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校訓知識產權

校訓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 2021-01-15 21:15:20

A. 奧運知識

馬拉松賽跑是為紀念誰而設立的?當時歷史情況是怎樣的?
答:為了紀念裴里匹底斯而設立的。公元前490年,波斯遠征軍入侵希臘,在馬拉松這個地方布陣的消息傳到雅典後,雅典就派出一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達求援。這位信使用35小時走完了雅典到斯巴達的150公里路程。但是,斯巴達人回答的卻是:月圓之後才能出兵。這需要等10天左右。至此,雅典人不得不靠自己孤軍奮戰。結果反而以少勝多,打敗了波斯人。這位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帶著勝利的喜悅,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城中央廣場(跑距為42.195公里),向雅典公民高喊:"我們勝利了,慶賀吧!"隨即倒地身亡。"馬拉松"就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設的。 奧運會的名言是什麼?有何含義?
答:"參與比取勝更重要"。含義: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和更落落大方。
8、 奧運會的禁用葯物(或曰"興奮劑")分哪幾類?
答:刺激劑、麻醉止痛劑、類固醇、β-阻斷劑、利尿劑、多肽激素、血液興奮劑

B. 沈陽大學的校訓是什麼

沈陽大學的前身是奉天實業學堂,奉天實業學堂從成立之日起就以「勤」、「專誠」為校屬訓。圖為1930年時任校長手書的校訓。
http://www.syd.com.cn/images/2006-10/12/c5a120J.JPG

C.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學科發展規劃

知識產權學院根據上海大學的整體定位和整體戰略目標,根據上海市和長江三角洲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規劃,根據學院的現狀和可能發展條件,經多次研究討論,提出以下發展目標:發揚「自強不息,求實創新」校訓校風,拆除「四堵牆」,「堅持教學、研究二個中心」,「培養一個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凝聚力量、重點突破、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以知識產權法和經濟法為學科生長點、支撐點;形成特色,培育特長,構築制高點,以學科建設為主導,以本科生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在2010年前完成學院由教學研究型向研究教學型的轉化,再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躋身於國內一流法學院之林。具體而言,學院在2010年要達到的目標為:
(一)學科發展目標
通過對世界一流法學院和國內一流法學院的研究調查,知己知彼,審時度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形成鞏固和推進科研和學科特色,注重應用研究和研究應用。2010年前再構築一至二個學科高地,在知識產權方面形成並鞏固學科優勢,維持「本市前列,國內先進」的平台,進而在2010年爭取達到並保持「國內前列,國際參與」的平台。
(二)教學發展目標是
全力爭取三年內形成一支教學與科研綜合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建設系統、科學、與時俱進的教學體系;建立規范、激勵、有序的教學管理規則、組織編寫一批理論結合實踐的,反映學術研究前沿的優秀教材。同時積極、穩妥地引進和使用外語原版教材,開設多媒體課程和雙語教學課程,全力提高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質量,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特色鮮明,能研究善實踐的高素質法律人才。至2010年形成鮮明的科研引領教學、教學滲透科研的、體現研究教學型學院特色的教學體系。
(三)隊伍建設目標
目前知識產權學院有教職員工38人,其中專業教師28人,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任務。學院將通過大力提升現有師資水平和加速引進優秀人才的「雙管齊下」措施,計劃未來建立一支基本規模50人以上,平均年齡40歲以下,博士學位比例在30%以上,國內知名學者比例佔10%以上的智力資源配置優化,各學科人才分布合理的教學與科研「比翼雙飛」的師資隊伍。

D. 生物與法律

一、歷史沿革

上海大學法學院前身是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最早可追朔到始建於年的復旦大學分校法律系和建立於1988年的「上海工業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及「上海科技法聯合研究所」。
復旦大學分校法律系是文革後上海地區最早和國內最早之一恢復和開展法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1985年,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等五所大學的分校合並組成原上海大學,原復旦大學分校成為上海大學文學院,該系遂改稱上海大學文學院法律系。1993年,因上海法律專科學校(與上海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兩校一體)加入原上海大學,稱上海大學法學院,文學院法律系改稱為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1998年10月,原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與原知識產權學院進一步合並成為新知識產權學院。
「上海工業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建立於1988年,1991年,該中心與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社科學法學所等單位的相應機構共同組建了「上海科技法律聯合研究所」,方明倫常務副校長兼任該所所長,該所本部設在上海工業大學。1994年5月,原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新上海大學,當年9月,由錢偉長校長親自倡導與聯系,香港星光傳呼集團董事長黃金富先生當年首期各捐贈200萬元人民幣,合同約定十年內今後每年再各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在北京大學和上海大學各建立一所知識產權學院;方明倫常務副校長親力親為,指揮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建立與建設工程,並兼任知識產權學院院長。1998年10月,知識產權學院與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合並,組建成為新的知識產權學院。自1994年建立知識產權學院直至2002年的八年間,一直由上海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方明倫教授兼任院長。現任院長為陶鑫良教授。
2004年,原上海大學法學院(與上海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兩校一體,辦學地點在青浦野馬浜)獨立成立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大學黨委經過討論任命王衛國教授為院長,重組了新的上海大學法學院,辦學地點在寶山區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本部院系綜合樓B樓四樓。

二、發展現狀

上海大學法學院下設知識產權學院、法律系和金融法系。另外設有比較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研究中心。學院現有法學碩士授予點3個(法學理論、憲法與行政法學和刑法學),本科大法學專業1個(下設三個方向:金融法方向、知識產權法方向和刑事司法方向),法學第二學士學位專業1個,成人教育法學專業專科、本科和專升本教育點各1個。 學院現有近600名本科生、13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數百名成人教育學生,多年來已開設出本科生、雙學科生、碩士研究生、在職研究生班、培訓班共五個層次的幾十門法學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知識產權系列課程,完成了一批富有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科研論著與其他成果。
學院所屬知識產權學院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兩所知識產權學院之一(另一所為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是一所開展法學教學與研究並以知識產權法的教學與研究為特色的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從1994年成立至今,已經培養十一本科生和多屆雙學科本科生千餘人;從1996年起已經和正在培養法哲學、法律文化、法社會學、法學方法論、犯罪學、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司法心理學、比較行政法學、知識產權法學、金融財稅法學、憲法與公民權等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數百名;同時還舉辦了一屆知識產權管理在職研究生班和面向全校開設知識產權公共課程,並且為社會進行知識產權培訓數萬人。
學院所屬金融法系開設的金融法專業方向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將上海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金融中心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學生在大學低年級完成普通法學主幹課程之後,進一步修習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知識和金融法律、法規及其原理的專業課程,在了解和熟悉金融、財會、資本市場運作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全面學習和掌握諸如:銀行法、證券法、會計法、保險法、信託法、票據法、公司法與破產法、金融證券業律師實務、上市公司運作法律實務及相關專業法律知識,成為既懂金融行業實務操作又具備專業法律素養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學院擁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為骨乾的教學、科研和司法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師資隊伍,承接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項目以及市級立法機關的立法課題。知識產權學院是國內最早招收學習研究知識產權法律和管理的本科生教學單位;原文學院涉外經濟法系是上海地區文革後最早恢復和開展法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近二十年來為司法部門培養了大量的優秀法律人才,滬上許多著名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均畢業於該系。
學院重視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演講賽、辯論賽和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反應能力和口才。學生將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學院聘請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為兼職教授,不定期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院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多年來,學院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產生了相當的社會影響。
學院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是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專利商標事務所、政府各級管理部門、海關、邊防檢查、外貿部門、三資企業、銀行和其他企事業單位。

三、學科發展規劃

法學院根據上海大學的整體定位和整體戰略目標,根據上海市和長江三角洲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規劃,根據學院的現狀和可能發展條件,經多次研究討論,提出以下發展目標:發揚「自強不息,求實創新」校訓校風,拆除「四堵牆」,「堅持教學、研究二個中心」,「培養一個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凝聚力量、重點突破、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以知識產權法和金融法為學科生長點、支撐點;形成特色,培育特長,構築制高點,以學科建設為主導,以本科生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在2010年前完成學院由教學研究型向研究教學型的轉化,再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躋身於國內一流法學院之林。具體而言,學院在2010年要達到的目標為:
(一)學科發展目標
通過對世界一流法學院和國內一流法學院的研究調查,知己知彼,審時度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形成鞏固和推進科研和學科特色,注重應用研究和研究應用。2010年前再構築一至二個學科高地,在知識產權方面、金融法方面形成並鞏固學科優勢,維持「本市前列,國內先進」的平台,進而在2010年爭取達到並保持「國內前列,國際參與」的平台。
(二)教學發展目標是
全力爭取三年內形成一支教學與科研綜合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建設系統、科學、與時俱進的教學體系;建立規范、激勵、有序的教學管理規則、組織編寫一批理論結合實踐的,反映學術研究前沿的優秀教材。同時積極、穩妥地引進和使用外語原版教材,開設多媒體課程和雙語教學課程,全力提高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質量,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特色鮮明,能研究善實踐的高素質法律人才。至2010年形成鮮明的科研引領教學、教學滲透科研的、體現研究教學型學院特色的教學體系。
(三)隊伍建設目標
目前法學院有教職員工40餘人,其中專業教師30人,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任務。學院將通過大力提升現有師資水平和加速引進優秀人才的「雙管齊下」措施,至2010年建立一支基本規模50人以上,平均年齡40歲以下,博士學位比例在30%以上,國內知名學者比例佔10%以上的智力資源配置優化,各學科人才分布合理的教學與科研「比翼雙飛」的師資隊伍。

E. 以清華大學校訓寫一篇議論文的題目應該是什麼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清華「校訓」,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當時出版的英文校報的封面上,據今考證是首次出現了大禮堂主席台上方的那個老校徽.在此之前清華學校的行政領導是否有立此校訓的正式決策,存疑待考.有的老校友稱此為「校箴」,說明存在「校訓」為約定俗成的可能性.
《說文解字》中,解「訓」為「說教也」.在《辭源》、《辭海》中,「訓」的多種涵義都是由「說教」引申而來,作為動詞,其基本涵義是「教誨」、「教導」,作為名詞,它是指教誨、教導的話語.另外,在舊的教育詞彙中有「訓育」、「訓導」等,都是針對學生品行而言的.因此,我們理解「校訓」就是學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啟超所言在「養成國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臨新世紀的今天,我國正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我校跟隨祖國前進的步伐,正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以新時代的眼光審視清華大學的老校訓,它對於我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仍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清華人要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對客觀必然性的無盡探索中,在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時,清華人要自強,就要有一流意識和創新意識.「自強不息」不僅是一種個人精神,而且是體現於集體奮斗中的民族精神.為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爭創自主知識產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清華人要繼承「厚德載物」的傳統.在實踐活動中尊重客觀規律性,自覺地以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持將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質的培養中把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最重要的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體利益的無私奉獻為其內涵.清華人要模範遵守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揚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健全的人格.它集剛健和柔順兩種不同的特質於一身,標志著人格發展上的一種全面性.清華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於競爭又善於合作,既出類拔萃又守於純朴,既疾惡如仇又與人為善,既長於用腦又精於動手,既仗義執言又埋頭苦幹……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教導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驕子,祖國的棟梁.

F. 浙江哪些大學的知識產權專業好

知識產權專業培養能在律師事務所、專利事務所、商標事務所等從事商標代理、專利代理等專門知識產權事務,同時也能在公、檢、法等部門從事專門的知識產權司法審判及其他法律事務,或者在版權局、商標局、專利局、科技局等部門從事知識產權管理事務的知識產權專門人才。
開設這個專業的浙江大學有: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

G. 清華大學校訓,以此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高中水平800字。急,在線等。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清華「校訓」,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當時出版的英文校報的封面上,據今考證是首次出現了大禮堂主席台上方的那個老校徽。在此之前清華學校的行政領導是否有立此校訓的正式決策,存疑待考。有的老校友稱此為「校箴」,說明存在「校訓」為約定俗成的可能性。

《說文解字》中,解「訓」為「說教也」。在《辭源》、《辭海》中,「訓」的多種涵義都是由「說教」引申而來,作為動詞,其基本涵義是「教誨」、「教導」,作為名詞,它是指教誨、教導的話語。另外,在舊的教育詞彙中有「訓育」、「訓導」等,都是針對學生品行而言的。因此,我們理解「校訓」就是學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啟超所言在「養成國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臨新世紀的今天,我國正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我校跟隨祖國前進的步伐,正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以新時代的眼光審視清華大學的老校訓,它對於我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仍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清華人要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對客觀必然性的無盡探索中,在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時,清華人要自強,就要有一流意識和創新意識。「自強不息」不僅是一種個人精神,而且是體現於集體奮斗中的民族精神。為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爭創自主知識產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清華人要繼承「厚德載物」的傳統。在實踐活動中尊重客觀規律性,自覺地以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持將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質的培養中把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最重要的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體利益的無私奉獻為其內涵。清華人要模範遵守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揚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健全的人格。它集剛健和柔順兩種不同的特質於一身,標志著人格發展上的一種全面性。清華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於競爭又善於合作,既出類拔萃又守於純朴,既疾惡如仇又與人為善,既長於用腦又精於動手,既仗義執言又埋頭苦幹……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教導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驕子,祖國的棟梁。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