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論所有權
A. 馬克思沒有產權理論嗎
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和西方產權理論,既有較大差別,又有一定的聯系。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分析框架,論述這兩種理論的結構和主體內容,探討它們的產生背景,說明它們的主要區別和聯系,對這兩種理論的結合進行分析,並對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本文認為,以產權的基本范疇分析為基礎,從研究產權和產權制度的微觀運行機制,到產權制度在宏觀層面的發展規律,一個完整的產權理論系統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產權的基本范疇的分析,主要包括財產權利的本質、特點;財產權利主客體的分類及財產關系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第二個層次,在微觀層面即企業層面,產權及產權制度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及運行機制;第三個層次,國家和法律對財產關系的調節機制;第四個層次,在宏觀層面,產權制度的發展規律。這構成了全文的分析框架。本文指出,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西方產權理論,從不同的分析基礎出發,對產權理論的不同層次作了考察,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互補關系。 本文討論了馬克思產權理論產生的背景,對該理論的一些基本范疇進行了分析,指出該理論的分析結論是否定私有制的永恆性,認為公有制能夠克服私有制的弊端,分析基礎是所有權和產權的統一,對產權權利束的分離僅做了初步研究且主要限於兩權分離。馬克思產權理論主要對產權理論系統的第一、二、四層次進行了研究,基本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中實踐和發展了馬克思產權理論。 西方產權理論的基石是交易費用理論和科斯定理。本文認為交易費用范疇中有「馬克思的影子」。西方產權理論主要對產權理論系統的第二、三、四層次進行了研究,其分析前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分析基礎是產權與所有權的分離,目的是改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方法論是個體主義,和馬克思產權理論有重大差別。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為指導。發展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思路有二條:一是對西方產權理論第二、三層次的內容在堅持公有產權的前提下加以利用;二是利用數學工具將其精確化。發展產權理論,還要清除當前產權理論研究中存在的若干誤區:將所有權理論當產權理論,基礎層次倒置,私有化理論,把勞動者人權當產權。現階段,一些學者提出的「三套馬車」的改革方案實質是私有化,本文指出這種觀點存在邏輯困難。當前,進行企業產權改革,需要順應產權的歷史發展趨勢,主動地進行產權的分權化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以提高企業的效率。
B. 馬克思哲學中的所有制和所有權有什麼區別
所有制是一種上層建築,是對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所有制是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
所有權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是經濟關系的一種,因而是經濟基礎部分,也是社會存在的范疇。
所有權是所有制的具體內容之一,即用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來確認和保護所有權。
C. 為什麼馬克思認為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關系的法律發現
馬克思把人類社會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並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回。 所有制關答系是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形成的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它是屬於經濟基礎的范疇。 又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所有制關系必然通過法律,政治,道德,宗教等一系列上層建築表現出來。 財產所有權是一個法律概念,是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所有制。不同的經濟制度就會有不同的所有權制度。比如封建社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法律規定了皇帝是一切土地的所有者。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一律平等」的法律規定了財產私有制。 總之,法律所確定的財產所有權(即上層建築)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所有制關系(即經濟基礎)。
D. 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中產權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少年啊.馬克思其實沒有這方面的相關理論我會說嗎( ̄▽ ̄)karl marx對於共產主義只是做了一版個預言,在他的權著作里則基本沒有提到共產主義的結構和內容,當然你也找不到其所有制的內容.你能找到的,只是他預言里諸如公有制、按需分配和社會化大生產等幾個描述字眼,沒有更多東西.(我對此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但看過馬恩的那些著作,我感覺可能是他們覺得只要私有制一消失就神馬問題就都解決了,所以只重視對別人的理論和現有制度做批判)
E. 什麼是所有制關系馬克思關於所有權權能的論述是怎樣的
從表面上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對物的佔有關系,實質上它是通過對物的佔有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不僅決定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而且決定著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
馬克思關於所有制的論述如下: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又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
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異體現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以所有制、分配方式體現的基本生產關系,又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實現形式表現出來,從而表現為具體的經濟體制層面,它與實際的經濟運行緊密聯系。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反映社會經濟採取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體制既受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其他因素如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管理水平等的影響。
F. 同學,能下載中國知網的「所有權、財產權及產權概念辨析——兼論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現代產權理論的異同」
所有權、財產權及產權概念辨析——兼論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現代產權理論的異同
程承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請留郵箱!
G. 如何理解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論斷
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會的生產資料歸每個社會成員私有,不存在有些社會成員有生產資料,有些社會成員沒有生產資料的現象.
馬克思曾多次提到"個人所有制"概念,而他關於"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構想的表述在《資本論》中講的最為詳細,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說:"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875年,馬克思在親自修訂過的法文版《資本論》中又補充說,歷史上存在過的勞動者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共產主義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勞動者的私有制",而是"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
關於「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概念的三種解讀
提出未來社會要建立"個人所有制",這與人們思想中的"公有制"、"社會所有"相去甚遠,於是,多年來學術界圍繞這一命題進行了頗為熱烈的討論,幾乎窮盡了所有可能的理解,然而,卻至今未達共識,故它有"經濟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稱.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猜想"意見似乎主要可歸為以下三種:
第一、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這種意見的主要依據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解釋.恩格斯說:"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對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也就是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涉及消費品."持這種意見的同志強調,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個人所有制"的解釋是得到馬克思的贊同的,而且馬克思自己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認為,在未來社會"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
第二、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會的生產資料歸每個社會成員私有,不存在有些社會成員有生產資料,有些社會成員沒有生產資料的現象.這種意見認為,私有制有兩種類型,一是"部分人的私有制",即社會生產資料只被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所有;二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批判的是第一類型的私有制,並不反對人人皆有的個人所有制.持此觀點的同志又把"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等同於"社會個人所有制",即"既是社會所有制,又是個人所有制",並斷言其中個人所有制即生產資料"個人所有",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構想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基本內核".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論述是他們的依據:"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
H. 馬克思指出所有權形式本身就是一種什麼
從大概念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舞蹈是一種動態造型藝術,人體本身是它內的物質載體容,不需要語言和文字等支持,就能以造型藝術表達主題。所以,也可以說,她的存在形式本身就是內容的表達。
但是,舞蹈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具體的舞蹈形式(分類)和舞蹈的內容還是兩回事。
I. 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少年啊。。。。馬克思其實沒有這方面的相關理論我會說嗎( ̄▽ ̄)karl marx對於共產主義只是做了一個預言,在他的著作里則基本沒有提到共產主義的結構和內容,當然你也找不到其所有制的內容。你能找到的,只是他預言里諸如公有制、按需分配和社會化大生產等幾個描述字眼,沒有更多東西。(我對此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但看過馬恩的那些著作,我感覺可能是他們覺得只要私有制一消失就神馬問題就都解決了,所以只重視對別人的理論和現有制度做批判)
J. 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產資料所有制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佔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結成的經濟關系。
從表面上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對物的佔有關系,實質上它是通過對物的佔有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不僅決定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而且決定著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又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異體現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以所有制、分配方式體現的基本生產關系,又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實現形式表現出來,從而表現為具體的經濟體制層面,它與實際的經濟運行緊密聯系。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反映社會經濟採取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體制既受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其他因素如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管理水平等的影響。
生產資料所有制有兩重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在
法律上承認生產資料歸准所有;一是在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上所體現的經
濟關系。人們將生產資料占為己有,並不只是為了顯示歸屬關系,而是要
通過這種佔有為自己謀取某種經濟利益。這就必然引起人們之間發生一
定的社會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構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實體,而法律
形式只是對這種經濟關系的社會認可和保護。因此,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僅
僅反映了生產資料的法律歸屬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會經濟關
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生產、分配、交換、
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處於首要的和決定的地位,生產的性質和形式決定
了分配、交換、消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資料所有制包含在直接生產過程
中,它是進行生產的條件,決定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決定了
生產的性質,從而決定了分配、交換、消費的性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取
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
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