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
㈠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啥區別,不都是土地私有制嗎它兩的實質又是什麼
雖然都是私有制,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僅有剝削農民必要勞動的問題,而且存在超經濟強制。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和農業工人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㈡ 什麼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其確切含義是什麼
土地為大土地所有者佔有,農業資本家經租並僱傭農業工人勞動的一種土地私有制度.
主要區別是不存在超經濟強制.
㈢ 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與封建土地私有制
⒈ 被皇帝分封土地,同時還會有爵位,同他們交易土地不會公平,這種土地交易不談,只說純粹地主。地主的自身素質千差萬別,必然有衰落者,要維持生計只有賣地,有餘錢·的地主想買,二人自然公平交易,兩個地主交易。資本主義下,土地也是公平交易,但土地所有者未必是地主,可能是土地經營者,種植只是投資的一部分,當土地不能帶來利潤時,就交易出去。
即使地主擁有大片土地,僱傭大批的人種地,他沒有加工作坊,沒開錢庄,那他仍然沒進化成資產階級,最多是個開明的鄉紳。
皇帝是唯一的地主,貨真價實的地主,但他不去打理,怎麼辦?包出去,一等是王爺,除給皇帝進點貢,封地的產出都歸他;二等是封疆大吏,雖沒土地,但物產或相等的白銀不會少,三等是大地主,他們有背景,也富得流油;四等就小地主了,土地買賣少不了他們。
實際上,皇帝雖是最大的地主,但是有名無實。
⒉ 農耕社會土地是根本,領主把土地又看作權力象徵,不容別人染指,而發展工業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土地擁有者有交易土地的意願才能實現,因此,必須改變土地所有制,使小地主能夠有權出賣土地。
⒊ 變換土地制度是有代價的,政府從地主手裡買下土地,再賣給農民,這其中,地主會有合適的收入,農民也會以可承受的代價買得土地,政府以來自民眾的錢用於民眾,作為協調者博取民眾好感,以後接著執政,皆大歡喜。地主若反抗,政府也沒辦法,不會強迫。
㈣ 土地所有制的資本主義改造是什麼意思
就是土地掌握在農民手中,而不是國家所有
㈤ 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有什麼特徵
⒈ 被皇帝分封土地,同時還會有爵位,同他們交易土地不會公平,這種土地交易不談,只說純粹地主。地主的自身素質千差萬別,必然有衰落者,要維持生計只有賣地,有餘錢·的地主想買,二人自然公平交易,兩個地主交易。資本主義下,土地也是公平交易,但土地所有者未必是地主,可能是土地經營者,種植只是投資的一部分,當土地不能帶來利潤時,就交易出去。
即使地主擁有大片土地,僱傭大批的人種地,他沒有加工作坊,沒開錢庄,那他仍然沒進化成資產階級,最多是個開明的鄉紳。
皇帝是唯一的地主,貨真價實的地主,但他不去打理,怎麼辦?包出去,一等是王爺,除給皇帝進點貢,封地的產出都歸他;二等是封疆大吏,雖沒土地,但物產或相等的白銀不會少,三等是大地主,他們有背景,也富得流油;四等就小地主了,土地買賣少不了他們。
實際上,皇帝雖是最大的地主,但是有名無實。
⒉ 農耕社會土地是根本,領主把土地又看作權力象徵,不容別人染指,而發展工業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土地擁有者有交易土地的意願才能實現,因此,必須改變土地所有制,使小地主能夠有權出賣土地。
⒊ 變換土地制度是有代價的,政府從地主手裡買下土地,再賣給農民,這其中,地主會有合適的收入,農民也會以可承受的代價買得土地,政府以來自民眾的錢用於民眾,作為協調者博取民眾好感,以後接著執政,皆大歡喜。地主若反抗,政府也沒辦法,不會強迫。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㈥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形成的美國式道路
美國的人很少的,所以他們不但心,土地大量兼並所造成的農民問題,但中國不同,中國的人太多了。
㈦ 如何復習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與地租
4.3.5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和地租
●地租的概念
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所獲得的經濟收入。
●地租的來源
在資本主義農業中,在大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條件下,資本家要投資於農業,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租佃土地,再雇傭工人進行農業生產勞動,並且要把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作為產業資本家的一部分,投資農業與投資於工業和商業一樣,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這一事實決定了農業資本家從農業工人那裡攫取的剩餘價值必須大於平均利潤而分成兩部分:其中相當於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價值歸農業資本家;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則以地租形態付給大土地所有者。所以,資本主義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土地所有者以獲取地租的方式參加剩餘價值的分配。
●地租的形態
資本主義地租主要有兩種形態,即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
●級差地租的概念
資本主義級差地租是租佃較好土地的農業資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繳納的超額利潤。它是由優等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按劣等地個別生產價格決定的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決定的。級差地租有兩種形態,即級差地租Ⅰ與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與級差地租Ⅱ分別代表了資本主義農業發展從粗放到集約的兩個不同階段。
●級差地租存在的條件
在農業中,優越的土地自然條件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獲得超額利潤。土地自然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是級差地租存在的條件。
●級差地租產生的經濟原因
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絕大多數。而好地一旦被某些農業資本家租佃,就排斥其他農業資本家再來使用上好的土地。這就是所謂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經濟原因。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的客觀存在,一方面使租種較好土地的農業資本家能夠比較穩定地拿到農業超額利潤;另一方面,不得不租種劣等土地的多數農業資本家按照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的原則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因為如果僅僅依靠租種好地而擱荒劣等地,勢必引起社會上農產品的嚴重供不應求,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這樣客觀上使租種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潤。這使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不是中等地生產條件決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以此出售產品,優等地和中等地農業資本家能獲得超額利潤,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級差地租。而租種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也能獲得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Ⅰ的概念
是指並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資本由於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產率差異而形成的超額利潤。肥沃程度會導致不同土地自然勞動生產率差異;位置不同,特別是距離市場的遠近不同,會以運費的形式影響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水平。不論是由何種條件引起的超額利潤,在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條件下,都要作為級差地租Ⅰ交給土地所有者。
●級差地租Ⅱ的概念
是指連續在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至於構成級差地租Ⅱ實體的這部分超額利潤是否轉化為地租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轉化為地租,則取決於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契約和斗爭。在租約的有效期間,由於連續追加投資而產生的超額利潤,歸農業資本家佔有;當租約期滿,重新締結租約時,土地所有者往往會考慮追加投資效果而提高地租,把農業資本家追加投資產生的超額利潤部分或全部歸自己佔有。因此,圍繞租約期的長短,農業資本家與土地所有者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絕對地租的概念
絕對地租是優、中、劣各類土地絕對必須繳納的地租。
●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
劣等地也要繳納絕對地租意味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必須高於其生產價格,才能使經營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在獲得平均利潤的基礎上有餘額用來繳納絕對地租。由於農業屬於資本有機構成比較低的社會生產部門,農產品價值高於生產價格,剩餘價值大於平均利潤。這使得租種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把農產品按高於生產價格的價值出售,為在平均利潤以上有一個余額用來繳納絕對地租提供了前提條件。(背景資料: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
●絕對地租存在的經濟原因
農產品按價值而不是按生產價格出售,即不參與利潤率平均化的經濟原因是農業中的土地私有權壟斷。在自由競爭時代,工業部門的一切生產條件都可以由資本自己創造或自由支配,沒有不能克服的外力。由於工業部門之間資本的自由轉移,剩餘價值被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商品要按生產價格來出售,超額利潤只能在同一生產部門內由社會生產價格和個別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發生。而在農業部門中,土地是不能由資本自己創造和自由支配的,獨立於資本之外,存在著與資本相對立的土地私有權的壟斷。這使資本對農業產業的進入構成一種壁壘或限制。這個壁壘不是排除工農業之間的自由競爭,而是決定了資本如不繳納地租,不論租種優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權壟斷的存在使得農產品按價值不是按生產價格出售,並把農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以上的余額截留下來轉化為絕對地租。
●土地價格
在土地私有權存在的條件下,土地所有權可以自由轉讓。作為買賣對象,土地是有價格的。沒有經過人類勞動過濾過的天然土地,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因而,土地價格不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資本化。用公式來表示: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例如,土地所有者的某塊土地每年可獲地租200元。賣掉土地的價格如果存入銀行,每年必須同樣獲得200元利息,地價才能為所有者接受。假定銀行存款利息率為5%,則土地價格為4000元。如果土地已經過人工開發,那麼土地價格中要包括對土地資本投入的補償及其利潤或利息。
●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
一是地租數量的大小;二是銀行利息率的高低。由於地租上漲,利息率下降,在資本主義社會土地價格具有上漲趨勢。地價上漲抑制產業資本發展,在城市中則使僱傭勞動者階級住宅問題的解決變得十分困難。
㈧ 什麼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其確切含義是什麼
一、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
同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相聯系的一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以收取地租的形式從產業資本家手中把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出平均利潤以上的余額據為己有。
二、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內容:
形成和發展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是繼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後出現的土地私有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基本特徵是:
1、直接生產者從土地的單純附屬物的地位解放了出來,不再象農奴那樣是土地的附屬物;他們有人身自由,是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
2、土地所有權擺脫了超經濟強制關系,表現為純粹的經濟剝削關系。
3、土地所有權與土地經營權分離。土地所有者不必是土地的實際經營者,負有經營職能的農業資本家,也不必是土地所有者。
由於各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背景不同,資本主義前的土地佔有制形式並不完全相同。有俄國的村社份地土地佔有制,有國家土地佔有制,有美國南部的奴隸制土地佔有制,有「真正俄國」省份的半封建的土地佔有制。這些不同形式的土地佔有制最終都發展成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但其發展過程是不同的,一般有如下兩種類型:
1、不用革命手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辦法,把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改造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這樣的發展道路在普魯士表現得最為典型,列寧稱之為普魯士式道路。
2、在沒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嚴重阻礙,或用革命手段摧毀了奴隸主、封建主反抗後,通過小農經濟兩極分化而產生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這樣的發展道路在美國表現得最為典型,列寧稱之為美國式道路。
佔有形式和使用方式 就土地佔有形式看,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有兩種形式:
1、由工業資本、商業資本、銀行資本和農業公司等控制的大地產。
2、由單個農業資本家佔有的中小地產。
就土地使用形式看,也主要有兩種類型:
1、建立在資本主義租賃制基礎上的農場。
2、土地所有者兼農業資本家使用自有土地的農場。
當然,在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裡,土地所有制純粹資本主義化的情況是罕見的。一般都保留有某些非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如個體農民的小地產佔有制和封建土地佔有制的殘余。後者如英國,據1970年統計,當時尚有10萬公頃土地掌握在皇家手中,有6萬多公頃掌握在教會手中(英國1979年耕地總面積是690.9萬公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方面突出的變化是租佃的規模和比重顯著縮減。如英國,在1900年,90%的可耕地面積是租佃的,1971年下降到44%,1973年下降到不足40%。在義大利,由於進行了土地改革,農業經營者的自有地產大大擴展,租佃土地則相應縮小。1947年出租土地在農業耕地總面積中佔47%,1970年下降為23%。在日本,1945~1947年進行了土地改革,凡是超過三町(1町=0.992公頃)的耕地一律實行有償徵收。1952年通過一項特別法令,將租佃關系的調整置於國家機關的監督之下,租佃土地在耕地總面積中的比重從1945年的 46%下降到1965年的5%。
在美國,租佃農場數目占農場總數的比重是:1900年為35.3%,1974年為10.9%。租佃農場的土地佔全部農場土地的比重是:1920年為27.7%,1969年為13%。自有農場、部分自有農場在50年代以後都有了顯著的增加。
對農業的影響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對於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和歷史局限性的雙重影響。它的出現,擺脫了同封建土地所有制相聯系的超經濟強制,使農業從幾千年沒有多大變化的傳統的農業經營方法,轉變為運用各種科學和先進技術的現代化農業。但是,以土地所有權同土地經營權相分離為特徵的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對於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也起消極的作用:
1、土地所有者可以坐享其成,他們對於改良土壤、改進水利和改善農業運輸條件等方面不願增加投資。
2、租地農場主唯恐在租約期滿前不能收回投資,也不願從事長期可以發揮效益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而一味在承租期內盡量掠奪地力。
這兩個方面的影響,都是不利於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中土地租佃規模和比重的縮小,農業經營者自有土地的增加,正是為著克服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經營權分離的消極後果而出現的一種客觀趨勢。
同時,在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由於絕對地租的存在,使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於一般生產價格,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土地只有在提供地租的情況下才會被人耕種,因而在不少資本主義國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土地竟無人耕種,這樣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在於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貨幣資本投放在土地購買上。這筆資本,如果不用來購買土地,本來是可以用來發展生產的,而用於購買土地的貨幣資本絲毫無益於生產活動。投放在土地購買上的貨幣資本越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越要受到阻礙。因此,即使在資產階級的心目中,土地所有者也是生產過程中一個無用的累贅。英國一些經濟學家正是基於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提出過對私人佔有的土地徵收高額稅金和土地國有化的主張。
㈨ 資本主義社會的土地所有者算不算資本家
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家認為不算,認為土地所有者不應當佔有資本家太多的利潤,土地租金太高對整個社會生產都不利。
㈩ 資產階級國家的土地所有形式是什麼
不同性質的土地所有權決定不同性質的地租。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同封建土地所有權的根本區別是:土地所有權同勞動者人身依附於土地的關系相分離,並且同土地的經營相分離。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權,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中發展的結果而形成的。
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道路。在英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主要通過16世紀至18世紀的「圈地運動」,依靠暴力對農民進行長期的土地剝奪過程發展起來的。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表現為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即列寧指出的普魯士式的道路和美國式的道路。
普魯士式的道路,是通過改良的辦法,使農奴制地主經濟緩慢地轉變為資本主義農業經濟,同時保存了一部分農民小土地所有制。這是一條逐漸資產階級化,逐漸用資本主義制度來代替封建農奴制度的道路。當時,如德國、沙皇俄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的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美國式的道路,就是用革命手段摧毀農奴制的大地產,使小農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隨後,由於小農經濟的兩極分化,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逐漸被資本主義的大土地所有制代替,同時形成了資本主義的農場經營主和農業僱傭勞動者。除美國外,還有法國等國家,也是走的這條道路。
馬克思指出,不論地租有什麼獨特的形式,它的一切類型有一個共同點:地租的佔有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這就是說,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實現自己、增殖自己的形式。
地租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中,由於土地所有制的性質不同,地租的性質、內容和形式也不相同,體現著不同的生產關系。
資本主義地租是租地農業資本家為取得土地的使用權而交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地租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實現自己、增殖價值的一種形式。就農業而論,農業資本家租入土地後,購置生產資料、僱傭農業工人進行生產。農業工人是實際的土地耕作者,他們為租地農業資本家和地主創造剩餘價值。由於實行資本主義方式的經營,因而,平均利潤的規律在這里也同樣起著調節作用。如果農業資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潤,他就不會投資於農業。農業資本家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必須大於平均利潤。其中相當於平均利潤那部分剩餘價值,歸農業資本家所有;而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超額利潤)則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
所以,資本主義地租的來源是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是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
資本主義地租不同於封建地租:
首先,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權為前提,並在不同程度上和超經濟強制關系相聯系;而資本主義地租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它體現著一種純粹的經濟關系,沒有超經濟的強制。
其次,封建地租在量上包括農民的全部剩餘勞動或剩餘產品,甚至還包括一部分必要勞動或必要產品;資本主義地租只是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不是全部的剩餘價值。
最後,封建地租體現著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關系;資本主義地租則體現著資本主義社會三個階級之間的關系,即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以及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