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協議
A. 中國簽字的有哪些《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雅爾塔協定》《波茨坦公告》
你好,聯合國家宣言 波茨坦公告 開羅宣言(簽字了,蔣介石)
B. 波茨坦會議和波茨坦協定簽訂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第二來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7月自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召開了波茨坦會議。當時德國已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會議討論了處理戰後德國問題,以及波蘭問題等。會議還討論了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的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蘇聯的斯大林、美國的杜魯門和英國的丘吉爾(後期是新任首相艾德禮),還有三國外交部長,參謀長等人。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國以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宣言》(或稱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佔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關於處理戰後德國的問題,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又簽訂了《波茨坦協定》。
C. 二戰後,最終造成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二戰後,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雅爾塔會議(又稱克里木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秘密首腦會議。會議規定:德國被分裂,德軍被解散,德國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佔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佔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制委員會的一員。
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簽署了《蘇美英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協定確定了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
政治原則是: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為此規定德國境內的最高權力由美、英、蘇、法四國佔領軍總司令遵照本國政府的指令,分別在其各自的佔領區內實行。彼等並以管制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共同處置有關全德事宜。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並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准許成立並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德國行政應以政權分散和發展地方政府許可權為原則。
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鏟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並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關於德國賠償問題,蘇、美、英向德國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由西方佔領區獲得賠償。德國的艦隊和商船隊由蘇、美、英三國均分。
D. 現在日本和俄羅斯對四國群島有爭議。是因為雅爾塔協定還是因為波茨坦公告
北方四島是站在日本立場上的叫法,按二戰後安排,有的稱之為南千島群島。前蘇聯回奪取北方四答島是雅爾塔協定。這是同盟國三巨頭代表三國關於戰後安排的秘密協定,或說是協定達成後以公布形式的安排,前蘇聯曾想一舉掠取日本的北海道,但遭英美兩國的強烈反對。
E. 現在世界秩序的基礎,是二戰的三個公報,即:雅爾塔協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
這3個公報都是在二戰即將結束發生的,並且會議者都是當時的世界大國首腦,他們當時是把持著世界格局,並且討論的都是戰後如何從新瓜分利益。
F. 波茨坦協定的歷史意義
波茨坦協定使三大國戰時聯盟得以維持,解決了盟國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處置戰敗國版德國的問題,鞏固了權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也有利於加快結束對日戰爭,並為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誕生掃除了障礙。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分歧與矛盾已有明顯表現。波茨坦協定對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