貸之預約,其約定之消費借貸為無報償者,准用第465條之一之規定。」雖然台灣民法債編的此次的修訂中並未最終拋棄實踐合同,但筆者認為上述修訂足以說明「區分理論」的腐朽與陳舊,應廢除要物性代之以具體規定。
其實我國《合同法》對贈與合同的規定也是拋棄「區分理論」的有益嘗試。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單方負有義務,受贈人單方享有權利,所以法律曾基於公平的考慮「將交付作為贈與關系成立的條件。」又因為這種對成立條件的限制有諸多弊端,我國《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移轉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同時法律為了保護一些特殊的受贈人又在第186條第2款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應前款規定。」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是我國合同法理論領域創造性的開拓。但是,這種規定在保護特殊受贈人的利益時,禁止撤銷贈與的規定又過於絕對化。例如:當贈予人自身經濟狀況惡化或遇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而導致生活困難時,贈予人在此時可能其自身已成為社會中需要救助的人,如果禁止他撤銷贈與,則對贈予人是明顯的不公平。對此,《德國民法典》中「因生計所須的抗辯」即是可供借鑒的最佳範例。依據該規定:當贈與人所負擔的贈與義務損害了自己身份相當的生計或者法律規定負擔的撫養義務時可以拒絕履行贈與義務。如我國合同法也採納這項具體的規定,則法條之內容將更加詳備,而對雙方當事人也更加公平。
又例如《德國民法典》在借用合同與借款合同之中都規定了「預告解約通知」制度。該制度規定因某些事由的發生,出借人可以在法定期間內發出預告解約通知。在借用合同中這些事由包括「出借人因不可預知的理由自己需要使用借用物的;借用人違反合同約定使用借用物,特別是未經出借人同意將借用物交付第三人使用,或者怠於其他應盡的注意義務,致明顯危及借用物;借用人死亡。」在借款合同中,則根據發出預告解約通知的期限不同規定了不同的利息率。預告解約通知制度的設立一方面保護了出借人的利益,使出借人可以因特定事由的出現而終止合同;另一方面又通過「特定事由」和「利息率」兩方面對出借人撤銷合同加以約束,從而保護了借用人的利益。而我國合同法卻沒有類似的制度,筆者建議引進這一制度以完備我國的合同立法。
取消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的區分是歷史的選擇和實踐的需要,在取消區分理論之後,可以在借鑒外國具體做法的基礎上,對我國合同法中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增加一些具體內容,以實現對雙方當事人利益保護的均衡和實現公平的立法意圖。
❸ 1.我國《合同法》規定屬於實踐合同的有( )。 A.買賣合同 B.委託合同 C.保管合同 D.借貸合同
實踐合同又稱要物合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區分之意義在於確定合同是否成立以及標的物風險轉移時間。
諾成合同以合意為成立要件,實踐合同以合意和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給付義務為成立要件
在諾成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給付,系當事人的給付義務,違反該義務便產生違約責任。在實踐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給付,不是當事人的給付義務,只是先合同義務,違反它不產生違約責任,可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諾成合同,是指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經對方同意即能產生法律效果的合同,即"一諾即成"的合同。特點在於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實踐合同,是指除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須交付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在這種合同中,除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之外,還必須有一方實際交付標的物的行為,才能產生法律效果。實踐合同則必須有法律特別規定,比如定金合同,保管合同等。
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區別並不在於一方是否應交付標的物,而在於二者成立的時間不同。諾成合同自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達成合意時起合同成立;實踐合同則在當事人達成合意之後,還必須由當事人交付標的物以後,才能成立。
《合同法》186條中規定了贈與人的任意撤消權:贈與人在贈與財產轉移前可以撤消贈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贈與合同是實踐合同。因為需要注意的是:贈與合同的成立、生效是不同的。只要當事人雙方有贈與財產和接受贈與財產的合意。那麼贈與合同就宣告成立,轉移財產只是該合同的生效要件。
《合同法》又列出了兩種特殊的贈與合同,即具有救災,扶貧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的當事人只要有承諾,就不得反悔。
❹ 買賣合同是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
買賣合同是諾成合同
❺ 買賣合同是實踐合同嗎
買賣、贈與合同均屬於諾成合同,通常是根據法律的規定及交易而定。
1、實踐合回同,又稱要物合答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
2、諾成合同,又稱不要物合同。實踐合同的對稱。指僅以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成立要件的合同。諾成合同自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即可成立,不以一方交付標的物為合同的成立要件,當事人交付標的物屬於履行合同,而與合同的成立無關。
3、區別。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區別並不在於一方是否應交付標的物。實際上,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兩者成立與生效的時間是不同的。諾成合同自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達成合意)時起合同即告成立;而實踐合同則在當事人達成合意之後,還必須在當事人交付標的物以後,合同才能成立。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確定,通常應根據法律的規定及交易而定。例如,根據傳統民法,買賣租賃、僱傭承攬、贈與、委託等屬於諾成合同。而使用借賃、保管、運送等屬於實踐合同,質權設定合同及其定金合同也屬於實踐合同。然而此種分類並非絕對不變。例如,運輸合同並非都是實踐合同,也有一些為諾成合同。
❻ 買賣合同性質上為 有名合同 有償合同 雙務合同 實踐合同
買賣合同是有名合同、有償合同和雙務合同。但買賣合同不是實踐合同,而是內諾成合容同。
有名合同,是指民法和合同法有明文規定的合同。
有償合同,是指有對價的合同。
雙務合同,是指雙方各負義務的合同。
實踐合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
請採納
❼ 買賣合同 屬於 諾成性合同 還是 實踐性合同
買賣合同是諾成性合同,
❽ 買賣合同也是要交付所買賣的東西的啊,怎麼是諾成合同呢,應該是實踐合同吧
買賣合同是諾成合同,即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即可成立,無需交付標的物。
而交付標的物,這是買賣合同設立之後,當事人履行合同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