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頁千字
Ⅰ 明朝那些事兒 全書一共多少字
前言 + 引子 + 簡介 + 正文 + 後記一共一百五十萬九千八百四十字。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當年明內月創作的一容部歷史小說,共7冊。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本冊書記錄了明朝的建立與衰亡,書中語言特色,許多人物的性格特徵,都引人深思。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自來有許多傳說。關於崇禎究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個力圖奮起的人,一直眾說紛紜。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精彩的時代。《明朝那些事兒(套裝共7冊)》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這一時期,北方的後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經營,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袁崇煥就在這一時期邁上了歷史的舞台。袁崇煥這個民族英雄,在歷史上不過是個二流角色。一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動亂此時才不過剛剛開始,隨後陝西等地爆發了各路義軍,最後隨著李自成取得了勝利。
Ⅱ 書版權頁里的 千字和印張怎麼算聚體一點!謝謝
千字:字數,以每千字為一計算單位。印張:書籍出版術語。它說明印這本書需多少紙張。因為一張紙可以兩面印,所以兩個印張才算一個全張。一令紙是五百張,一千印張就是一令紙。印張-計算方法
16開10.5印張
(1)印張的計算方法:面數除以開數;
(2)總面數的概念,凡是用紙與正文相同、可與正文部分合在一起印刷的前言、目錄、索引、附錄、後記等,其所佔面數都要計入總面數;
(3)若印張數計算中出現小數,在印數比較少(如僅千冊時),一般要根據「使不足一個印張的零頁呈雙數(佔四個頁碼)狀態」的原則而向上進位,以便於印刷、裝訂。16開進到0.25、0.5、0.75、32開進到0.125、0.25、0.375、0.5、0.625等。
但是,在印數大到紙張費用已經占書刊成本的50%左右時,就不宜採用這種方法,因為這時可指望節省的印訂費用已經不足彌補紙張費用的增長。
例1:沒有零頁印張的計算
32開8.5印張
某本32開圖書,1頁主書名頁,1頁附書名頁,前言2面,目錄6頁,正文380面,後記1面(背面反白),如果書主名頁與附主名頁於正文採用同一種紙張印刷,計算該書刊單冊印張數。
印張數=(2+2+2+12+380+2)/32=12.5
例2:32開印張有零頁的計算
某本32開圖書,印數為7000冊,單冊圖書的前言2面,目錄10面,正文292面,參考文獻3頁,為了便於裝訂,該書刊單冊印張數定多少合適?
計算的印張數=(2+10+292+6)/32=9.6875
為了便於裝訂印張數定9.75
例3:16開印張有零頁的計算
某本16開圖書,印數為6000冊,單冊圖書的前言1頁,目錄3頁,正文196面,後記1頁,為了便於裝訂,該書單冊印張數定多少合適?如果該書刊的印數提高到12000冊,該書刊的單冊印張數定多少合適?
計算的印張數=(2+6+196+2)/16=12.875
印數為6000冊時,為了便於裝訂印張數定為13
印數為12000冊時,可以按照計算的印張數定為12.875
Ⅲ 書後面的字數多少千字是什麼意思
千字數,來是一種獨特的計量單位,和千源,百,十,個相同,只不過是特製的一種單位,專門用於數量較大的數字進行使用,例如書中的字數,199千字就是19萬9千字。千字數是所有書籍的版權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實在許多學校中的讀書報告都要填寫千字數。
Ⅳ 為什麼出版物標明字數都喜歡用多少「千字」
稿酬一般分三種形式。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按作品字數,以千字為單位向作者支內付一定的基本稿酬。再根容據圖書的印數,以千冊為單位按基本稿酬的1%向作者支付印數稿酬。圖書重印時只付印數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例:你的作品是20萬字,初版印數為1萬冊,按千字50元計。你的初版稿酬就是:200*50+200*50*1%=10100元。小貼士:採用此種付酬方式的,作者可與出版社在合同中約定,在交付作品時預付稿酬的30-50%。作品一經出版,應在六個月內付清所有報酬。所以書的字數逐漸演變為以千字來計算。以千字來計算書的字數,是從有稿費開始的。
Ⅳ 分析比較《家》中覺新和覺慧兩個人物形象
我們走進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視劇全記錄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經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頭聖經。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愛的作品。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覺慧逃出家庭後獲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劇還在一幕幕上演。覺新兄弟的繼母周氏的娘家人來到成都,要為覺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聰明美麗的女孩,卻被頑固的父親許給荒淫的陳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覺新在她身上看到梅與珏的影子,卻無力幫助。這時,覺新的愛子海兒不幸病死,他對生活更加沒有了信心。覺民與琴則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鼓勵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親許給馮家,她極力想掙脫不幸的命運,甚至想過效仿鳴鳳去死,覺民與琴決心幫助她脫離家庭,去上海找覺慧。蕙完婚後過著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為婆家不肯請西醫耽誤了醫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覺新,也使他開始支持覺民等人的計劃。最終,淑英在覺民等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結尾,覺新等人收到她從上海的來信,信中傾吐了她獲得自由後的幸福。
《春》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它無疑給了許多年輕人以叛逆的勇氣,巴金因此也成了許多想要叛離家庭的年輕人的「咨詢對象」,在眾多的咨詢者中,有一個女孩寄給他一張照片並約他見面談談。一見面,這個女孩就談起自己守舊的父親,並表示想脫離家庭。巴金誠懇地勸說女孩不要沖動,認為年輕人羽翼未豐前不宜輕易地踏入復雜的社會。此後,這個女孩遇到麻煩時,常常找他傾訴。她就是蕭珊,後來成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靈柩停在廟中已經一年多,她的丈夫忙著續弦,根本沒想到要讓她入土為安。在覺新與覺民的「威脅」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塗的父親又將兒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歲,就有了肺病的跡象,父親周伯濤不願承認兒子有病,卻忙著給他娶了馮家的小姐為妻,兩人感情不錯,但妻子脾氣很大,枚夾在她與長輩間受氣,婚後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兒。
三房的克明在女兒跑後有所悔悟。兩個弟弟卻想賣掉公館分家,兒子又不爭氣,克明在郁悶中丟下懷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頭翠環敬佩覺新為人,三太太決定將她給覺新。
高公館賣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著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著親密關系。他自己娶了翠環並將她當作妻子看待,至於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願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輝的形象當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卻無疑是「多餘人」覺新。對於這個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堯枚在父母死後,獨立支撐著整個家庭,在給巴金的信中他傾吐出家庭中的種種罪惡,這些素材給了巴金靈感,他決定用「大哥」做線索來揭示一個大家庭的衰敗。難得的是,堯枚知道這個想法後,寫信來鼓勵巴金寫作。正當巴金寫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時,訃電來到,堯枚在精神重壓下自殺了。在《秋》里,巴金給了覺新一個幸福的結局,對堯枚來說,也許這是一個最後的安慰吧。
●話劇《家》
人藝版(1984年)
編劇:曹禺
導演:藍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戲。瑞珏的扮演者羅歷歌還憑藉此劇贏得了當年的戲劇梅花獎。她的同學王姬、鄭天瑋和宋丹丹也在劇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編劇:曹禺
導演:陳薪伊
全劇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獻給他哥哥的一首詩作為線索。奚美娟的瑞珏、陳紅的鳴鳳、程前的覺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別是83歲的孫道臨扮演的高老太爺。
●戲曲《家》
川劇 《激流之家》恢復了覺慧在小說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則從舞台上消失。
滬劇 將流派唱腔作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膽嘗試管弦樂隊的配器和20人合唱團。
越劇 劇中,鳴鳳跳湖後,覺慧與覺新將有一番激烈的較量,而這一沖突,曹禺的話劇本則不曾表現過。
給電視劇《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編成話劇搬上過舞台,也改編成電影上過銀幕,而在1986年,四川電視台計劃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當時的確是破天荒的舉動。
從1986年開始策劃醞釀,1987年投入拍攝,主要在四川選景投拍,最後在上海搭景拍攝製作完成。當19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家·春·秋》在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四川電視台和全國電視台播出以後,反響很強烈,我們電視台接到了許多觀眾的熱情來信,或鼓勵,或詢問,或建議,據說當時還有不少青年去書店購買巴老的著作,一時掀起了「巴金熱」。
原四川廣電廳廳長盧子貴撰文回憶道,在李致同志的薦引下,他們幾位電視藝術工作者拜會了巴老。「巴老慈祥、親切、和藹、風趣,一下解除了我們對這位文壇巨子的拘謹心理,當向他簡要匯報後,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贊同,並出乎意料地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幾十年前寫的,是用小說的形式表現的,你們電視劇是在現在把它展現給觀眾。希望你們根據電視藝術的特點和規律,大膽去再創作,只要對觀眾有益,我都支持。你們改編好了,我的小說也生輝,即使你們改編得不那麼好,也不會影響。
巴老還風趣地說:「過去曹禺曾改編《家》為話劇,變動比較大。這不要緊,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以相互並存。」這種豁達開明的態度,給當時劇組極大的鼓舞。
《家》的花樣年華
《家》的初版本
《家》的單行本最早是由上海開明書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時報》上連載,連載時間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後,開明書店第一個為巴金的《激流》出了單行本,這就是現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經鮮為人見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個版次里,它印刷裝幀可謂都是比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設計得既簡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為白色,上面用褐色線條勾勒「激流」兩個美術字,又在兩字之上疊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樣,格外醒目。書脊標有「開明書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設計寓意明了,讀者一看便知,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時報》上連載的《激流》。
初版本《家》與在《時報》連載時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單行本校樣的時候增補了高老太爺死後分家的幾段內容。《家》的原稿在《時報》上登載後丟失了,因此,這三頁增補的原稿便成了《家》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巴金文學創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覽》上,這三頁《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與廣大讀者觀眾見了面。這些珍貴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紀60年代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的。
1937年,開明書店要排印《家》的新5號字本,巴金對作品做了較大的修改,刪去了書中的40個章節小標題,從此往後,《家》的章節只以數字為序,再也沒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二套新文學大系。這套現當代文壇上的鴻篇巨制由著名現代文學專家學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編輯大家趙家璧擔任顧問。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這是根據開明書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權頁沒有,豎排改為橫排,繁體字改為簡體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訂的,再現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製本與合訂本
1937年底,上海開明書店根據巴金手邊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樣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訂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問世。開明書店特地為巴金裝訂了前兩部的特製本送給他。其中《家》的外殼封面用的是淺褐色的綢緞面,刺綉以深褐色的五角楓葉裝點,封面無字,只是書脊有一燙金「家」字。《春》的外殼封面選用淺綠色綢緞面,配以茶綠色五角楓葉圖案裝點,同樣封面無字,書脊燙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開明書店又為《秋》做特製本,這次的硬殼封面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龍鳳呈樣圖案,對照書中高家的沒落結局,這倒是耐人尋味。開明書店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製本,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其珍貴價值可想而知,如今這三部特製本也保存在中國現代文學館。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後,開明書店還為作者做過一冊《家》與《春》的合訂本,封面是硬殼綠絲絨的,書脊的中間印有燙金的「激流第一集家與春巴金著」一行字,書的環襯為墨綠色,無版權頁。所收入的《家》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訂本,除了「激流總序」、「呈現給一個人代序」、「五版題記」外,還附了「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合訂本《家》與《春》之間隔有一頁草綠色紙,宛如一片茵茵綠草充滿生機。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歲時寫成的一部小說,他十分珍視這部小說,修改幾乎伴隨著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寫的《與讀者談家》的後記中說:「我最近重讀了《家》,我仍然很激動。我自己喜歡這本小說,因為它至少告訴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說第40回,覺慧離家出走時,許多人去送行,惟有劍雲沒去,第一版覺慧對覺民這樣說:「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訂本中,作家做了這樣的改動:「他得了肺病,倒應該好好地養一兩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說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再次與廣大讀者見面時,作家將這句話又改成:「他身體不好,應該好好地將息。」從劍雲病情的改動,我們不難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說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們的美麗的青春總有一天會發出燦爛的光芒。這些改動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對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開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對小說進行了修改,不過,這次改動得最少,他說可能這是最後—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發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寫的序時說自己今天已決定不再改動《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動了,他說:「我不是在寫『樣板小說」』。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