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糾紛
1. 如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一、保護孩子不是「護犢子」
反觀整個事件,小林的家長之所以反應這么激烈,無非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被人搶了玩具還推倒在地,腦袋上磕了一個大包。想要保護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
可是,兩個孩子年齡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過程中有爭執,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的小爭執才給了他學習處理爭端的好機會。反之,如果是兩個孩子年齡差異比較大,或者是體型差異比較大,明顯地恃強凌弱時,那就強烈建議家長出面協助解決。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踏出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應該試著自己去處理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了,小江的家長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屬於霸凌事件,況且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小江的家長是否把握好了一個度呢?一旦越過那個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裡口口聲聲說的「霸凌者」。
後來這件事在家長中傳開之後,班裡很多家長都跟老師交代不要讓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長甚至說「我家沒有錢,萬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賠不起」。
這個家長本以為自己用這種方式保護孩子不受欺負,卻沒想到這之後,孩子在班裡受到了孤立。沒有人陪他玩兒,也沒人跟他做朋友,估計連老師都要敬而遠之了吧!聽老師說最近一段時間孩子都有病請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後就准備轉學了。不難想像,這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孤獨和寂寞!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二、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好爭端矛盾
前段時間我帶三歲多的兒子出去,走到一個要下三層台階的地方,台階下面站著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孩子,我兒子剛下了一個台階,這樣剛好跟台階下那個男孩目光平視,本來是友好地想去跟那個大哥哥玩的,沒想到大哥哥看到他過來,使勁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階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沒想到他動作靈敏地一骨碌爬起來,毫不示弱反擊似地使勁推了那個大哥哥一把,那個男孩被他一推往後踉蹌了幾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靜觀一下事態發展,看他們最終會怎麼樣。沒想到短暫的沉默之後,兩人竟然對視一笑,愉快地聊起天來了。
我們的孩子漸漸在長大,逐漸會建立自己的社會小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間更是如此。孩子的糾紛是由他們的天性所決定,而不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標准來決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矛盾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並且學會了磨煉和成長。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三、幼兒產生糾紛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的孩子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很低。但幼兒從很小就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與人交往,卻又害怕被人拒絕,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道德認識與行為認識常常脫節,不懂得如何去與人合作,便容易產生矛盾。
比如當別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時,孩子便覺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聲不響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歡某種玩具,而那種玩具剛好別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搶,從而發生糾紛。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周圍的環境因素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著孩子,家人對孩子的愛和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就讓很多孩子把別人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關心,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而來到幼兒園之後,幼兒園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別的小朋友共同分享,雖然也有固定屬於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類的公共物品還是不能據為己有,孩子自然心裡不平衡,這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
3、 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溫順,有的孩子則相對急躁,有的孩子善於與人交往,有的孩子則喜歡一個人玩,但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體中生活,就避免不了與人發生爭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鬥,但是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被搶玩具或者吃了虧,家長知道後可能就會教給孩子用暴力解決糾紛,慢慢地由於外界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四、孩子發生糾紛家長應該怎麼辦
1、 家長不要隨意充當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家長不要輕易地判斷對錯,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實上幼兒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幼兒都可以自己解決好,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大膽放手,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如果遇到別人欺負自己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與他協商,協商無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
如果別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原諒,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多說禮貌用語,比如說「請」、「對不起」、「沒關系」等等。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讓孩子自然體驗與人交往的規則
平時我們都會告訴孩子遇到糾紛時該怎麼做,也會給孩子灌輸與人友好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一旦與人發生爭執時,孩子也會受其情緒控制而將平時的叮囑拋於腦後。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僅僅要告訴他發生矛盾後該怎麼做,還應告訴他實際發生糾紛時可能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造成的影響,並指導孩子去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和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3、 家長應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面對與人交往的矛盾,我們也要盡量做到不與人發生過激爭執,採用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虧的時候,首先要分清事實,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威脅恐嚇對方。一旦發生這樣的事,一方面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為。另一方面也有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我們都終將成為家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所以我們都應該知道,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都是成長的一種必然,是我們作為群體生活的人所無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們作為家長,適當的時候也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與人交往的各種矛盾,我們只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相信一定能收獲一個健康、樂觀的好孩子!
2. 孩子在學校有糾紛,家長怎麼處理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在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學校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所以,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產生矛盾或發生糾紛時,做家長的要看到事情的背後,往遠處想,孩子要戰勝的不僅僅是這個曾和它發生矛盾的小夥伴,而是以後,它所要面對的更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方方面面,絕對不是還手或者是家長幫助就可以解決的了的!
3. 孩子糾紛家長怎麼處理
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家長們應首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有利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內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容。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坐下來協商,協商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怨。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但不能「保護」他一世,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4. 小孩兒之間的糾紛可以訴訟嗎
因為小孩子都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他們也沒有相應的民事訴訟行為能力。在這內種情況下容,只能要求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就是他們的父母代理訴訟。
這對於作為監護人的父母來說,也是法定的一項義務。因此,不管是誰起訴誰,都應該將法定代理人列上。
5. 怎麼解決小孩子之間的沖突問題
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作用,並給孩子一個可替代的選項;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消耗孩子的多餘精力;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6. 孩子間的小糾紛,大人該不該介入
對小孩子做正確的引導,讓他去做獨立的思考,並和小孩子溝通交流想法。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很重要
7. 當孩子和同學發生小糾紛怎麼辦呢
在我們求學的道路上,同學是我們一路相伴的人,我們一起歡笑、一起打鬧,純潔的友情美好而可貴。但有時候同學之間也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糾紛,而這些往往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的。
哪些行為容易引起小糾紛呢?
![](http://www.fzipo.com/images/loading.jpg)
家長們在平時動用孩子的東西時要徵求孩子的同意;遇到事情多讓孩子自己處理,父母只從旁協助;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多讓他表達意見,比如孩子房間的布置等,在意見不過分的情況下,盡量採納,讓他意識到他的意見很重要並且是有效的。在父母做錯事,如錯怪了孩子時,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通過各種行為讓孩子也體驗到他是被尊重,是不能被侵犯的。
3.客觀的判斷事情發生的原因,不可以偏袒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是充分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即使是自己的孩子的錯也不可以過分的教訓,因為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須階段,過分的教訓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報復心裡溝通徹底,讓孩子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誤,才是王道
8. 如何處理小孩子之間的糾紛呢
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對則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並進行某種程度的懲罰。如果回自己的孩子沒錯,答則教導孩子如何反抗,怎麼阻止暴力,怎樣看待語言暴力以及明白該向誰尋求幫助。剩下的能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
9. 家長如何正確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呢
當孩子之間出抄現糾紛時,家長們應首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有利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坐下來協商,協商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怨。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但不能「保護」他一世,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