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大學問的版權

大學問的版權

發布時間: 2021-02-04 02:22:11

1. 關於大學劇社排演話劇的版權問題,希望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專家給予解答,謝謝!

1 根據合抄理使用原則
免費表演已發表作品 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 也未向演員支付報酬 可以不經著作權人同意 不向其支付費用 但必須註明作者 作品名 以尊重著作權
2 網上的沒有出版的作品 因為你也找不到權利人 那你就註明作者作品名等 如果還是在校內免費演出的話 不會涉及版權的糾紛
3 作者去世 著作權依然存在50年 你應該向其繼承人支付 但基於合理使用原則的使用的話 不必支付費用

2. 光輝歲月版權值多少大學問

是寫給偉大的黑人總統曼德拉的,所以mv上有黑人。1990年,Beyond遠赴肯亞,親眼目睹版了飽經戰爭和災荒的非洲人權民的苦難生活。回國後,Beyond的主唱黃家駒在報紙上讀到被困獄中的曼德拉的故事,引起了他內心的共鳴。在黃家駒看來,曼德拉的精神內涵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拚的背景不謀而合;於是黃家駒就創作了《光輝歲月》這首歌曲。《光輝歲月》是黃家駒寫給南非黑人領袖的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5]。在曼德拉逝世後,這首歌曲更顯得彌足珍貴。《光輝歲月》不僅濃縮了曼德拉一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出曼德拉所希望達到的自由平等[6]。這首歌曲也可以看做是對Beyond的一首贊歌:不管經歷了多少風雨,Beyond已經擁有隻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

3. 李嘉誠買斷了這首歌的版權,當音樂響起無數人落淚叫什麼歌曲

買斷了復光輝歲月,而後改編成制了非正式版的校歌——《大學問》
《大學問》
曲:Beyond
詞:林夕
知道什麼叫天高地厚
內心的天空 也要懂得探究
知道什麼是海市蜃樓
人海的感受 也要去進修
知識跟世界細水長流
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
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
學會怎麼做事 再學做人的操守
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
吸收是為了奉獻 才能承先啟後
生命不止堅毅與奮斗
有夢想才是 有意義的追求
成功不止付出與擁有
有承擔才是 最高的成就
知識跟世界細水長流
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
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
學會怎麼自救 再學做人的操守
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
力量要用來分享 才能承先啟後
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
學會終身學習 才沒辜負一番造就
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
活出生命的光彩 才無愧於春秋

4. 最近就行的歌曲《大學問》會不會成為林夕老師的黑歷史

2016年6月30日,汕頭大學2016屆畢業典禮,師生現場合唱《大學問》。「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學會專終身學屬習/才沒辜負一番造就/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無愧於春秋。」畢業典禮上,唱起校歌《大學問》,很多同學紅了眼眶、濕了臉龐。思考知識、做人、做事和人生的關系,是汕頭大學留給所有畢業生的一份畢業厚禮。
2014年,汕頭大學畢業季「非正式版」校歌《大學問》走紅網路,這首以《光輝歲月》為曲,林夕填詞的「青春之歌」,讓不少青年人熱血沸騰。

5. 版權問題

版權亦抄稱「著作權」。符號:©。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 依法對某一著作物享受的權利。根據規定,作者享受下列權利: (1) 以本名、化名或以不署名的方式發表作品; (2)保護作品的完整性; (3) 修改已經發表的作品; (4) 因觀點改變或其他正當理由聲明收回已經發表的作品,但應適當賠償出版單位損失; (5) 通過合法途徑,以出版、復制、播放、表演、展覽、攝製片、翻譯或改編等形式使用作品; (6) 因他人使用作品而獲得經濟報酬。上述權利受到侵犯,作者或其他版權所有者有權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

6. 怎樣看待汕頭大學的畢業大合唱《大學問》

很好啊,真情意的東西讓人感動

7. 如何看待潮汕大學買斷『光輝歲月』的版權並且歌詞質量

買斷了光輝歲月,而後改編成了非正式版的校歌——《大學問》《大學問》曲:Beyond詞:林夕知道什麼叫天高地厚內心的天空也要懂得探究知道什麼是海市蜃樓人海的感受也要去進修知識跟世界細水長流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學會怎麼做事再學做人的操守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吸收是為了奉獻才能承先啟後生命不止堅毅與奮斗有夢想才是有意義的追求成功不止付出與擁有有承擔才是最高的成就知識跟世界細水長流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學會怎麼自救再學做人的操守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力量要用來分享才能承先啟後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學會終身學習才沒辜負一番造就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無愧於春秋

8. 大學問的原文

問曰:「《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陽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 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問曰:「然則何以在『親民』乎?」
答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悌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夫是之謂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是之謂盡性。」
問曰:「然則又烏在其為『止至善』乎?「
答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議擬增損於其間也。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自非慎獨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後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測度於其外,以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則,支離決裂,人慾肆而天理亡,明德親民之學遂大亂於天下。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則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親其民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溺其私心於卑瑣,是以失之權謀智術,而無有乎仁愛惻怛之誠,則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於至善之過也。 故止至善之於明德、親民也,猶之規矩之於方圓也,尺度之於長短也,權衡之於輕重也。故方圓而不止於規矩,爽其則矣;長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劑矣;輕重而不 止於權衡,失其准矣;明明德、親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故止於至善以親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謂大人之學。」
問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說何也? 」
答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於其外,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於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求, 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間,從容閑暇而能安矣。能安,則凡一念之發,一事之感,其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能慮則擇之無不精,處之無不當,而至善於是乎可得矣。
問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為本,新民為末,兩物而內外相對也。事有終始,先儒以知止為始,能得為終,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說,以新民為親民,則本末之說亦有所未然歟?」
答曰:「終始之說,大略是矣。 即以新民為親民,而曰明德為本,親民為末,其說亦未嘗不可,但不當分本末為兩物耳。夫木之干,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若曰兩物,則既為兩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與親民不同,則明德之功,自與新民為二。若知明明德以親其民,而親民以明其明德,則明德親民焉可析而為 兩乎?先儒之說,是蓋不知明德親民之本為一事,而認以為兩事,是以雖知本末之當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為兩物也。」
問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以至於先修其身,以吾子明德親民之說通之,亦既可得而知矣。敢問欲修其身,以至於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歟?」
答曰:「此正詳言明德、親民、 止至善之功也。蓋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條理,雖亦各有其所,而其實只是一物。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理所用之工夫,雖亦皆有其名, 而其實只是一事。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何謂修身?為善而去惡之謂也。吾身自能為善而去惡乎?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為善而去惡,然後其形體運用者始能為善而去惡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於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體則性也,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何從而用其正之之功乎? 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發而正之,凡其發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發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惡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其意者,必在於致知焉。致者,至 也,如雲喪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凡意念之發, 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也。故雖小人之為不善,既已無所不至,然其見君 子,則必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見其良知之有不容於自昧者也。今欲別善惡以誠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爾。何則?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既知其為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而復背而去之,則是以善為惡,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發,吾之良知既知其為不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惡之,而復蹈而為之,則是以惡為善,而自昧其知惡之良知矣。若是,則雖曰知之,猶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誠乎?今於良知之善惡者,無不誠好而誠惡之,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 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於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 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書言『格於上下』、『格於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良知所知之善,雖誠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為之,則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猶為未誠也。良知所知之惡,雖誠欲惡之矣,苟不即其意 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去之,則是物有未格,而惡之之意猶為未誠也。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為之,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知之惡者,即 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去之,無有乎不盡。然後物無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而得以極其至矣。夫然後吾心快然無復余憾而自謙矣,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故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蓋其功夫條理雖有先後次序之可言,而其體之惟一,實無先後次序之可分。其條理功夫雖無先後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纖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為孔氏之心印也。」

9. 網路圖片的版權問題

不用於商業用途就不違反版權法。就是說這些圖片,只要沒給你帶來盈利,就是合法的
滿意請採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