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權與管理權
① 公交車站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是哪個部門
1、公交候車亭的所有權是公交公司的;
2、公交候車亭的廣告經營權一般是公交公司外包給廣告公司的,或者是公交公司下屬的公交廣告公司自己經營;
3、一般情況公交候車亭的廣告設施上都有經營者的電話,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打114問公交的電話。然後再向公交咨詢廣告經營者的電話。
4、我們這兒也是兩家公交,候車亭由第一家經營,這是由於大多數的網點都是他的,另一家公交公司適度需適度繳費。
5、各個城市政策或許不同,最好是電話咨詢公交公司,也可以咨詢其主管部門——建設局
② 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所有權具體權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而且所有權人可以將其中的一種或多種權利通過委託、讓與等方式交與他人行使。
經營管理權一般是得到所有權人的委託或以其它方式許可來佔有、使用、收益財產的權利。一般不具有處分權。而且會受到一所有人的一些限制。比如農民對承包土地有經營管理權,但要按做為所有權人的國家規定的用途來行使經營權。
其實從實際權益上來講在我國有些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區別不大,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及政治原因才導致如今的復雜局面。比如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三十九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三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一百二十五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
③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 源於何事件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能准確的說是源於何事件。
經營者階層的異化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帶來的副產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即分權模式在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它從理論上對改革實踐進行了概括與闡釋,並成為指導改革的重要經濟理論之一。波蘭經濟學家W·布魯斯首先提出了分權理論。布魯斯認為選擇分權模式的目的是賦予國有制「社會所有制的特徵」,從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能夠符合社會所有制的兩個基本標准:第一,對所有制對象的處置必須是為了社會利益;第二,所有制對象必須是由社會來加以處置。分權模式與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模式——集權模式的區別在於:集權模式在中央和企業兩級均採用集中決策方式,只是在個人消費決策上採取分散方式,而分權模式將「一般的或日常的微觀經濟決策」分散化,即由企業主要依據市場機制自主決策。由中央和企業分別掌握宏觀經濟決策權和企業微觀經濟決策權的經濟運行模式,即是分權模式。 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產物,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趨勢首先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作為一種經濟機制,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也首先表現於資本主義條件下。早在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道夫·貝利就明確指出了西方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現象並加以闡述。他指出:「公司制度的興起,以及伴之而來的由於工業在公司形式下的集中而產生的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乃是20世紀中頭一個重要變化。」 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經營權膨脹及經營者侵佔所有者權益的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莫過於日本的「經理革命」。所謂「經理革命」,就是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經營者——經理階層憑借其經營者地位,逐漸以職能資本家的身份躋身於資產階級的過程。現代西方社會中,資本家階級日益分為所有者(投資人)和經營者(代理人)兩大階層,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人格化表現。在日本,作為職能資本家的經理階層,經過長期的經營,打破了自明治維新以後家族資本壟斷日本經濟的局面,成為一個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家族資本集團與個別資本家的新資產者階層。 由經營者對所有者權益的侵佔造成的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東歐改革中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也表露了出來。前南斯拉夫著名經濟學家杜尚·比蘭契奇在1973年發表的《南斯拉夫社會發展的思想和實踐(1945-1973)》一書中指出:「60年代開始前,政治結構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而後,特別是從1965年經濟改革起,社會進程日益使『經理』和『專家治國論者』執政。工人自治的根本原則和目的是把政治結構論者管理經濟的權利奪過來,並交給工人集體管理。但是,『轉移』給工人集體的權利,大部分是轉給了工人集體中的領導集團,而很少交給直接生產者。這種並不完善的自治概念獲得了一個政治思想的合法稱號,即所謂的『專家治國論結構』。」可見,比蘭契奇在當時就已注意到了,南斯拉夫所實行的「工人自治」的動機與效果並不統一。而這種現象,正是分權模式的邏輯矛盾在現實中的反映。其他一些東歐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波蘭著名學者雅羅舍夫斯基在80年代中期指出:「技術貴族——官僚主義的管理體制逐漸使直接生產者不能再對經濟、社會——政治決定施加影響,並削弱了代表機關和工人自治的作用」。「一言以蔽之,促使了全民所有制向『私人集團』所有制的轉化。」 經營者階層在「分權」過程中崛起。伴隨這一過程,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也發生了變化。比蘭契奇寫道:「在『管理階級』與工人群眾分開的同時,開始出現了社會差別和發財致富的過程。形成了某種所謂的『中等階級』。根據某些研究人員的估計,我國約占人口總數的2%達到了高度發達國家的所謂的『中等階級』的標准;約佔10%的人口(即工資最優厚者)接近這個水平;另一方面,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存標准線之內。」 事實上,實行分權模式的東歐國家中確實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分化。將70年代末、80年代初兩個西方國家,美國和日本與兩個採取分權模式的東歐國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社會財富分配狀況加以比較,即可發現:南、匈兩國社會分化水平已與美、日兩國大體相當。如果將居民按收入高低等分為5個組別,最低20%和最高20%居民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美國為5.3%和39.9%,日本為8.7%和37.5%,南斯拉夫為6.6%和38.7%,匈牙利為6.9%和35.8%。其中,南斯拉夫的社會貧富差距甚至比日本還要大一些。 然而,兩權分離可能導致的社會結果,即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產生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卻是不同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獨立的經營者階層的出現意味著資本家隊伍的擴大,它沖破了財產世襲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總體上,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仍是一種肯定。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情況則復雜得多,兩權分離可能既瓦解了國有制,又未帶來社會所有制。正如科爾奈指出的,市場社會主義時期的經營者直接成為政治制度劇變之後商人和經理階層的候選人。從社會主義的企業家直接轉變為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家,成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基礎。
④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是什麼意思
您好!「來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自的意思是: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不一定是同一個主體。比方說國有企業,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但國資委可以聘請某人當該企業的總經理,全權經營管理該企業。再比如,某股份制企業,參股人有張三、李四、王二、趙七等二十多名股東,這些股東都擁有該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但是他們都不會經營管理該企業,於是,公司董事會經討論後聘用孫六當總經理,來全權經營管理該企業。這就是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謝謝閱讀!
⑤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對管理有何意義
所有者可以藉助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管理者可以有更大平台創造更大價值,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促進管理專業化。
⑥ 如何實現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
1、確定兩權分離的基本原則
當投資人既是股東又是經營管理者時,必須從本質上把他們按這兩種角色加以嚴格區別,以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作為股東,他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具有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也就是投資者權益),享有按投資比例分紅的權利;作為經營管理者則是受雇於企業,與企業是委託與受託(僱傭與被僱傭)關系,享有按勞取酬的權利,這就是兩權分離的基本原則。
股東按照投資比例獲得企業的投資收益、具有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但是,不應該按照投資比例來分配對企業的管理權力。對企業的管理權力應該是按照每個人實際的管理能力來聘任。因為大股東不一定就具備最好的管理企業的能力;股東們也不一定具備擔任其希望擔任的職務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投資比例絕對不會成正比。所以對股東擔任經營管理人員同樣應該實行聘任制。對聘任的經理人員及各級人員都要進行監督、控制、考核。對違反股東意志或者國家法規的經理人員有權利隨時罷免。
股東參加企業的工作,不論是當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應該等同於企業的一般員工,沒有任何特權。一方面要按照個人能力來安排職位或者崗位,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履行應該履行的義務、獲得應該獲得的報酬;另一方面,不論是擔任總經理職務還是做一般員工,都 與普通員工一樣,必須遵守企業的一切規章制度,服從命令聽指揮。嚴格做到服從制度、服從紀律、服從企業權威。不要以所有者自居,在企業內部組織自己的勢力群體,以個人利益對抗企業利益。
2、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規范
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實行聘任制和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選聘方式,應該以股東大會的形式加以法制化。
股東大會應該明確規定:
首先是投資者內部人員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種類;
其次是,不同職位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經歷,不同的職位必須承擔的責任、義務和任職目標任務,不同的職位應該享有的報酬和權利等;
第三是,除董事長外,由內部人員擔任副總以上領導職務和財務主管的都要以法律文書的形式,與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簽署聘用合同,其他職位按照企業人事管理制度規定與企業(總經理)簽署聘用合同。
投資者內部人員的聘任依然堅持擇優聘用原則。投資者內部人員志願報名應聘職位,由股東會或董事會委託咨詢機構按照不同職位要求,對應聘者進行筆試,其後再由股東會或董事會聯合咨詢機構對應聘者進行口頭答辯,綜合兩項成績擇優聘用。
得到聘任後的高管人員與董事會簽署聘用合同,由董事會簽發任命書,聘用的高管人員方能到任,履行職責。
總之,當股東既是股東又是經營管理者時,必須從本質上把他們根據其不同的角色加以區別。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責任和不同的報酬。
為了保證兩權分離的法制化,在進行企業管理體制調整的時候要同時對「企業章程」進行修改,把兩權分離的原則、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實行聘任制和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選聘方式等內容寫進「企業章程」,以獲得法律的保護與支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到所有投資者的認同與支持.
⑦ 財產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情況下,會計的根本目標是完成受託責任還是控制和指導經濟活動
沒有聽說過 會計的根本目標 ,會計是對經濟活動的記錄和反映,能夠起到反饋和監督的作用,但很少說能起到控製作用(因為會計是事後記錄,至於事前一般都是通過預算控制),指導經濟活動更加說不上,因為編制預算嚴格上說不是會計的事,只是有時會利用到會計信息;
至於受託責任,一般資本的目的是保值增值,在市場情況下是通過市場價值反應,貌似和會計的關聯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如果認為利潤是通過會計核算出來的,那也不對,因為會計是反映,不一定代表真實。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⑧ 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對管理有什麼意義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對管理發展的重要意義
l 獨立管理職能和專業管理人員得到認可,管理成為職業
l 管理分工出現,提高管理效率,奠定組織形式發展的基礎
l 為科學管理理論發展創造條件
⑨ 財產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情況下,會計根本目標是
財產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情部下,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完成受託責任。
財務會計目標是內財務會計基本理容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即期望會計達到的目的或境界,整個財務會計理論體系和會計實踐是建立在財務會計目標的基礎之上。
(9)所有權與管理權擴展閱讀:
現代會計: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14、15世紀,由於歐洲資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發展。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賬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
⑩ 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意義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重要意義:
1、獨立管理職能和專業管理人員得到認可,管理成為職業;
2、管理分工出現,提高管理效率,奠定組織形式發展的基礎;
3、為科學管理理論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