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權頁
① 在古籍界,什麼樣品相的書最具有收藏價值
現在有很多讀書愛好者或者喜愛文學的人都喜歡收藏圖書,被收藏的那些書,一大部分是他的內容很受收藏者的喜愛,另有一部分,則是在版本上與別的圖書有很大不同,一般值得收藏愛好者收藏的圖書主要有以下幾種:初期發行量很少數量有限,有一起發行特別早的精裝版本或者由知名作家親筆簽名的圖書,在未來有很大增值空間。
時間越久、越有歷史的圖書越具有收藏價值。當下,古籍版本在收藏界中,也是很受大家親睞的。先不說古籍版本的收藏價值,就單單從他的外形來看,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所以收藏圖書真是凈化人們的心靈的同時還可以給圖書收藏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
收藏圖書是有很大的市場升值空間的,收藏圖書不僅陶冶情操,還可以作為一種投注的方式為收藏者獲利。尤其有些歷史悠久的圖書,因為當時條件有限,不能夠再次印刷、數量很少,所以升值空間更大。收藏圖書要對圖書的歷史有一定了解,其次還要有一些圖書版本知識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每種圖書的收藏價值才能夠做一個合格的圖書收藏者。
② 古籍版本鑒定時可供考察的內外因素有哪些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古籍版本決定了古籍價值,同一本書,刻的年代和刻的人不同,其價值也不同。我們常常會好奇,同是《史記》,有的價值上萬,有的就值幾百。其實這和我們現代的出版物是一個道理,好的出版社出的書,價格自然高,因為人家紙質好,印刷好。古籍也同理。宮里的版本通常在質量上要比民間的坊刻本好很多,因為人家財大氣粗。民間的不同刊刻人和作坊(相當於現在的出版機構)之間也有差別,所以版本很重要。
工具/原料
熱愛閱讀
熱愛古書
方法/步驟
1.從版刻的風格特點初步鑒定版本
書籍的刊刻風格依託於當時的文化政治背景,刊刻的風格有著非常強烈的時代氣息,所以,掌握一個時期刻書的風格特點,對於版刻時地的考定和版本學的研究大有裨益。如宋代刻書從版式上講,前期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則出現細黑口,版心有魚尾,版心常鐫有本版的字數、書名的簡稱、卷次、葉碼、刻工姓名等,早期刻本卷端多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官刻書多在卷末刻有校勘人銜名,私刻本則卷末多有題記或牌記。宋代四川、兩浙、建陽、江西等四大刻書地,在用紙、字體上也各自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特徵。四川崇顏體、浙江崇歐體、建陽崇柳體、江西兼而有之。而從現存古籍看,用紙方面建陽多竹紙,其他地區則多為皮紙。
2.根據原書序跋鑒定版本
依據原書的序跋斷定版刻年代是常用而且比較可靠的方法,序跋書寫的年份、序跋中記載的有關刻書人、時、地的情況,均可作為斷定版刻年代的參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判定版本必須結合版刻特點等其他因素,避免重刻而保留舊序舊跋的誤導,造成判斷錯誤。
3
3.根據書牌、木記鑒定版本
古人刻書特別是坊肆刻書,常常在書前內封面鐫雕牌記,與現在出版物的版權頁有相近之處,註明了書名、著者、批點評論者、刊版年月、雕版的齋室堂名等。這種牌記如果不是後人故意作偽,應該是鑒定版本最直接的根據。如,國家圖書館藏《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原來根據版刻風格等諸因素,斷定為宋本。20世紀70年代,山東朱檀墓出土一部此書,與國家圖書館藏本比對,應為同版,而此書有牌記稱「武夷詹光祖至元丁亥重刊於月崖書堂」,有明確的刊刻時間,足以幫助我們斷定此書並非宋刻,而是元刻,糾正了前人編目的錯誤。但也經常會有後人因書版易主更改牌記或書商故意剜改舊牌記以冒充早期刻本的情況,也還有牌記寫為「╳╳╳藏版」,應區分刻版處和藏版處的不同。
③ 什麼樣的舊書值得收藏
值得我們收藏的書本大體有以下幾種:
1、 精印本
有些書,除廉價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冊限定的精裝本或特精本。這些書由於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別精緻,開本較大,紙質較好,數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價值。例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維之翻譯的《失樂園》,1984年首次印刷為46400冊,內含精裝本3400冊,就較為高雅。1989年齊魯版特精全本《新刻銹像批評金瓶梅》,就受到海內外行家的高度贊揚,因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當然,精裝本中又有特精非賣品之書就更為珍貴了。如傅雷所譯《夏洛外傳》,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賣品精裝本僅印了50冊,為海內外藏書家所矚目。
2、簽名本
有些書本來就出於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簽名留言於扉頁之上,便更有意義,書價亦飛騰而上,甚至達數十倍之多,極為燙手。1992年4月楊絳女士的《洗澡》簽名本,在杭州竟賣到78元。簽名本中又有編號本。所謂編號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編排,或贈人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簽名的《隨想錄》編號特裝本,在上海竟賣到13000元,創下大陸40年來拍賣書的歷史新紀錄。
3、初版本
初版之書大都是由作者親自監督印刷和校對的,歷來被版本學家看重,並可以此查核出後來編輯者的疏忽。如著名詩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亂莠集》,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還有陳寅恪弟子劉開榮的《唐代小說研究》,1947年商務版。夏羅德·布倫忒著的《孤女飄零記》伍光建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4、未裁本
所謂未裁本是指書的邊緣從不曾為裝訂者的工具裁剪過的書籍,亦稱毛裝本或毛邊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聯合書店初版的《青春散記》(作者鄒枋),初版僅印了1500冊,且從未有過初版毛邊本的紀錄,故較為罕見,是海內的珍本。
5、孤本
實際上五四以來有不少書亦成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黃裳先生的《錦帆集外》一書,作者曾雲:當時"又曾以宣紙印一本,裝兩冊。盜掠之餘,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資格矣。"
6、錯本
有時,某部書因印刷或裝訂錯誤得以問世,被稱為特殊版本。這正如集郵愛好者獲得錯票一樣,物以稀為貴。如:上海北新書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現代小品文選》,由趙景深先生編選,分上下兩冊。其下冊即為錯本。開卷處有一枚藏書印:"結屋三間藏萬卷"。
7、藏書票本
所謂藏書票本,是指在版權頁上貼有藏書票之書。而藏書票在我國的興起,當是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事。葉靈鳳曾說:"丟開書籍本身,僅僅對於這東西的收集,已經和郵票一樣,是茫無止境的事。"藏書票在海外的售價,已極為昂貴,據董橋雲,EricGill為其妻雕畫的一枚藏書票,80年代已標價90英鎊!具體內容詳見《藏書票》一文。
8、私印本
有些非正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於作者日後成名或其本身的價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灣詩人鄭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蘆為筆名出版的石印處女詩集《草鞋與筏子》,就頗為珍貴。
9、古籍版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圖書越有收藏價值,民國時期,宋本書價被炒到五六十塊銀元一頁。這在1942年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是有記載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書有過論斤售賣的時候。這種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會變革時期的短暫一瞬。很快局面就發生了變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書幾乎退出了公開的古舊圖書市場。不過明代古籍還不鮮見。當時的售書目錄標價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冊的價格僅在五元左右。這一價位當與那裡的社會購買力相適應?quot;文革"期間,社會藏書大量損毀,藏書活動陷入極度的萎縮,古籍已無行市。70年代後,古籍從內部售賣逐漸走向公開,樂於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在生活富足之餘,才恢復了鑒賞與收藏的雅興。古籍的價格也如眾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們如能在千元以下買到一部真正的明版書,已是十分幸運的了。
近年來,古籍善本在收藏品中,繼學畫、古玩等脫穎而出。撇開古籍善本的文獻價值,就其鑒賞價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藝術品。線裝古籍那典雅的封皮設計,精巧的書腦、書脊和恰到好處的簽條等,這些華夏獨有的裝幀形式令人傾心。打開書卷,清新雋永的字體還不時散溢出古墨遺香。
一拍賣公司的古籍善本秋季拍賣專場,成交總價高達375萬元,成交率76%。古籍善本拍賣,成交價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10、文革版本
由於"文革"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一頁,文革圖書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稱一絕,博得海內外收藏家的好評。如"紅寶書"和"小人書"都已成為搶手的圖書,有的每本標價數百元以上。現在國內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場,"紅寶書"交易十分紅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語錄》交易價達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語錄本價位高達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數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價格不菲,含金量頗高,成為藏家投資的"熱點"。
11、港台原版本
港台文史類的原版本由於印製精美而深受大陸藏家喜愛。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探親和文化交流的深入,雖然有一些台灣版的圖書流入大陸,其數量及種類仍十分有限,特別是一些純文學作品,在大陸仍是難尋,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為截至1992年底,台灣郵寄大陸的圖書仍十分不暢,須轉道香港才能抵達。台灣早期絕版的一些文史類圖書更使大陸藏家聞而難睹其容。沙葉新有次過境香港,跑了幾家舊書攤,才淘得餘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