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集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

集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

發布時間: 2021-01-27 00:49:36

⑴ 集體財產所有權的客體

明確使用「集體所有權」這一概念的法律文件是《物權法》《物權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一)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二)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三)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四)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這是關於集體所有權客體的規定。

⑵ 村民對集體財產分配方案不服可以提起訴訟要求認定無效嗎

根據物權法規定,可以提起訴訟,請求撤銷。

集體組織所有權屬於集體組織,只有它才能作為該組織全體成員的代表對集體財產行使所有權,它的成員個人不是集體組織財產的所有人,無權處分集體組織的財產。

因此,我國法律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如果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如果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如果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2)集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擴展閱讀

物權法

第六十條: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1、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2、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第六十二條: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第六十三條: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⑶ 集體所有權中的「集體」是什麼意思哪些財產屬於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

(一)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回森林、山嶺、草原、答荒地、灘塗;

(二)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

(三)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四)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⑷ 集體資產所有權

根據你陳述的情況,應是將店裡變賣後該單位所有職工平分。

⑸ 全民所有,集體所有是民法上哪種所有權形態

所有權的種類
(一)國家所有權
1.國家所有權的概念。
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採取國家所有制形式,一切國家財產屬於以國家為代表的全體人民所有。因此,民法通則第73條第1款規定: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由此可見,國家所有權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的對國家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國家所有權具有所有權的一般特徵,但與其他所有權形式比較,又具有自己的特徵,體現為:
第一,在所有權主體方面,國家所有權具有統一性和惟一性的特徵。這是指只有代表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國家才享有國家財產所有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家所有權的統一的和惟一的主體。這是國家財產所有權的最基本的特徵。
國家是國家所有權的統一的和惟一的主體,是由全民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的。國家財產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的財產,其所有權的行使必須根據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只有國家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同時,由全民所有的財產組成的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方向;只有由國家統一行使所有權,國家才能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實現組織經濟的職能。
第二,國家所有權客體的廣泛性。這是指任何財產都可以成為國家所有權的客體,而不受任何限制。國家所有權的客體既包括土地、礦藏、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漁場等自然資源,也包括銀行、鐵路、航空、公路、港口、海洋運輸、郵電通訊、廣播電台、企業資產等;既包括軍事設施、水庫、電站等,也包括文化教育衛生科學事業、體育設施和文化古跡、風景游覽區、自然保護區等。而且,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有些財產只能作為國家所有權的客體,即國家專有,而不能成為集體組織或者公民個人所有權的客體,如礦藏、水流、郵電通訊、軍用設施與物資。除此之外,國家還可以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與程序,對於不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如土地,實行徵用。
應當指出的是,國家所有權客體的廣泛性,是指任何財產都可以成為國家所有權的客體,而不是說任何財產都是國家所有權的客體。另外,這種客體的廣泛性特徵是與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和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相比較而言的,並不是說集體組織所有的財產、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國家可以任意取得。
2.國家所有權的內容。
國家財產所有權的內容,是指國家對國家所有的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以及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權能。雖然國家是國家財產所有權的統一的和惟一的主體;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國家並不直接行使具體的權能,而是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按財產的性質、用途,把財產分別交給相應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這些單位在國家授權范圍內行使所有權的權能,但財產的所有權始終屬於國家。因此,國家財產的管理原則和許可權對於國家財產所有權的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財產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這是國家財產所有權的行使必須遵循的原則。國家財產的管理必須實行統一領導,這是由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的。這種統一領導是指由中央在全局性和長遠性的問題上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例如,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速度、規模等重大問題,須由中央制定統一的方針、計劃和規章制度,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對於國家財產的許可權范圍。
同時,分級管理也是國家財產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幅員遼闊,經濟領域廣泛,國家財產數量巨大、種類繁多,遍布全國以至世界。以國有企業為例,在我國現實經濟條件下,這些企業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企業本身的條件及其所處的環境也千差萬別。因此,國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必躬親」,直接或者親自行使所有權的每項權能;而是應當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授予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必要的許可權,由這些單位對國家財產進行經營管理。
3.國有企業的經營權。
國有企業對其財產不享有所有權,只享有經營權。國有企業財產經營權是指對國家授權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依法處分權。民法通則第82條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依法享有經營權,受法律保護。在我國,沒有進行公司化改制的國有企業,其享有的財產權中物權性的權利,性質仍然是經營權。對於已經完成公司化改制的國有企業以及國家投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依法由各級政府代表國家享有股東權,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企業則對國家所投入的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本質上即為法人所有權。
經營權有以下的特徵:
第一,經營權是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國家財產的權利。經營權的標的,是國家所有的財產。國有企業並不對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所有權,但它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其經營管理的國有財產。
第二,經營權是派生於、從屬於國家所有權的權利。國有企業對其經營管理的國有財產可以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並排除包括國家在內的任何人的非法干涉。但是,這種權利對於國家所有權具有派生性和從屬性,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對於其財產享有的經營權是由財產所有權人——國家授權產生的。國家根據管理國有財產的需要,按照財產的性質、用途將之交給一定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授予其一定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第三,經營權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的權利。國有企業享有的經營權的內容,是由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加以規定的。這些規范性的文件限定了國有企業對於其經營管理的國有財產的具體的許可權范圍,國有企業必須在此范圍內行使經營權。國有企業違反法律濫用經營權,應由責任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二)集體所有權
集體所有權又稱勞動群眾集體組織所有權,是集體組織對其財產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集體組織所有權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其享有者主要是農村集體組織,也包括城鎮集體企業和合作社集體組織。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組成部分。集體組織所有權對集體所有制起著鞏固和保護的作用,在我國財產所有權制度中居於重要地位。
集體組織所有權在法律上具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集體組織所有權的主體是各個集體組織。各個集體組織的財產,都分別屬於各該集體組織。不同於國家所有權主體的惟一性,集體所有權的主體多種多樣:既包括農村中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鄉鎮企業等,還包括城市中的城鎮集體企業、合作社等。一方面,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於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因此與該集體所有權相關的如下事項必須依照法定程序經本集體成員決定:(1)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2)個別土地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地的調整;(3)土地補償費等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4)集體出資的企業的所有權變動等事項;(5)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另一方面,城鎮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本集體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二,集體組織所有權屬於集體組織,只有它才能作為該組織全體成員的代表對集體財產行使所有權,它的成員個人不是集體組織財產的所有人,無權處分集體組織的財產。因此,我國法律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如果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如果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如果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三,集體組織所有的財產,除了法律規定的國家專有財產外,可以是其他任何財產。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如下四個方面:(1)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2)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3)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4)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三)私人所有權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私人所有權主要包括自然人所有權、企業法人所有權和社會團體所有權等。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
1.自然人財產所有權是自然人對其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是我國公民的基本財產權之一。
自然人可以擁有的財產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凡是法律允許自然人所有的財物,都可以是自然人財產所有權的客體,自然人都可以依法律規定的方法取得其所有權。民法通則第75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1)合法收入。這是指自然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用自己的勞動或其他方法所取得的貨幣或實物。它主要包括自然人從事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所取得的工資、獎金、報酬、稿酬、退休金、離休金等;農民承包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以及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和家庭副業的收入;個體勞動者從事個體經營所得的收入。還包括自然人合法取得的其他收入,如通過買賣、贈與、繼承所取得的財產;出租房屋所取得的租金等。這些收人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法律不禁止個人所有的其他財物。
(2)房屋。自然人所有的房屋,不論是自住、出租還是用做店鋪從事個體經營,其所有權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非法佔用、毀壞、查封。如果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佔用或拆除自然人的房屋時,應當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對房屋所有人的住房給予妥善的安排並應給予合理補償。
(3)生活用品。這主要是指自然人所有的直接用於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娛樂的消費性財產,如公民的衣服、食物、傢具、電器、家庭日用品、交通工具、娛樂用品。
(4)文物、圖書資料。文物是具有特殊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品,我國法律對於文物規定了特殊的法律制度。屬於自然人所有的文物,主要是指公民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
圖書資料主要是指自然人所有的書籍、圖片、卡片、錄音錄像資料、動植物標本等。
(5)林木。這里主要指自然人在房前屋後以及農民在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地種植的林木。另外,林地承包人對於承包林地的林木依承包合同規定的數目享有所有權。
(6)牲畜。這里主要是指自然人所有的家禽、家畜。也包括公民飼養的其他動物。
(7)依法取得的生產資料。這是指自然人為從事生產經營而依法取得的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例如農民從事家庭副業和個體勞動者從事個體經營的生產資料,如農機具、耕畜、機床,這是農民、個體勞動者進行家庭副業或個體經營活動所必需的。
(8)其他合法財產。雖然民法通則是用列舉的方式詳細列舉了自然人可以擁有的各類財產,但從其立法宗旨來看,目然人財產的范圍並不僅限於所列舉的各項財產。例如,隨著私營經濟的發展,自然人擁有的生產資料的范圍將會擴大,自然人財產所有權的范圍也將隨之擴大。
2.企業法人所有權
企業法人作為所有權人在法律和其章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性地支配其財產(所有物)的權利:企業法人可以對其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並可排除他人對於其財產違背其意志的干涉。公司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公司法人,公司的出資者(股東)對公司的財產享有股權,公司的出資者(股東)及公司其他成員對於公司財產均不享有所有權。
公司財產所有權是公司享有的各種財產權利的核心,因為它不僅是公司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以公司為主體發生的各類財產關系的前提和結果。
公司享有法人所有權,是一種法律形式,是一種經濟管理形式在法律上的反映。公司法人所有權並不表明公司的經濟性質,公司的經濟性質取決於公司投資來源的經濟性質。因此,我國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業。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動產,投到企業的,由出資人按照約定或者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並履行義務。這些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應歸屬公司法人享有。
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財產所有權。
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對其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如宗教團體、寺廟對其財產的所有權。
不動產所有權
不動產是性質上不能移動其位置,或非經破壞、變更則不能移動其位置的物。不動產一般指土地及其定著物(主要是房屋)。不動產所有權系以不動產為其標的物,其效力及於不動產的哪些部分、其行使在法律上受有哪些限制,是為不動產所有權的特殊問題。
土地所有權
(一)土地所有權的概念
土地所有權系以土地為其標的物,它是土地所有人獨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土地的權利。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其所有的土地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並可排除他人的干涉。
民法通則以及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確認了土地所有人的獨占性支配權。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其效力范圍,但從法律的宗旨及其實踐來看,土地所有權的效力范圍,在橫的方面,是以地界為限;從縱的方面,不僅包括地面,也包括地上及地下。但是,我國土地所有權的這種及於地上及地下的效力,並不是無限制的。這種限制主要有兩方面:(1)內在的限制。土地所有權的客體,以人力所能支配並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為要件,即是說,土地所有權的支配力,僅限於其行使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的范圍。對此范圍外他人在其地上及地下的干涉,土地所有人不得排除之。例如,地下開鑿隧道、地上通航飛機,土地所有人不得請求排除。(2)法律的限制。法律對土地所有權的限制很多,除了相鄰關系的規定外,還有國防、電信、交通、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名勝古跡等方面的限制。
(二)國家土地所有權
憲法、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對國家土地所有權做了明確規定。土地管理法第6條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
歸納起來,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有:
(1)城市市區的土地。在我國對於城市市區的認識是十分模糊的,這是需要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的問題。一般來講,城市市區的土地,是指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以及縣城所在鎮市區的土地。這些土地主要不是農業用地,而是工業、交通、文化、建築用地及城市居民用地。
(2)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收購為國有的土地。
(3)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
(4)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原、荒地、灘塗及其他土地。
(5)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6)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國有土地雖然由國家享有其所有權,但一般情況下並不由國家直接使用、經營,而是由國務院主管部門主管全國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國有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國有土地也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管理法第2條的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三)集體土地所有權
集體土地所有權是由各個獨立的集體組織享有的,對其所有的土地的獨占性支配權利。根據土地管理法第8條的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是指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以外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以及宅基地、自留地。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即享有土地所有權的集體組織,有以下三類:(1)村農民集體。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具體地對土地進行經營、管理;(2)如果村范圍內的土地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各該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3)土地如果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房屋所有權
(一)房屋所有權的概念
房屋所有權系以房屋為其標的物,它是房屋所有人獨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房屋的權利。房屋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其所有的房屋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並可排除他人的干涉。
在我國,根據房屋坐落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房屋分為城鎮房屋和農村房屋。城鎮房屋是指坐落於城市(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房屋;農村房屋是指坐落在農村(包括未設建制的村鎮)的房屋。我國對城鎮房屋的管理制度較農村房屋要完善一些。例如,城鎮房屋都已普遍實行了房屋產權登記制度,包括設立登記、變更登記和消滅登記,而農村房屋則還未完全建立房屋產權登記制度。
(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我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系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將建築物的特定部分作為所有權的標的,嚴格而言,與物權客體須為獨立物以及一物一權主義原則不相符合。但是依社會觀念,一建築物區分為若幹部分,各有該部分的所有權,應為常有之事;而且這樣也不妨礙物權的公示,無害於交易安全。基於物權課題的獨立性原則,區分所有的特定部分,需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作為建築物區分所有的客體。這些條件有:
(1)須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即被區分的部分在建築物的構造上,可以加以區分並與建築物的其他部分隔離。至於是否具有足夠的獨立性,應依一般的社會觀念確定。例如,一個住宅單元通過固定的樓板、牆壁與其他單元相隔離,成為獨立的住宅單元,其內再以屏風分隔成數個部分的,即不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
(2)須具有使用上的獨立性,即被區分的各部分,可以為居住、工作或其他目的而使用。其主要的界定標准,應為該區分的部分有無獨立的出入門戶。如果該區分部分必須利用相鄰的門戶方能出入的,即不具有使用上的獨立性。
2.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
通說認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包括區分所有建築物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茵區分所有權人的共同關系所生的管理權。
(1)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專有部分是在一棟建築物內區分出的住宅或者商業用房等單元。該單元須具備構造上的獨立性與使用上的獨立性。
業主對其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即對該部分為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排他性的支配權,性質上與一般的所有權並無不同。但此項專有部分與建築物上其他專有部分有密切的關系,彼此休戚相關,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區分所有權人就專有部分的使用、收益、處分不得違反各區分所有權人的共同利益。例如,就專有部分的改良、使用,足以影響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安全時,不得自行為之。再如,就專有部分為保存、改良或管理的必要時,有權使用他人的專有部分。
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2)共有部分的共有權。共有部分是指區分所有的建築物及其附屬物的共同部分,即專有部分以外的建築物的其他部分。共有部分既有由全體業主共同使用的部分,如地基、屋頂、梁、柱、承重牆、外牆、地下室等基本構造部分,樓梯、走廊、電梯、給排水系統、公共照明設備、貯水塔、消防設備、大門、通信網路設備以及物業管理用房等公用部分,道路、停車場、綠地、樹木花草、樓台亭閣、游泳池等附屬公共設施;也有僅為部分建業主共有的部分,如各相鄰專有部分之間的樓板、隔牆,部分業主共同使用的樓梯、走廊、電梯等。其中,對於建築區劃內的道路、綠地、物業服務用房以及車位、車庫的歸屬,我國物權法作出明確規定。首先,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其次,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另外,我國物權法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但不得以放棄權利為由不履行義務。共有部分為相關業主所共有,均不得分割,也不得單獨轉讓。業主轉讓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建築物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並轉讓。業主依據法律規范、合同以及業主公約,對共有部分享有使用、收益、處分權,並按照其所有部分的價值,分擔共有部分的修繕費以及其他負擔。
(3)業主的管理權。基於區分所有建築物的構造,業主在建築物的權利歸屬以及使用上形成了不可分離的共同關系,並基於此一共同關系而享有管理權。該管理權的內容為:
第一,業主有權設立業主大會並選舉業主委員會。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為管理區分所有的建築物,業主可以設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對業主具有約束力。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二,業主有權決定區分建築物相關事項。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1)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2)制定和修改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規約;(3)選舉業主委員會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成員;(4)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5)籌集和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6)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7)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決定前款第(5)項和第(6)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前款其他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屬於業主共有。經業主共同決定,可以用於電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維修。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公布。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業主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的比例確定。
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託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
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託管理建築區劃內的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接受業主的監督。
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對任意棄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雜訊、違反規定飼養動物、違章搭建、侵佔通道、拒付物業費等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依照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賠償損失。業主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⑹ 我國,集體財產所有權的客體有哪些( )

農村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
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⑺ 界定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應遵循哪些原則

農業部關於印發《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產所有權界定暫行辦法》的通知
現將《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產所有權界定暫行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並將執行過程中的有關情況及時上報我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
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產所有權界定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根據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農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規定,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 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界定是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規定,對鄉(鎮)、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以下簡稱集體經濟組織)集體所有的各種資產的所有權歸屬關系進行確認的法律行為。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全部或部分佔用、代管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資產的企業、單位的資產所有權界定工作。

第四條 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村集體資產(以下簡稱集體資產)所有權的唯一主體,依法代表該組織內全體成員行使集體資產的所有權。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確定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指導監督部門依據本辦法的規定處理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中資產所有權界定的有關問題。集體資產所有權界定要遵循 誰投資、誰所有 的原則,同時要充分考慮資產形成的過程,從有利於管理和農村社會穩定出發,尊重歷史、照顧現實,實事求是地進行。

第六條 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含代行鄉(鎮)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鄉(鎮)政府)投資形成的資產,歸該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含代行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投資形成的資產,歸該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第七條 在集體資產所有權界定工作中,要理清三方面的關系:一是鄉(鎮)、村、組之間的資產所有權歸屬關系,不準相互平調和擠占。二是集體經濟組織出資、參股的資產,均按各方出資額和比例分享所有者權益,以此界定資產權屬。三是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其資產應全部歸該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第八條 集體資產所有權界定的范圍是:屬於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含鄉[鎮]村集體企業中的集體資產,下同)和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包括:
(一)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
(二)集體所有的現金、存款等流動資產;
(三)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或以投資、貸款和勞動積累形成的水利、電力、交通等生產性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通訊、福利等公益性設施;
(四)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及其收益形成的資產;
(五)在國內聯營、股份、股份合作和中外合資、合作以及兼並、有償轉讓的企業中,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章程、協議(合同)應有的資產份額;
(六)集體經濟組織接受捐贈、資助等形成的資產;
(七)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享受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以及按國家和地方的規定歷年提取的生產性積累資金形成的資產及贈值部分;
(八)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
(九)集體經濟組織出資購買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
(十)依法屬於集體所有的其他資產。

第九條 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資產所有權界定的有關問題,依照下列辦法處理:
(一)集體經濟組織在興辦企業初期籌集的各種資金及其形成的各種積累,見事先與當事人(含法人、自然人)有約定的,按其約定確定產權歸屬;沒有約定的,其產權原則上歸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二)集體經濟組織出資、參股的企業,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享受的政策優惠(包括以稅還貸、稅前還貸和各種減免稅金等)所形成的所有者權益,按各投資者所擁有財產(含勞動積累)的比例確定產權歸屬。
(三)政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為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轉讓、撥給或投入由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形成的資產,凡明確是無償轉讓或有償轉讓但收取的轉讓費用(含實物)已達到其資產原有價值的,該資產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權益,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四)集體經濟組織以借貸(含擔保貸款)、租賃所取得的資金、實物作為興辦鄉(鎮)村集體企業的投入,該投入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權益,除債權方已承擔連帶責任且與債務方已簽訂協議按其協議(合同)執行外,其產權歸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五)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實行承包或抵押承包、租賃經營的,其資產的所有權不變。其中實行承包經營的,承包者在承包期間投入的資金和設備,如有投資協議(合同)的,按其界定;沒有投資協議(合同)的,原則上按照借款處理,增值的資產歸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六)鄉(鎮)村集體企業實行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聯營的,其中集體經濟組織的原始投入和追加投入、歷年按投資比例(股)應分成的利潤而未結算的部分、終結時按比例分得的結余凈資產,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七)集體經濟組織參股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後改組成股份制的,其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積余的劃分按照原投股各方所投股金實際到帳比例界定。
(八)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辦的企業,進行改制、資產出售後收回的資金,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九)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含代行鄉[鎮]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鄉[鎮]政府)無資本金投入,全靠貸款辦起來的企業,其資產歸該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十)對掛用集體牌子,實為私人經營的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履行了連帶責任的,對其盈利和積累,應按協議(合同)或通過協商界定集體經濟組織的權益;國家對集體的優惠政策形成的資產,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第十條 非經營性資產所有權界定的有關問題,依照下列辦法辦理:
(一)以集體出資為主、國家或地方財政給予補助形成的資產,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二)凡是由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或由代行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出面組織在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單位中分攤資金、勞力、物資形成的資產,分別界定為鄉(鎮)、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如與其他所有制單位共同出資形成的資產,也要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所佔的份額。
(三)由村提留、鄉統籌和建農基金及農民投工等形成的資產,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四)原為鄉(鎮)集體所有制單位後改變為全民或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其單位原有的資產及其增值,界定為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五)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含代行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鄉(鎮)政府),向鄉(鎮)集體企業和其他單位收取利潤和留存於鄉(鎮)級的管理費而形成的資產,界定為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六)由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土地,農民投資、投工種植的果樹、林木,按協議(合同)約定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所佔的份額;由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投工種植,農民承包經營的果園、林木,承包期內增值部分按協議(合同)約定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所佔的份額。
(七)由兩個以上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投工興建的水利、電力、交通等生產性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通訊、福利等公益性設施,按約定或投資比例界定各自應占的資產份額。

第十一條 土地所有權界定的有關問題,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依照下列辦法處理:
(一)各類經營性、非經營性單位無償佔用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其所有權仍歸原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已給予集體經濟組織少量補償,但未按規定辦理征地手續的,土地的所有權不變。
(二)兩個以上的集體經濟組織分別提供土地興建水利、電力、交通等生產性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通訊、福利等公益性設施,按提供土地的比例分別界定各自所有的土地份額。
(三)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土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或種植果樹、林木的,其土地所有權歸該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

⑻ 財產所有權的種類

所有權的種類就是指所有權的不同類型,所有權的種類是對所有制形式的反映。在中國,所有權的形式主要有國家所有權、集體組織所有權和公民個人所有權。這是中國現階段財產所有權的三種基本形式。 社會主義國家所有權作為社會主義條件下一種所有權形式,是國家對國有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國家所有權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國家所有權作為一種法律關系,它是在全民所有制基礎上,由特定的權利主體(國家)和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任何公民和法人)之間組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在確認和保護國家所有權方面,中國民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民法不僅確認國家所有權和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經營權,明確國家和企業對國有財產享有的財產權利的內容,規定國家所有權的客體范圍和行使國家所有權的一般准則,而且以其特有的方法保護著國有財產的完整,保障著國有財產的增值。運用民法的債權制度,保護在國有資產之上形成的債權關系,運用不履行債的責任方式,督促義務人履行義務和保障國家財產權利的實現,也是保護國有財產的重要措施。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經濟是中國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勞動群眾集體組織所有權沒有全國性的統一的主體。各個勞動群眾集體組織都是獨立的集體所有權的主體。它們相互之間是平等的相互合作關系,集體組織應該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主體。勞動群眾集體組織所有權不同於各種非法人團體的財產權。
民法通則第74條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集體組織的內部事務,不得以任何借口平調、挪用、侵吞或私分集體抽有制企業的資金、利潤、廠房、設備、原材料產品等一切資產,不得無償調動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勞動力。對於侵犯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企業有權予以抵制,或依法提起訴訟和提出請求。 社會團體所有權是指各類社會團體對其財產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在中國,社會團體種類很多,包括人民群眾團體、社會公益團體、文藝團體、學術研究團體、宗教團體等。中國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隨意侵佔、破壞社會團體的合法財產。
社會團體在行使所有權時,必須遵循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不得超越登記批準的業務范圍及活動地區進行活動。 公民個人所有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權利,是公民個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在中國,公民個人所有權分為兩類:即公民個人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公民個人生活資料所有權。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中國民法通則第75條規定:「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公民依法對其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享有完全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其生產資料所有權,從事正當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利用其生活資料滿足個人的需要,都受法律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無償平調公民的財產。對於各種非法攤派和收費,公民有權予以拒絕。公民在其所有權受到侵犯時,有權要求侵權行為人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排除妨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⑼ 集體所有權中的「集體」是什麼意思哪些財產屬於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因此,集體所有權的主體當然就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或「集體經濟組織」或「集體組織」。
《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學卷》寫道:「集體組織所有權又稱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所有權,是勞動群眾集體組織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其財產的權利。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集體所有權沒有全國性的統一的主體,其主體是工業、農業、商業、修理和服務業等各方面的勞動群眾集體經濟組織。各個集體經濟組織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集體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組織,而不是組成這個集體的成員……」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