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1. 知識產權的未來前景怎麼樣
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的流動性根據所在的地區和企業,各有不同,發展前景不齊。
(1)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也就是知識產權顧問,從事商標、專利、版權注冊業務,在企業的研發創新過程中,來幫助技術人員分析確定發明點、確定專利保護范圍和申請策略等等。
(2)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實際上是商標專利事務所的業務員,幫助公司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的專業人員。如果企業能夠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顧問,這個顧問能參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制訂、執行、監督的全過程,能在企業的科研開發、投資決策、技術引進中提供冷靜、客觀的意見和建議,並在企業遇到知識產權糾紛時,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並預估結果以供參考,將會使企業避免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減少遭遇侵權的風險,在人才流動中控制無形資產的流失。
行業前景:
1、你要搞清楚你所在行業,所在地科技系統的項目情況,有哪些項目 ,尤其是有哪些固定項目,有哪些非固定項目,項目的大小如何,難易如何,這樣方便你有的放矢,你也好准備工作,就算平時實在准備工作,也知道這段時間在為那個項目准備,到了什麼時間該准備什麼項目了;
2、你要對經常打交道的政府部門有所了解,最起碼的負責人,聯系方式啥的你得十分清楚吧,另外如果公司願意投入,逢年過節的讓領導去拜訪拜訪,平時邀請人家來參觀指導一下,這也是基本工作之一吧,總之門路 要基本搞清楚;
3、關於收入問題,做這行就是這樣,要麼高工資少提成甚至沒提成,要麼地工資高提成,這方面就需要你跟老闆談了,你如果覺得公司關系還可以,領導也願意投入,而你的文字功夫也不錯,那你可以採取低工資高提成了,這樣一年下來收入也還可以了。
4、關於管理規范性問題,我覺得這項工作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像生產、研發、銷售之類的需要其他多個部門配合(當然也少不了讓人家提供材料),只要你的能力可以,老闆又重視這項工作,公司是否規范到真還是次要的,你干好你的工作就可以了。
5、在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做這項工作,也要看你負責市場開拓的還是負責材料編寫的,不同的崗位發展前景肯定也不一樣,尤其是收入方面,專門負責材料編寫的,風險低一些,收入穩定一些,但是提成就很少了,幾乎就是材料編寫機器了,負責市場開拓的,風險就高多了,搞成了就是大豐收,搞不成還不如材料編寫的呢,當然了,如果能在這類單位里歷練兩年,估計你在這方面肯定會更專業,再到企業里,啥事都可以手到擒來了;
6、在企業裡面嘛,你會更全面一些,啥事都得你來做,肯定面會更廣一些,但是估計沒那麼精了。
以上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2. 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基本上可以這樣說源,雖然知識產權不是萬能的,但是他的重要性缺不容質疑。
一流企業賣專利,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四流企業賣苦力。
我們中國企業大多數都屬於三四流企業,沒有知識產權在手,根本沒辦法和別人競爭。
3. 知識產權為何沒有產生於中國
1.封建社會的「特權」與知識產權的起源追根溯源,知識產權起源於封建社會的「特權」,即封建社會的地方官吏、封建君主、封建國家以榜文、敕令、法令等形式授予發明創造者、圖書出版者在一定期限內的專營權、專有權。這種特權帶有一定的恩賜性質,與現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它畢竟使智力成果首次被確認為一種獨占權,是知識產權發展進程上的一次飛躍。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科學技術和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進步。對知識產品的佔有、使用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商品生產者迫切需要獲得最新的技術成果。然而,技術的轉移、公開勢必會使原先的發明創造者喪失競爭優勢。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以確保既能維持新技術發明人的技術優勢,又能滿足社會對該技術的需要,防止技術壟斷。原先的特權制度顯然無法適應新的形勢。於是,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專利制度就率先應運而生。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是專利制度產生的催化劑。以後在西方國家又產生了著作權制度和商標權制度。迄今為止,經過數百年的洗禮,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保護智力成果和工商業信譽的法律制度。
2.知識產權在財產權地位中的確立過程
從物權、財產權的演變及西方國家立法的進展看知識產權地位的確立以及對財產權制度和財產權理論的影響,分析物權、財產、財產權概念的演變,聯系西方國家關於財產立法的演進,我們可以對知識產權的產生及在財產權中地位的確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我們知道,每個社會都有適合其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權利形態。在階級社會里,權利的產生則是直接基於法律的創設。在性質上,權利是國家或社會對某種社會事實狀態特別是人們對生產要素佔有狀態的確認,以及對所有人依法對其進行支配的保護。在人類力量尚不足以支配自然的條件下,人類只能在有限的權利客體面前以分裂的狀態結成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一部分人佔有物質資料並將這種佔有賦予合法佔有的權利形態,同時以社會其他人的義務履行來完善這種佔有。於是,權利形態集中表現為人對物的佔有——物權。
物權概念源於奴隸社會的羅馬法,其產生比知識產權要早得多。在羅馬法中可以看到財產的不同分類方式,如不動產與動產之分在《十二銅表法》中即有規定。然而,盡管如恩格斯所說「羅馬法雖然是簡單商品生產時期的完善法律,卻包含了資本主義時期的大多數法律權利的關系」,但羅馬法並未涉及無形財產或知識產權的規定。在這一時期,由於物質資源有限,人們充分認識到了物的價值,及對其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重要意義。那時的財產觀念自然限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物,談不上對知識產品價值的認識。由於物的佔有對於實現物權具有關鍵意義,人們特別重視對物的佔有。正如馬克思在分析羅馬社會和私有制時所指出的一樣:「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佔有,是一個事實,是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才具有私有財產的性質。」
知識產權的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中的「Property」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1980年《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為「財產權,財產」。嚴格地講,這個術語用來指財產所有權,法律規范規定物的所有權轉移的情形便是如此。在作為財產所有權的意義上,財產所有權既可以存在於有形財產中,也可以存在於無形財產之中」。從古羅馬法財產限於有形物到無形財產概念的出現,反映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財產、財產權認識水平的提高,也為包容知識產權奠定了思想基礎。
英國工業革命後,不僅帶來無形財富的思想,而且由於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客觀上為在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考慮智力因素參與分配提供了可能。人們要求界定知識產品產權的願望日益迫切。與此同時,作為現實經濟生活反映的法律,總面臨著大量的非物質的財產關系的挑戰。財產的非物化便逐漸成為一股法學思潮。此時法學對產權的理解已不再是一種對「物」的權利,而是一種對價值的權利。產權概念的這種演變,使有價值的權利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大量進入了財產權的范疇,如商譽、商標、著作權等。終於,在傳統物權的參天大樹旁,出現了一開始多被稱為「無形產權」的知識產權的幼苗。時至今日,這顆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正如著名知識產權法學家鄭成思教授所言,「從發展趨勢來看,知識產權肯定會在無形產權中占頭等重要的地位,也有可能在一切財產中占頭等重要的地位。」
其實,西方學者對財產法的研究進展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知識產權在財產權中地位的確立狀況。根據財產的形態,西方國家學者很早就將財產分為動產、不動產和無形產三類。以英國《財產法》教科書為例,財產被分為土地、貨物、無形動產、貨幣、基金。而在無形動產中包含了知識產權、商譽、債權,不屬於債權的合同權、商業票據及股票和股份。知識產權被明確地列為財產的一種。
從總體上講,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形態,是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使知識產品創造人對其知識產品的權利意識增強,而且為知識產品的市場流通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科學技術的發展則為知識產品的利用及價值實現提供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知識產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在法律中作為一種財產權出現的。
二、知識產權的發展階段
19世紀中後期,各國逐漸認識到知識產權在促進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紛紛通過知識產權立法保護知識產權。這堪稱知識產權制度上的第二次飛躍。到了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家的勢力范圍也超出了國界,他們希望對國外的投資、產品和技術輸出獲得更大利潤。這些國家的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隨著有形商品輸出而進入國際市場後,在國外卻得不到保護。知識產權的地域性與壟斷資本家尋求國際市場的需要之間的矛盾便暴露出來。於是產生了簽訂國際條約的願望和要求。
從19世紀末開始,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多邊公約、地區公約或雙邊協定紛紛出台,其中1883年簽訂的巴黎公約和1886年簽訂的伯爾尼公約成為知識產權領域國際保護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識產權保護從此呈現國際化的特點,而且知識產權保護和協調的國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特別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在經濟、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知識產權保護從19世紀末進入國際保護階段,我們可以稱為知識產權制度上的第三次飛躍。這一次飛躍一直延續至今,它使具有嚴格地域性的知識產權可以通過一定途徑獲得他國保護而具有國際性。可以說,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就是以成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組織和締結大量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為特點的。
三、當代知識產權發展的主要特點
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人類智力成果,已成為當代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當代知識產權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知識產權私權的公權化因素在增強
前已指出,知識產權具有私權性。知識產權是在不符合私權原則的環境下產生而逐漸演變成被多數國家普遍接受的私權。在當代,知識產權的私權性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國家介入因素在增強。當然,公權的滲入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產權的私權性。而這種「公」、「私」融合,可使知識產權在當代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理由至少有二:一是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平衡知識產權權利人與社會公眾利益的調節器,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它需要適時由公權介入進行調整;二是知識產權由僅涉及公民、法人享有的民事權利,逐漸轉化為一種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具有公權因素的私權,能夠更好地實現知識產權制度的價值。20世紀90年代美國關於網路著作權立法的討論,就反映了這一點。
2.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趨於完備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已日臻完備。國際公約確立的一些原則不斷為各國國內法所吸收,推動了各國知識產權國際化的進程,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以我國為例,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立較晚,基於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的特點,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後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以來,十分注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努力使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符合國際化協調的趨勢。具體地說,我國知識產權制度主要是遵循以下原則發展的:第一,注重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接軌,逐步使中國的知識產權符合國際公約提出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准則;第二,以中國知識產權國內法獨立保護為原則;第三,在遵守國際公約保護基準的前提下,逐步完善中國知識產權國內法。
當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趨於完備還表現在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數量增多,參加國增多,保護水平提高,以及國際保護組織日益健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知識產權日益成為世界性的貿易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極力主張建立一個有效的世界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在西方一些國家的推動下,知識產權被列為三個新增議項之一納入了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並且最終達成了Trips。Trips是一個代表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高標准、高水平的協議。隨著烏拉圭回合的結束,Trips也隨之生效,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普遍接受的知識產權多邊保護規則,並對各國知識產權法和國際公約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加入WTO以後,Trips也必將成為我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准則。可以說,Trips的生效,使得當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更加完善。
3.地區性的知識產權合作與協調在加強
當代一些國家或地區基於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密切的經濟交往,逐步形成了一些地區性的經濟集團,建立了一些地區性的知識產權組織,如歐洲專利局、非洲知識產權組織、安第斯組織等。以歐盟為例,隨著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歐盟先後頒布了《關於資料庫保護的指令》、《關於出租權保護的指令》、《關於著作權保護期的指令》、《關於衛星的指令》等,旨在協調歐盟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制度。
實際上,在我國當今「一國兩制」的環境下,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也存在著區際性質的知識產權合作與協調問題。這方面研究亟待加強,以促進內地與港澳台之間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與協調上存在矛盾與沖突
知識產權的發展狀況是和一個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經濟實力和科技文化方面都有差距,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在「形式」上的平等並未消除「實質」上的不平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主張對一些不利於自己的國際公約條款進行修改,這勢必會與發達國家存在矛盾與沖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北間知識產權外交談判就是一例。由於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存在不平衡的發展格局,知識產權發展的不均衡性仍將存在。
從發達國家來說,最主要的是美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存在的磨擦較多。其實這是有深層次原因的,是美國的知識產權制度戰略和對外貿易政策的結果。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科技強國,為了維護、鞏固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益把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其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方面,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對外貿易掛鉤。為了維持其經濟、科技霸主地位,美國嚴格主張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限制科技資源的國際利用,加強對技術轉移的控制,對競爭對手特別提出對等性要求,並且積極主張將知識產權制度納入世界貿易體制,以使其國際化。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美國1988年修訂的《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的通過,使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美國貿易政策核心問題之一,為保護美國的知識產品創造了相當有利的條件。該法追加的人們所熟悉的「特殊301款」是美國評價其貿易夥伴是否充分、有效地保護了美國的知識產權,是否給美國知識產權所有人公平進入其市場而設置的一種法律程序,旨在按照美國的標准和要求保護其在他國的知識產權,以達到保護其產品進入他國市場的目的。根據該條款的規定,美國貿易代表署可以調查其他國家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以確定「侵權」的重點國家,並展開與這些國家的雙邊談判。如果達不到美國提出的要求,美國將採取報復措施。我國曾在1992年被美國以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為由,列入報復名單。後來經過艱苦談判,最終達成了中美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諒解備忘錄,避免了一場貿易大戰。
4. 如果沒有知識產權,會怎樣
現在階段,如果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會抑制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科技研發的經費投入還是太大了,時間周期長。如果不保護勞動成果,被輕易仿製了,會極大的打擊積極性。
5. 為什麼說 沒有科技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科技發展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國家要真正強大起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有強大的科技,有眾多高水平人才,這是國家發展的力量所在、後勁所在。沒有科技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科技發展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一、准確把握科技發展的新形勢
新中國建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對於我國科技發展的這些突出成就,應當充分肯定,這其中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獻。這也說明,我國科技具備了較強的實力,為加快科技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是綜觀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發展,是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並贏得主動的迫切要求。我國雖然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發展還不能很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總體上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基礎和前沿研究比較薄弱,科技體制同經濟和科技發展不相適應。我國發展一直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西方國家限制對我國高新技術和產品出口的政策沒有改變,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越來越突出。我們必須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加快推進我國的科技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瞄準戰略必爭領域,搶占制高點,沖破外部封鎖,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二,加快科技發展,是搶抓機遇,實現經濟科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初現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質科學、能源資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科技、海洋與空天科技等領域,都醞釀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並將深化我們對人類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認識,提升人們的科學理性,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改變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面貌,催生以知識文明為特徵的新型人類文明。
新科技革命將依賴人類現代化進程和國際競爭的強大需求拉動,也必將與新興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互相推動促進。全球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對我國來說,這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化劑。我們注意到,西方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同時,都在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新的部署,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當今世界發展的不平衡,科技發展不平衡遠遠大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把爭奪科學技術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科技創新的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
第三,加快科技發展,是貫徹實施「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在加大,特別是耕地、淡水、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強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這些重大專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和作用,對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地位具有戰略性、標志性意義。實施這些重大專項,有利於我們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機遇,促進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啟動實施以來,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對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我們要進一步凝練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加大核心電子器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寬頻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生物育種、新葯創制等重大戰略性產品研發力度。加快建設大型油氣田、大型核電、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對產業發展整體帶動性強、對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國家示範工程。同時,還要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著眼於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對重大專項進行必要的調整。
二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經過認真研究論證,國務院去年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出了明確部署: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設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這是我們立足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又緊緊把握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作出的抉擇。旨在搶抓機遇,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至關重要的是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創新占據制高點,產業發展才能占據制高點。這一點關系我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敗。
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是同步的。從這點看機遇是抓住了。但是從實施進展情況看,問題還比較突出。一是無序發展,一些地方熱衷於鋪攤子,重復投入、重復建設;二是缺乏核心技術,許多領域還處於起步和跟蹤模仿外國技術階段;三是條塊分割,科技資源分散,產學研脫節。具體到一些領域或產品,技術路線、發展方向還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麼,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並不十分明確。混合動力車現在有了一些進展,但技術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電動車開發剛剛起步,總體上還處於初級探索和跟蹤外國技術階段,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依靠進口。發展新能源汽車下一步要集中解決哪些問題,包括技術路線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投入問題、政策支持問題,必須盡快明確下來。再如推進三網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與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當前還存在許多技術上的挑戰,需要在網路結構、網路核心設備、網路接入設備、網路帶寬、網路終端和業務方面加強自主創新,發展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每一個領域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必須選擇好方向和技術路線,第二要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的協同和集成能力,對具有戰略方向性關鍵共性技術,要集中資金和研究力量實施重點突破。正是這一點上,暴露出我國體制上的一些突出問題,各部門、各行業往往不能在國家目標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體制問題是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合理布局,加強政策引導,增加政府投入,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合力,盡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抓出成效,在這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
三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總體技術水平比較低。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幅度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傳統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大問題。千萬不要以為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可以忽視傳統產業。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無論是擴大就業還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沒有傳統產業,而是要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即使實現了現代化,像我們這樣生產力水平多層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國,也不能沒有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必須與科技緊密結合才有出路。特別是前沿技術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傳統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傳統產業要與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從趨勢上看,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斷加深,若干年後許多領域將難分彼此。我們必須緊緊把握這一趨勢,注重利用新興科技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二者融合發展。例如在能源方面,我國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另一方面也要在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方面大力開展新技術研發,這方面潛力很大,也是當前的迫切需要。在製造業方面,我國是製造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製造」總體上還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許多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進口。提高製造業水平,必須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藝、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還有農業,我國有13億人口要吃飯,土地資源有限,糧食安全始終是最大的隱憂。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必須依靠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農業的許多領域都與前沿科技聯系密切。如良種培育技術、轉基因技術等。2008—2010年,我國新型轉基因抗蟲棉培育和產業化全面推進,新培育36個抗蟲棉品種,累計推廣1.67億畝,實現效益160億元,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3%,徹底打破了國外抗蟲棉的壟斷地位。這是我國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取得的重大成就。除了新型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抗蟲水稻、轉基因玉米也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新型抗蟲、抗除草劑、抗旱轉基因作物以及抗病、品質改良轉基因動物研究進展加快。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一直為社會廣泛關注。我國這方面管理十分嚴格,在轉基因生物安全、安全評價、轉基因生物標識、轉基因生物加工、轉基因生物進口、轉基因產品進出境檢驗檢疫等方面,有一整套安全管理的法規體系。總之,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我們走向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方面,還要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貢獻。
三、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
基礎和前沿研究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基本規律的科學活動,是新知識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會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動人類社會發生變革。當代基礎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廣度日益拓展,學科分化與交融並進,先導性更加顯著,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更加密切。20世紀以來,引發人類經濟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興產業,幾乎毫無例外地與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關。例如,量子論和相對論促成了半導體、微電子集成電路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以及核能源和核技術的發展;DNA作為遺傳信息載體及其雙螺旋結構的闡明,奠定了遺傳工程和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當代技術革命的成果主要來自基礎研究的開拓。根據有關資料,美國企業申請專利的科學基礎70%以上來自政府支持的基礎研究,每一項新技術專利平均涉及兩篇基礎研究論文。
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沒有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就沒有根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花錢可以買來產品,但買不來核心技術,高技術含量的設備也買不來。原始創新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基礎和前沿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親自領導和參與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規劃」,到改革開放後對科技發展進行前瞻性部署,實施「863」、「973」等科技發展計劃,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再到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對一系列領域進行了超前部署,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向前推進。從1986年開始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用於支持基礎和前沿研究。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一直在快速增加。基金設立之初為8000萬元,2006年為36.2億元,2010年增加到103.7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加30%以上。
但總體上看,我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在可能發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處於前沿跟蹤水平,真正由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和開拓的新問題、新理論和新方向很少;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許多重要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先導性戰略高技術薄弱,直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基礎與戰略前沿研究積累不夠、能力不強的問題逐步顯現,這些問題如果不抓緊解決,將成為制約我國長遠發展的新瓶頸。
對基礎和前沿研究,必須進一步予以重視和加強,同時要從國情國力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要著眼於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緊緊把握可能發生革命性變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對國家發展具有全局和長遠影響的關鍵領域,有效組織力量開展攻關,力爭在科學上取得原創性突破。近年來國際上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展示了一些新前景。例如,在物質科學領域,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探索,很可能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樣,引發新的物理學革命;對量子調控的研究和突破,可能引發信息、能源、材料等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在生命科學領域,對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探索,開辟了合成生物學這一新領域,打開了從非生命化學物質向生命物質轉化的大門,可能引發人類健康、生物經濟和資源環境領域的產業革命,等等。在原有部署基礎上,我們還要重點加強哪些領域、怎麼調整部署,應盡快根據新情況組織論證,進一步明確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二要加大對基礎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礎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基礎與前沿研究具有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的特點,需要長期潛心研究、持續攻關。國家財政要對基礎和前沿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保障研究的連續性、穩定性。三要依託高水平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建設一批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科學研究中心,穩定支持和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潛心研究的優秀人才和團隊,提高我國基礎和前沿研究能力。四要改革評價體系,為從事基礎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員營造一個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長期潛心研究的環境。並通過穩定支持,提高他們的收入,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四、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要更好發展,更好地承擔起支撐和引領中國發展的使命,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要求。當前的突出問題:一是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沒有真正解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還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由於管理體制和評價導向的原因,許多科技人員還只求論文、樣品,目的是評職稱、晉級。二是宏觀科技決策機制和組織結構不合理,造成體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資源難以實現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短缺與閑置浪費並存,資源利用和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由於部門之間在科技決策上協調不夠,造成許多領域重復投入、分散投入,難以在國家整體目標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國家科技組織動員能力和協同集成能力,在一些戰略方向性和關鍵共性領域,往往不能集中資金和研究力量實施重點突破。三是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不少研究領域,中青年科研人員特別是處在研究工作一線的高水平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緊緊抓住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個核心問題,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決策體制、評價體系以及科技系統組織結構、科技人員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驟地系統推進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現代科技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作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一,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和產品新技術發展創新最為敏感。只有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和創新,才能加快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才能有效整合產學研力量,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也才能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要鼓勵企業合作研發關鍵共性技術,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政府從政策和投入上給予支持。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和技術研發平台,鼓勵廣大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業開放。以應用為目標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的機制。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國家要在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獨特作用。
第二,加快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一要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釐清政府和企業、市場的職能分工。要把政府職能重點放到制定規劃和政策、創造良好環境上來。政府財政投入要重點支持基礎與前沿研究、事關國家全局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和事關民生的公益性科技研究,引導和支持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二要建立科技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完善科技決策體制機制,特別要完善國家科技發展宏觀決策體制機制,完善科技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將國家戰略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轉化為科技研究創新目標的機制。科技管理職能部門之間要建立決策協調機制,避免多頭管理、分散投入。戰略規劃、政策制定與實施職能要適當分開。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重大決策科學民主評議制度。建立跨部門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對科技部門、科技計劃、科研機構的績效評估和監督。三要加快建立科研設施和科研信息社會共享機制。國家投資建設的科研設施,不管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還是國有企業,都要以非營利的方式向社會開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自有科研設施,也要以合理收費等方式向社會開放,為社會分享。加快建立國家科研信息開放和共享機制。國家支持的科研活動獲得的科技信息資料,能公開的要盡量向社會公眾開放,實現共享,提高科技信息、數據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復研究,從而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科研投入產出效率。這也有利於廣大科研人員互相汲取和借鑒科研活動經驗教訓,有利於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高成就。國家科技投入產生的大量科技信息和數據,目前基本處於分散、擱置、甚至流失狀態,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據我了解,歐美等國家都有系統的科技報告制度,把國家支持的科研活動產生的資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過程、技術內容、中間數據以至經驗教訓,盡可能向公眾開放共享。例如美國現有的國防部AD報告、商務部PB報告、航空航天局NASA報告和能源部DOE報告四大體系每年公開科技報告60多萬份。美國航空航天局向社會公開的科技報告累計已達93萬份,每月公眾點擊超過2.3萬次。錢學森等多位科學家從60年代起就呼籲建立我們自己的國家科技報告體系,但迄今進展並不順利。
科研經費部門管理,科研活動分割封閉,也是滋生經費管理和學術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國家審計署審計發現,科研經費管理、使用和考核,存在不少問題,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
第三,繼續推進科研機構改革。科研機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績。實踐證明,科研機構改革,特別是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類科研機構轉企改制,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要繼續深化應用技術類科研機構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場、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主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對於關鍵共性技術開發,政府要加強規劃引導,並在投入上給予支持。從事基礎研究、前沿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要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國家對這類科研機構要給予相對穩定的支持。要切實解決科研機構行政化的傾向。推進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實行以科研項目為載體的聘任制,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爭擇優、有序流動的管理辦法,使廣大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作用,促進科技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五、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大批優秀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和專業人才,更需要數以億計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科技素養的勞動者。
更為重要的是,科技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科學普及的民族,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機、有希望的民族。我真誠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貢獻,也要積極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科學普及工作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這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於探索、追求真理,這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稟性,也是科學精神的實質。古往今來,許多先賢聖哲,為了追求真理、捍衛真理,不惜獻出生命。沒有這種科學精神,就沒有科學的發展進步,也沒有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精神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才使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精神,也已成為時代的文化精神。我始終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一方面,我們要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要以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並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最重要的是加快發展教育,提高全體人民受教育水平。全面開展科學普及工作,這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於2006年制定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五年來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增加了一倍。科普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類博物館達到 582座,其中「十一五」期間新建成開放的155座,從新建館的絕對數和增長幅度來看,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國家。但總的看,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還遠低於發達國家,科學普及工作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要繼續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以農民和青少年為重點,在全社會特別是農村、城市社區全面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國家科普能力,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求,合理布局並加快科普場館等設施建設,加強管理,提高運營質量。有效組織動員全社會的科普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要大力繁榮科普創作,扶持原創性科普作品。鼓勵著名科學家及其他專家學者參與科普創作,努力建設一支專家學者和專業科普人員相結合的科普作品創作隊伍。
在普遍提高全民基本科學素養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第一資源,國際競爭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競爭。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量培養造就德才兼備、具有創新能力、適應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並根據需要面向世界廣納人才。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是一支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要創造更好條件吸引他們回國工作。要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和社會環境。在科技領域,大力營造敢為人先、敢於創造、敢冒風險、敢於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鼓勵自由探索,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爭鳴。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氛圍。健全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堅定不移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6. 為什麼說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知識產權屬於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是無價的,,你的知識產權如果不受保護的話,就不是你個人的,就不能給你帶來價值。只有保護了,才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7. 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11.「根本」,指來事物自最重要的部分,准確指出創新力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或:「早在….」就」,指事情發生以前,准確說明熊彼得發現之早。或:「明確」,指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疑,准確說明熊彼得對自己論斷的確定性。)
12.引用材料證明知識產權制度(或「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或:引用材料證明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13.知識產權決定命運。
14.①雖然我國公眾的知識產權文化素養中等偏低;②面對發展壓力,我國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正在加強;③嘉興市在知識產權工作上取得了顯著成績;④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8. 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閱讀答案
11.「根本」,指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准確指出創新力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專用。(或:「早在屬….」就」,指事情發生以前,准確說明熊彼得發現之早。或:「明確」,指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疑,准確說明熊彼得對自己論斷的確定性。)
12.引用材料證明知識產權制度(或「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或:引用材料證明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
13.知識產權決定命運。
14.①雖然我國公眾的知識產權文化素養中等偏低;②面對發展壓力,我國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正在加強;③嘉興市在知識產權工作上取得了顯著成績;④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9. 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沒有知識產權的國家
過去可以這么說,因為仿冒他人商標、仿冒他人產權專利、抄襲他人作品基本上處於「無人管」狀態。
但是,現在形勢正在發生變化,中央已經著力推進保護知識產權問題,對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一律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