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胡偉立版權

胡偉立版權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13:25

Ⅰ 為什麼tvb的配樂大師陳國梁的作品從不發行!!

他作品的版權都在TVB,個人就沒辦法發行。要是像胡偉立那樣要回版權,開個個人音樂會那多好!

Ⅱ 中國有沒有像林海范宗沛一樣的知名作曲家,不要流行音樂的

陳光榮 香港頂級配樂師 不過是1967年的 70後實在沒幾個可以達到你要求的
你看看中國的內版權制度和網路容下載 怎麼會有優秀的配樂師出來
另外金培達不是你所說的一般的配樂師 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在柏林電影節獲得最佳原創音樂銀熊獎的中國電影音樂人。《星願》、《如果愛》、《伊莎貝拉》、《忘不了》、《十月圍城》五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又憑借《紫雨風暴》榮獲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獎。
黃英華可以聽聽 24歲便從胡偉立門下出山,並且輔助胡偉立四年之後自己出來單獨做。一開始給杜琪峰的「銀河」影響公司做音樂,代表作品為《十萬火急》、《暗花》、《暗戰》、《鍾無艷》
之後從《喜劇之王》開始便一直為周星馳做音樂,包括後來的《少 林足球》、《功夫》、《長江七號》

Ⅲ 華語樂壇目前哪位歌手原創歌最多

說起華語樂壇的歌手,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周傑倫、林俊傑、陳奕迅等歌手巨星,也有很多歌手非常受人歡迎。我認為原創歌曲比較多的歌手有周傑倫、陳奕迅以及林俊傑。

一、周傑倫。

林俊傑可以說是追星最成功的一個人,把自己追成了明星,還和偶像做了好朋友,沒錯,所謂他的偶像就是周傑倫。在之前林俊傑還沒有成名的時候特別喜歡周傑倫,後來憑借自己的獨特的唱腔和嗓音在華語樂壇獲得了一席之地,嶄露頭角的他終於有機會和偶像周傑倫增加互動,最終成為好朋友。林俊傑的音樂天賦也是非常棒的,他的很多音樂都非常獨特有創意,也天馬行空,而且他歌曲的原創度也是非常高的,唱了很多經典的歌曲,比如《曹操》、《一千年以後》以及《不潮不用花錢》等等真的是紅極一時。私下的他是一個比較宅的宅男,可能也正是如此才有更多的時間來挖掘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吧,如今的他在傳出一些緋聞之後也一直單身,希望他能早日找到愛的人。

Ⅳ 胡立偉的人物軼事

祖籍中國江蘇無錫的胡偉立,1937年出生在香港,那年正好打仗,在香港呆了兩年後便展轉到了桂林、重慶,勝利了以後回到上海。1955年他去了北京師范大學讀書,1960年畢業即留校任教;在北京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相繼執教。1973年又到北京電影學院教書,一直教到1986年他出來,到了香港打拚。
那時他已經將近50歲了,剛到香港,一切從頭開始,沒有認識他,盡管出來前,在北京已寫了10幾部電影,還有很多電視劇和卡帶等;早在1958年,他寫了一個小提琴曲,叫《農村小調》,發表後被選入上海音樂學院官弦系編的《小提琴曲集》。接著又被選為全國的音樂學院的教材,那個時代音樂學院的學生,學習小提琴的都拿著他的課本來研讀;之後也寫過不少東西,由於自己是資本家後裔,出身不好,加之又熱衷於創作,被扣上了「白專道路」的帽子。
他的不少作品只好掛著「集體創作」的名字公之於眾,象《古箏彈唱》等都進了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為此,《光明日報》還給這個曲子寫了一個整版的評論;之後的一些年月,他又寫了《明姑娘》、《相思女子客店》、《鐵道游擊隊後傳》、《花園街5號》、《歸宿》等等作品,創作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國內也小有名氣。他認為,自己放棄已有的成功,從新開始新的人生不是件壞事,1986年到香港後他開始重新學習,再塑自我;一到香港,一股商業氣息撲面而來,原本在國內教書時的學院派思維受到很大沖擊,而回過頭來看,他認為商業的東西還是有獨到之處的;雖然在國內,對好萊烏的商業手法和操作一直持偏見。但在香港,這一切又變得何其自然,無奈,為了生存和發展也得入鄉隨俗。
胡偉立以為,一些俗的東西要真正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部片子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要打動他也要花不少工夫。繁華而快節奏的香港社會,人們比較講究即時的東西,忙碌的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消受作品的深層底蘊和內涵;過去他在電影學院教書時所吸收的「新浪潮」等現實主義手法,到了這里便顯得曲高和寡。在香港,他發現,它還是延續了好萊烏「講故事」的手法,基本上是封閉結構,而在封閉的結構里,音樂就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給人以震撼,音樂的發揮就很有效。
在香港,他領略了商業氛圍中的藝術表現方式,一切都具體而現實,追求實效。在此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人去思考和嘗試,他寫一個總譜,當時香港會看音樂總譜的導演沒幾個。這里要的是時代感極強的東西,沒辦法只好逼著自己學電腦,去香港前從未接觸過電腦,是個「電腦盲」。那時寫的總譜有一個桌子那般高,已20多年沒寫了,但手上的繭子依然故我,殘留在手上。在香港問人家學,人家是靠此吃飯的,他要教會你他的飯碗就丟了,所以基本上不會教的;到琴行去買電子設備的時候,他們只告訴你必要的操作和功能後就扔給你一本說明書讓你自己去看。
胡偉立大學里學的是俄語,查英文字典時,十個字有九個字典里沒有,都是專業詞彙;就靠自己猜了,設備買回來,他自己邊看邊琢磨,每天要干到凌晨4點多。第二天一早7點多就要去上班,所以在香港他平均一天只睡3、4個鍾頭;50歲起步的他,從大陸出來,兜里又沒錢,一無所有地在一個陌生環境里奮斗生存,今後老了怎麼辦?在他看來時不我與。玩命的干,是胡偉立在香港的寫照,他認為,到這里比他有學問的人、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要論拚命幹活,他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香港,他是大小通吃,什麼事情都干;第一份工作是去芭蕾舞學校為小孩彈芭蕾舞伴奏,別的老師都是拎著一個大書包,拿著好多譜子,而他則是空手去的,人家問他:「你的譜子呢?」他說:「我不用譜子,我的譜子都在腦子里。」人家趕忙在邊上放個錄音機,擔心他要是記不住或支持不下來,採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課堂上,學生做什麼動作,胡偉立就彈出相應的樂曲來配合,他演奏得十分嫻熟,象是合作很久的;一堂課下來,獲得校方極大的好感,本來一個小時給他35塊錢,隨即增加至38塊。他很快慰,彈兩分鍾掙一塊錢,再彈兩分鍾,又掙一塊錢;這種感覺是他在大陸從未有過的。大陸他大學畢業後就是4、5十塊工資,一拿就是20多年;到這里一想到什麼東西都要錢,就特沒面子。然而,要知道,家裡開飯、買菜,什麼東西能少了錢呢?太太先到的香港,在此教鋼琴,為孩子們掙出國留學的學費,孩子們也很爭氣,相繼到美國和加拿大發展事業;胡偉立是家裡最後一個出來的。夫妻倆在香港開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在香港,教小孩鋼琴、小提琴、為芭蕾舞學校伴奏、給合唱團伴奏、參加演奏等等都是圍繞著胡偉立本人的特長和專業來做的工作,目的先是養家糊口,只要能掙錢,他都樂意干。三個月只有,他去了香港TVB(香港無線電視台),當時它是遠東最大的電視台,很有名氣。他有個哥哥,那時在香港立法局工作,認為象胡偉立這樣的音樂人才,到此發展會有前途,於是,便給「亞視」和「無線」都寫了推薦信,舉薦胡偉立。
那時,TVB正好在跟國際唱片協會香港分會打官司,為了版權費的問題;唱片公司對他們進行封殺,唱片協會的唱片不準TVB使用,而TVB大部分節目都需要音樂支持。到這里後,看到這種情形,胡偉立覺得,要是再這樣下去便是死路一條;於是,傾囊買了台音樂合成器,又添制了錄音機等音樂設備,來根據它的主題歌的旋律變成不同的情緒,做不同主題的變奏,一擺到節目中便與主題的風格相統一了。
他還帶來不少自己在大陸時創作的音樂和錄音資料,無償地提供給TVB;從此,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很多電視劇如:「火玫瑰」、「赤腳紳士」、「怒劍嘯狂沙」、「大時代」、「燃燒歲月」等等大片和大製作都出自胡偉立之手。在這里他一年要寫300多集電視劇的配音配樂,可謂高產作曲家,他的時間表叫:「08-26」,即早晨8點鍾進棚,晚上夜裡2點鍾,24里頭26,26才出來。而那些小年輕每天「08-17」都叫苦連天。
同時打好幾份工,根本沒有禮拜天和休息日。很多活兒都是「火燒屁股似的趕著催,有一部片子叫《東方不敗》,他72小時沒合眼,趕出來。從看片子到音樂段落的設計,配曲、錄音到找人唱歌以及合成,一氣呵成。記者問他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身體是否吃得消?他以為:「我就覺得,我們這個背景的人是經過千錘百煉過來的,意志力起了決定作用的。」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在這個階段不這么拚命的話,不可能存活下來,更別提向前邁進了。在為數千集的電視劇作曲配樂的同時,他還擔任香港泛亞交響樂團副首席,並為香港泛亞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樂團、香港話劇團、香港藝進會、台灣交響樂團、台灣中樂團、以及大量的廣告、電影作曲配樂。
胡偉立到香港的第二年回了一次大陸,到音樂學院探訪時支部書記就問他:「胡老師,你去香港以後,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他答道:「最大的感觸是,在大陸我只有10%的時間做自己的專業工作,而90%的時間用來應付政治學習、人事的扯皮、要為了爭取一點工作而去打通路子和關節。」到了香港他告訴人家他90%是干他想乾的事,這么多年來,一直很低調的胡偉立不大愛談論自己,也絕少在公共場合露面;因為經歷得太多,反而令他十分平和地坦然面對世事。這次「和你一起走過的日子」胡偉立作品音樂會實在是因為他70大壽,讓人們推到了台前。移居加拿大後他更喜歡平時釣釣魚、打打網球,或是上網、在家弄弄電腦等;1997年,胡偉立退休了,這是他自己所做的決定。他把兩個學生培養好、並將其扶植好之後便決定「退出江湖」,到加拿大定居。
在香港胡偉立那兩個學生時是不收學費的,這主要是源於當初他師從馬思聰先生;1962年的時候他找到馬先生上課,馬先生聽了他拉琴,了解了他的情況後便不收他的學費。胡偉立覺得這是一種人和人之間最真誠的互信,馬思聰先生當年是愛才的,對他有期望;胡偉立一直跟了馬思聰先生3年,直到馬先生到了美國,此後便沒有見面,86年他們通過一次電話,馬先生一聽到胡偉立出來以後,很是欣喜。說起音樂大師馬思聰先生,胡偉立充滿感激和情致;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感恩之情都永遠刻在心中,不曾泯滅。
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要成立,組織上讓胡偉立改行,他原來的專業是小提琴;那時他已聯系了上海電影交響樂團,人事檔案也都准備過去了。結果在一次合校的演出中間,他上台一會兒小提琴獨奏、一會兒手風琴伴奏,樂隊他又是首席,又演奏自己的作品,可謂綜合出擊登台亮相。其時中國音樂學院的正副院長是安波和馬可,看完演出他們決定不放這個人,他跟院長講,自己是搞西洋樂器的,留下來派不上多少用場,不如到上海電影交響樂團去發揮長處。他們告訴他今後可能會成立亞非拉音樂系,「你是有特別發揮的。」於是,胡偉立就被留在了中國音樂學院,用他自己的話講叫:「萬金油,打雜」。理論課沒人上,他就去上,作曲課、和聲課沒人上,他就去頂;64年「四清」的時候,他便到西安去下鄉。去了幾個月後,在一次訪貧問苦的走訪行程中不慎掉到井裡,把腰摔壞了;回來養了一年。從那時起,他基本上脫離了小提琴,一直在學校打雜。
以後到了電影學院時,他主要教學外還搞創作,那個時候主要是搞電影,電視劇和盒帶,象李谷一、劉秉義、蘇小明、關牧村等著名歌唱家,他給他們寫了很多歌曲。談到他移民加拿大後的創作,胡偉立說自己本著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良知,不太願意違背自己的原則去迎合有些所謂時尚的東西;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對做人有著自己的准則。
他以為,一個人,只要能夠保持自己的生活,你吃山珍海味也是一個胃,吃五穀雜糧也還是那個胃;再住幾千尺的房子,躺下來就一張床。現代人對物質的追求是越來越多,而且浪費也越來越多,佔有欲也越來越強;越佔有,你的心裡越空虛,物質的東西越多,你的精神的東西就越貧乏。
所以在他60歲的時候,他要反思和沉澱自己,把自己做個總結。在加拿大這個國度里他做些有益於社會和人群的事情就挺愉悅的。2003年時他的手壞了,此前他一直在士嘉堡樂隊里做義工;女兒是教鋼琴的,經常會帶一些孩子到老人院去演出,他也跟著他們一起去慰問老人們。他所住的樓里一些老人,退休後沒事干,他便組織大家在一起唱唱歌。2000年他在這里開過半場音樂會,此外,香港和大陸的一些團體也經常請他寫點東西;鋼琴王子郎朗來多倫多演出,他專門為他寫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曲子鋼琴和樂隊的版本。
當記者問道:「這么多年在你的創作中有無最得意的作品?」他說:「搞創作的人,每寫出一個東西,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當然有很多作品很有名,但也有不少沒名的東西,我自己也喜歡。」比如,杜琪峰有一部片子叫《赤腳小子》,票房並不好,在香港才300多萬;從票房上來講,它是失敗的。可是,這部片子卻是他很喜愛的;還有徐克的片子《刀》,這部片子在香港的票房也不盡如人意。後來出了碟之後還是有觀眾喜愛的,胡偉立本人也很欣賞它。
他聲言西方的許多作曲家如巴赫、貝多芬等古典作曲大師對他影響不小,還有如現代的印象派等大師;他聽的東西很雜,包括民間的東西也聽,曾接觸過很多民歌,對民族樂器也很熟。「跟吃東西一樣,我不挑食。」胡偉立不乏幽默地說。在借鑒東西方音樂營養方面,胡先生奉行的是「拿來主義」的原則和態度,一切為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創作的把關上,他的門檻是很高的,無論什麼作品一定得過他自己這一關;尤其對一些新生事物或新東西,你可能剛開始不大習慣,不妨先放一段時間,等你琢磨透了,發覺其中的營養元素後再拿來使用。把握不準的東西先聽,只要聽了之後才有發言權;不要輕易為此下結論,存在的理由要慎重考慮。
在談及多倫多的文化和藝術市場時,他很樂觀,覺得此地的藝術市場雖不成熟,但極具潛力,有很好的勢頭;多倫多這個大都市的華人藝術舞台會越來越繁榮。2000年他在多倫多Roy Thomson Hall舉行了由管弦樂隊、合唱隊、電聲樂隊、國樂、獨唱表演的大型個人作品音樂會。
在多市居住期間的1998年,他還為徐克的好萊塢影片「搏擊之王」友情作曲配樂。多倫多聚集了兩岸四地的華人,有喜歡流行歌曲的,也有熱衷於古典的;他很想讓喜歡流行歌的來聽聽古典的東西,而喜歡古典的也來欣賞一下流行歌。在大陸,有時會把流行音樂會與高雅音樂會分得很清楚,但在胡偉立看來,音樂只有好聽的,和不好聽的;在自己的音樂里,他要傳遞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和真實的美的有價值的信息,並且讓人人都能懂他的音樂。
一頭白發和飄逸的白鬍須是胡偉立先生的外在表象,他說自己以本相示人,毫不掩飾自我,他坦言自己也曾犯過不少錯誤,但他承認並思悔改。因為他的至真性情,很多年輕人喜歡他,他虛歲70的時候,音樂學院的很多學生,有的都已經退休了,還聚在一起為他開了個Party。在北京,有「過九不過十」的講究,如許的厚愛令他十分感動。
談到教書生涯時,他說:「在教的過程中,你肯定有很多東西不會,尤其資訊這么發達,網上什麼都能找到。你不能胡說。」「做老師就是走的彎路比較多,這條彎路我走過了,你別走這里,你走那兒。你是踩著我的肩膀往上走,你現在不如我,你這輩子還不如我,你沒出息;你一定要比我強。」他有好多學生畢業後分到北影錄音車間,那兒的師傅想他反映說:「胡老師,你的這幫學生怎麼這么牛氣?」他跟學生講:「你現在20多歲30歲,你不牛氣,什麼都畏手畏腳,你沒有出息;過了30歲,已經看到那麼多了,你還那麼牛氣,你也沒出息。
看得多了,你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那個時候你就要靜下心來,回頭看看自己,沉澱下來已有的東西,不要再瞎闖。」胡偉立回電影學院為學生上大課的時候專門講了哲學問題和方法,他以為,要學點哲學,你的思想才有指導作用;他給學生談起了中庸之道。知足者常樂,大家都知道,你現在這么年輕,什麼事兒都沒干就知足了,這輩子有出息嗎?你得拼搏才是。拼,你不能一輩子拼下去,沒有上山時你要努力上山,到了山頂上難道還執意留在那裡就不對了。你要保持一種很瀟灑的心態走下來,你把山上的位子讓給後頭的年輕人;接著他又談到感情和理智。搞藝術的人是很感性的,一定要在情與理中找到平衡點;在不同的人生時期這個點放哪兒?這是個人生藝術。
工作和休息也要適當合理地安排,記者於是問他業余時間有何愛好?他笑著說自己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什麼都想嘗試涉獵一把;除了釣魚外還喜歡攝影,在自己的網站上還貼有他的油畫。60多歲時與年輕人一起去渥太華河漂流,他不傲氣,跟年輕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上次李傳韻來時跟他說:「你是個老頑童」。他認真地說,他們那一代人在那個歲月里挨批挨斗挨多了,經常自我批評,這個東西沒壞處; 如果沒有那一段的痛苦生活和意志磨練,不會有今天。他覺得這是老天爺的安排,正是這所有的經歷造就了他的今天;這次音樂會有這么多朋友前來相助,他感覺很感動,也有很多話要說。
他認為自己這輩子是有福的,一個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來作為職業而且還能掙到錢;第二個是,自己擁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的確,在那天的音樂會上,全家人都來助陣,一起祝他生日快樂;在致辭中,胡偉立激動感慨地說,非常感謝自己的夫人幾十年來忍受著他的壞脾氣,包容著他,理解著他,為他提供了大後方一樣的支持和鼓舞。和她一起走過的日子裡,有質朴,更有輝煌。

Ⅳ 黃霑是誰

黃霑
香港流行音樂卓越的作詞人。

香港詞壇教父

黃霑,原名黃湛森,1941年出回生於廣州答,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1949年他隨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讀喇沙書院,後升讀港大,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畢業後曾執鞭,後轉到電視台工作,1965年投身廣告創作及填詞。上世紀70年代末,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讓他的名字家喻戶曉。《家變》、《狂潮》《強人》《大亨》《抉擇》《風雲》《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等這些電視劇的主題曲都是黃霑的佳作。那個時期,可以不誇張地說,香港的每個角落、每個人唱的都是他填詞的歌。從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詞生涯的高峰,漸漸開始為電影作詞作曲,伴隨著香港電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黃飛鴻》等陸續走紅,黃霑的詞曲也傳遍了華語地區。黃霑的詞作品是他俠義精神與人生哲學結合的最佳體現,詞壇小生林夕在點評黃霑時說:「以文言筆法寫詞有如行鋼線,一不小心便會一面倒。只有學貫五經才能欣賞。」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壇公認的「詞壇教父」。

Ⅵ 為什麼香港很少創作型歌手而台灣似乎多一些,有哪些歷史原因

因為香港有林夕(創作數量4000+)黃沾(2000+)鄭國江(2000+)顧嘉輝(2000+)還有盧國沾黃偉民向雪懷林振強這種1000+的大神,台灣有嗎?羅大佑?(200+),周傑倫(330),李宗盛?(271),我不知道台灣所有創作加起來有沒有香港林夕+黃沾+鄭國江多,香港是市場小,競爭力大,吳敬國,黃凱芹,陳百強,張國榮,劉德華,張學友,許冠傑等都是創作型歌手,唯一的區別就是台灣原創性歌手自己的歌中,自己創作的比例高,但是數量少,香港的是原創比例低,因為香港非歌手創作家太強了,動不動就上千首,周傑倫創作了330首歌,全部給張學友,恐怕打造不了天王張學友吧,天王都是10年就幾百首了,全才陳勛奇,音樂家,演員、導演、制劇、動作指導等一身的人才,巔峰的12年裡,包辦了香港台灣75%的電影配樂,其配樂電影達361部,台灣有這樣的人嗎?還有胡偉立等對於曲和樂器非常精通的人才,台灣有嗎?什麼環境造什麼人,對於香港這巴掌大的市場,他不缺音樂創作人,沒有創新的原創歌手都暗淡退出了。創作型歌手哪裡都不少,也可以說不多,只不過某些人要黑人,就故意造的假象而已,黃家駒粉絲就是了,黃家駒創作了150+,他的粉絲說香港沒有原創,只有黃家駒。很多歌手都是有創作的,有種現象就是台灣歌手的歌曲數量比香港低,因為台灣公司消化能力低,所以出品的作品少,而香港就是數量大,很多香港歌手每年都有專輯,主流的兩三張,最多的有6張,香港的音樂榜都是周榜了,單曲專輯都出的快,加上翻唱,香港是精製,台灣是爛造,台灣幾乎都能看到日本的影子,從歌手樂隊、音樂人製作完全都是模仿日本的,華語處於起步時都是翻唱,都是沒有靈魂的那種,只有香港影視歌曲才是最中國風的歌曲(中國風80年代被定義了,規定了那些樂器什麼的,),新世紀華語幾乎沒什麼唱片出了,前幾年的作品還是林夕的最有質量,新世紀網路時代台灣樂壇出了幾個原創歌手,加上語言的問題,加上年輕的粉絲吹,造成了華語沒有創作,都是翻唱,連學友的吻別都說是翻唱的,音樂論壇幾乎被聲壇粉絲和激進粉絲包圍了,各種結論,神吹關鍵羅大佑,神吹亞軍黃家駒,神吹季軍周傑倫,神吹殿軍王傑,各種結論各種黑,事實上香港的創作力非常強,香港的歌手歌曲非常多,從事時間特別長,發行專輯特別多,流水線生產模式,原創歌手很多,不是歌曲數量比例比台灣低,台灣原創歌手只是第二流,第一流和香港一樣,都是大眾化歌手,哪個年代沒有網路而已,老一輩不上網,這些人老是拿原創黑那些大眾化歌手,這些高原創的歌手大多數唱歌都一樣的,都是抓住一個特點,很容易讓大眾聽覺疲勞,但是他能抓住極少部分粉絲的心,能讓他們到處吹,事實上華語沒有多火過,就香港一個小地方流行過,其他都馬馬虎虎,原創歌手本來是個完美的東西,就是華語沒出現過

Ⅶ 台灣音樂VS香港音樂

創作數據說話
台灣左宏元劉家昌2000+,庄奴3000+,羅大佑200+,李宗盛271,周傑倫330+,陶喆200+。。。
香港林夕4000+,陳蝶衣3000+,陳少琪音樂作品3000+,黃沾2000+,鄭國江2000+,顧嘉輝2000+,黃偉民1400+,盧國沾,向雪懷,林振強1000+。。。(香港大多數作曲家的創作數量在網上都找不到,但有填詞肯定有作曲的,比如林夕填詞4000首,肯定有4000首作曲,網上可以查到作曲是誰,統計就沒人統計了,如果你認為填詞不是音樂數據的話,證明你還是比較扛的)胡偉立一大堆電影配樂,陳勛奇,巔峰12年包辦香港台灣75%的電影配樂,共為361部電影配樂,還有很多人,不寫了
香港娛樂比台灣比起早,創作家厲害,後期繁榮,為什麼台灣不是亞洲娛樂中心,而香港是,因為創作力強(很多台灣創作家去香港發展或者給香港寫歌,台灣公司摳,喜歡低成本的原創歌手一條龍打造音樂,不想買過多版權),台灣是家庭作坊,香港是工廠,只不過香港沒落快,台灣只是遲幾年而已,因為中國普通話是國語,不然憑台灣這點創作力,可能在90年代香港進入台灣時就會滅亡,張學友劉德華短短進就成為台灣銷量冠軍,草蜢擊敗小虎隊等,台灣只有原創沒有創新,很多都是一樣的,這是大家不感冒的地方,加上創作力低,所以台灣沒出一個天王,都是粉絲自封的,鄧麗君在台灣時期也不是很厲害,到寶麗金就爆炸了,台灣歌手一年出一張唱片和香港一年三張,比起來太差了,還有很多斷斷續續的影響,導致很多歌手從業時間太短,被遺忘的人多的是,周傑倫的13張專輯和譚詠麟劉德華張學友比起來也太少了,只有一個0頭,卻是這個時代最多的了,在哪個時代兼職不敢想像,容祖兒一年都出過6張唱片,沒有連續出唱片的歌手肯定是會掉粉的,雖然中國人多,就好像周傑倫,09年之後一直掉,甚至有人說過時了,說明掉了很多,還有樓豬你說的周傑倫是不錯,但是很多都是不權威的,什麼十大鬼才等,都是沒有權威的出處和大眾認可的
巔峰的香港不是台灣能比的,台灣是普通話優勢在大陸可以,在國際上,台灣是沒任何地位的,香港亞洲級的,韓國都在學香港,看過韓國綜藝節目唱了多少次張國榮的當年情嗎?日本是專業出名,早期中島美雪很專業,後來也被很多香港創作家超越了,中島創作550+,他的作品質量在日本也不算特別高,歌的話更差了,她唱歌不是頂級,翻唱紅了她,還有玉置等翻唱最多的三個日本人,他們的創作量大概都是五六百左右,但是日本強大的團體的確是小香港無法比的,香港傳播比日本好,因為香港流行,創新,不會創新的原創歌手都暗淡退出了,音樂詩人黃凱芹,還有吳敬國,陳百強等人也黯然失色,黃家駒創作150+,由於風格一樣,也是屬於掙扎的一員,香港唱片不好是會虧本的,不像台灣,市場大,歌再難聽也有人試著買,創新和流行成為香港樂壇最吃香的,所以香港翻唱歐美的比日本的多,但是翻唱的日本情歌填詞的確一流,在時代的潮流中流了下來;台灣翻唱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但是由於填詞唱功比不上香港,同一首曲子,只有粵語的被人記住
台灣主流流行歌手歌曲數量和專輯從來都比不上香港,這就是硬傷,在加上香港潮流改革是60年代,台灣是80年代,潮流被碾壓,所以台灣硬實力落後於香港,大陸硬實力落後於台灣,網上吹的都是台灣綜藝的,台灣綜藝樂壇吹羅大佑,羅大佑等民歌派認為創作兩三千首的庄奴左宏元的歌曲燈紅酒綠,翻唱多,要推倒重建,結果跟不上台灣經濟發展,80年代被青少年否定,才有羅大佑發行之乎者也自嘲台灣為什麼不能潮流,由於被當時青少年否定,後來羅大佑在台灣舉辦演唱會虧本了,因為沒有消費人群,台灣樂壇發展史都寫的清清楚楚,那些人為華語樂壇起源於台灣的可以看看,華語流行起源於上海,影響了香港和台灣樂壇的起步,梅艷芳金針獎表演唱的就是從舊上海唱起,華語第一代天後周旋,第二代天後姚莉,周旋的粉絲,第三代天後鄧麗君徐小鳳,姚莉的粉絲,第四代天後梅艷芳,徐小鳳的粉絲,鄧麗君一直和香港有聯系,成名後再香港發展,就是因為姚莉在香港,後來向國際舞台發展
台灣媒體感慨,張惠妹是第一個巨星,就是以前技術和水平被香港碾壓的年代,終於有一個碾壓香港的人出現,台灣創作人在90年代達到高峰,但創作人的創作力卻是下降的,音樂大多數人都想紅,創作都跑去綜藝了,羅大佑李宗盛等都是,很多人創作了好作品都去撈錢了,導致創作量跟不上,羅大佑創作170+,李宗盛270+,和以前庄奴3000+,左宏元2000+,劉家昌50年2900+比起來明顯下滑,但人多歌手也多,分的肉也不多,所以沒人抵抗四大天王,只有陳志遠,徐嘉良等少數人幕後默默的創作,不容易
到周傑倫時代,更加艱難,周傑倫20年創作300多首歌,還要分給其他歌手,20年才發行14張專輯,香港林夕一年填詞500多首,香港一線歌手每年兩張三張專輯,假如香港人養周傑倫,用國語來打造周傑倫,周傑倫就不用看非主流的臉色,更不用被粉絲說在不發專輯就脫粉,真香!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