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過程

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1-17 08:40:48

所有權與控制權之間的區別

這個問題詳細說就長了,我簡單和你解釋下

比如你買了工商銀行的股票,那你擁有了工商銀行的一部分所有權,但是,你根本不能參與到工商銀行的經營政策的決定中去,換言之,你不能控制工商銀行的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有所有權,沒有控制權。

如果你做了某公司的總經理,而沒有這個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你決定了公司的經濟活動,那麼你有控制權而沒有所有權。

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導致了委託——代理問題等等問題,是我國5年前比較熱門的學術話題。

Ⅱ 請教一個經濟學問題:管理層持股的公司,屬於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嗎

原則上來講管理層和股東,他們一個是控制權一個是所有權的擁有者,那麼為什麼要給管理層一些股份讓他成為股東呢就是要讓她和股東的利益站在一起啊不是說管理層為了謀求自己的目標,而侵害股東的利潤

Ⅲ 產權為什麼會和控制權分離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使企業資源與經營管理人員達到最優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所有者帶來最大的利潤。因為,所有者不一定懂經營,而資產只有運動起來才可能增值,那麼誰能來完成這個滾動資產增值的任務呢,那就是經營者——也就是所有者(股東)聘用的經理(總裁),或者說我們常常聽說的CEO,這些經營人員有豐富的經濟知識和營銷能力,但卻不掌握資產,公司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為那些不懂經營卻想為自己掌握的資產尋找增值機會的人以及懂經營卻沒有資產的人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契機,從而解決了這個矛盾,實現資源、人力的最優化配置。

Ⅳ 公司概論作業4

經營者階層的異化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帶來的副產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即分權模式在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它從理論上對改革實踐進行了概括與闡釋,並成為指導改革的重要經濟理論之一。波蘭經濟學家W·布魯斯首先提出了分權理論。布魯斯認為選擇分權模式的目的是賦予國有制「社會所有制的特徵」,從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能夠符合社會所有制的兩個基本標准:第一,對所有制對象的處置必須是為了社會利益;第二,所有制對象必須是由社會來加以處置。分權模式與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模式——集權模式的區別在於:集權模式在中央和企業兩級均採用集中決策方式,只是在個人消費決策上採取分散方式,而分權模式將「一般的或日常的微觀經濟決策」分散化,即由企業主要依據市場機制自主決策。由中央和企業分別掌握宏觀經濟決策權和企業微觀經濟決策權的經濟運行模式,即是分權模式。 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產物,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趨勢首先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作為一種經濟機制,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也首先表現於資本主義條件下。早在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道夫·貝利就明確指出了西方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現象並加以闡述。他指出:「公司制度的興起,以及伴之而來的由於工業在公司形式下的集中而產生的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乃是20世紀中頭一個重要變化。」 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經營權膨脹及經營者侵佔所有者權益的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莫過於日本的「經理革命」。所謂「經理革命」,就是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經營者——經理階層憑借其經營者地位,逐漸以職能資本家的身份躋身於資產階級的過程。現代西方社會中,資本家階級日益分為所有者(投資人)和經營者(代理人)兩大階層,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人格化表現。在日本,作為職能資本家的經理階層,經過長期的經營,打破了自明治維新以後家族資本壟斷日本經濟的局面,成為一個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家族資本集團與個別資本家的新資產者階層。 由經營者對所有者權益的侵佔造成的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東歐改革中分權結構的不穩定性也表露了出來。前南斯拉夫著名經濟學家杜尚·比蘭契奇在1973年發表的《南斯拉夫社會發展的思想和實踐(1945-1973)》一書中指出:「60年代開始前,政治結構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而後,特別是從1965年經濟改革起,社會進程日益使『經理』和『專家治國論者』執政。工人自治的根本原則和目的是把政治結構論者管理經濟的權利奪過來,並交給工人集體管理。但是,『轉移』給工人集體的權利,大部分是轉給了工人集體中的領導集團,而很少交給直接生產者。這種並不完善的自治概念獲得了一個政治思想的合法稱號,即所謂的『專家治國論結構』。」可見,比蘭契奇在當時就已注意到了,南斯拉夫所實行的「工人自治」的動機與效果並不統一。而這種現象,正是分權模式的邏輯矛盾在現實中的反映。其他一些東歐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波蘭著名學者雅羅舍夫斯基在80年代中期指出:「技術貴族——官僚主義的管理體制逐漸使直接生產者不能再對經濟、社會——政治決定施加影響,並削弱了代表機關和工人自治的作用」。「一言以蔽之,促使了全民所有制向『私人集團』所有制的轉化。」 經營者階層在「分權」過程中崛起。伴隨這一過程,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也發生了變化。比蘭契奇寫道:「在『管理階級』與工人群眾分開的同時,開始出現了社會差別和發財致富的過程。形成了某種所謂的『中等階級』。根據某些研究人員的估計,我國約占人口總數的2%達到了高度發達國家的所謂的『中等階級』的標准;約佔10%的人口(即工資最優厚者)接近這個水平;另一方面,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存標准線之內。」 事實上,實行分權模式的東歐國家中確實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分化。將70年代末、80年代初兩個西方國家,美國和日本與兩個採取分權模式的東歐國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社會財富分配狀況加以比較,即可發現:南、匈兩國社會分化水平已與美、日兩國大體相當。如果將居民按收入高低等分為5個組別,最低20%和最高20%居民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美國為5.3%和39.9%,日本為8.7%和37.5%,南斯拉夫為6.6%和38.7%,匈牙利為6.9%和35.8%。其中,南斯拉夫的社會貧富差距甚至比日本還要大一些。 然而,兩權分離可能導致的社會結果,即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產生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卻是不同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獨立的經營者階層的出現意味著資本家隊伍的擴大,它沖破了財產世襲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總體上,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仍是一種肯定。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情況則復雜得多,兩權分離可能既瓦解了國有制,又未帶來社會所有制。正如科爾奈指出的,市場社會主義時期的經營者直接成為政治制度劇變之後商人和經理階層的候選人。從社會主義的企業家直接轉變為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家,成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基礎。

Ⅳ 所有權與現金流權的分離

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度是指,終極控制權比例和終極所有權比例之比。只要終極控制人在任一中間層公司的持股比例小於100%,金字塔結構下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必將產生分離。

隨著最終控股股東兩權偏離度的提高。控股股東就可以用較少的現金流來實現對目標公司的實質性控制,從而產生侵害中小股東的強烈動機。因此,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和所有權的分離程度可以表徵其侵害程度。兩權分離度越大,隱含的代理沖突越嚴重。終極控股股東操縱上市公司實施掏空性並購的動機就越強烈,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績效。

舉個簡單的例子:金字塔結構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的現金流權比例為57.44%*100%*36.518%*57.51%;而所有權比例為57.51%。如此存在著兩權分離。控股股東就可以用較少的現金流來實現對目標公司的實質性控制,可能會通過一些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侵佔中小股東的利益,例如:非公平的關聯交易或資產交換,令上市公司為母公司擔保,關聯並購,分紅減少、配股增發等等。

Ⅵ 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可通過哪些途徑降低代理成本

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條件下,還可通過以下途徑降低代理成本。

(1)經理勞務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法馬(Fama)認為,經理勞務市場的竟爭將對經理施加有效的壓力。如果經理在任職期間被發現有嚴重的侵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或者因決策失誤造成企業虧損,那麼在經理勞務市場上,他的人力資本價值就會貶值。由於經理市場會根據經理過去的表現計算出他的將來價值,經理要顧及長遠利益,就必須努力工作,因此即使不考慮直接報酬的作用,代理成本也不會太高。霍姆斯特龍(Holmsrom)根據法馬的上述思想建立了如下模型:假定經理的實際能力未知,並且假定時間是無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經理有可能努力工作,盡管沒有任何監督。這是由於市場根據他過去的表現,對他未知的能力作出估計。雖然在均衡點上,市場不會被欺騙,但是由於經理害怕市場對他作出不利的判斷,為了長遠利益考慮,他會努力工作。

(2)產品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哈特(Hart)認為,如果企業面對的產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那麼這種競爭會對經理形成壓力。假定同一產品市場上有許多企業,它們的生產成本是不確定的,但統計是相關的,這樣,產品市場的價格便包含著其他企業成本的信息。同時,相關性使得這個價格也包含了被考慮的企業的成本信息。如果被考慮的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那麼只有代理人最清楚企業的成本,委託人並不擁有足夠的信息,即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如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是充分的,則產品市場的價格可以向所有者提供有關企業成本的信息。假定社會中的一部分企業由經理控制,另一部分企業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在後一場合,所有者會努力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壓低產品的市場價格,以便在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這樣,由所有者控制的企業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價格就壓得越低,因而對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企業中的經理的壓力就越大,從而促使經理努力降低成本。哈特的模型說明,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所產生的代理成本,在有市場竟爭的環境下和有大量所有者直接控制企業經營的企業存在的條件下,可以被大大地降低。

(3)資本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資本市場競爭的實質是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接管被認為是防止經理損害股東利益的最後一種武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盡管每一投資者在某一股份公司中所佔的股份比例很小,不足以直接對經理實行有效的監督,但是,由於股份可以自由買賣,分散在千百萬人手中的股份就可能被集中起來。如果公司經理過分侵害股東的權益,或者因經營不善引起公司虧損,或者代理成本過高,這些都會導致公司股票價格的下跌.於是,有能力的企業家或其他公司就能用低價買進足夠的股份,從而接管該公司,趕走現任經理,重新組織經營,獲取利潤。沙爾夫斯坦(Scharfstein)據此建立了以下模型,用以證明資本市場的競爭確實可以刺激經理努力工作。假定企業的生產條件只為經理所知而不為企業股東所知。於是,股東可以同經理簽訂某種契約來激勵經理。由於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這種契約的效率並不高。假定在資本市場上有一些「襲擊者」(raiders),他們可以獲得有關企業的生產條件的信息。可以證明,由於企業有被接管的可能性,經理為保住自己的職位,就會自覺地約束自己對非貨幣物品的過度追求,努力使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因此,經理會比在沒有「襲擊者」的條件下要更努力地工作。

如果在經理勞務市場、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缺乏或嚴重扭曲的條件下實行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則一旦所有者放鬆控制,代理成本就會上升;一旦所有者通過制定詳盡的契約關系來監控經理的行為,約束成本將會上升。相反,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即使在所有者與控制者相分離的情況下,由於存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經理所受到的壓力是多方面的。當然這種制約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一定程度的代理費用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市場機制保證了這種費用被限制在某一限度內,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

四、挑戰

在公司治理問題上,標準的委託代理理論包含了這樣一個基本前提: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是公司委託代理關系中的委託人;經營者是公司委託代理關系中的代理人,具有代理人的自利經濟人性質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有著不同於公司股東的目標函數。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經營者偏離股東利益而產生的代理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經營者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可見,傳統委託代理理論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公司治理的目標。[2]委託代理理論在現代公司治理理論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近年來伴隨著新經濟發展理論而發展起來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等理論使委託代理理論遇到了新的挑戰。

Ⅶ 公司制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原因與後果 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代理成本的內涵

ž代理理論:由於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不一致,由於信息不對稱,便產生代理問題,由此產生代理成本包括:委託人的監督成本、剩餘損失(由於代理人的決策和委託人福利最大化的決策之間發生偏差而使委託人遭受的損失)ž代理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司並購進行了解釋,形成以下幾種不同觀點並購解決代理問題ž公司的代理問題可以通過公司內部治理和外部市場機製得到有效控制。法馬和詹森在1983的研究表明: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下,如果公司的決策管理權(擬定方案和執行決定)和決策控制權(審批方案和監督執行)分離,以限制代理人個人的決策能力,就可以有效避免和減少損害股東利益的現象;此外激勵制度和經理人市場也可以使代理問題得到緩解。ž曼妮認為:在上述所有機制不足以控制代理問題時,並購市場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最後的外部控制手段。因為如果公司的管理層因為代理問題,使業績下滑,估價下跌,會給管理層帶來壓力,進而使其改變行為方式,並忠於股東,否則會被接管。管理主義ž穆勒1969年提出一種假設:認為管理者的報酬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大小,因此管理者有動機通過收購來擴大公司的規模,從而忽視公司的實際報酬率。在這種觀點被稱為管理主義。ž可見該觀點與前面的並購可以解決代理問題相反,該理論認為,並購是代理問題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解決法。ž詹森和魯貝克對並購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ž並購公司的股票價格不但沒有上升,而且下降,因此他們認為:並購固然可以解決目標公司的代理問題,但是並購公司本身公司存在的代理問題可能導致收到支付價格過高,因而浪費了並購公司股東的財富。管理層自負假設ž羅爾認為在公司的並購過程,目標公司的價值增加時由於並購公司的管理層在評估目標公司價值時應過於樂觀的自負所犯的錯誤所致,實際上該項交易可能並投資價值。那麼,如果接管是毫無價值的話,為什麼會有公司進行競價收購呢?ž羅爾認為:可以用並購公司管理層的自負來解釋他們為什麼要競價。一個特定的競價者常常傲慢地認為自己對目標公司的估價是正確的,由此生產了並購溢價,其實這是他自以為是的結果。ž自負假設以強式有效市場為前提。ž強式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價格完全地反映一切公開的和非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即使掌握內幕信息也無法獲得額外盈利。

Ⅷ 如何實現 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 操作

兩權分離理論即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理論,它隨著股份公司產生而產生,代表人物是貝利、米恩斯和錢德勒等。
公司股東與經理人員的各有所有權和控制權。

Ⅸ 所有權與經營權為什麼要分離

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因是公司所有權者未必有企業經營能力,所以要委託經營能力高強者代己經營,由此產生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對全民所有制改革提出的一種意見,其核心是對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保持國家所有的形式,但是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開來,採取多種經營形式。

根據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業的性質和規模,把企業分成幾種類型,採取不同的體制。

有些企業實行國家所有,國家經營,由國家直接管理;

更多的企業實行國家所有,企業自主經營,國家主要利用經濟手段間接進行管理;

小型企業則實行租賃或承包,但生產資料所有權仍然屬於國家。

對於某些國家不便經營的小型國營企業,也可實行轉讓、 出賣,本質上並不改變國家所有制。

兩權分離的問題在於國家與企業怎樣分權才合理。對於不同部門、不同企業在不同時期這種關系並不是固定的。在兩權分離的改革實踐中,出現了由於企業中缺乏國有利益的代表,而使得企業行為短期化,只顧當前,不顧長遠利益的現象。

(9)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過程擴展閱讀:

兩權分離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簡稱。

兩權分離即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理論,它隨著股份公司產生而產生,代表人物是貝利、米恩斯和錢德勒等。

貝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出版的《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一書中,對美國200家大公司進行了分析,發現在這些大公司中相當比例的是由並未握有公司股權的高級管理人員控制的。

由此得出結論:現代公司已經發生了"所有與控制的分離",公司實際已由職業經理組成的"控制者集團"所控制。

錢德勒認為,股權分散的加劇和管理的專業化,使得擁有專門管理知識並壟斷了專門經營信息的經理實際上掌握了對企業的控制權,導致「兩權分離」。

Ⅹ 為什麼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能反映投資者的風險厭惡

所有者也就是投資者,對於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沒有信心,不願冒著風險自己經營,從而將控制權轉移給具有較高專業經營能力的經理。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