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識產權
A. 生物與法律
一、歷史沿革
上海大學法學院前身是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最早可追朔到始建於年的復旦大學分校法律系和建立於1988年的「上海工業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及「上海科技法聯合研究所」。
復旦大學分校法律系是文革後上海地區最早和國內最早之一恢復和開展法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1985年,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等五所大學的分校合並組成原上海大學,原復旦大學分校成為上海大學文學院,該系遂改稱上海大學文學院法律系。1993年,因上海法律專科學校(與上海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兩校一體)加入原上海大學,稱上海大學法學院,文學院法律系改稱為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1998年10月,原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與原知識產權學院進一步合並成為新知識產權學院。
「上海工業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建立於1988年,1991年,該中心與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社科學法學所等單位的相應機構共同組建了「上海科技法律聯合研究所」,方明倫常務副校長兼任該所所長,該所本部設在上海工業大學。1994年5月,原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新上海大學,當年9月,由錢偉長校長親自倡導與聯系,香港星光傳呼集團董事長黃金富先生當年首期各捐贈200萬元人民幣,合同約定十年內今後每年再各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在北京大學和上海大學各建立一所知識產權學院;方明倫常務副校長親力親為,指揮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建立與建設工程,並兼任知識產權學院院長。1998年10月,知識產權學院與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合並,組建成為新的知識產權學院。自1994年建立知識產權學院直至2002年的八年間,一直由上海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方明倫教授兼任院長。現任院長為陶鑫良教授。
2004年,原上海大學法學院(與上海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兩校一體,辦學地點在青浦野馬浜)獨立成立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大學黨委經過討論任命王衛國教授為院長,重組了新的上海大學法學院,辦學地點在寶山區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本部院系綜合樓B樓四樓。
二、發展現狀
上海大學法學院下設知識產權學院、法律系和金融法系。另外設有比較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研究中心。學院現有法學碩士授予點3個(法學理論、憲法與行政法學和刑法學),本科大法學專業1個(下設三個方向:金融法方向、知識產權法方向和刑事司法方向),法學第二學士學位專業1個,成人教育法學專業專科、本科和專升本教育點各1個。 學院現有近600名本科生、13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數百名成人教育學生,多年來已開設出本科生、雙學科生、碩士研究生、在職研究生班、培訓班共五個層次的幾十門法學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知識產權系列課程,完成了一批富有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科研論著與其他成果。
學院所屬知識產權學院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兩所知識產權學院之一(另一所為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是一所開展法學教學與研究並以知識產權法的教學與研究為特色的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從1994年成立至今,已經培養十一本科生和多屆雙學科本科生千餘人;從1996年起已經和正在培養法哲學、法律文化、法社會學、法學方法論、犯罪學、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司法心理學、比較行政法學、知識產權法學、金融財稅法學、憲法與公民權等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數百名;同時還舉辦了一屆知識產權管理在職研究生班和面向全校開設知識產權公共課程,並且為社會進行知識產權培訓數萬人。
學院所屬金融法系開設的金融法專業方向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將上海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金融中心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學生在大學低年級完成普通法學主幹課程之後,進一步修習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知識和金融法律、法規及其原理的專業課程,在了解和熟悉金融、財會、資本市場運作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全面學習和掌握諸如:銀行法、證券法、會計法、保險法、信託法、票據法、公司法與破產法、金融證券業律師實務、上市公司運作法律實務及相關專業法律知識,成為既懂金融行業實務操作又具備專業法律素養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學院擁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為骨乾的教學、科研和司法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師資隊伍,承接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項目以及市級立法機關的立法課題。知識產權學院是國內最早招收學習研究知識產權法律和管理的本科生教學單位;原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是上海地區文革後最早恢復和開展法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近二十年來為司法部門培養了大量的優秀法律人才,滬上許多著名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均畢業於該系。
學院重視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演講賽、辯論賽和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反應能力和口才。學生將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學院聘請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為兼職教授,不定期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院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多年來,學院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產生了相當的社會影響。
學院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是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專利和商標事務所、政府各級管理部門、海關、邊防檢查、外貿部門、三資企業、銀行和其他企事業單位。
三、學科發展規劃
法學院根據上海大學的整體定位和整體戰略目標,根據上海市和長江三角洲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規劃,根據學院的現狀和可能發展條件,經多次研究討論,提出以下發展目標:發揚「自強不息,求實創新」校訓校風,拆除「四堵牆」,「堅持教學、研究二個中心」,「培養一個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凝聚力量、重點突破、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以知識產權法和金融法為學科生長點、支撐點;形成特色,培育特長,構築制高點,以學科建設為主導,以本科生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在2010年前完成學院由教學研究型向研究教學型的轉化,再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躋身於國內一流法學院之林。具體而言,學院在2010年要達到的目標為:
(一)學科發展目標
通過對世界一流法學院和國內一流法學院的研究調查,知己知彼,審時度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形成鞏固和推進科研和學科特色,注重應用研究和研究應用。2010年前再構築一至二個學科高地,在知識產權方面、金融法方面形成並鞏固學科優勢,維持「本市前列,國內先進」的平台,進而在2010年爭取達到並保持「國內前列,國際參與」的平台。
(二)教學發展目標是
全力爭取三年內形成一支教學與科研綜合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建設系統、科學、與時俱進的教學體系;建立規范、激勵、有序的教學管理規則、組織編寫一批理論結合實踐的,反映學術研究前沿的優秀教材。同時積極、穩妥地引進和使用外語原版教材,開設多媒體課程和雙語教學課程,全力提高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質量,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特色鮮明,能研究善實踐的高素質法律人才。至2010年形成鮮明的科研引領教學、教學滲透科研的、體現研究教學型學院特色的教學體系。
(三)隊伍建設目標
目前法學院有教職員工40餘人,其中專業教師30人,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任務。學院將通過大力提升現有師資水平和加速引進優秀人才的「雙管齊下」措施,至2010年建立一支基本規模50人以上,平均年齡40歲以下,博士學位比例在30%以上,國內知名學者比例佔10%以上的智力資源配置優化,各學科人才分布合理的教學與科研「比翼雙飛」的師資隊伍。
B. 哪個律師事務所擅長生物醫葯專利
就我所知有好幾家可以,我找的是納傑知識產權,他們有事務所,生物醫葯方面專利我看到過有成功案例,感覺挺好的,你可以參考一下
C. 生物學博士從事專利代理人有前景嗎
從國復家大政方針來看,知識產權是制朝陽行業,所以前景是不錯的,從目前專利代理人的收入來看,大部分也都還可以,尤其在廣州、上海、北京這些比較發達的城市。
但是具體到個人,不論干什麼都有人乾的好有人不適合,專利代理是法律與科技相結合的工作,既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學歷背景,也需要良好的語言(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具體到工作中,還需要與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特別是起步階段,無論你有多高的學歷,要委託人信任你,你的專業知識要過硬、溝通能力要好,表達能力要強,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積累自己的經驗和人脈。
我給你的建議,專利代理需要代理人資格證,你可以先考證,以博士的素質應該問題不大,有了證後找找事物所,看是否能把證掛在那個所,接下來就看你自己的選擇,全職投入,自己拼出一片天地,或者先兼職,有了經驗慢慢過渡。
D. 謝建平的生物醫葯知識產權領域的工作
在以專利(生物制葯、中葯、化學合成葯物)為主的生物醫葯有關的知識產權領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為中方專家組5個成員之一,主研了由法國外交部資助的中法合作研究項目《生物技術的法律問題》(2001-2004)。主要執筆完成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2001年重點軟課題《生物醫葯領域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該報告獲得中國科協特等獎,2005,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獎2007)。在管理類和法學類核心期刊《研究與發展管理》、《政治與法律》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在《中國生物工程雜志》、《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等專業刊物發表生物醫葯知識產權論文多篇。應邀在「2002北京國際生物醫葯知識產權研討會」上作報告。
E. 三濟生物有沒有專利
三濟生物肯定有專利呀,它們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NA技術平台,擁有發明專利37項,軟體著作權16項。
F. 我是學理科的,大學的主修專業是生物方面,第二專業是知識產權,去哪個城市的哪家知識產權公司比較好
具體到哪家企業有點難,但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機會比較大~~
G. 中葯知識產權保護的中葯知識產權保護的兩條路
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在知識產權特別是「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及利用上,不佔優勢。這主要是因為發明專利、馳名商標、軟體與視聽作品等等的版權主要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而要增強我們的地位、至少使我們避免處於過於劣勢的地位,我們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力爭在國際上降低現有專利、商標、版權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二是力爭把中國占優勢而國際上還不保護(或者多數國家尚不保護)的有關客體納入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以及提高中國占優勢的某些客體的保護水平。走第一條路十分困難。從《伯爾尼公約》的修訂過程和TRIPS協議的形成歷史看,走第一條路幾乎不可能。
就第二條路來說,我們應力爭把「生物多樣化」、「傳統知識」納入知識產權保護。
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對生物技術等等高新技術成果的專利、商業秘密等保護,促進了發明創造;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對計算機軟體、文學作品(包含文字作品及視聽作品等)的版權保護,促進了工業與文化領域的智力創作。但在保護今天的各種智力創作與創造之「流」時,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忽視了對它們的「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則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而傳統知識,尤其是民間文學的表達成果,正是這個「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生物多樣化」給予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保護基因資源。基因資源與傳統知識相似,可能是我國的又一個長項。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基因資源較豐富的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已經開始重視這方面的保護。我國僅僅在《種子法》等法律中開始了有限的行政管理。把基因資源作為一種民事權利,特別是作為知識產權來保護,我國做得還遠遠不夠。
傳統知識與生物多樣化兩種受保護客體與世界貿易組織中已經保護的地理標志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它們的權利主體均不是特定的自然人。同時,傳統知識與生物多樣化兩種受保護客體又與人們熟悉的專利、商標、版權等等的受保護客體有較大不同。所以,有人主張把它們另外作為知識產權的新客體,而不是與其他客體一樣並列在一起。不過,必須給予一定的保護,在這一點上,則是需要力爭的。「力爭」的第一步,就是本國的立法與執法首先把它們保護起來。
這種保護,首先是應當要求使用者尊重權利人的精神權利。例如,要求使用者指出有關傳統知識或者生物品種的來源。如果自己創作的新作品或者開發的新技術方案是以有關傳統知識或者生物品種作為基礎的,必須說明;如果自己推向市場的商品或服務本身就是他人已有的傳統醫葯、民間文學藝術等,就更須說明。近年拿了中國人開發並使用了千百年的中葯乃至中成葯推入國際市場,卻引世人誤以為該中成葯出自日本、韓國等國者,並不在少數。這對中國的傳統知識是極大的不尊重。其次,這種保護必然涉及經濟利益,即使用人支付使用費的問題。至於法律應當把付費使用的面覆蓋多廣,以便既保護了「源」,又不妨礙「流」(即文化、科技的發展),則是一個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中國人在知識創新方面,並不比任何人差。我們應當積極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業已形成的高保護,推動國民在高新技術與文化產品領域搞創造與創作這個「流」;同時積極促成新的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我們目前尚處優勢的傳統知識及生物多樣化這個「源」。這樣,才更有利於加快我們向「知識經濟」與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
H. 為什麼專利代理都不要生物專業的
你是學習生態學方面的,我建議你還是向生態學方面研修,因為你已經是碩士生,再努把力考博也許就有很好的前途了。一孔之見。
I. 晨光生物有什麼專利嗎
晨光生抄物擁有159項國襲家專利技術、3項國家重點新產品、3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榮獲3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
公司先後通過了BRC 體系認證、cGMP 體系認證、國家實驗室(CNAS)認可、ISO9001認證、ISO22000認證、ISO14001認證、OHSAS18001認證、KOSHER認證、HALAL認證、FAMI-QS認證、CMS認證、SEDEX認證、美國FDA產品注冊以及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