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所有權的發展

所有權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17 09:01:56

1. 什麼叫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推動國有、民營和外資經濟共同繁榮,是振興和發展我國經濟的正道。

2、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指明了方向。

4、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得以長足發展,主要是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三股力量支撐的。

(1)所有權的發展擴展閱讀:

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是正確認識公有制主體地位: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實踐證明,公有制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長遠利益等方面是我們的中流砥柱,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當然,強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絕不是又要搞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重走「一大二公」的計劃經濟的老路,而是要努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要認識到,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就業問題,僅靠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是難以做到的。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2、是正確認識國有企業的性質: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承擔著重要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必須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主體地位。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還要因企制宜,在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求得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特別要在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下,探索和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自主品牌,提升企業軟實力,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3、恆天集團自身發展實踐:

完全可以實現國有、民營和外資經濟共贏,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近年來,作為國有企業的恆天集團始終按照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要求,不斷推進企業改革,完善資本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取得了快速進步和發展,企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

特別是通過並購重組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企業,發揮了中央企業帶動地方企業、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作用,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 縱觀人類歷史,土地所有權主要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

解放之前 土地是屬於地主的 後來經過土地改革確認土地所有權的

3. 產權與所有權的關系

產權與所有權二者的關系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二者所反映的客觀經濟關繫上看,既有相聯系和重合的諸多方面,也存在著發展上和具體運用上的差別,主要表現有:(l)所有權強調的多是對客體的歸屬關系,而產權則更多地強調在歸屬意義上產生的多方面的權利。(2)所有權強調的是穩定的、本質的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而產權則強調變化的、動態的或有時效的主客觀關系。(3)以現代市場經濟為界,過去的「所有權」帶有封閉的、凝固化的特點,而「產權」則反映了開放性的財產權利的分解和組合,反映了已發展了的財產關系。所有制理論要揭示的是生產關系的本質,從而揭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闡明生產關系變革更替的革命意義。產權理論則不同,它具體研究各個具體的產權主體、產權關系、產權邊界及其相應的權力和責任。因此所有制和產權二者雖然涉及所有權概念,都是以財產關系為對象,而且有著密切聯系,但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4. 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對企業的發展有什麼利弊

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委託--代理沖突,但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不利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制約公司規模的擴大。

5. 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後,對企業的發展有何利弊

個人認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能夠很好的促進企業的前進,其主要表現在經營過程中,最終版執行者,不受企權業所有權擁有者的獨斷制約,可以無顧忌的從經營的客觀角度和利弊因素出發,有效執行經營目的,這樣一來對於企業經營理念多面化是有幫助和促進作用的,至於其弊,我想最關鍵的問題應該是發展和經營意見在短時間內難以統一,畢竟各股東各抒己見,這樣一來就需要一位或是多位眼光獨到 見解頗深的決策者或團體掌握其中關系,最終作出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那麼問題最後自然也就明朗了, 如果有相關股份制企業實行機制比較前衛的企業朋友,建議您也可以多向他們討教,幫助會更大,效果會更明顯,對您一定受益頗深!

6.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歷史發展

樓宇管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歷史發展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穴居巢洞,故不可能形成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觀念。通說認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觀念的萌芽,濫觴於人類文明之始的奴隸社會。 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和交換的發展,人口大量集聚於城市,城市得以形成。為滿足城市人口居住和經營的需要,公元前兩千年的古巴倫王國,產生了類似於現代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建築物形態,標志著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正式萌芽。在羅馬法中,由於貫徹了「一物一權」主義的原則,尤其是確認了所謂「建築物所有權屬於建築物所附著之土地所有人」或「地上物屬土地所有人」的原則,《法國民法典》第644條的規定,開創了近代民法建立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的先河。此後,意、葡、西(班牙)、瑞(士)以及舊中國國民政府的民法典等先後建立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法律制度。進入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堪稱人類浩劫,原有建築物遭到極大破壞。另一方面人口激增,並紛紛湧向城市,致使住宅問題更趨嚴峻。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客觀上又為建築物向更高的立體化方向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為了解決日益復雜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法律關系,各國或重新檢討已有的法律制度,或者積極創設新的理論體系,促進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的發展。

7. 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後,對企業的發展有何利弊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使企業資源與經營管理人員達到最優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所有者帶來最大的利潤。因為,所有者不一定懂經營,而資產只有運動起來才可能增值,那麼誰能來完成這個滾動資產增值的任務呢,那就是經營者——也就是所有者(股東)聘用的經理(總裁),或者說我們常常聽說的CEO,這些經營人員有豐富的經濟知識和營銷能力,但卻不掌握資產,公司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為那些不懂經營卻想為自己掌握的資產尋找增值機會的人以及懂經營卻沒有資產的人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契機,從而解決了這個矛盾,實現資源、人力的最優化配置。至於缺點自然是經營者有可能利用其經營管理有關資產的有利地位謀私利,從而損害所有者的權益。但從總體上來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最優模式,利大於弊。

8. 論所有權的社會作用

傳統物權理論概括的四項所有權權能難以涵蓋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全部利益關系,而基於所有者始終需要保護所有權客體的財產性與功能性的利益訴求,保護權理應作為一項重要的所有權權能為所有者行使。當所有權客體因投入經濟運行而委託給他人佔有與使用後,保護權則轉化為所有者行使的經濟監督權。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公有企業經濟運行中經濟監督的軟弱與乏力,基本的經濟原因在於缺乏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所以,增強我國公有企業運行中經濟監督的力度,最基本的思路是行使經濟監督權的所有者到位。
關鍵詞:所有者;所有權;保護權;經濟監督權中圖分類號: D 923. 2 /DF 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1 - 8263 (2007) 07 - 0102 - 05
如果全面揭示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將所有權權能概括為處份、佔有、使用、收益和保護五個方面,但目前的民事法典〔1〕與民法學理論〔2〕均以處置、佔有、使用、收益為所有權權能的完整界定,保護權權能則沒有獲得認定。在傳統的民事與經濟生活中,由於物權關系相對簡單,相比於其它所有權權能,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與功能並不凸現。在現代民事生活日益復雜,特別是市場經濟作為普世性生產方式確立的情況下,人們之間的物權關系因委託代理的廣泛盛行變得日益復雜,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與功能日益重要。以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必然的利益關系為認識視角可以得出結論,與所有權中的處份權權能一樣,保護權是一項唯有所有者才會充分積極行使的所有權權能,當所有者將自己的財產投入到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時,這一權能則以經濟監督權的方式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但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經濟監督軟弱成為困擾我國市場經濟正常、健康發展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而且呈嚴重發展的態勢。雖然國家增多了監督主體,延長了監督鏈條,出台了大量法規,但效果並不明顯。究其原因,從經濟上講主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大中型公有企業,缺乏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是主要的。因此,努力解決我國大中型公有企業中所有者到位,以實現真正的所有者承擔起經濟監督的職責,仍然是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剛性條件。一、保護權的權能價值作為所有權的一項權能,保護權對所有者的利益主張與實現顯示著特有的價值。為此,從功能角度可以給保護權進行如下界定:所有權客體以其物的自然性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為存在價值,保護權則是所有者對所有權客體施以最充分最有利於其性能完好的保管與護理的一種所有權權能。所有權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離不開所有權的民事運行,保護權則圍繞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展開。當然,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復雜多樣,所有權的客體也復雜多樣,所有權在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時亦會呈現復雜的狀況,保護權的具體作用亦是千差萬別,但基本功能與價值具有共同性。任何所有權客體都以其固有的自然屬性能滿足和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需要為存在理由,因此所有權客體的自然屬性與所有者的利益之間一定存在一種客觀的必然的對應關系,這一對應關系決定了所有權客體的屬性在作用於人的利益需要時,必須具有效用性、適應性、針對性、充分性,這可稱為所有權客體的功能性。從實踐上講,所有權客體的自然屬性與功能,在滿足與實現所有者利益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制約而難以純粹地表現。因此,為了確保所有權客體自然屬性的完好,隨時消除各種因素對所有權客體性能的蝕損,以使所有者的利益通過所有權客體能夠正常、充分的彰顯,所有者必須充分有效地行使保護權。另一方面,任何所有權客體在滿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前,都要通過人的能動改造使之具備適應性,這種改造需要投入和勞動加工,於是經過勞動改造的所有權客體具有了財產性。所有權客體的財產性在滿足人的利益需要時,必然會引起所有權客體財產價值的損耗,這對所有者來說是一種利益喪失。為了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以盡可能少的財產損耗更多實現和滿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所有者一定要對所有權客體在運行中的財產性予以保護。對所有權客體功能性和財產性的保護,顯示了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所有者保護權的行使確保著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彰顯與財產安全。當然,保護權的權能價值要充分體現所有者必須: ( 1)積極有效運作。所有權客體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存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與所有者之間始終存在一種動態的利益函數關系,即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強弱與財產好壞直接體現出所有者利益的大小多少。對每個所有者而言,為了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彰顯與財產價值始終有利於所有者利益實現的最大化,所有者必須積極行使保護權。( 2 )需要一定投入。為了確保所有權客體功能性的發揮,所有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投入以實現所有權客體充分全面的性能保護。可是,所有者保護權權能的運作本身是需要投入的,這一投入也是所有者的一種利益消耗,於是所有者就會在保護權運行的消耗與由它所帶來的收益之間進行價值大小的比較。當投入大於受益時,保護權的運作就背離了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所有者保護權的行使就喪失了意義,所有者就會放棄保護,反之所有者行使保護權是有價值的,就會通過投入積極地行使。由於體現在保護權行使中的投入產出,只與所有者存在直接對應的利益關系,並且與所有者利益呈完全對應的函數關系,即受益大於產出所有者利益上升,受益少於產出所有者利益下降,導致只有所有者最需要也最關心保護權怎樣運作,並且在具體的行使中隨時把握:如果投入小於受益,所有者會積極操作保護權;一旦投入大於受益,所有者便會放棄保護權的行使。從以上分析可知,保護權是所有者民事利益得到充分有效維護和實現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所有權權能,而且由於它的權能價值與所有者利益的特殊關系,使保護權的民事運行對所有者而言: ( 1)不能放棄; (2)不能弱化; (3)不能中斷。這一特殊關系必然決定了保護權權能所有者行使的特點和要求:由於只有所有者與所有者客體的整體功能與價值之間存在完全的利益關系,決定了保護權於所有者而言,必須親自行使而無法委託行使;必須全力行使而不能弱化或放棄行使;必須全面行使而不能片面行使;必須始終行使而不能中斷行使。否則,所有權客體的民事運行於所有者的利益將難以最大化地予以維護。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保護權既是一項權利,又是一項義務,它只有所有者才有權行使,只有所有者才最需要行使,更是所有者必須行使的。如果所有者虛位,這項權能就會虛置和廢棄,相應地所有權客體的功能性和財產性都有可能受到不當損耗———一旦出現不當損耗,除了所有者是沒人承擔的。
二、經濟監督權:保護權的轉化形式所有權客體需要在運行中實現所有者的利益,而利益的滿足又需要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這使所有權客體在實現所有者的利益時,有些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和使用,有些則要委託給他人控制和操作。這樣,所有權客體脫離所有者的實際支配以各種形式讓渡給他人運作成為現實———尤其在以財富創造為主的經濟活動中,因為生產要素的復雜、龐大,使任何一個所有者都不可能直接操作自己的作為生產資料的全部所有權客體,所有者並不直接支配所有權客體更是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一種常態。於是,一旦為了充分發揮物質資料的功能性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必然將具有經濟功能的所有權客體委託給他人操作,這就使所有權的民事存在轉化成了所有權的經濟運行,所有權客體價值存量的民事委託轉化成了價值增量的經濟委託。所有權客體基於創造財富的需要而進行的經濟委託,不僅所有者將所有權客體委託給他人實際支配與運作,使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與民事委託一樣出現物理上的分離,甚至出現持續、長期乃至永遠的分離。正是這種分離的持續、長期乃至永遠,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如下一個所有者必須面對的民事後果:所有者不能對自己委託給他人支配與運作的所有權客體予以直接的保護。經濟領域委託給他人支配的所有權客體所有者不能直接保護,使所有權客體與所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因為受託人的介入而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不利表現就是:受託人通過對所有權客體的實際控制而直接侵奪所有者的財產客體,或者掠奪性使用所有者的財產客體,致使所有權客體在委託給受託人支配的經濟運行中,並不按照所有者的願望和功能要求創造與實現所有者利益,最終給所有者的利益帶來損失。從實踐上講,所有權客體的上述經濟運行並不違背受託人的獲利原則,於是委託給他人支配的所有權客體以侵犯所有者利益的方式運行具有了存在的客觀性。但所有權客體的上述運行因違背了所有者的效益目標,侵犯了所有者的利益,而一定為所有者反對。對所有者而言,如何有效協調所有權客體在經濟運行中的上述矛盾,即所有者將所有權客體委託他人實際操作後,其經濟運行既充分實現所有者的利益,又不至於在他人的操作中侵犯自己的利益,或侵犯後能及時追回或補救,所有者所能採取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所有者改變對所有權客體保護的方式,而不是放棄、讓渡、弱化所有權客體的保護,更不是收回委託出去的所有權客體。這種方式就是將保護權的直接行使轉變為間接行使,即由所有者制定一套嚴格、完備、科學的所有權客體保護的指標、體系,然後運用這一指標體系約束和規范實際控制所有權客體的受託人的全部操作行為。當然,即使如此,受託人仍有可能在具體操作中侵犯所有者的利益,為此所有者的約束和規范就必須滲透到受託人的具體行為之中,並表現出只有所有者允許的操作行為才能進行,各種侵權行為能夠抑制,一旦出現侵權行為能夠及時發現並及時懲治。顯然,滿足這樣的條件,需要所有者的保護權始終能以一種強大的力量約束和規范受託者的操作行為,並貫穿於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中。從經濟運行的實踐上講,所有者保護權按照上述要求行使的最好方式就是監督,即由所有者以自己合法的保護身份按照自己確立的一套完備的保護規則,對委託出去的整個所有權客體的他人行使實施無時無刻的監視和督促,是為經濟監督權。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監督權是在所有權客體與主體分離的情況下,所有者對委託給他人使用的所有權客體實施充分、有效、全面保護的一種轉化形式。由於經濟監督權是保護權的轉化形式,因而它是一項只能由所有者自主行使的重要的經濟權利和必須積極履行的強制義務。對所有者來說,經濟監督權既不能放棄又不能讓渡,更不能委託。如果放棄,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會受到損害或侵犯;如果讓渡,所有者不可能對自己的經濟利益給予充分的維護;如果委託,受託人就取得了通過經濟監督權直接侵害所有者利益的合法權利,並且這種侵害所有者無法獲得追索,因為受託人的行為所有者已經不可能監督了,所有者仍然能夠監督行使監督權的受託人,那所有者委託出去的就不是真正與最後的經濟監督權,只是有限的監督權。從經濟上講,所有權客體通過所有者委託給他人佔有、使用,使所有權客體的功能組合與運行狀況復雜起來,所有者直接保護所有權客體的可能性日益降低,甚至完全不可能。這決定了所有者對所有權客體的間接保護日益重要,而強化了所有者經濟監督權的控制和行使,並且對這一經濟權利的所有者運作提出了日益嚴苛的要求,因為這一權利的任何忽視和誤用都有可能給所有者帶來明顯甚至巨大的利益損失。因此,為了充分維護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所有者必須積極、充分、科學、持續地行使經濟監督權。如果所有者不行使這一權利,其他經濟主體是不會也沒有義務行使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只有經濟監督權積極充分有效地行使,經濟運行中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與實現才具有基本的制度保障,而所有者是追求整體經濟效益的唯一主體,所有者因此成為經濟運行中監督制度實施的主導力量。同時,無論是最大限度保護所有者的經濟利益,還是有效促進和維護經濟活動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經濟監督權都是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並為所有者必積極行使的經濟權利,任何這一權利的放棄、弱化、誤用,都不利於所有者經濟利益的最大實現和生產力的高效運行。但由於這一經濟權利行使的真正主體是所有者,一旦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不積極行使這一權利,都會影響經濟的效益創造和健康運行。
三、加強我國經濟監督力度的產權訴求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產方式,它的特點是廣泛生產分工與全面市場交換。這一特點使市場經濟運行中生產力的組合要素非常復雜,同時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非常復雜。它反映在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繫上,就是二者的分離日益廣泛、明顯,即龐大的生產資料客體完全不為所有者直接控制和操作,而是由所有者以合法的方式與程序委託給廣大的非所有者具體佔有和使用,即「商品的多樣性和人們行為的復雜性使所有權格局變得很復雜」〔3〕,這大大增強了市場經濟運行中所有者間接保護自己所有權客體的重要性。由於所有者始終追求著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實現,所有者就成了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推動生產力功能充分運作和維護生產資料財產價值完好存在決定性的經濟力量。這給所有者行使保護權不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且具有經濟上的強制性。當然,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所有者的保護權是以經濟監督權表現的。所以,為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和實現,為了確保整個生產力始終居於一種最佳的運行狀態,為了降低生產資料的不當損耗,所有者一定要積極全面科學地行使經濟監督權。而且這一經濟監督權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能放棄、讓渡、委託、弱化行使,給這一權能的功能發揮提出的強制要求是:所有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到位。如果所有者缺位,就缺乏確定的市場主體支配和行使經濟監督權,這時經濟監督權就虛置了。如果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經濟監督權虛置,就等於失去了追求最大經濟效益,推動生產力功能充分運作,維護生產資料財產價值完好存在最強大的經濟支配力量。顯然,一旦如此,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正常發展就喪失了主導力量。以上述基本原理分析我國的經濟現狀就能認識到,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經濟監督軟弱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缺乏真正強大的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改革開放後,我國最終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可市場經濟要正常運行,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企業及決策者不可或缺也不可代替。為了提供市場經濟活動不可缺少的所有者角色,國家便經過政治和經濟的層層授權把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所有者職責,委託給了一定的個人可稱為代行者行使。問題是授權者也是代行者,致使「在公有制企業龐大的體系裡,實際上活動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而並沒有可以追溯的最後委託人」〔4〕,結果真正的所有者仍然缺位,而執行所有者職責的是並不必然追求所有者經濟效益的代行者———任何一個代行者都不可能與受其支配的資產形成像所有者一樣的利益關系,因為受代行者支配的生產資料其功能性的充分運行與財產性的充分維護,與代行者的利益並不存在直接對應的函數關系,結果經濟活動中整體經濟效益的創造與實現對代行者的經濟制約或者很弱或者不存在。於是,當代行者在行使所有者的各項經濟權利時,他可以放棄行使,也可以不當行使,也許放棄與不當行使違背了所有者經濟效益最大創造和維護的原則,但並不一定違背代行者自己最大獲利的原則。而在所有者105[ SOC IAL SC IENCES IN NANJ ING No. 7 J ul. 2007 法學研究 二○○七年第七期 南京社會科學 的各項經濟權利中,作為保護權轉化形式的經濟監督權是一項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經濟權利,這一權利有效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和不當行使的最大受損者都是所有者,因此它是一項除了所有者任何受託人都不會積極全面行使的經濟權利,並且這一權利的行使往往表現為對受託人不當利益的限制、抑制和懲治。所以,當代行者行使所有者經濟權利時,因為經濟監督權是對代行者其它經濟權利不當行使的一種所有者約束和規范,在這一權利又沒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的情況下,這一權利理所當然地成了代行者放棄或不積極行使的一項經濟權利。問題是一旦代行者放棄了這一經濟權利的行使,這一權利的虛置在實現上就出現了。進一步的問題是,經濟監督權放棄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是代行者,而代行者又有權放棄這一權利的行使,同時沒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這一權利,就使市場經濟的運行缺乏積極、全面、始終運作經濟監督權的經濟主導力量,這一權利在經濟活動中的軟弱、空場就不可避免了。可是,一旦缺乏對整個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強有力的無時無刻的經濟監督,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和維護,生產力功能的充分動作,生產資料財產性的完好保護就失去了最強有力的經濟制度上的保障,由此所反映出的經濟病態現象就會以各種形式和渠道表現出來。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效益低下、資金浪費、資產流失、腐敗漫延,其中的一個經濟根源便在於此。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目前經濟生活中經濟監督軟弱的問題,唯一行使經濟監督權的所有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完全到位。注:〔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全書》,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8頁。〔2〕紀坡民:《產權與法》,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版,第19頁〔3〕(美)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版,第162頁。〔4〕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9頁。〔責任編輯:李

9. 從所有制的發展談資本主義的走向

面深入探討當代資本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重大問題
——評《當代資本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

由靳輝明和谷源洋主編的《當代資本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兩卷本著作(海南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重大課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與世界社會主義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研究」的最終成果。該書最鮮明的特點是從當代世界的實際出發,把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角度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與趨勢,同時又聯系當代資本主義的變革探討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與前景,力求得出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科學結論。綜觀全書,作者在以下幾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研究和闡述。
第一,關於當今時代的性質和主題。作者指出,當今時代仍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存競爭,經過長期反復較量最終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發展現階段的主題。這一主題與整個大時代的總體主題——世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並不矛盾,因為前者只是後者在現階段的實現形式。與戰後形成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時期相比,現在世界形勢和格局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不能不對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途徑和方式產生影響;但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所揭示的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並未改變,列寧揭示的反映現時代基本內涵和特徵的世界各種矛盾依然存在,因而世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大時代的性質和基本特徵也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資本主義雖然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同社會主義的競爭中還占優勢,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它不能改變其被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命運。
第二,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新特點。該書探討了戰後科技進步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變化,社會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意識形態和民主制度的變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新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歷史地位,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作了一次全方位、全景式的分析和概括,並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斷。
第三,關於當今資本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該書著重論述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形成的主要動因及其影響,提出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的基本論斷。作者認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發展,其實質就是資本國際化或資本國際社會化,就是資本在國際化運動中實現不斷增值。進入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基本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真正意義上的包括技術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在內的市場經濟全球化,以及在這種全球化中確立起來的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性統治。
第四,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社會主義的影響。作者指出,戰後資本主義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不僅改變了東西方政治力量的對比,而且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以及合作經濟、社會保障、職工參與管理、三大差別的逐步消失、美德的孕育等「新社會因素」,為人類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准備著日益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充分的社會歷史條件;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優勢、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及其大力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無疑對社會主義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第五,關於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本質特徵。作者強調,社會主義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在戰後雖然對生產關系、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作了很大調整,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它造成的經濟危機、貧富兩極分化、過度消費、生態災難等嚴重問題,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科學原理。該書還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公有制經濟居統治地位並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共存,無產階級專政與人民民主辯證統一,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道德為主旋律並與其他進步文化共存的社會,其經濟、政治和文化既根本區別於資本主義,又不同於共產主義。因此,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形態,具有一種特殊的質的規定性。
第六,關於當代社會主義面臨的「世紀性」理論課題。該書對經濟落後國家能否建成社會主義、通過議會道路能否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如何防止政權得而復失、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如何相結合、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如何相結合、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特別應注意的是,經濟落後的國家要建設和建成社會主義,勢必要經歷一個艱難、復雜和長期的奮斗過程。其中包含著許多兩難的選擇,包含著貫徹始終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包含著許多必須認真對待的考驗和風險,所以,需要共產黨的堅定正確的政治領導,需要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長期艱苦奮斗,艱難創業。
第七,關於當今世界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挑戰。該書深刻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進程、實質內涵及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此基礎上闡述經濟全球化與新科技革命給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作者提出,盡管資本主義的發展引導出經濟全球化,但二者終究是不能契合的;相反,社會主義與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浪潮都給社會主義帶來重大的契機,使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同樣,構成戰後產業革命的物質技術基礎的新科技革命,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在全球范圍內與社會主義國家的激烈競爭。社會主義國家既面臨科技落後、應對新科技革命遲緩而造成的困難和挑戰,又具有發揮後發優勢、吸收新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促進社會主義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
第八,關於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不同地區與類型的現狀與前景。該書對當代社會主義的實踐類型和主要力量進行了跟蹤研究和理論分析。主要包括:蘇東劇變的原因、性質和教訓及劇變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社會主義力量的現狀和前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力量和政黨的理論和政策的調整;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力量的過去和現在的狀況;現有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與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及其面臨的問題和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以及它在世界社會主義中的重要地位。作者指出,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毛澤東奠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礎上,經過20多年的艱辛探索,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頂住了各種壓力,排除了種種艱難險阻,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日益強大。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鞏固,必將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資本論》的思想精華與現實意義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資本論》的思想精華與現實意義」,那麼一個副標題呢,我想標這樣一個,就是「對共產主義信仰的理論思考」。大家知道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的體制,我們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大家可以經常聽到說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這個話講的當然是對的,但是我感覺還要補充一句話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又有它的理論優勢。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鄧小平,這一代一代的發展的確有各自的理論優勢,而且各自的理論優勢有它的理論內容,後人都難以達到前人的成績。那麼就馬克思本人來講,他生前寫過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部頭最大的一部著作就是《資本論》。那麼《資本論》如果加上它的手稿,大概有五六百萬字。《資本論》這部著作理論上的貢獻當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回答了人類從階級社會向前發展,必然要到一個更高階段的無階級社會,就是從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它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甚至更多吧,從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奴隸—封建—資本主義,那麼資本主義作為階級社會最發達的一個階段,它向前發展到何處去,這個問題在馬克思那個時代19世紀中葉成為歐洲思想界很重大的、關注的一個問題。那麼很多其他學派也來研究如空想社會主義、西方古典經濟學等,但是他們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惟獨馬克思的《資本論》科學地闡明了這樣一個規律性。所以馬克思一生的成就集中到一點就是回答了這樣一個命題:從資本主義社會為什麼會轉化到無階級的社會。而這個問題的回答,成為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一個最主要的理論基礎。人總是要有信仰的,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要對他的未來有一個追求。那麼作為共產黨人的追求是什麼,追求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麼《資本論》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科學的理解。而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後來的人,後來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沒達到馬克思他的成就高。後來的列寧、毛澤東包括鄧小平,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沒有變,就是它的性,而這個問題的原生形態的回答我覺得是很偉大。所以作為我們搞社會科學的人,有機會讀讀《資本論》,了解一下它的思想,我覺得很有意義。那麼這個《資本論》的著作這么龐大,規模很大,要通讀它的原著多數人來講是難以做到的。你象我過去在人民大學學習,後來在人民大學教書,多數的學生,除經濟學專業外的人也好,都沒有通讀過它。那麼在這么短的時間我們要了解它的思想,就有一個科學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呢就是抓它的思想精髓和聯系實際的大思路。它的精髓是什麼, 那麼這個精髓和我們當代實際及聯系實際的大的思路是什麼,這是我們要著重關注的。所以今天我要講這樣一個題目。下面,我就想分三個部分來表達我的理解。
第一個部分:學習《資本論》的導言,就是對《資本論》這部著作的對象、方法和歷史地位做一個簡明的介紹。
導論我想著重講這樣三點。一是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就是《資本論》它是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謂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一種形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就是僱傭勞動者和資本相結合的這樣一種方式。生產方式中的側重面又在研究生產關系。當然它不是孤立的研究生產關系,要聯系生產力,但重點研究生產關系。那麼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回答的什麼問題呢?就是回答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走向——資本主義制度發展那麼最終它要向何處去。當然用馬克思的話來講,資本主義制度是必然要滅亡的。回答滅亡的必然性問題。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有些同志們會有這個問題,就是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是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寫。而那個時候歐洲的資本主義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是十六世紀左右,到十九世紀還處在青年時期,就是它還在向前發展。既然這個制度還處在青年時期,那麼他為什麼把它必然滅亡作為一生研究的課題?有人說這個命題的確定太早了,這個制度還處在年輕時期。那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這要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發展到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比較完備的形成了。可是這個制度呢,當時很不成熟。機械化大生產剛剛代替手工勞動。作為資本主義企業必須充分利用機械生產所提供的效率,怎麼提供呢?那就是壓榨勞動者血汗的辦法,加快機器的運轉來達到更大的活力。當時也沒有社會保障,失業社會保障都沒有,所以階級矛盾當時在歐洲來講就比較尖銳。工人遊行示威,甚至發動武裝起義,例如法國的里昂工人發動武裝起義。那麼階級斗爭也就很尖銳。所以,製造商處在年輕時期從生命力來講還很旺盛,但在一定歷史意義上他很不成熟,使得社會矛盾非常尖銳。那麼對工人起來進行斗爭,而當時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占統治地位的看法就是,資本主義是永世長存的,是永恆的制度,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他們認為什麼叫資本,原始社會人的棍棒和石塊就是資本,資本就是工具。你怎麼能夠反對資本,你反對資本就是反對人類本身。在資產經濟經濟學家看來,資本就是工具。資本符合人的本性,會永遠存在。馬克思作為工人階級的理論家,必然要把資本主義制度到底是與世長存的還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作為他當時研究的一個主題。那麼這個主題的確定從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來講,也是能夠成立的。因為對任何一個生命體的研究,要研究生命體未來的歷史走向是什麼,我可以在這個生命體中的任何一個始點來研究。比如一個小孩,作為皇帝的兒子來講,他是太子,他是千歲,是不死的。一個生物學家說,人從生下來,最終也會走向死亡。這樣一個命題的確定在生命體當中的任何一個始點都可以進行研究。並不是說人馬上要死,而是最終要死,就要回答這個問題。當時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就是這樣提法,得出的結論就是資本主義產生以後有巨大的生命力,但最終要走向滅亡。這也為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提供了理論根據。所以這就是《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確定,這是人們經常會提出來的。這個人剛生下來不久,你說他最終就要滅亡。可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是剛生下來不久,不久但其矛盾非常尖銳,尖銳得使被壓迫階級起來積極斗爭。對這個斗爭的評價資產階級認為是沒有道理的,那麼馬克思站出來說這個斗爭是有道理的,它最終是要滅亡的。這是我要講的導論中強調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資本論》研究的方法。這個方法有兩個層次。(1)一個是研究的基本方法論。研究社會科學要講究一個基本的方法論,這個基本的方法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麼具體到《資本論》的研究,他運用唯物辯證法強調了兩條。一條就是,認為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很強調,不能有人為的因素。馬克思陳述時,他說當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候,某些人看到了資本主義也有不少的弊病,失業、危機等等。想跳過去卻跳不過去,那麼封建社會的發展必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是自然的歷史過程,他很強調。像我們過去搞計劃經濟想跳過商品經濟,回過頭還要搞市場經濟,因為商品經濟是不可越過的階段。這是他運用唯物辨證法研究經濟時強調自然性。另外一點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強調要研究矛盾,矛盾的運動,研究內在的矛盾。他強調這樣兩點,他的基本方法就是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2)方法論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我們不太熟悉,就是研究經濟問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有一種特殊的方法——抽象法。因為經濟問題是不能在實驗室復制的,不可能復制的,只能採取觀察分析,那麼要運用抽象的思維能力來進行研究,抽象法。那麼抽象法很復雜,我把它歸結為兩句話。第一句話叫做從具體到抽象。所謂從具體到抽象,就是分析資本主義理論必須從資本主義經濟呈現出來的最具體最普遍的經濟現象出發。大家看到資本主義最普遍的現象是商品世界五花八門,那麼就從這個現象開始。從具體到抽象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過對具體經濟現象進行分析以後得出若干抽象的概念,得出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比方說商品,商品事件有衣食住行、衣服鞋襪,五花八門,那麼經過分析以後得出「商品」的概念,用商品來界定衣食住行,各有各的叫法。商品進一步剖析,商品有兩個要素:使用價值和價值。這是又進一步得出概念。商品交換的發展又進一步進行理論剖析,又發現貨幣這一概念。商品要藉助貨幣進行交換,那麼貨幣又是一個體系,也有系統的概念,金屬貨幣和紙幣。貨幣進一步發展,可以成為賺錢的手段,變成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這就是說對復雜過程的研究要從具體出發,得出若干個抽象的概念。這是抽象法的第一點。第二條反過來,從抽象到具體。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第一階段得到的若干抽象概念,按照一定的邏輯次序組合為一個概念體系,從而達到對經濟規律的科學的認識。像《資本論》從頭到尾可以認為是一個經濟概念體系:首先是商品這個體系中的概念,貨幣這個體系的概念,然後是資本這個系統的概念,那麼資本又進一步分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等等。這個概念的組合有一定的次序,就是把最簡單的概念放在前面,比如把商品這個簡單概念放前面,把比較復雜的具體的概念放在後面,就是從抽象到具體。
這個抽象法說起來很玄妙,其實我們從事經濟調查和研究的過程自覺不自覺地要應用抽象法。比如說你從一個單位領到一個命題,就是要調查這個企業的虧損問題,最後要提出扭虧為盈的思路。首先要從具體到抽象。你進入這個廠房,觀察工人的勞動體制怎麼樣,設備的管理怎麼樣,資金的運轉怎麼樣等問題,經過許多座談會就形成概念的判斷。那麼虧損的主要原因呢?你又抓住其中最核心的概念,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體制問題,是領導班子問題,還是技術問題。最後提出扭虧為盈的思路,關鍵要改革企業的體制。你得出這個概念,但如果進行體制改革,又要把它具體化,企業的勞動體制怎麼樣,資金管理體制怎麼樣,分配體制怎麼樣等等。要從抽象到具體,從而得出一個很完整的報告。所以馬克思的抽象法我們要是懂得了以後,對於進行經濟調查和研究是一個基本功。這是第二點我要講的研究方法,兩個層次。一個是基本的方法論,一個是抽象法。
導言的最後要介紹和強調的是《資本論》這部著作的歷史地位。這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這個歷史地位在歷史上有這樣幾句評論。一個是「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一部聖經」。這是當時歐洲工人運動在遊行示威中喊出的口號,因為它告訴了工人反對資本主義斗爭的正義性、有理性。這是一句指導工人運動的理論。另外,還有人講「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大家知道,至今為止,我們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有三個組成部分: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資本論這部著作可以說是三個組成部分的一個結合點。它是以經濟學為主,經濟學中貫穿著哲學思想,可以說是唯物辯證法哲學思想的具體運用。馬克思專門的哲學思想和著作並不多,但他的哲學的思想和應用是滲透在資本論當中的,所以資本論是充滿哲學思想的,是哲學的一個應用。科學社會主義是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是經濟學研究得出的政治上的結論。所以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一個結合點,是一部網路全書。所以資本論問世以後,就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發展的指導思想。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直到現在,雖然無產階級運動出現了巨大的曲折,但是社會主義運動也是在世界上紅火了半個多世紀,因為蘇聯的演變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這之前,社會主義在世界上也是佔領了一大片土地。後來經過了曲折,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改革開放又走向了振興之路。可以說整個工人運動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在一定程度是資本論的偉大真理的指導和指引。而且資本論不僅是革命的指導思想,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是一個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資本論當中學到了很多。比如說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中央黨校當時出現巨大的爭論。前幾天有人上課說「包產到戶」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後來又說,只有「包產到戶」才能救中國。那麼其中為什麼出現這個爭論?就是對於一種制度的所有權和經營使用權決不能分離這個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不清。當時校長胡耀邦就建議大家回去看資本論。資本論從第一編到第三編對經濟問題處處都提到了一種生產關系,一種所有制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可以分離的。也就是說我們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同樣可以堅持土地集體所有,但它的使用權可以交給農民。這就是資本論的應用。後來國有企業改革又遇到爭論。國企改革都實行股份制,實際股份制實現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最佳分離。投資者擁有股票,股票是不能退換的,投資某一個企業拿到的是股票,資金已經投到企業了,不能收回來,你要收回只能在股市上買股票,能不能買出去是不一定的。所以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離層。同時所有者通過股票的買賣和股東大會的投票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制約,叫做「用腳投票」或「用手投票」,保證了所有關系。所以我們的國有企業仍然可以堅持生產資料國有,但可以通過股份制實行有效分離,使我們的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在市場運行當中的有利武器。那麼中央將大力發展股份製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也請教了資本論,它的第三卷闡述了理論基礎。所以說,資本論的歷史地位是工人階級的聖經、網路全書,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指導書。有人說是它是理論保護,現在說它有些理論內容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像這次提到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在馬克思資本論的手稿當中有大量的內容。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部分,資本論是什麼樣的書,它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及它的歷史地位。所以資本論這部書是不能丟的,不能淡化。我們說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既要與時俱進,要學習當代的馬克思主義,但每一代馬克思主義都有它自己理論上的優勢,老祖宗不能忘,老祖宗有他的優勢。
第二部分:資本論的主題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資本論這樣一部幾百萬字的著作領會到一定深度很不容易。根據我們在中央黨校教學的體會,對於資本論的思想要抓住精髓,並且是高屋建瓴的,用很明晰的思想加以概括。我把它的思想精髓總結為八個大字,供大家參考:「一個主題,三層系列」。一個主題是指資本論的主題思想就是解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解釋資本主義的走向問題,這是它的主題。了解資本論就要把握這個主題思想,資本主義為什麼必然滅亡。所謂「三大系列」,是指資本論在上述思想的論述過程中,並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採取多層次的特殊和一般相結合的體系。一般和特殊相結合,特殊和一般相比較,採取這樣一個思路。就象我們分析一個人,張三的特點是什麼,我們馬上就說張三這個人怎麼樣,這是開門見山,是淺薄的。那麼科學的研究是把張三採取多層次的一般和特殊比較。首先張三是男還是女,把他歸為男人,男人一般是什麼,他作為一個男人在一般中呈現出什麼特殊性。男人很多,張三是教師還是工人呢,又出現教師的一般是什麼,張三作為教師的特殊是什麼。這就是一般和特殊結合。資本論就是採取這樣的思路,所以在資本論論證形成過程中形成了三個系列,既三個層次的規律性。
(1) 第一個層次就是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律,就是人類社會生產有什麼一般規律。
(2) 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3) 第三個層次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
所以我說,「一個主題,三層系列」就把資本論這一龐大的理論體系高屋建瓴地提煉出來了,可以加深我們的印象,復雜的問題簡便化。
那麼第二個部分呢,我們就先來講主題。資本論的主題是解釋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既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規律性。對著個主題的理解如果要展開來講,也是多層次的理論體系,是非常復雜的。我根據自己的體會將其要點抽出來,有五個支點,就是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論構架可以簡化為五大支點。
這五大支點歸結為十個字,前兩個字是「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是構成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論基礎。這不難理解,要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就是論證資本主義是一個剝削的制度。剝削制度的產生有合理性,但最終必然要滅亡。要說明其剝削的實質,首先要認定價值財富創造的源泉是什麼。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說起來簡單但論證是復雜的。也有人提出多要素創造價值的觀點,認為勞動創造價值是小商品經濟的特點。現在這個問題爭論仍較大,這不搞清楚,就不能真正理解資本主義。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和科學把握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首先要區別兩種形態的財富:物質形態財富和社會形態財富。物質形態的財富是使用價值,財富的社會形態就是價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資本主義著重研究價值財富。這和西方經濟學不同,西方經濟學的起點是使用價值財富。使用價值財富的構成要素是多元的,至少是人類的具體勞動與任何一個具體要素就構成使用價值。馬克思認為財富的價值要素的構成是一元的,就是人類的抽象勞動。因為價值具有等值性。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如果多要素構成價值那你永遠找不到它的共性。價值因為人的抽象勞動才具有了等值性。源泉要區別兩個:一個是某種事物構成的源泉;另一個是創造性的源泉,具有唯一性。只有懂得價值,才能解釋資本的本質,剝削的本質,才能解釋剩餘價值的來源,從而達到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馬克思的研究是要解釋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要抓生產關系,而抓生產關系的一點就是回答價值的這個規律。馬克思最終的目的是解釋社會形態的走向,不是研究特定社會經濟的增長,是研究社會的根。所以基礎就是勞動創造價值,價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創造源泉是一個並不否定其他要素對價值量大小的形成有它的影響和作用。所以要把形成價值的創造源泉和物質條件的多樣性辨證的理解。
第二個支點——一個關系,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問題是資本與僱傭勞動的對立。既然資本是一種剝削的工具和手段,那資本家要不要參加勞動呢?我們說資本家在馬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