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著作權協議
Ⅰ TPP協議是什麼意思啊簡單點說
TPP是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縮寫即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也被稱作「經濟北約"。
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大陸沒有申請參與TPP談判。2013年9月10日,韓國宣布加入TPP談判。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將整合亞太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重疊的主要成員國,將發展成為涵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多數成員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WTO)。
Ⅱ tpp知識產權規則和trips協議的不同
正確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WTO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貿易的原則。其中最惠國原則是TRIPS特有的。其餘三項在《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中均有涉及。所以正確的選項為D項。
Ⅲ TPP協議是什麼意思 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TPP成員國之間會帶來產品、服務價格下降,物流速度增加,各國可以取長補短,消費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貿易開放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有領域受益,就有領域「受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或某些產業的利益可能會因此受到他國的沖擊,這一問題在關稅方面尤其突出。
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談判由兩大類內容構成:一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如某類商品進口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終於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和其他10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達成一致。12個參與國加起來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了40%。TPP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或減免關稅。
2016年2月4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2個國家在奧克蘭正式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協議。
TPP協定需要各國立法部門(國會、議會)批准通過,整個TPP生效還需要很長時間。
原本TPP一旦成功,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
但現在,美國要退出TPP,則對中國就沒有影響了。
Ⅳ 什麼是TPP協議,對中國有何影響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Ⅳ 如何看待TPP談判達成協議
弧度度: 許多國內的經濟專家們天真地認為:和TTIP對中國的影響不大,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誰也無法將其排除在外。要不怎麼說國內的專家們大多短視呢?他們似乎永遠都只盯著眼前,頭痛醫嘴,腳痛也醫嘴——擅長打嘴仗,尤其愛撿主子喜歡聽的悅耳音調唱,卻似乎永遠也無法縱覽與把握世界全局。
判定一項游戲規則是否能玩得轉,首先要看他玩的是不是互利共贏,能否吸引越來越多的票友參與。當然,TPP和TTIP尚處在初創階段,其真正的威力還沒有發揮出來。未來三、五年內,一旦TPP和TTIP的游戲正式步入正軌,那才是見證奇跡的真正時刻!
TPP和TTIP的貿易規則最重要的有四點:一、所有參與國都必須是自由市場經濟體,這一點就徹底限制住了某些國家依靠國有壟斷型經濟體的自身優勢再次改寫世界貿易規則的可能,避免了某些國家再次鑽世貿規則的漏洞給其他國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與不正當競爭的麻煩;二、所有參與國都必須實行零關稅,這一點就徹底打破了某些國家人為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更容易建立起一種大國與小國之間、強大經濟體與弱小經濟體之間的公平貿易關系;三、所有參與國的原材料進口和產品加工都必須在該貿易體系內進行,這一點就徹底杜絕了那些妄想藉助新的游戲規則繼續搭便車的國家參與進來的可能,讓新的貿易規則進入一個不帶病灶的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四、所有參與國都必須以通過設立工會等形式保障勞工的權益,這一點就徹底地讓那些妄圖通過加班加點繼續剝削勞工剩餘價值的經濟體視覺短路,讓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成為世界經濟大發展的受益人。
所以,綜上所述,TPP和TTIP正是建立在一套以適應未來經濟發展大潮為己任的貿易體系,它所制定的各項規則無不是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你想又有幾個國家願意拒絕加入呢?
作者:小轉轉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36189603/answer/879920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Ⅵ tpp協議是什麼意思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Ⅶ tpp協議對中國的出口會帶來什麼影響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Ⅷ 特朗普為什麼反對TPP協議
TPP協議主張各國自由貿易,美國製造業人工成本高,工業品沒有市場競爭力,自由貿易的話,美國貿易逆差大,不利於美國製造業就業和美國整體經濟。
Ⅸ tpp協定包括哪些國家
TPP是指跨太平洋夥伴關系,是一項由美國主導、12國家間共同簽訂的貿易協回定。當前,TPP的成答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和越南。這些國家對全球總產量的貢獻約為40%,佔全球貿易三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
TPP是指跨太平洋夥伴關系,是一項由美國主導、12國家間共同簽訂的貿易協定。
當前,TPP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和越南。這些國家對全球總產量的貢獻約為40%,佔全球貿易三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
韓國、台灣和泰國正在考慮加入TPP談判。談判原定於2013年10月完成,但談判中出現的爭議在談判結束前仍未得到妥善解決,這些爭議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
Ⅹ TPP協定框架內容是TPP協定產生的原因是
TPP協定框架的主要內容就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其核心議題包括:貿易協定、工業產品、農業、紡織、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壁壘、勞工和環境。其他議題也包含過去貿易協定沒有的一些跨領域問題,例如增強TPP國家市場的調節系統,以讓美國公司能夠在TPP市場更加無縫操作等;以及一些新的貿易問題,例如保證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的公平競爭,以及不能將美國公司置於競爭不利地位等。
TPP協定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美國經濟困頓乏力以及全球增長重心「東移」的大背景下,力推TPP既反映了全球經濟貿易格局力量對比的變化,也凸顯了美國試圖以TPP為杠桿撬動「太平洋世紀」的雄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沖擊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力量架構。特別是近年來,亞太地區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成立了包括A PEC、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東盟、太平洋島國論壇等眾多經濟和貿易同盟,其人口總數、G D P總量均佔世界第一。其中,A PEC各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和貿易量分別佔全球的43%和54%。
美國和亞洲有著最為密切的貿易和資金往來。僅2007年,美國與太平洋彼岸的商品貿易額就達1萬億美元,四分之一的美國貿易來自東亞地區。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強勁也使其他亞洲經濟體從西方需求轉而更多依賴對中國的出口。2009年,東亞第15次峰會首次明確將以「10+3」機製作為實現東亞共同體長期目標的主要載體。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日、韓、印、新等國與東盟的FTA談判也基本完成。「10+3」區域內貿易已佔各國外貿的58%,高於北美自貿區近3個百分點,而美國卻置身於上述進程之外,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因此,重返亞太塑造以美國為中心的貿易格局,進而主導亞太經濟合作的未來,是美國戰略的新指向。美國在2006年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 A P)構想,旨在進一步實現貿易自由化,而TPP就是美國實現FTA A P構想的核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