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嶺協議
⑴ 外興安嶺以北的廣大西伯利亞領土是在後金入關前為了得到俄羅斯支持,就和俄羅斯達成協議,讓給俄羅斯的嗎
清朝建國前後,中國傳統的歷史疆域的北界(含東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處?
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喪失國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國蒙古族(韃靼和瓦剌)極北游牧界,這是確定明清之際中國傳統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據。查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八冊,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極北界限,在貝加爾湖以北的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上游地區,即大約北緯58 度寒帶和北溫帶草原的分界線。此線以北,是廣袤的西伯利亞,以南則是漠北草原布利亞特蒙古土謝圖汗轄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國傳統的歷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說清初國土北界在北緯58度線左右,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即《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談判之際,中方代表索額圖一開始就提出中俄兩國「以勒拿河為界」,而貝加爾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緯58度線附近。由此可見,清朝初期的統治者,確實把整個貝加爾湖地區看作是自己的國土。
2、《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失去的貝加爾湖東西南北四岸中國國土大約100萬平方公里。
按照這個邊界,明清之際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條約》、清代中期《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失去的貝加爾湖東西南北四岸中國國土,遠遠不止35萬平公里,從地圖上看,大約應在100萬平方公里左右,即東西兩岸大致各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個數字還有待於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朋友進一步確證,但不會有 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東北國界,比我們傳統認識中要復雜的多,東北疆域也比傳統認識中要大得多。
一般認為,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東段邊界是:中俄兩國北以格爾必齊河沿外興安嶺至海為界,嶺南屬中國領土,嶺北歸俄國管轄;西以額爾占納河為界,河以南屬中國,河以北屬俄國;介於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雙方待議。
這個表述長期以來給人們造成了兩個錯覺:
一是尼布楚地區似乎很小。條約規定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讓與俄國,好像很小的一塊國土,實際上,「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是很大的一片國土,這是因為統治者目光短淺、談判中一位綏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損失。
二是「烏第河待議地區」的范圍。《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都把「烏第河待議地區」錯劃為烏第河以南大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狹長地帶,這是很有疑問的。因為,中俄談判之初,中方代表堅持以勒拿河為界,後來鑒於平定「三藩之亂」,作出重大讓步,把尼布楚地區大片國土讓與俄羅斯。每 每讀到此處,心生疑問:那麼大片的國土都讓出去了,怎麼在這么一小片國土上卻斤斤計較起來,「寸土不棄」?
這個疑問,直到讀了遼寧省這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劉遠圖先生關於中俄早期東段邊界研究的專著《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月)第一次對《中俄尼布楚條約》所謂「烏第河待議地區」做系統了解,得知,烏第河未定國界范圍長期以來未得到人們的注意,大多數現代地圖將范圍界定在烏 底河以南外興安嶺之間,事實上是外興安嶺(當時稱諾斯山)東側分為南北兩個支脈,當時將北支脈即延伸到今楚科齊半島東端的岬角為諾斯角。《尼布楚條約》明確將北喏斯山與南支之間(即外興安嶺以烏第河為中心,南北兩側分支)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大約三、四百萬平方 公里廣闊土地定為待議地區。 1690年清將領巴海曾帶兵巡視外興安嶺和勒拿河以南地區,並到雅庫次克即俄東西伯利亞統治中心見戈羅文(《尼布楚條約》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與烏第河 地區為大清國土,勿騷擾滋事。《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二三十年裡,俄國人在此地區小心翼翼,17世紀末18世紀初比利時人托馬撕繪制的韃靼地圖表明勒拿河與今外興安嶺南支間東至大海的地區列為未定地區。
根據劉遠圖先生這一研究成果,清朝前期,直到鴉片戰爭,其間失去的國土,至少在四、五百萬平方公里左右,再加上清朝末期失去的三百三十六萬多平方公里,有清一代,喪失國土面積大約在七百---八百多萬平方公里以上。當然,清朝前期和清代後期失去國土性質是不一樣的,畢竟清朝前期國家統一正在完成之中,有諸 多制約因素在起中,這和後期列強的城下之盟是大相徑庭的。
也就是說當時是因為為了內部穩定才做出的讓步,然後這種讓步在大清國後期得到擴大,大清國真可以說是禍國殃民喪權辱國的,再加上大清國由於忌諱害怕中華民族各族的現代文明動搖其統治地位所以一直是對現代文明(包括現代資本、現代軍事武器,火葯槍、科學技術等)採取抵制壓制的策略和態度,所以在近代我們才會被西方列強征服並遠遠的被拋在後面,她比當時兇殘的蒙古人還可惡,蒙古人雖然愚昧但是對現代科技還是非常重視的,早期蒙古人不管屠城還是征服一個城市,都會留下一個火種,那不是他們的後裔也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美女,那是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尤其是對軍工科技尤為重視)可見他們的遠見要比滿族人來的要大得多。所以我們雖然經過蒙古人鐵騎的踐踏,但是我們科技文明不退反進,但是我們經過滿族人幾百年後卻是不進反退,可以說滿族人是現在我們被西方列強踩在腳下的罪魁禍首,所以在那個時期是我們丟失國土最多的時期。
⑵ 初中務必要記的歷史知識(100分!)
中國古代史
夏商西周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秦朝【統一】【中央集權】
兩漢漢朝【張騫 絲綢之路】
隋朝
唐朝【開唐盛世】【科舉制度的發展】
北宋【四大發明】
南宋
元
明 【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閉關鎖國】
朝代的時間 各朝代大事件 【少數名族與漢族的融合】
經濟中心的南移
這些是主要朝代 在高中的內容里主要學 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像五代十國 就不用記了。
中國史 【近代】公元1840-1949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北伐戰爭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抗美援朝 越戰 珍寶島戰役【可不記住】
這些大事件的 【時間】 【與哪個國家】 【條約】【意義】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分別簽訂;洋務運動開始
1898年,戊戌變法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洋務運動失敗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
1911年,辛亥革命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7年,4.12 大革命失敗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
1945年,抗戰勝利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1949年四月二十三日,蔣家王朝被推翻
1949年十月一日,新中國成立
現代
十年文革----三年自然災害
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大躍進 三大改造等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家開放】【政治】【經濟】【組織】
建設中國自己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國兩制 等等】
改革開放的意義 影響
世界史
1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1770-1870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1870—1914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 70年代左右
【影響】 【作用】 【意義】
2新航路的開辟
迪亞士 麥哲倫 達伽馬 哥倫布、
作用和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 英國內戰 法國大革命 彼得1860年改革
日本明治唯新
著這些大事件的意義 作用影響
英國內戰 【資產階級改革,世界近代史開始】
羅馬希臘 文化 的內容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文藝復興
作用 意義
共產黨宣言
巴黎公社
普法戰爭
俄國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參戰國 時間 影響
戰後各國經濟發展
美蘇冷戰【北約 南聯盟】 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
中東戰爭 海灣戰爭 科索沃戰爭
時間 意義
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 創始人 時間 傳播影響
中國新時期的【建交】【apce】
中國加入聯合國
軍事
核武器的發展
飛機
【911事件】
【反恐戰爭】
⑶ 璦琿條約是合法條約
1、「不平等條約」一詞僅是中國的說法,在國際法中凡經雙方政府確認的內協議、條約,均屬容有效,並無平等與否之異;
2、《璦琿條約》等相關領土條約均經過沙俄、滿清等兩個合法政府的確認,屬於有效條約,並經有效執行;
3、《璦琿條約》等相關領土條約簽定後,中俄兩國歷屆政府均予以繼承,並未廢棄;
4、列寧關於遠東問題的相關宣言,並非政府公文,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僅為其個人或俄共(布)的意向聲明,不能作為執行依據;
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成立後,曾經單方面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未獲得相關國家的承認;
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未就涉俄領土問題採取實際行動,實際繼承了上述相關條約;
7、中俄兩國邊界協議簽署之後,上述相關所謂「不平等條約」的合法性已經得到中國方面的再次確認,當然繼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