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川劇變臉
Ⅰ 「川劇變臉」的過程和原理是
「川劇變臉」的過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採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干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一門技藝,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鑒
Ⅱ 「川劇變臉揭秘」的過程和原理是什麼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採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干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一門技藝,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鑒,並且已經流傳國外。
Ⅲ 川劇變臉是怎麼一回事,玄機原來在這里!你知道嗎
第一次看到川劇變臉的時候是在小時候,現在已經不常見了。當時我就很好奇,它是怎麼變得?是戴了好幾層面具,一層一層的撕下起來的嗎?臉譜上面的圖案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一個個的問題從我的腦海中閃過。
川劇的變臉絕技,讓人匪夷所思:一張臉剎那間可以變幻出十四張之多,真是值得驚嘆的事情。而魯迅先生橫眉冷對的「一闊臉就變」,同樣讓觀眾驚詫萬分。「變臉」之一種:曾經窮途末路,苦不堪言,一朝得勢,飛黃騰達,則再難正眼瞧人,朋友熟人不相往來,看見也不相招呼,連走路也衣角翻飛,拂人於咫尺。
「變臉」之二種:現實社會,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達官貴人駕乘高檔轎車,出入高檔別墅、會所,衣香鬢影地頻繁參加所謂的交際、娛樂,一副紙醉金迷又趾高氣揚的派頭,而一旦「雙規」,一旦失勢,就又耷拉腦袋,滿臉無奈與悔恨,教人視之哭笑不得,頓感滑稽之極,又深為痛恨!
「變臉」之三種:認識一個搞工程建修的經理,前幾年衣冠楚楚,臉面光鮮,不想新近碰倒卻是大變其樣,一副猥瑣潦倒之象,連說話也底氣不足,囁囁嚅嚅,讓人頓生憐惜之情。一問才知是因為外出包工被騙30餘萬,銀行和個人借款不能到期歸還所致。
「變臉」之四種:而醜陋的女人,不是通過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增強可愛的程度,而是藉助現代的整容技術美化成一張精緻漂亮的臉,卻居然可以為她換來金錢甚至前途,實在是奇妙得很!
的確,金錢是男人的臉,有了錢,男人可以裝扮成宋玉、潘安,甚至為所欲為;沒有錢,男人則膽氣全無,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殼軀體。而女人有了錢,也可把自己塑造成大家閨秀,或者嫵媚麗人、妖魅公主。然而「變臉」之種種何其多也,誰也不希望這種「變臉」繼續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變來變去,那就拿出可貴的膽識,做人必要的靈魂來吧!
Ⅳ 川劇變臉是誰發明的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內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容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台改扮 。後世則衍變為當場變臉,成為一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 9 變;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 。變臉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臉。前兩種屬塗面化妝,如抹暴眼是演員手指抹上預存於眉頭或鬢的墨青,一抹即變;吹粉是演員吹起色粉,以改變臉色;後一種則加用面具,變時一個個扯下來。此外,還有撕臉與貼臉,現已不多用。變臉要求動作敏捷,不露痕跡。主要用於劇中人物驚恐、絕望、憤怒等情緒的突然變化。
Ⅳ 川劇變臉臉譜照能否用於產品商標及宣傳會不會有商標侵佔的糾紛
經查詢,川劇變臉臉譜照未被注冊為商標,可以快速申請注冊為商標,不會有商標侵權的糾紛。
Ⅵ 川劇中的變臉是怎麼回事什麼機關做出來的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採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干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一門技藝,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鑒,並且已經流傳國外。
Ⅶ 川劇變臉照能否用於產品商標及宣傳
經查詢,川劇變臉照還沒有被注冊為商標。可以申請注冊商標,用作宣傳
Ⅷ 川劇變臉到底是怎麼變的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台改扮。後世則衍變為當場變臉,成為一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9變;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變臉要求動作敏捷,不露痕跡。主要用於劇中人物驚恐、絕望、憤怒等情緒的突然變化。
在川劇表演中,變臉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由於臉譜有它顯著的典型的特質,來說明人物的忠姦邪正,演員於觀眾不注意間改變他的臉像,強調了人物的個性和感情的變化發展,它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的東西,是一種驚人的技術。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一門技藝,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鑒,並且已經流傳國外。
1987年,文化部又正式出文,將川劇變臉藝術列為國家二級機密,這也是中國戲劇界惟一一項國家機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條例,故意或者過失泄露,情節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川劇變臉總是讓人感覺神秘莫測,那一張張色彩斑斕的臉譜究竟是如何被一層一層揭開的呢?揭下來的臉譜又是如何被變走的?變臉是魔術嗎?還是絕技呢?
琢磨變臉絕技從學習製作臉譜和衣服開始。對變臉人來說,服裝和道具至關重要,都是特殊製作的。臉譜是變臉的第一件道具,一張好的臉譜不僅要美觀,而且還要毫無破綻。但是要想變臉,沒有臉譜是不行,可是如果臉譜不合適不貼臉,既影響變臉的美觀,又影響變臉的速度。有一種取模的方式可以製作臉譜,在模具上畫臉譜,這樣畫出來的臉譜就像是在自己臉上畫的一樣。再戴上這樣製作出來的臉譜竟然是那樣的嚴絲合縫。
變臉的道具除了臉譜,還有就是衣服,變臉的秘密也就藏在這衣服上。
變臉的服裝是特殊製作的,很多地方必須使用特殊的材料。而且衣服從後面看全是千瘡百孔,就像被機槍掃過似的。但這是在表演當中所需要的一些東西,也是變臉的奧妙所在。一個變臉人,他的服裝,他的道具是非常至關重要的。一秒半的時間變三張臉,而且毫無破綻,變臉高於魔術。
川劇臉譜化裝,其精緻與藝術性,不亞於京劇,凈和丑都有臉譜,丑角的臉譜是在鼻樑上塗上白色方塊,人們稱為「化鼻樑」,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寓庄於諧。凈角又稱花臉,臉譜造型豐富多彩,忠奸分明,黑色代表剛毅正直,白色代表奸詐狠毒,紅色代表忠勇性烈,綠色代表俠骨義腸,藍色代表剛強堅毅,黃色代表殘忍暴虐,金銀臉代表神聖威嚴。歷史上川劇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演員都是自己繪制臉譜。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演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繪制臉譜,以吸引觀眾注意。
此外,川劇臉譜歷史上都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師傅怎樣畫臉譜,口傳身教於徒弟。既是口傳心授,又是制勝法寶,所以川劇臉譜歷史上就缺少紙面的圖像記錄。
Ⅸ 川劇變臉究竟是否國家二級機密
「泄密」引出川劇傳承爭論
--------------------------------------------------------------------------------
http://www.cb-h.com . ...中國商報網站
(新聞周報2006年6月20日報道)近日,關於川劇變臉絕技「泄密」給外國演員的報道引發各方關注。但從各界反映看,指責「泄密者」出賣國家利益與認為「泄密」一說純屬上綱上線的觀點針鋒相對,人們更多地在思考:將變臉提高到「國家機密」的高度是否有利於變臉這門傳統藝術在時下的傳承與發展?是開門變臉還是秘密傳授能讓神秘的變臉更有生命力?日前,幾位變臉大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有更多人學變臉是好事
「為了避免變臉淪為單獨的雜耍表演,變臉是不是要與川劇捆綁傳授?」
●劉嘉琦
記者:一些變臉大師認為,目前流傳於民間甚至國外的變臉表演只是一種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表演,這不是變臉藝術,也不是川劇藝術。您曾將變臉作為魔術和大衛·科波菲爾同台表演過,這時的變臉是否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變臉藝術?
彭登懷: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時,我變了9張臉後,要求大衛·科波菲爾給我獻花,當時主持人說:「你好牛,讓大師給你獻花。」我告訴大衛·科波菲爾:「你的是魔術,我的是真正的藝術。」大衛·科波菲爾回答我:「你的臉比邁克·傑克遜變得還多,變得還快。」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衡量一門藝術的惟一標準是它的市場,它的觀眾,更多人關注,更多人學習,其實是好事。有些傳統觀念、門派觀念是不可取的,如果被這些保守的思想觀念束縛,怎麼能讓我們國家的藝術發揚光大。
記者:目前都是通過哪些渠道學到「變臉」的?
彭登懷:渠道很多,有的人花了兩三千元就可以學到,但是,其中不排除一些魚目混珠、粗製濫造的所謂的「變臉」。變臉藝術最重要的神韻,是它的魅力所在。
記者:我們平時在飯店吃飯時可以觀看到變臉演出,那些表演者幾乎不唱戲,他們是川劇演員嗎?
彭登懷:我就是將變臉藝術推向市場的第一人,我曾經在一家飯店裡表演過4年。變臉人的優劣之分,在於三點:職業道德、技術操作、市場對他的認可。
記者:為了避免變臉淪為單獨的雜耍表演,變臉是不是要與川劇捆綁傳授?
彭登懷:是。其實分開來演繹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川劇藝術,認識「變臉」。一出川劇,譬如《白蛇傳》,不可能拿到飯店裡去表演。如果可以從川劇中脫離出來的「變臉」讓更多的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這又何嘗不可?
記者:我們想了解您對變臉這門絕活是否存在泄密的問題有什麼看法?
彭登懷:完全不存在「泄密」這種說法。我從來沒有看到國家有明文規定說「變臉」是國家機密,保密只是屬於行規。1994年,我在馬來西亞演出時,有個富商給了我1億馬幣(3.6萬元人民幣)要求留下道具行頭,並要我傳授他「變臉」。當時我斷然拒絕了,因為這個是中國人的尊嚴問題。
記者:收徒這事,是變臉大師們想招誰就可以招誰,還是需要經過誰的同意?普遍的行規是怎樣的?變臉這門技藝是不是可以申請專利保護?
彭登懷:學生和徒弟有別,學生我可以給你指導,川劇學校成立了一個「變臉藝術研究中心」招收想要學習變臉的學生,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途徑發揚這門國粹的同時也規范這門藝術。但招收徒弟就是有規定的,這要根據各人的意願。我沒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封建思想,我挑選徒弟「人品」是首要標准,劉德華在歷時半年的考核後過關。他的誠意感動了我,我和他約法三章:「其一,我健在的時候未經過我的同意,不得隨意表演『變臉』;其二,不得收徒弟;其三,不得傳授給外國人。」
另外,申請專利是不可取的,四川省領導和我提過,「變臉」不符合申請專利的條件。另外,我覺得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有個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了,會讓這門藝術失傳的。
變臉是否「國家機密」
●田秀英
「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有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
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明確表示,變臉肯定不是國家機密,更多人學習變臉能讓這一絕技發揚光大。而王道正則相對修正了他此前的激烈態度,表示他發難的重點不在追查「泄密」,而是為呼籲規范變臉絕技傳授程序。
關於這一「國家二級機密」,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看完川劇後曾叮囑過,變臉是國家機密,不能隨便泄露。1987年,文化部正式出文,將川劇變臉藝術列為國家二級機密。」對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東方早報》記者日前向王道正求證時並未得到他的正面肯定。而接受采訪的另幾位變臉大師均表示從未聽說過。
是開門變臉還是秘密傳授能讓神秘的變臉更有生命力?
「國家二級機密」這一概念是由1951年頒布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關於「國家機密」和密級的定義而生,該法規早在1988年就被廢止,代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而據現行《保密法》,變臉既不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更無確定的保密人員和保密期限,不符合《保密法》對國家秘密的定義。
針對「變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實乃閉關自守自尋死路」的指責,王道正否認川劇藝術界設立拜師壁壘阻止變臉絕技外傳,「我們歡迎借鑒和吸收川劇和變臉藝術,但前提是為了藝術。」他強調,單純的商業變臉表演毫無藝術價值,只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
同為號召力最大的變臉大師之一,彭登懷則毫不諱言自己是將變臉推向市場第一人:「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彭認為,傳統觀念、門派觀念不可取,如果被這些束縛,「怎麼能讓我們國家的藝術發揚光大?」與王道正對於「變臉」發展的看法截然不同,彭認為:「如果變臉從川劇中脫離出來後能讓更多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這又何嘗不可?」
彭還認為,老藝術家們提出的用「申請專利」保護「變臉」不可取,「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有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這會讓這門藝術失傳。」
「許多人表演技巧不夠純熟就急於到商業場所謀利,結果當然是常常有『穿幫』的現象,這種『泄密』比把『變臉』私傳給外國人更令他無法接受。」
比泄密更嚴重的是穿幫
●田 羽
「舞台上的『泄密』才叫真正的泄密。」針對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變臉泄密」事件,變臉大師王道正對記者表示,許多人表演技巧不夠純熟就急於到商業場所謀利,結果當然是常常有「穿幫」的現象,這種「泄密」比把「變臉」私傳給外國人更令他無法接受——「這簡直是對川劇藝術和川劇前輩的侮辱」。他強調,真正的「變臉」是川劇藝術的一部分,與一些商業場所的劣質雜耍有著本質的區別。
事實上,「變臉」泄密的問題早就廣受關注,川劇界對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傳授用作商業表演的變臉技術行徑表示憤慨。王道正是川劇藝術界最早呼籲立法保護變臉藝術的老藝術家之一。許多川劇表演藝術家和相關部門均曾打算將變臉作為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但因申請者「不符申請主體」,只得作罷。王道正無奈地表示,出於種種復雜原因,20多年來在這方面的立法仍處於空白,「川劇演員的職業操守是防止變臉絕技濫傳的惟一途徑」。
這種「職業操守」是否造成了變臉藝術傳承的壁壘?對一門絕技來說,這一直是公眾擔心的問題。王道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否認了川劇藝術界設立拜師壁壘阻止變臉絕技外傳。相反,他認為,任何一門藝術的生命力都有賴於普及,川劇和變臉也不例外。「川劇和變臉藝術是屬於全中國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我們歡迎國內其他戲曲劇種甚至外國戲劇借鑒和吸收川劇和變臉藝術,但前提是為了藝術。」
自己摸索出「變臉」方法的川劇表演藝術家何洪慶,也沒有因為當年的四處求師不成的經歷而感到不滿。這個當今最年輕的「變臉王」表示,由於學習川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前輩們本著對川劇藝術負責的態度,在招生過程中要求十分嚴格,再加上變臉拜師過程堅守傳統儀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變臉授藝的神秘性。「變臉傳授沒有壁壘,學習變臉的條件是對川劇藝術的熱愛和扎實的戲曲功底,當然人品也十分重要。」
王道正和何洪慶都強調,川劇和變臉二者是不可分的,先有川劇後有變臉,變臉是為川劇藝術的發展服務,單純的變臉表演毫無藝術價值。而目前流傳於民間甚至國外的商業變臉表演只是一種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這不是變臉藝術,也不是川劇藝術。」但令王道正感慨的是,川劇界最初挖掘變臉作為川劇的一張名片,川劇也確實通過變臉增加了知名度。隨著各種打著變臉和川劇旗號的變臉雜耍的泛濫,再加上各種媒體誤導性的宣傳,不明就裡的觀眾誤以為劣質的變臉雜耍就是變臉藝術,而又將變臉當作川劇藝術的全部。
變臉泄密是難得的機會
●鄭立華
記得三年前我遇到一位姑娘,她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各賓館飯店趕場,表演變臉。有趣的是,她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拜過師,她的變臉居然是無師自通,完全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她給我看了她自己製作的面具,一張一張,薄薄的,造型各異,顏色鮮艷。盡管她不肯告訴我究竟是怎樣變化的,但是我想,既然你都可以琢磨出來,想必變臉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啊。
我這么說,恐怕變臉藝術大師們又要不樂意了。也是啊,過去變臉都是算在川劇裡面的,都得跟著川劇一塊學。光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入門規矩還不算,學員們沒有幾年十幾年的功夫,哪敢上台表演啊?所以,大師們的「壟斷」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大師們沒有想到,現在的形勢變了。第一個變化就是變臉越來越有從川劇脫離出來的趨勢。川劇和其他傳統劇目一樣,在快節奏、市場化的現代生活中,面臨著衰微的命運,誰有工夫去欣賞那些大部頭的劇目啊?但是變臉就不一樣了,嘿嘿哈哈幾下子,幾分鍾就完成了表演,滿足了觀眾充滿好奇的審美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幾年來,變臉比川劇更活躍、更出名、更有市場的原因。我在「goole」上搜了一下,資料上說變臉和川劇本來就不是一起的,是川劇把變臉吸收進來,又發揚光大的,得承認川劇對變臉的貢獻,但是現在眼看著變臉要脫離出川劇,「閨女大了要出門」,捨不得也不行啊。藝術的產生、發展和滅亡其實是一種自然選擇,最終的評判者是觀眾,是老百姓,老百姓喜歡的自然會流傳下去。所以,變臉從川劇中脫離,未必就是千金小姐自跌身價的淪落,也可能是俠士另闢蹊徑、自創武功的升華啊。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包括大師在內的很多人都沒想到變臉會有如此紅火的市場。我認識的那個會變臉的姑娘,每天晚上都能得到一百多塊錢的演出費。藝術家們之所以動怒,也是因為「川劇界對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傳授用作商業表演的變臉技術行徑表示憤慨」。我不敢說大師們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人家可能真的就不想吃這個酸葡萄,免得讓金錢敗壞了名聲。但是,也不要一提錢就好像有多俗,金錢也是藝術的重要的衡量標准之一。藝術本來沒有所謂高下之分、雅俗之別,大俗即雅,大雅即俗。比如二人轉,解放後,在吉林和黑龍江生硬地被拔高成吉劇和龍江劇,但一直半死不活,反而是農村和城市基層的草台班子在承擔著二人轉的傳承和發展。變臉是藝術還是技術都無所謂,沒必要拘泥於一個概念,概念有時候會升華一種東西,有時候也會成為瓶頸和鉗制。我們總說擺事實講道理,其實事實就是最好的道理。所以,變臉大師們,真的不用擔心變臉從高雅的藝術劇場淪落到民間,生存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更夠繁榮,豈不是更好?真的不必端著藝術的架子下不來,人家相聲也是藝術,現在不又回到天橋,又回到堂會了嗎?
至於說變臉是國家機密,有關部門已經澄清了並不是。於是當然也沒有了泄密這一說。不過這次的爭論總歸又是件好事,是一次難得的炒作機會。畢竟在早幾年的劉德華拜師、電視劇《笑傲江湖》之後,又把變臉拉回到人們的視線范圍,重新「火」了一把。還有,不是說藝術無國界嗎?那麼多外國人都跟我們學京劇,學二人轉,咋就沒人說泄露國家機密呢?
http://www.cb-h.com/shshshow.asp?n_id=26242
http://www.sdca.gov.cn/anquan/baomifa.htm
上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其中第八條規定了國家秘密的范圍,第九條規定了秘密等級,變臉符合哪一項呢?它既不在第八條的范圍內。泄漏了也不會使國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嚴重的損害,因此不能算是機密吧,而且也未申請上專利。
Ⅹ 川劇變臉的內幕
有關變臉的資料: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採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干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個人了解:
其實這三種方法中第一種是最長用也是最簡單的一種,簡單點說,他只要求你把特定的化裝用的油彩塗到臉上即可,到時候在表演的時候只要你用手在臉上一抹就可以變成另一種顏色了.
而吹臉則相對麻煩了點,吹臉他所用的化裝品是粉末狀的,他的使用方法簡單點來說,就是在演員表演的時候演員要有伏地動作的,在伏地的瞬間將粉末化妝品乘機吹到臉上即可完成變臉.不過在吹的過程中閉眼,閉氣是必不可少的.
扯臉更為麻煩,他是用一張張薄薄的絲綢實現的,事先要把臉譜畫到絲綢上,然後用一根根的絲線穿起來,然後在表演前系在身體的某個部位,隨著劇情和動作的變化來實現臉譜的變換.
最後,最麻煩的就是運氣變臉了,我個人對這個也不太了解,只是看過空城計中彭泗洪老先生表演過,他是通過運氣來使臉顏色發生變化.對於這個我想可以不做過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從網上查找的關於川劇變臉的方法,再結合這些年自己看川劇變臉的表演進行的理解,希望可以給您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