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糾紛
『壹』 如何處理家長與幼兒園的糾紛
幼兒園中的孩子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教師、家長意料外的狀況出現。今天從網路中摘錄一個小章節,希望對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成長中的糾紛有所幫助。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了解事情起因、過程。
對於孩子在幼兒園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可以通過老師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孩子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幼兒園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在孩子間糾紛的處理上,既要科學的引導,又要有親情式的疏導,做為家長切不可簡單教孩子「以暴制暴」,也不能一味的讓孩子避讓。這個話題,不僅對父母來言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事情,對於老師來言也是一項不斷研究的課題。
『貳』 如何正確引導幼兒處理糾紛與矛盾
1、鎮定情緒。糾紛發生後家長應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如實地將事實經過講清楚。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不能給予諸如是誰先動手打的?你沒有動手,對嗎?等錯誤的誘導、暗示,而鼓勵孩子講出真話,做個誠實的孩子。,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態度,便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3、解決糾紛。家長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應該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採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4、互相交心。幼兒間發生爭執時正常的,家長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戲時,發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不要小題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家長最好能抽出時間誠懇地和對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諒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為玉帛,在以後的日子裡友好相處。5、鼓勵交往。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糾紛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相反的,
『叄』 如何處理幼兒園孩子間的糾紛,家長應該了解的
小孩子在幼兒園總會和小朋友有些打打鬧鬧,也不排除個別小朋友欺負人,內被抓傷總是難免,遇容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找老師去理論,弄不好會造成不愉快,可是一味忍耐又不是辦法,該怎麼辦呢?(1)家長應該理解,老師是把孩子的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的。孩子在游戲中出現矛盾,老師會及時處理的。但是,有時發生小的磕碰,孩子不跟老師說,老師沒發現也是有可能的。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要找老師幫助解決。(2)培養孩子敢說話。遇到有攻擊性的孩子欺負自己時要敢於抗爭,跟他講理,讓他道歉,幫助他改下錯誤。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告訴老師求得幫助。孩子的矛盾是很容易化解的,過一會兒他們還會向朋友一樣又能玩兒起來了。(3)怎樣與老師溝通呢?家長不要以指責的口吻,要尊重老師。您可以這樣說:「我的小孩兒昨天是不是和某小朋友發生矛盾了?我的孩子手上有抓傷,他有沒有抓傷那個小朋友呢?」 老師聽後一定會去了解情況,幫助孩子辨別是非,教育霸道的孩子不能弱小,老大膽小的孩子敢於說話。教育孩子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出現問題及時與老師坦誠地溝通,老師心中會感謝您。又能避免產生積怨和誤會,還能督促老師完善他們的工作。
『肆』 如何解決幼兒家長和校方之間的矛盾糾紛
沒解決幼兒家長和校方之間的矛盾糾紛,就應該跟他們合理溝通,對他們開設一些講座什麼的,讓他明白一些道理
『伍』 如何正確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
當然是和平解決了
『陸』 如何處理小孩子之間的糾紛呢
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對則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並進行某種程度的懲罰。如果回自己的孩子沒錯,答則教導孩子如何反抗,怎麼阻止暴力,怎樣看待語言暴力以及明白該向誰尋求幫助。剩下的能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
『柒』 幼兒園如何正確處理幼兒矛盾所引發的家長之間的糾紛工作
身為幼兒教師要時時教育、叮囑幼兒之間要團結友愛,即便如此,在幼兒之間還是會經常會出現幼兒爭搶、打鬧行為,同時還會引發幼兒家長之間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此時我們就要科學、冷靜的處理幼兒家長之間的矛盾;
事件一:
今年十月末,新入園的小班孩子嚴嚴在玩玩具時,因爭搶玩具,把巍巍小朋友的耳朵咬破了,當時老師看到要發生爭搶,便快步走過去制止,但孩子動作之快,在老師過去的同時,已經將另外一名孩子耳朵咬破了。
當時一名老師馬上將受傷孩子帶到保健室,進行簡單處理,同時與兩名家長取得聯系,說明情況,老師並向受傷的孩子家長道歉,雖然受傷家長沒有很生氣,但為了讓幼兒園與受傷孩子家長安心,我們帶領孩子與家長到醫院進行檢查,大夫診斷為:沒什麼事,不用打針吃葯,等傷口自然癒合就可以了,不必驚慌,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於是我們就都放心了。但我們園領導並沒有就此就解決完此事,在孩子在家休息的幾天里,我們委派老師買了一些食品到受傷孩子家中看望、不斷打電話詢問,家長被我們感動了,說老師們工作真的很認真負責。
於此同時,我們還耐心勸導咬人孩子的家長工作,起初是咬人孩子的爺爺接的電話,當時爺爺說話很沖、也蠻不講理,說:「事情是發生在幼兒園的,與我們沒有關系,我們不管!」
當時聽到這樣的話,身為幼兒老師的我們,內心真的也是十分氣憤,但我們忍住心中的不滿,耐心勸導多次並與嚴嚴的其他家長聯系,說明情況;
因為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最後是孩子的奶奶來了,我們又與奶奶進行溝通:孩子在幼兒園發生咬人事件,我們幼兒園老師的確有一定的責任,但身為幼兒的家長也應對此事表示一個態度,不然被咬的孩子家長內心也會覺得不舒服,於是嚴嚴的奶奶在我們的禮貌、耐心勸導下終於主動買了些孩子喜歡的食品,去探望巍巍小朋友,就此此事畫上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
但通過此事,不斷的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看好幼兒,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不斷學習如何更好的做好家長工作。
事件二:
大班的兩名家長在早晨幼兒入園後,開始爭吵,聲音越來越大,園領導聞聲後,馬上上去勸住,經了解後,我們得知:浩浩的爸爸說:在幼兒園幾年來,浩浩一直受樂樂的欺負;
昨天幼兒接走後,在幼兒園操場上玩,又被樂樂欺負了,昨天媽媽回家後很生氣和爸爸說,於是爸爸氣不過第二天就等樂樂的家長來,想好好的理論一番,而當天正好也是樂樂的爸爸送的孩子;
他的爸爸認為,兩個男孩之間打打鬧鬧是正常的事,不必大驚小怪,於是兩個家長之間發生了爭執。
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園領導主動去解決家長之間的矛盾:
(1)勸家長停止爭吵。教師首先勸住兩位家長:「有什麼情況,咱們去會議室說。在這里爭吵多不好呀!」然後,把他們引到安靜的房間里,了解情況;同時,請班級一名教師把孩子帶到活動室,照看孩子。
(2)梳理家長的情緒,指導家長學會正確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孩子間發生糾紛是常有的事,比如都想第一個上滑梯、都想看同一本書等。家長應該體諒孩子。教師和家長是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如果孩子間發生小的糾紛,如推搡等行為、不要急於干涉,要給孩子一個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發現糾紛升級,再給幼兒以及時的指導。很多時候,當家長還在面紅耳赤、大動干戈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和好如初了。
作為家長,無論自己孩子的「不友好」行為是大是小,都應該給幼兒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學會與他人友好地相處,並向對方表示真誠的歉意。家長要讓孩子懂得:面對強者不示弱,面對弱者不欺凌。
受到「攻擊」的幼兒的家長也不要急於替自己的孩子出頭,要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學會處理這類事情。於是在我們多方的勸導下,終於平息了兩方家長當時的怒氣,有效地制止了家長的爭吵甚至打架的行為。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都不停的與兩方家長進行溝通,最後使兩位家長見面時能友好的打招呼!
通過以上的事情,我們深知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二代,父母平時嬌慣慣了,見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而學前階段的孩子的自控力、社會交往能力相對比較差,小朋友間時常發生爭執、推搡的行為。家長見了難免心疼,稍不注意控制情緒,彼此間就很容易吵起來。因此我們在全園內不斷探討如何做好家長工作、如何面對家長在幼兒園內的糾紛?使我們的家園工作更上一層樓!
事件三:
平等對待每名幼兒,不要讓家長覺得幼兒園有等級之分。我園大班孩子當中有一名領導家的孩子和普通職工家的孩子,由於心理作用起初工人家長總覺得我們時時事事都偏向領導家孩子,在幼兒開展各項活動時,經常說話給我們聽;
於是我們忍住這種被冤枉委屈的心情,每天主動與工人家長溝通,在各項活動中,做到公平的對待每名幼兒,即便如此,家長在心中還是會覺得我們優待領導家孩子,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就擺正老師的心態;
只要我們熱心公平的對待每名幼兒及家長,做到問心無愧即可,今天他們不理解我們,在長期以往的工作中,相信有一天他們會體會到我們真誠的付出!
嚴格執行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自從嚴格幼兒園鎖大門制度、家長需持卡接送幼兒園以來,發生過兩起對幼兒園保安人員進行言語攻擊的事件。一日,小班的孩子麗麗尿褲子了,老師便打電話與孩子的媽媽聯系,請帶來換洗的衣服,結果一會是孩子的爺爺來幼兒園給孩子送衣服,保安人員便按照規章制度,請家長出示幼兒接送卡;
家長說:「沒有」,於是保安便用對講機與辦公室聯系說明情況,我們便請保安人員轉告家長,請稍等,我們去小班落實一下,看是不是孩子的爺爺,就在此時,孩子的爺爺不耐煩了,說出不堪入耳罵人的臟話;
面對那些臟話、惡語,我們的保安人員,極力剋制自己的情緒,好言相勸,依舊嚴把幼兒園大門關,不讓不持卡、不認識的人員入內;
一會小班的老師便來到幼兒園大門處,確認是孩子的爺爺,並接過孩子的衣服,孩子的爺爺在轉身離開時,又破口罵了一句,老師只好再次平和的解釋一遍,說:「麗麗爺爺這是我們幼兒園的規定,家長必須持卡入園,我們已經通知每個家長多遍了??」
結果那位爺爺,頭也不回的走了。
面對此種情況,園長一方面安撫保安人員、老師受傷的心靈,同時告知保安做得對,再遇此種家長威脅、強行要入園的,一定要把住幼兒園的大門,對不認識的堅決不準開門,確保彼此的安全,同時要忍住一時的不滿,不要與家長發生任何的正面沖突。接下來園長再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系,說明情況。
於是在孩子的媽媽調節下,由於孩子父母出門了,就是孩子奶奶來到幼兒園,與班級老師和保安人員進行道歉,確保了幼兒園的安保工作有效地執行。同時此事也提醒了我們要加深對幼兒家長接送制度的宣傳、協調工作。面對來自家長無理的傷害,要做好職工的安撫、勸導協調工作,使每名職工能認認真真、開開心心工作!
『捌』 幼兒沖突行為的定義及界定
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需要同時存在而又處於矛盾中一種心理狀態,可以分為內部需要與外部限制的沖突、外部需要之間的沖突和內部需要之間的沖突三類。
沖突是指1 同時出現兩個(或數個)彼此對立或互不相容的沖動、動機、慾望或目標時,個體無法使之均獲滿足,但又不願意將其中部分放棄的心理失衡現象。2 因動機或慾望不能並存,個體不能從中得到滿足時,所形成的左右為難或進退維谷的心理困境。3 人與人之間彼此意見不和,甚至動武打鬥的情景,又稱人際沖突。4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不能協調的現象也稱為是沖突。
作為合作的對立面,沖突是針對稀有物品或價值的斗爭。為了達到所嚮往的目標,打敗對手是必要的,沖突的根源在於利益和有價值物是有限的,個人在追求這些稀缺資源時必須競爭,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每個人都盡力去征服別人。
綜合「沖突」的基本釋義以及具體領域對沖突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對立是沖突概念的核心成分。同時我們不難從中發現這里所講的沖突都是成人世界裡的沖突。
按皮亞傑的觀點,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認知發展一樣,也是一個結構轉換過程,只不過社會性由低到高的發展是一種行為結構的轉換過程。所以,兒童世界的沖突發展到成人世界的沖突過程,是一個沖突的發生、發展過程。兒童之間的沖突雖不具備成人沖突的所有要素,但是也具備沖突的基本特徵,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和特點。
二、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幼兒同伴沖突行為是指在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中幼兒與同伴在互動時一方的言行觸及了另一方的利益或者是違背了其意願而引發的相互對立爭執的情景。
首先,幼兒的同伴沖突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既不是群體之間的沖突也不是個體內部的思想、動機、慾望沖突。而產生在幼兒個體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即在互動過程中,互動雙方都有類似的行動,雙方彼此的行為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動態的行為流程。
其次,幼兒同伴沖突是一種相互對立的狀態。如果目標和意願存在不同,幼兒之間會發生直接的、外顯的對立表現。
再次,沖突是一種不斷轉化的動態過程。沖突並不是靜止的,也就是說幼兒同伴之間發生沖突之後,會由最初的相互對立到逐漸學會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並接納對方的觀點。實現由對立向和諧的轉化。
三、同伴沖突解決策略
沖突解決策略又稱為沖突處理策略、沖突反應方式或沖突處理方式。劉曉靜將其定義為:沖突解決策略是指兒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或戰勝他人而採取的手段或方式[30]。秦麗將沖突解決策略定義為兒童為了堅持達到自己的需要或戰勝同伴而採取的各種行為手段(包括求助於教師、教師主動解決沖突)[31]。魏曉娟認為沖突解決策略是個體在對沖突情境認知的基礎上所採用的反應方式[32]。劉文等認為幼兒沖突解決策略具有情境性、目的性及多樣性的特點,所以他將其定義為:個體在與同齡或者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出現對立時,為了終止這種對立狀態而採取的各種行為和手段[33]。大部分研究者均認同解決策略是同伴沖突問題的核心,它主宰著整個沖突的過程。本文將採用劉曉靜所下的定義,即「沖突解決策略是指兒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
『玖』 如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一、保護孩子不是「護犢子」
反觀整個事件,小林的家長之所以反應這么激烈,無非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被人搶了玩具還推倒在地,腦袋上磕了一個大包。想要保護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
可是,兩個孩子年齡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過程中有爭執,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的小爭執才給了他學習處理爭端的好機會。反之,如果是兩個孩子年齡差異比較大,或者是體型差異比較大,明顯地恃強凌弱時,那就強烈建議家長出面協助解決。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踏出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應該試著自己去處理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了,小江的家長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屬於霸凌事件,況且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小江的家長是否把握好了一個度呢?一旦越過那個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裡口口聲聲說的「霸凌者」。
後來這件事在家長中傳開之後,班裡很多家長都跟老師交代不要讓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長甚至說「我家沒有錢,萬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賠不起」。
這個家長本以為自己用這種方式保護孩子不受欺負,卻沒想到這之後,孩子在班裡受到了孤立。沒有人陪他玩兒,也沒人跟他做朋友,估計連老師都要敬而遠之了吧!聽老師說最近一段時間孩子都有病請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後就准備轉學了。不難想像,這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孤獨和寂寞!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二、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好爭端矛盾
前段時間我帶三歲多的兒子出去,走到一個要下三層台階的地方,台階下面站著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孩子,我兒子剛下了一個台階,這樣剛好跟台階下那個男孩目光平視,本來是友好地想去跟那個大哥哥玩的,沒想到大哥哥看到他過來,使勁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階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沒想到他動作靈敏地一骨碌爬起來,毫不示弱反擊似地使勁推了那個大哥哥一把,那個男孩被他一推往後踉蹌了幾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靜觀一下事態發展,看他們最終會怎麼樣。沒想到短暫的沉默之後,兩人竟然對視一笑,愉快地聊起天來了。
我們的孩子漸漸在長大,逐漸會建立自己的社會小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間更是如此。孩子的糾紛是由他們的天性所決定,而不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標准來決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矛盾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並且學會了磨煉和成長。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三、幼兒產生糾紛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的孩子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很低。但幼兒從很小就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與人交往,卻又害怕被人拒絕,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道德認識與行為認識常常脫節,不懂得如何去與人合作,便容易產生矛盾。
比如當別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時,孩子便覺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聲不響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歡某種玩具,而那種玩具剛好別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搶,從而發生糾紛。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周圍的環境因素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著孩子,家人對孩子的愛和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就讓很多孩子把別人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關心,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而來到幼兒園之後,幼兒園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別的小朋友共同分享,雖然也有固定屬於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類的公共物品還是不能據為己有,孩子自然心裡不平衡,這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
3、 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溫順,有的孩子則相對急躁,有的孩子善於與人交往,有的孩子則喜歡一個人玩,但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體中生活,就避免不了與人發生爭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鬥,但是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被搶玩具或者吃了虧,家長知道後可能就會教給孩子用暴力解決糾紛,慢慢地由於外界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四、孩子發生糾紛家長應該怎麼辦
1、 家長不要隨意充當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家長不要輕易地判斷對錯,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實上幼兒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幼兒都可以自己解決好,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大膽放手,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如果遇到別人欺負自己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與他協商,協商無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
如果別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原諒,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多說禮貌用語,比如說「請」、「對不起」、「沒關系」等等。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讓孩子自然體驗與人交往的規則
平時我們都會告訴孩子遇到糾紛時該怎麼做,也會給孩子灌輸與人友好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一旦與人發生爭執時,孩子也會受其情緒控制而將平時的叮囑拋於腦後。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僅僅要告訴他發生矛盾後該怎麼做,還應告訴他實際發生糾紛時可能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造成的影響,並指導孩子去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和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3、 家長應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面對與人交往的矛盾,我們也要盡量做到不與人發生過激爭執,採用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虧的時候,首先要分清事實,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威脅恐嚇對方。一旦發生這樣的事,一方面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為。另一方面也有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我們都終將成為家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所以我們都應該知道,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都是成長的一種必然,是我們作為群體生活的人所無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們作為家長,適當的時候也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與人交往的各種矛盾,我們只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相信一定能收獲一個健康、樂觀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