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所有權的保護
1. 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就是聘請職業經理人負責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董事會負責。企業所有者通內過董事會制定企業規容劃制定責任目標,並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組建管理團隊對企業按照董事會的規劃進行日常的經營。職業經理人團隊對董事會負責,享有在於董事會簽訂的聘任責任書責任范圍內的戰略制定、人事任命、財務運作權。
2. 「公司所有權結構」是什麼
公司所有權結構就是股權結構。公司的所有者就是公司股東,即公司出資者。公內司成立後容,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是指股東所持股份之間的比例關系。
現代企業理論學者認為 ,「企業所有權」是對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它由誰擁有依存於企業經營的不同狀態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實質是企業中存在的產權而不是真正的企業所有權 ;真正的企業所有權是指企業出資者的所有權
(2)對企業所有權的保護擴展閱讀:
所有權決定經營權、收益權、處分權。因此公司的重大問題需要股東大會決議,按票數原則來通過。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公司法規定修改章程存續發展的有限公司如果有1/3以上票數的股東不同意,就不能通過;上市公司股改中如果1/3以上票數的股東不同意,股改方案也不能通過。
參考資料:企業所有權理論_網路
3. 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後,對企業的發展有何利弊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使企業資源與經營管理人員達到最優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所有者帶來最大的利潤。因為,所有者不一定懂經營,而資產只有運動起來才可能增值,那麼誰能來完成這個滾動資產增值的任務呢,那就是經營者——也就是所有者(股東)聘用的經理(總裁),或者說我們常常聽說的CEO,這些經營人員有豐富的經濟知識和營銷能力,但卻不掌握資產,公司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為那些不懂經營卻想為自己掌握的資產尋找增值機會的人以及懂經營卻沒有資產的人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契機,從而解決了這個矛盾,實現資源、人力的最優化配置。至於缺點自然是經營者有可能利用其經營管理有關資產的有利地位謀私利,從而損害所有者的權益。但從總體上來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最優模式,利大於弊。
4. 如何實現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
1、確定兩權分離的基本原則
當投資人既是股東又是經營管理者時,必須從本質上把他們按這兩種角色加以嚴格區別,以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作為股東,他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具有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也就是投資者權益),享有按投資比例分紅的權利;作為經營管理者則是受雇於企業,與企業是委託與受託(僱傭與被僱傭)關系,享有按勞取酬的權利,這就是兩權分離的基本原則。
股東按照投資比例獲得企業的投資收益、具有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但是,不應該按照投資比例來分配對企業的管理權力。對企業的管理權力應該是按照每個人實際的管理能力來聘任。因為大股東不一定就具備最好的管理企業的能力;股東們也不一定具備擔任其希望擔任的職務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投資比例絕對不會成正比。所以對股東擔任經營管理人員同樣應該實行聘任制。對聘任的經理人員及各級人員都要進行監督、控制、考核。對違反股東意志或者國家法規的經理人員有權利隨時罷免。
股東參加企業的工作,不論是當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應該等同於企業的一般員工,沒有任何特權。一方面要按照個人能力來安排職位或者崗位,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履行應該履行的義務、獲得應該獲得的報酬;另一方面,不論是擔任總經理職務還是做一般員工,都 與普通員工一樣,必須遵守企業的一切規章制度,服從命令聽指揮。嚴格做到服從制度、服從紀律、服從企業權威。不要以所有者自居,在企業內部組織自己的勢力群體,以個人利益對抗企業利益。
2、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規范
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實行聘任制和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選聘方式,應該以股東大會的形式加以法制化。
股東大會應該明確規定:
首先是投資者內部人員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種類;
其次是,不同職位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經歷,不同的職位必須承擔的責任、義務和任職目標任務,不同的職位應該享有的報酬和權利等;
第三是,除董事長外,由內部人員擔任副總以上領導職務和財務主管的都要以法律文書的形式,與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簽署聘用合同,其他職位按照企業人事管理制度規定與企業(總經理)簽署聘用合同。
投資者內部人員的聘任依然堅持擇優聘用原則。投資者內部人員志願報名應聘職位,由股東會或董事會委託咨詢機構按照不同職位要求,對應聘者進行筆試,其後再由股東會或董事會聯合咨詢機構對應聘者進行口頭答辯,綜合兩項成績擇優聘用。
得到聘任後的高管人員與董事會簽署聘用合同,由董事會簽發任命書,聘用的高管人員方能到任,履行職責。
總之,當股東既是股東又是經營管理者時,必須從本質上把他們根據其不同的角色加以區別。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責任和不同的報酬。
為了保證兩權分離的法制化,在進行企業管理體制調整的時候要同時對「企業章程」進行修改,把兩權分離的原則、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實行聘任制和投資者擔任經營管理者的選聘方式等內容寫進「企業章程」,以獲得法律的保護與支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到所有投資者的認同與支持.
5. 債權人權益和所有者權益都是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嗎
錯誤的,所有來者權益是對企自業凈資產的所有權。
債權人權益是企業債權人對企業全部資產的要求權;而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可見,債權人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優先於所有者。當企業進行清算時,在支付了破產、清算費用後將優先用於償還負債,如有剩餘資產,才能按比例返還所有者。
6. 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對企業的發展有什麼利弊
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委託--代理沖突,但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不利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制約公司規模的擴大。
7. [判斷題]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資產的所有權。
B、錯誤
所有來者權益是指自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7)對企業所有權的保護擴展閱讀:
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餘索取權,它是企業的資產扣除債權人權益後應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又體現了保護債權人權益的理念。
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其他綜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含股本溢價或資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構成。
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本部分,它既包括構成企業注冊資本或者股本的金額,也包括投入資本超過注冊資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額,即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這部分投入資本作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反映。
其他綜合收益,是指企業根據會計准則規定未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各項利得和損失。
8. 在企業管理中,產權與所有權的區別
在企業管理中,產權與所有權的區別:
1、范圍不一樣,產權范圍大於所有權。
2、反映財產關系的角度不同。
所有權是指對財產歸屬關系的權利規定,確定的是財產的最終歸屬關系,強調財產關系的物質屬性。
產權是以所有權為核心的若干權能的集合,指的是以財產所有權為核心的一組權利的有機結合體,強調財產關系的社會屬性,即由於物的存在及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的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
3、概念外延不同。
所有權表明的是一種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而產權不僅表明財產的所有制關系,同時還表明了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的關系,也即同時表明了原始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的關系。
在現代公司制中,公司股東、董事會和經理分別行使原始所有權、法人產權和經營權,現代公司的權利結構是一種「三權分離」的結構。因此,產權比所有權有著更廣泛的外延。
(8)對企業所有權的保護擴展閱讀:
企業管理分類
1、按照管理對象劃分包括:人力資源、項目、資金、技術、市場、信息、設備與工藝、作業與流程、文化制度與機制、經營環境等。
2、按照成長過程和流程劃分包括:項目調研--項目設計--項目建設--項目投產--項目運營--項目更新--項目二次運營--三次更新等周而復始的多個循環。
3、按照職能或者業務功能劃分包括:計劃管理、生產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管理、質量管理、倉庫管理、財務管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統計管理、信息管理等。
4、按照層次上下劃分為:經營層面、業務層面、決策層面、執行層面、職工層面等。
5、按照資源要素劃分為:人力資源、物料資源、技術資源、資金、市場與客戶、政策與政府資源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管理
9.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所有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這句話錯在哪兒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包括實收資內本(或股本容)、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所有者權益包含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的比例分享企業利潤。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它受總資產和總負債變動的影響而發生增減變動。所有者權益包含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的比例分享企業利潤。所有者也必須以其出資額承擔企業的經營風險。所有者權益還意味著所有者有法定的管理企業和委託他人管理企業的權利。在股份制企業又稱為股東權益。
因此,該問題中的「所有者」應為:「投資人」。即: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
10. 對於創辦企業而言,可以解決所有權問題和根本問題的因素是
不是績效管理,是創業家的合同管理。對於創辦企業而言,只有比較完善的合同和遠景管理可以解決所有權問題和大部分根本問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