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工作十二五專項規劃

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工作十二五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15 16:22:07

① 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重點任務

風電機組/光伏組件隨風速或輻照強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動特性與概率分布;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出力的時空分布和出力特性;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控制系統;大型風電基地或大型光伏發電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系統示範工程。
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發電實時監測技術、出力特性及其對調度計劃的影響;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發電日前與日內調度策略與模型;省級、區域、國家級范圍內逐級間歇式能源消納的框架體系;多時空尺度間歇式能源發電協調調度策略模型及系統示範工程。
大型風電場接入的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分析與建模技術;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數字物理混合模擬平台;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方法;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故障分析與保護策略;輸電工程關鍵技術及樣機;核心裝備研製與示範工程。
間歇式電源基礎數據、模型及參數辨識技術;間歇式電源與電網的協調規劃技術;間歇式電源並網全過程模擬分析技術;間歇式電源接入電網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分析評估理論和方法。
適應高滲透率間隙性電源接入電網的綜合規劃方法;提高區域電網接納間歇性電源能力的關鍵技術;時空互補的區域電網間歇性電源優化調度方法和協調控制策略;風、光、儲、水等多種電源多點接入互補運行技術;含高滲透率間歇性電源的區域電網防災技術、應急機制、數字模擬平台和示範應用。
區域性高密度、多接入點光伏系統並網及其與配電網協調關鍵技術,重點研究屋頂、建築幕牆與光伏一體化技術,並探索並網運營的商業模式;功率可調節光伏系統與儲能系統穩定控制技術、區域性高密度、多接入點光伏系統的電能質量綜合調節技術、新型孤島檢測與保護技術、能量管理技術;不同儲能系統的高效率智能化雙向變流器、新型集中與分散孤島檢測裝置、分散計量測控系統和中央測控系統等關鍵設備。
微網的規劃設計理論、方法、綜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規劃設計支持系統、運行控制技術;微網動態模擬實驗平台和微網中央運行管理系統;具有多種能源綜合利用的微網示範工程。
大容量儲能與間歇式電源發電出力互補機制,儲能系統與間歇式電源容量配置技術及優化方法;儲能電站提高間歇式電源接入能力應用控制與能量管理技術;儲能電站的多點布局方法及廣域協調優化控制技術。
多種類型新能源發電集中綜合消納在規劃、分析、調度運行、繼電保護、安穩控制、防災應急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考慮到我國風光資源豐富區域的電網結構薄弱的特點,發展電源電網綜合規劃方法,提出時空互補的優化調度方法和協調控制策略,研究高可靠性繼電保護與安全穩定協調控制系統,發展防災技術和應急機制。
不同類型系統故障引起的大型風電場群連鎖故障現象,抑制大型風電場群發生連鎖故障技術方案,大型風電場群參與系統穩定控制的技術方案,包含系統級的大型風電場群故障穿越綜合解決方案及其在大型風電基地上的示範應用。
風電機組、光伏發電系統先進控制技術;新能源發電設備監測與信息化技術;新能源電站的智能協調控制技術與協調控制系統。
含風光儲的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控制保護及可靠供電技術、信息化技術;含風光儲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的電能質量問題;包含風光儲的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示範工程。
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突破小水電群大規模接入電網的技術瓶頸,減少其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研究提高小水電群接入消納能力的電網優化方法和柔性交流、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小水電發電能力預測技術,小水電監測與模擬平台集成技術,小水電與大中型水電站群系統多時空協調控制方法,小水電與風電、火電系統多時空協調控制,提高小水電群接入消納能力的區域穩定控制理論、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統。
間歇式能源發電出力的概率分布規律並建立相應的模型,間歇式能源網源協調控制技術,間歇式能源發電系統故障穿越技術,間歇式能源發電系統電氣故障診斷及自愈技術。
「風電+抽蓄」的運營模式。設計風電抽蓄聯合運行模式,建立包括聯合優化模型、聯合模擬、安全校核、模擬交易等在內的支撐系統,形成完整的風電抽蓄聯合運行管理系統框架。
間歇式電源功率波動特性及其對電網的影響;廣域有功功率及頻率控制、分層分級無功功率及電壓控制技術,電力系統動態穩定性分析及控制技術;機組-場群-電網分級分散協同控制技術;嚴重故障下新能源電力系統故障演化機理及安全防禦策略,考慮交直流外送等方式下的間歇式電源緊急控制、輸電系統緊急控制以及其他安控措施的協調控制技術。
含大規模間歇式電源的交直流互聯大電網的協調優化運行技術,廣域協調阻尼控制技術,狀態監測與信息集成技術,實時風險評估技術,智能優化調度和安全防禦技術。 電動汽車電池更換站運行特性,更換站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接入電網的關鍵技術和控制策略;電池梯次利用的篩選原則、成組方法和系統方案;更換站多用途變流裝置;更換站與儲能站一體化監控系統;更換站與儲能站一體化示範工程。
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特性和規模化電動汽車充電對電網的影響;電動汽車有序充電控制管理系統;電動汽車有序充電試驗系統。
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控制策略和關鍵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機、智能車載終端和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協調控制系統;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實驗驗證系統;電動汽車充放電設施檢驗檢測技術。
電動汽車新型充放電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控制策略及檢測技術;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運行的關鍵技術。
規模化電動汽車電池更換技術、計量計費、資產管理技術;充電設施運營的商業模式;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路的運營管理系統建設方案。 基於鋰電池儲能裝置的大容量化技術,包括電池成組動態均衡、電池組模塊化、基於電池組模塊的儲能規模放大、電池系統管理監控及保護等技術;電池儲能系統規模化集成技術,包括大功率儲能裝置及儲能規模化集成設計方法、大容量儲能系統的監控及保護技術、儲能系統冗餘及擴容方法、儲能電站監控平台。
多類型儲能系統的協調控制技術;多類型儲能系統容量配置、優化選擇准則以及優化協調控制理論體系;基於多類型儲能系統的應用工程示範。
單體鈉硫電池產品化和規模製備自動化中的關鍵問題以及集成應用中的核心技術,先進的鈉硫電池產業化制備技術,MW級鈉硫電池儲能電站的集成應用技術。
MW以上級液流電池儲能關鍵技術,5MW/10MWh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在風力發電中的應用示範,國際領先、自主知識產權的液流電池產業化技術平台。
鋰離子電池的模塊化成組技術;電池儲能系統熱量管理技術、狀態監控及均衡技術、儲能電池檢測和評價技術;模塊化儲能變流技術,及各種不同型式的儲能材料與功率變換器的配合原則;基於變流器模塊的電池儲能規模化系統集成技術,及儲能系統電站化技術。
儲能系統的特性檢測技術;儲能系統的應用依據和評估規范;儲能系統並網性能評價技術,涵蓋電力儲能系統的研究、製造、測試、設計、安裝、驗收、運行、檢修和回收全過程的技術標准和應用規范。 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框架、模型、模式和技術支撐體系;含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裝置的配電網系統分析、模擬與試驗技術;考慮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電能質量的智能配電網評估指標體系;含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裝置的配電網在線風險評估及安全預警方法、故障定位、網路重構、災害預案和黑啟動技術;智能配電單元統一支撐平台技術;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保護設備和自愈控制系統;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示範工程。
靈活互動的智能用電技術體系架構;智能用電高級量測體系標准、系統及終端技術;用戶用電環境(特別是城市微氣象)與用電模式的相互影響,不同條件下的負荷特性以及對用電交互終端、家庭用電控制設備的影響;智能用電雙向互動運行模式及支撐技術。
智能配用電示範園區規劃優化和供電模式優化方法。配電一次設備與智能配電終端的融合與集成技術;配電自動化系統與智能用電信息支撐平台及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系統的集成技術;用電信息採集系統與高級量測系統、智能用電互動平台的集成技術;智能用電小區用戶能效管理系統與智能家居的集成技術;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與建築用電管理系統的集成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提高配電網接納間歇式電源能力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配電網負荷管理的優化調度方法,配電網分布式儲能系統的綜合能量管理技術;智能配用電示範園區。
主動配電網的網路結構及其信息控制策略,主動配電網對間歇式能源的多級分層消納模式,主動配電網與間歇式能源的協調控制技術。
智能配電網下新型保護、量測的原理和演算法;智能配用電高性能通信網技術;智能配電網廣域測量、自適應保護及重合閘等關鍵技術;開發智能配電網新型量測、通信、保護成套設備,智能配電網新型量測、通信、保護成套設備的產業化。
智能配電網的優化調度模式、優化調度技術,面向分布式電源、配電網路以及多樣性負荷的優化調度方法;包括優化調度系統以及新能源管控設備等關鍵裝備;智能配電網運行狀態的安全、可靠、經濟、優質等指標評價技術。
鋼鐵企業等大型工業企業電網的智能配用電集成技術。配電自動化系統與智能用電信息支撐平台及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系統的集成技術;用電信息採集系統與高級量測系統、智能用電互動平台的集成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
適於島嶼、油田群的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配網集成技術,包括信息支撐平台、自愈控制、用電信息採集、高級量測、用電互動、能效管理、儲能系統優化配置和運行控制,建設配網綜合示範工程。
高效自治微網群的規劃設計及評價體系,穩態運行與多維能量管理技術,多空間尺度微網群自治運行控制器樣機,統一調度平台軟體,多空間尺度高效自治微網群的示範應用。
孤島型微電網的頻率穩定機理與負荷-頻率控制方法,孤島型微電網的電壓穩定機理與動態電壓穩定控制方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孤島型微電網的技術,孤島型微電網系統的示範工程建設及現場運行測試與實證性研究。 電網智能調度一體化支撐關鍵技術;大電網運行狀態感知、整體建模、風險評估與故障診斷技術;多級多維協調的節能優化調度關鍵技術等。
在線安全分析並行計算平台的協調優化調度技術,復雜形態下在線安全穩定運行綜合安全指標、評價方法和實現架構;大電源集中外送系統阻尼控制技術,次同步諧振/次同步振盪的在線監測分析預警及阻尼控制技術;基於廣域信息的大電網交直流智能協調控制和緊急控制技術等。 感測器介面及植入技術,電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設計技術,智能開關設備的技術標准體系及智能化實施方案;具備測量、控制、監測、計量、保護等功能的智能組件技術及其與智能開關設備的有機集成技術;適用於氣體介質的壓力與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紅外定位溫度、聲學、局部放電信號等感測器及介面技術,各類感測器的可靠性設計技術和檢驗標准;開關設備運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狀態的智能評測和預報技術,智能開關設備與調控系統的信息互動技術,開關設備的程序化和選相合閘控制技術等。
高壓設備基於RFID、GPS及狀態感測器的一體化識別、定位、跟蹤和監控的智能監測模型,輸變電設備智能測量體系下的全景狀態信息模型;具有數據存儲能力、計算能力、聯網能力、信息交換和自治協同能力的一體化智能監測裝置;基於IEC標準的全站設備狀態信息通訊模型和介面體系構架,輸變電設備狀態信息和自動化信息的集成關鍵技術,標准化全站設備狀態採集和集成設備關鍵技術;輸變電高壓設備智能監測與診斷技術,輸變電區域內多站的分層分布式狀態監測、採集和一體化數據集成、存儲、分析應用系統。 智能配用電信息及通信體系與建模方法;智能配用電系統海量信息處理技術;智能配用電信息集成架構及互操作技術;復雜配用電系統統一數據採集技術;智能配用電業務信息集成與交互技術;智能配用電信息安全技術;智能配用電高性能通信網技術等。
電力通信網路技術體制的安全機理與屬性;通信安全對智能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保障智能電網各個環節的通信安全技術與組網模式;廣域電網實時通信業務可靠傳輸技術、支持多重故障恢復的通信網自愈與重構技術;電力通信網路的安全監測及防衛防護技術;電力通信網路安全性能優化技術;電力通信網路安全評價體系;智能電網通信網路綜合管理與網路智能分析技術,電力通信網綜合模擬與測試平台,電力通信智能化網路管理示範工程。
實用的新型電力參量感測器,以及多參量感知集成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多測點多參量的光纖感測網路技術;多種感測裝置的融合技術;電力感測網綜合信息接入與傳輸平台技術;電力物聯網編碼技術、海量數據存儲、過濾、挖掘和信息聚合技術;新一代高性能電力線載波(寬頻/窄帶)關鍵通信技術;電力新型特種光纜及試點工程,新型特種光纜設計、製造、試驗、施工、運維等配套支撐技術及基本技術框架,新型特種光纜的應用模式和技術方案;智能電網統一通信的應用模式、部署方式和網路架構,統一通信在支撐調度、應急、用電管理等各環節的應用和解決方案。
智能電網統一信息模型及信息化總體框架;電網海量信息的存儲結構、索引技術、混合壓縮技術、數據並發處理、磁碟緩存管理、虛擬化存儲和安全可靠存儲機制等信息存儲技術;基於計算機集群系統的並行資料庫統一視圖和介面、並行查優、海量負載平衡和海量並行數據的備份和恢復技術;海量實時數據與非實時數據的整合檢索和利用技術;雲計算在海量數據處理中的應用技術;海量實時資料庫管理系統;高效存儲及實時處理智能信息服務平台示範工程。
電網可視信息的模式識別、圖形分析、虛擬現實等技術,可視化支撐技術架構;智能監控系統架構,計算機視覺感知方法、智能行為識別與處理演算法等關鍵技術;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平台技術,桌面終端、移動終端、互動大屏幕等多信息展現渠道;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平台示範工程。 靜止同步串聯補償器、統一潮流控制器的關鍵技術,包括主電路拓撲、模擬分析技術、關鍵組件的設計製造技術、控制保護技術、試驗測試技術,開發工業裝置並示範應用;利用柔性交流輸電設備的潮流控制和靈活調度技術。
高性能、低成本、安裝運維方便的高壓大容量新型固態短路限流器,包括新型固態限流裝置分析建模與模擬技術、固態限流器主電路設計技術、固態限流器的控制與保護策略,工程化的高壓大容量新型固態限流裝置研製。
面向輸電系統應用的高溫超導限流器的核心關鍵技術,包括超導限流裝置的限流機理、主電路拓撲、建模和模擬分析、優化設計方法、控制策略、保護系統、試驗測試技術,220kV高溫超導限流器示範裝置研製。
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用高壓直流斷路器分斷原理理論分析、模型與模擬、直流斷路器總體方案、成套電氣與結構、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化、成套試驗方法、SF6斷路器電弧特性等,15kV級直流斷路器樣機研製及示範工程。
高壓輸電系統用高壓直流陸上和海底電纜的絕緣結構型式、機械和電學特性、絕緣、結構和導電材料選擇、成型工藝、相關測試和試驗方法、可靠性試驗,±320kV級陸上和海底電纜的研製及相關試驗測試。
直流輸電系統中的直流電流和電壓測量方法和技術,直流輸電系統直流電流和電壓測試系統方法和技術路線,直流輸電系統測量裝置計量和標定方法,高電位直流電流和直流電壓測試系統,全光直流電流互感器和全學直流電壓互感器,滿足特高壓直流輸電和柔性直流輸電需求的樣機及相關試驗、認證和示範應用。
換流器拓撲結構和主迴路優化、多端柔性直流供電系統分析、計算和模擬;多端直流供電系統與交流供電系統的相互影響和運行方式,研究多端直流供電系統的控制保護系統架構、電壓、潮流和電能質量控制方法;緊湊型、模塊化換流站設備及其控制保護系統,它們在城市供電中的示範應用。
直流配電網拓撲結構、基本模型、控制保護方案,直流配網模擬模型和技術,直流配電網設計技術,直流配電網換流站關鍵裝備,直流配電網經濟安全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考慮各類分布式電源接入和電動汽車充換電設備與電網互動情況下的直流配電網建設和優化運行方案,直流配電網管理和控制系統,直流配電網示範工程及相關技術、裝置和系統的有效驗證。 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范圍,建立一個涵蓋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儲能的智能電網綜合集成示範工程,實現智能電網多個領域技術的綜合測試、實驗和示範,並研究智能電網的可行商業運營模式,形成對未來智能電網形態的整體展示,體現低碳、高效、兼容接入、互動靈活的特點。
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範的技術領域包括:
大規模接入間歇式能源並網技術;
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協調運行電網技術;
大規模儲能系統;
高密度多點分布式供能系統;
智能配用電系統;
用戶與電網的互動技術;
智能電網信息及通信技術。

② 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的保障措施

改善創新產品應用環境、企業融資環境,促進企業創新;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加強區域發展,加強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優化貿易政策,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③ 智能製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形勢與需求

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進製造技術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通過各類科技計劃並依託國家重大工程,突破了一批長期受制於國外、長期依賴進口的高端裝備和智能裝備,如盾構機、大型自動化控制系統、精密加工中心等,同時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壯大,有些企業逐步成為國際知名企業。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製造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及各種消費品等工業主要領域,已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據統計,截止2010 年,我國製造業中的手機、彩電、粗鋼、水泥、微機等220 類產品產量居世界第1 位。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報告顯示,2009 年中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份額達到15.6%,美國為19%,日本為15.4%,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同時我國裝備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已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製造業主要以跟蹤模仿為主、自主創新為輔;產品組裝為主、功能創新為輔;系統集成為主、部件攻關為輔;應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為輔。基礎支撐技術薄弱,產品附加值低,製造過程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
1. 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
作為製造業大國,目前我國裝備製造業難以滿足製造業發展的需求,我國80%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嚴重依賴進口。普通船舶國產設備的實際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術船舶國產設備的實際配套率僅20%左右,而附加值很高的船舶電子產品本土化率還不到10%。高端裝備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主要體現在缺乏先進的感測器等基礎部件、精密測量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智能化嵌入式軟體等,先進技術對外依賴度高。
2. 關鍵支撐技術及核心基礎部件主要依賴進口
構成智能製造裝備或實現製造過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如新型感測器等感知和在線分析技術、典型控制系統與工業網路技術、高性能液壓件與氣動元件、高速精密軸承、大功率變頻技術、特種執行機構等。許多重要裝備和製造過程尚未掌握系統設計與核心製造技術,如精密工作母機設計製造基礎技術(設計過程智能化技術)、百萬噸乙烯等大型石化的設計技術和工藝包等均未實現國產化。幾乎所有高端裝備的核心控制技術(包括軟體和硬體)嚴重依賴進口。
3. 「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智能製造技術是以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全面結合為基礎的。而我國製造業的「兩化」融合程度相對較低,低端CAD 軟體和企業管理軟體得到很好普及,但應用於各類復雜產品設計和企業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軟體產品缺失。國內大多數企業在生產製造過程中一定程度地應用了自動化技術,但應用於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智能化技術嚴重缺乏。同時,信息技術和相關軟體產品與製造工藝技術融合不夠。 1. 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型感知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製造業正發生著巨大轉變,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向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智能製造已經成為下一代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1) 信息化。製造業信息化將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現代管理與製造技術相結合,帶動了技術研發過程創新和產品設計方法與工具的創新、管理模式的創新、製造模式的創新,實現產品的數字化設計、網路化製造和敏捷製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全面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
(2) 自動化。將完備的感知系統、執行系統和控制系統與相關機械裝備完美結合,構成了高效、高可靠的自動化裝備和柔性生產線,將實現自動、柔性和敏捷製造。
(3) 智能化。在信息化和自動化的基礎上,將專家的知識不斷融入製造過程以實現設計過程智能化、製造過程智能化和製造裝備智能化,將實現擬人化製造。使製造過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斷與適應能力,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也將會顯著減少製造過程物耗、能耗和排放。
2. 國內研究現狀與工作基礎
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我國製造業得到飛速發展,取得了一大批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和長期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先進製造技術,如機器人技術、感知技術、工業通信網路技術、控制技術、可靠性技術、機械製造工藝技術、數控技術與數字化製造、復雜製造系統、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等;攻克了一批長期嚴重依賴並影響我國產業安全的核心高端裝備,如盾構機、自動化控制系統、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設了一批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長期從事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高技術人才。這為智能製造專項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智能製造技術是未來先進製造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製造業發展的必然需求,是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實現我國從製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保障。
1. 為邁向「製造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從「製造大國」轉變成為「製造強國」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發達國家為擴大市場和技術優勢,不斷加大對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推出高端智能化產品。為實現「製造強國」目標,「十二五」期間,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製造業技術基礎,形成較為完備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其中,智能製造既是實現製造業結構調整的高端技術,又是支撐製造業「上水平」的基礎性技術。發展智能製造將為製造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推動和必要保障,這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
2. 為持續創造就業崗位提供有效工具
我國製造業在GDP 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產業結構必須多樣性,必須在發展高端技術的同時利用先進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特別是在紡織、機械、輕工、化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大力推廣智能化技術和裝備。
3. 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必要保障
航空航天、高速鐵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急需要大量高端製造裝備,工程機械、冶金、石化、軌道交通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需要大量新型感測技術、儀器儀表和控制系統。由於製造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的高技術、復雜化等特點,智能製造不僅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必要保障,而且其本身也正在孕育成為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4. 為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提供堅實基礎
裝備製造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和資金密集,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突破核心基礎技術和部件,不僅可推動高端裝備技術水平,同時也將帶動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開展智能製造技術研發將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5. 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提供有力手段
2009 年,國務院確定2020 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為:2020 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實現該目標並解決我國製造業當前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智能製造技術和裝備。應用更節能、更環保的先進裝備和智能優化技術,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和產製造過程的節能減排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製造業的規模大,但是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製造業發展的兩個重要任務。迫切需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通過智能製造技術的發展,提高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和附加值,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提升傳統製造水平。通過智能製造技術的發展,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新的就業形態。智能製造也將成為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支撐。

④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加強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以提高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能力為目的,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持續開展現代服務業理論、政策、商業模式、關鍵技術、標准規范、應用實踐等方面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逐步提高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能力。
(一)支持綜合研究機構的發展,提升戰略研究能力
整合支持一批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力量相融合的現代服務業綜合研究機構,持續開展現代服務業相關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明確現代服務業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發展方向與重點,為部門和地方制定積極的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支持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發展,提高共性技術創新能力
面向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系統外包、新興消費服務、新興公共服務、科技文化融合、研發設計等服務業創新發展重點方向和共性工程技術問題,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支持一批現代服務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現代服務業共性工程技術研究,提高現代服務業應用基礎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現代服務業科技領先企業申辦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現代服務業前沿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參與國際、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等工作,促進現代服務業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三)支持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提升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能力
支持現代服務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開展現代服務業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應用。支持現代服務業企業申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並充分考慮模式創新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中的作用。積極支持現代服務業企業依託技術中心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及創新平台,開展成果轉化、咨詢培訓、人才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工作,支撐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
(四)完善園區創新體系,提升園區創新創業支撐能力
支持發展一批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創新載體,加強公共支撐服務平台建設,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技術轉移、投融資、人力資源、交流與培訓、信息與宣傳、知識產權、中介代理等服務。支持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聯盟的發展,提升聯盟在促進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上的影響力。打造產業化基地網路創新服務平台,實現創新要素的在線集成和共享,推動產業化基地創新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流程化。

⑤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著力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

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公共科技服務需求,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詢等服務,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服務產業化,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
(一)發展研發設計服務業,提高創新設計能力
引導科技資源密集區域,將研發設計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積極鼓勵研發服務外包、合同研發組織等研發服務新業態的發展,培育集聚一批社會化投資、專業化服務的第三方研發機構,形成研發服務集群。面向區域特色產業集群需求,整合建設一批專業公共研發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儀器、數據、文獻共享和專業技術服務。鼓勵成立研發服務聯盟,開展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制訂行業技術標准。積極培育第三方工業設計機構,將工業設計服務支撐范圍擴展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建立重點行業產品設計通用資料庫、試驗平台及設計服務平台,促進設計資源的共享利用。建立專業化設計服務標准和管理體系,促進各類專業性設計機構的集聚發展。推進檢測服務市場化進程,積極支持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發展,培育一批綜合性檢測服務機構。規范檢測服務,研究制定技術檢測服務行業標准。吸引國外檢測機構在我國開展業務,加強品牌建設。
(二)發展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業,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
提升技術轉移機構的市場化運作能力,支持服務機構和企業之間探索新型技術轉移合作模式,解決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定價和知識產權共享與保護等問題。加強技術轉移機構的專業化、特色化功能和增值服務能力,強化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成果中試熟化服務。提高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經營能力。加強技術轉移信息服務平台、技術合同網上登記系統和技術合同網上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提高定價服務、技術產權交易信息服務能力。支持知識產權交易機構加強交易平台建設,開展專利檢索、交易、培訓等服務。加強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建設,優化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積極發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選擇有條件的區域建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加強同有關國際科技組織和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的合作,為企業開展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國際技術收購、技術與知識產權入股等業務提供專業化服務。
(三)發展創新創業服務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培育和支持創新創業服務新業態的發展,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多樣化的孵化器建設。大力推廣「孵化加創投」的孵化模式,提升創業成功率和孵化器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孵化器,搭建專業化服務體系,面向全球跨區域創業者和高端人才提供創業服務,發現、遴選和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長性、帶動性的「源頭」企業。擴大科技企業加速器試點,整合創新創業服務資源,加大與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的合作,為高成長企業做大做強提供資本、人才、市場等深層次服務。
(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業,提高投融資服務能力
進一步推動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集中力量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企業群體,為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科技金融業務創新,定製開發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保險質押等科技金融產品,探索科技貸款擔保、科技保險、產權交易與股權交易等新模式。推動「國家高新區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試點」,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引導作用,為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建設國家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台,進一步推動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為不同業態、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提供包括天使投資、貸款擔保、科技保險、投行券商業務等在內的差異化服務,促進科技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加強科技金融風險評估,開發科技金融機構風險預警和分析系統,為科技金融項目風險控制提供技術支撐,防範和化解科技金融業風險。
(五)發展科技咨詢服務業,提升科技咨詢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知識產權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交易規則和交易模式研究。加強產業研究和競爭情報服務,深入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把握產業主導權。鼓勵咨詢機構依據區域空間特性、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因素,為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提供產業咨詢服務。全面推進企業管理和戰略咨詢服務,推動本土管理咨詢服務企業的品牌化發展,拓展全球化發展的眼光與視野。支持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信息咨詢公司、會計事務所、法律事務所、投資和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進一步發揮科技咨詢機構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科技咨詢業信息化水平,建設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應用的服務平台,形成科技咨詢業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提升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
專欄:科技服務業 開展區域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委託研發、檢驗測試、技術培訓等服務。提升重點行業設計能力,加強設計標准體系建設,加快重點行業共享平台建設,增強我國製造業競爭力。開展技術轉移「金橋」工程,大力開展技術成果中試熟化服務。建設面向產業集群的科技服務集成平台,加強科技服務標准體系建設,搭建基於SAAS技術的跨行業、跨區域、跨服務主體的科技服務網路。建設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天使投資、貸款擔保等服務。開展科技服務業統計和監測研究,為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⑥ 智能製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及發展目標

智能製造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製造,是在現代感測技術、網路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智能化、製造過程智能化和製造裝備智能化等。
智能製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內涵也不斷完善和豐富。一方面,智能製造是製造業自動化、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和必然結果,體現在製造過程可視化、智能人機交互、柔性自動化、自組織與自適應等特徵;另一方面,智能製造體現在可持續製造、高效能製造,並可實現綠色製造。 1. 抓住高端、突出重點
以制約我國產業安全的高端裝備為突破口,以有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技術和裝備作為主攻方向,重點突破智能化的高端裝備、攻克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
2. 企業主體、服務發展
產、學、研相結合,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突破瓶頸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實現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技術,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設計與工藝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和系統控制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和系統集成技術是智能製造的核心,按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推廣一代的原則安排相關研究內容,突破智能製造基礎技術與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裝備、研發製造過程自動化生產線,制定相應技術與安全標准,增強產業競爭力,搶占製造業價值鏈高端,促進製造業結構升級和戰略調整,並系統布局創新基地和平台,培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
1. 建立智能製造基礎理論與技術體系
重點突破設計過程智能化、製造過程智能化和製造裝備智能化中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完善智能製造基礎技術、技術規范與標准制訂,為我國製造業實現低碳、高效、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撐。
預期指標:重點突破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建立和完善我國智能製造技術規范與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示範基地,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一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2. 突破一批智能製造基礎技術與部件
研發一批與國家安全與產業安全密切相關的共性基礎技術,重點突破一批智能製造的核心基礎部件,研發解決一批與國家安全與產業安全緊密相關的共性關鍵技術。
預期指標:解決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技術與部件,推進智能製造技術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十三五」製造過程智能化裝備和製造過程智能化的技術基礎。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獲得一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3. 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
研製一批面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智能化高端裝備,重點突破箱體類精密工作母機、工程機械、石化裝備、復合材料加工裝備、新能源裝備等智能化裝備。
預期指標:突破一批標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裝備,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提升國際競爭力,部分裝備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為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培育戰略新型產業。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0 億元的核心企業。
4. 研發製造過程智能化技術與裝備
攻克一批製造過程智能化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推進製造業核心業務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預期指標:研發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柔性生產線,攻克飛機自動化柔性裝配生產線和百萬噸級乙烯成套工藝技術及關鍵裝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重點企業。
5. 系統集成與重大示範應用
通過智能化高端裝備、製造過程智能化技術與系統、基礎技術與部件的研發、示範應用及產業化,提高高端裝備、技術與系統的自主率,帶動我國製造業技術升級,實現製造業高效、安全及可持續發展。
預期指標:實現智能化高端裝備、製造過程智能化、基礎技術與部件的示範應用,部分實現產業化,高端裝備、技術與系統的自主率提高10 個百分點,部分行業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示範基地。

⑦ 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科技部解讀

《規劃》的總體思路是結合我國國情、滿足國家需求、依靠自主創新、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攻克關鍵技術、形成標准體系、完成示範工程、實施推廣應用,加快智能電網產業鏈和具有國際競爭力企業的形成,取得國際技術優勢地位,推動國際標准化工作,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為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國際事務中贏得更大的主動權和影響力。
《規劃》部署共有九大重點任務:大規模間歇式新能源並網技術、支撐電動汽車發展的電網技術、大規模儲能系統、智能配用電技術、大電網智能運行與控制技術、智能輸變電技術與裝備、電網信息與通信技術、柔性輸變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範。每項重點任務又包含若干具體任務。

⑧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形勢與需求

「十一五」是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的五年。自2006年全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會議以來,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規劃綱要》的部署,組織實施了「現代服務業科技行動」,加強了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技術支撐體系、標准規范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開展了現代服務業科技應用示範,優化了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環境,提高了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水平,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重點項目,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醫療、數字內容、數字社區、數字教育、數字旅遊、電子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多個重要領域和方向,突破了一批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和系統集成技術,制定了一批現代服務業標准規范,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態勢初步顯現。通過應用示範,創新了一批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現代服務企業。截止2010年底,全國已有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18家,一批現代服務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相繼成立。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在服務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環境明顯優化。頒布了《現代服務業科技行動綱要》,舉辦了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系列論壇。在現代服務業相關領域支持建設了若乾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綜合研究機構,加大了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等政策的實施力度。提高了有關各方對現代服務業的認識,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21世紀以來,全球產業結構進入由「工業經濟」主導向「服務經濟」主導轉變的新階段。特別是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重塑國際競爭優勢,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在繼續將加工製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積極搶占後危機時代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基於信息網路的現代服務業成為國際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呈現出細分化、國際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
服務業的快速細分不斷催生出新的服務業態,推動新興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國際金融危機並沒有改變全球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服務國際化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支撐,數字化、信息化成為服務業提高能力和發展水平的共同選擇。
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及其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科技支撐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需求。科技進步與創新成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使科技在現代服務業中的作用日趨顯著。模式創新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以應用性、系統性、集成性為主要特徵的支撐技術成為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將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應對國際產業科技競爭,保證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明顯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都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大國」,但離「製造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還處於低端位置。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業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有效推動我國製造業向產業鏈高端轉移,大大提高產品附加值,有效帶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發展新興服務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演變,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密集、高成長性為特徵的現代服務業新業態,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數字文化、數字旅遊、數字醫療與健康、數字社區等依託信息與網路技術,從傳統公共服務業衍生出來的新業態。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迫切需要發展科技服務業。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不但通過其創新支持產業的發展,其本身也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依靠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促進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新創業服務、科技金融、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做大做強,培育科技服務產業新模式,壯大科技服務產業規模,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優勢。
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國現代服務業及其科技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偏小、新興服務業引領作用不強、科技服務業支撐能力薄弱、創新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等。
未來五年,為應對國內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巨大挑戰,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必須迎難而上,突破制約,准確把握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方向,緊緊抓住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強化部署,進一步提升科技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和引領能力。

⑨ 「十二五」綠色建築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總體思路

「十二五」期間,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作為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優先主題和發展重點,面向國家節能減排目標和民生需求,圍繞轉變建築產業發展方式,解決行業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強支撐綠色建築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研究,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符合國情的成套綠色建築技術體系和評價體系,通過構建示範平台、培養創新團隊、培育綠色建築及配套新興產業的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

⑩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完善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支撐體系

以促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為目標,在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財政投入、統計評價、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以及環境營造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支撐體系。
(一)積極探索實踐,建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新機制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探索跨部門合作新機制。鼓勵地方科技部門、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建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管理機構,形成有利於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的工作體系。注重發揮相關協會、學會、聯盟在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完善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體系。開展現代服務業管理機制研究,積極支持地方科技部門、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探索管理新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工作試點。完善考核評估,在創新成果評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工作中,研究增加商業模式、組織創新等評價指標,逐步建立符合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特點的評價機制。加強現代服務業統計數據分析,及時掌握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動態。在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園區(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示範城市、示範基地等的統計中,增加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的相關指標,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為業績評價指標之一。
(二)加大資金支持,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支撐計劃、創新基金、火炬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中,增加對現代服務業科技項目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積極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支持現代服務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拓寬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融資渠道,將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作為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專項基金的支持重點。鼓勵地方政府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本地區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的自主創新發展。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對現代服務企業科技創新予以信貸支持,加快開發適應現代服務企業需要的金融產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服務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各類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對發展前景好、吸納就業多以及運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的現代服務企業開展業務。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制度,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開展科技服務企業合作金融試點等。
(三)完善學科體系,加強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合作,探索建立現代服務業學科體系,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引導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加強現代服務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高層次復合型專門人才。積極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支持地方和高新園區(產業化基地、大學科技園等)開展現代服務業科技人才培訓。建立完善現代服務業科技專家庫,為地方和園區開展現代服務業人才培訓提供支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人才素質、促進人才快速成長為目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盟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在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現代服務企業,建立一批現代服務業科技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試點工作,探索高素質現代服務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四)深化開放交流,推動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國際合作
擴大開放,形成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國際化格局。支持現代服務科技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舉辦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國際論壇,積極跟蹤和了解現代服務業科技國際發展水平。加強現代服務業科技的引進吸收再創新,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水平。加強合作,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影響力。通過政府間科技合作計劃及重大科技合作項目,提高現代服務業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效率。推動政府間投資保護協定談判,保護我國現代服務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利益。支持我國現代服務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准,推動現代服務業自主標准國際化。
(五)加強環境建設,營造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採用多種形式,加強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宣傳、知識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社會各界對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在全社會形成支持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標准,構建現代服務業創新政策體系。研究制定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知識產權保護辦法,加強對現代服務業創新的保護力度。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