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並購
Ⅰ 品牌並購的簡介
品牌購並相比品牌開發是一種極為迅速的品牌組合建立方法,指企業通過購並其它品牌以獲 得其它品牌的市場地位和品牌資產,增強自己的實力。在品牌經營時代,並購往往帶有品牌擴張的目的。品牌化經營的企業,其擴張應以品牌擴張為核心動機,如被並購企業有較好的資源,有利於擴大原有品牌所涵蓋產品的生產規模;或為繞道貿易壁壘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可能為了加快進入市場的速度,實現品牌的快速區域擴張(特別是海外擴張)的需要;還可能為品牌的延伸,即收購被並購企業的產品作為本企業品牌的延伸產品,實現產品多元化的需要。收購被並購的品牌,企業可利用其品牌資源進行經營。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力量,重構企業的競爭力范圍。
Ⅱ 品牌並購的形式
品牌購並實際上是企業購並的實質。企業購並中,一般看重的是目標企業的品牌資產價值和市場地位。品牌兼並主要形式:
混合並購是指生產和經營彼此沒有關聯的產品或服務的品牌之間的並購行為。混合並購的主要目的是分散經營風險,提高品牌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
Ⅲ 並購企業如何進行品牌整合
首先,進行品牌整合戰略分析。收購品牌後,雙方的品牌可能在目標市場、定位、產品線、定價、渠道等方面存在重疊,從而在銷售方面發生相互蠶食的情況。因此,必須對此進行仔細檢查,進行必要的調整。我們可以從顧客細分(重疊還是互補)以及地理覆蓋(重疊還是互補)兩個維度建立分析框架,存在如下四種情況:品牌和市場重疊、品牌重疊但市場互補、品牌互補但市場重疊,以及品牌和市場互補。對這些重疊和互補的處理方式,存在不同的動機,其中兩個主要的是收入增長和成本節約。此外,兩個大方向是資產剝離和資源重新配置。
其次,制定品牌整合總體戰略。總體上有四種戰略:一是選擇,即放棄某個品牌; 二是增長最大化,對並購的品牌聯合起來管理,實現增長的最大化;三是協調,調整並購的品牌,以規模化實現成本節約和運營效益改進;四是襯底,即基於並購的品牌或它們的元素,開發新品牌或新能力。對於新興市場中的龍頭企業來說,並購方必須決定是將並購來的品牌作為其品牌組合中的一個獨立品牌來運作,還是將其與並購方的品牌融合在一起,取消某個品牌。從實際的大量案例來看,中國的並購方通常保留來自發達國家的品牌。通常,如果被並購的品牌滿足如下五個條件,則並購方將對方的品牌保留下來。這些條件包括:在不同的地區和渠道中實力強大;覆蓋不同的顧客細分市場;具有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遺產;在定位和定價方面存在實質性差異;產品重疊很少。如果並購方品牌和被並購品牌都是公司品牌時,並購後存在四種戰略可以選擇:單一品牌戰略(A或B)、聯合品牌戰略(A-B)、靈活品牌戰略(A&B)以及新品牌戰略(C)。
再次,確定並購後的品牌組合戰略。如果決定保留並購後的品牌,那麼則需要確定品牌組合戰略。品牌並購後的組合存在四種架構戰略:一是島形架構,公司擁有的產品品牌相互獨立隔離,形成島型組合;二是傘形架構,各個產品品牌相互獨立,但都在公司品牌之下;三是梯子架構,產品品牌以價格或質量等級形成梯子組合;四是網狀結構,產品品牌各具特色,但相互存在某種聯系。通常,擁有國際品牌的大公司會採用品牌屋(branded houses)戰略,將主品牌加於所有收購的品牌上,以增強其品牌資產;地區性公司則傾向於使用多品牌(houses of brands)戰略,被並購的公司保留自己的品牌在當地市場開展經營。中國企業並購國外品牌後通常使用多品牌戰略。
最後,對雙方的品牌元素進行整合。對此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兩維分析框架,即並購方的品牌名稱以及符號是保留還是改變(8種不同情況),與此同時,被並購方的品牌名稱以及符號是保留還是改變(同樣存在8種不同情況)。這樣兩個維度的結合,就形成很多種不同形式的整合處理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中並不是各種情況都會出現。據某項調查表明,出現最多的形式是並購方和被並購方的品牌符號均保留。品牌元素的調整與整合,結果是向它的顧客、員工和投資者傳達了根本性的不同信息。這些信息總體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採用更強勢一方的品牌元素;採用雙方最佳的品牌元素;過渡後創立新的品牌元素;各自保留,品牌名稱和符合均不改變。
Ⅳ 誰知道哪些汽車品牌收購被收購了
樓主請看:
中國吉利收購(沃爾沃)、印度塔塔收購(捷豹,路虎)、義大利菲亞版特收購(法拉利權,瑪莎拉蒂)、馬來西亞寶騰收購(蓮花)、德國賓士收購(邁巴赫)、德國寶馬收購(勞斯萊斯)、德國大眾收購(奧迪,賓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這些被收購的汽車品牌都是大牌,除了沃爾沃,路虎,蓮花,奧迪以外,其他的幾乎都是世界最頂級的豪華品牌,
但是車好不一定賣得好,賣得好也不一定盈利多,要看他的產出比,勞斯萊斯雖然很好,但是產量很低,加上這些車本來就不是主流車,自然市場份額不多,而那些平民車,雖然便宜,但是銷量極大,市場極大,所以企業實力遠比這些頂級豪車要強百倍
世界前幾的汽車巨頭,沒有一個是豪華車品牌,因為豪華車註定是非主流車型,不會有太多市場,平民車才是主流,就好比薄利多銷一樣,最後盈利最大的必然是平民車,加上一些品牌的管理不善,自然就被收購了
Ⅳ 大眾收購了哪些品牌
大眾收購的品牌:09年收購保時捷,大眾,64年收購奧迪,98年收購蘭博基尼,91年收購斯柯達和西亞特,98年收購賓利和布加迪,現大眾已控股斯堪尼亞88.25%,即將完成徹底收購。
Ⅵ 有哪些外國的品牌被中國企業收購了
個人知道的案例如下,
1.聯想收購IBM 個人電腦PC部門
2.TCL收購湯姆遜
3.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內
4.上汽收購雙龍
5.吉利容收購沃爾沃
6.騰中收購通用悍馬品牌、商標和商品名稱所有權
7.香港YGM收購日本Renown雅格獅丹亞洲地區所有權
8.安踏收購百麗旗下義大利的國際著名運動品牌FILA中國區品牌所有權
9.上海中服公司收購皮爾卡丹中國區商標所有權
10.中國動向收購日本PhenixKappa品牌在日本的所有權,Phenix品牌
11.雅戈爾收購KELLWOOD旗下的新馬集團和SMART公司,此次並購也獲得了被並購方所擁有的Nautica、Perry Ellis等五個授權許可品牌。
Ⅶ 被外國企業收購的中國品牌
你沒看那個意想不到的十大品牌嗎??很出名的!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西安楊森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匯源。回想09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喚起多少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聽聽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的解釋,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說白了根本不關你民族品牌啥事。
蘇泊爾。做為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在2006年被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這個發源浙江的中國名牌,現在已經不折不扣的成了法國貨。
大寶。「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咱們天天見的大寶,其實早在2007年就投入美國強生門下了。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別忘了咱中國可是有13億人。
金龍魚。這個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廚房裡的食用油,其實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是人家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有的。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換句話說,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
娃哈哈。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娃哈哈老總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人家早變成美國人了,嘿,你說你一美國人跟咱談啥民族情懷呢?
雙匯。這個內地知名的火腿腸品牌,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兩年後,高盛又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這不由的讓人想起投資大鱷羅傑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
個別城市水產公司。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那可不一定。告訴你你還別不信,其實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取得天津淩庄水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2007年獲得蘭州供水45%股權;3月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專案,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以威立雅為代表的外資步步為營,一步步佔有中國的水資源!
中華牙膏。怎麼排這個第一,著實為難,想來能排第一位,必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也許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 ——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不過早在1994年初,聯合利華就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
類似的還有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眼看一個又一個行業被納入外國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其實,我們都想支持國貨,可惜我們現在是連個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
Ⅷ 哪些國際品牌被中國收購了
1、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 " 中華 " 和 " 美加凈" 的品牌經營權;
2、達能收購樂百氏;
3、高露潔收購了中國揚州三笑集團的全部股價;
4、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
5、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6、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7、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
8、 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
9、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
10、百威啤酒的製造商AB集團收購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
11、嘉士伯收購雲南大理啤酒;(雲南本省知名品牌,在雲南佔有1/3的市場份額)
12、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被德國博世並購;
13、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從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14、2004年美國約翰迪爾收購佳木斯聯合收割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曾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佔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15、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團67.4%的股權;(中國最大的童車生產商)
Ⅸ 品牌被收購後
海爾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製造商美泰公司,華為收購著名英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馬可尼,汽車行業南汽收購羅孚,石油行業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如此頻繁的並購活動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是什麼在驅動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並購過程中與並購成敗後,中國企業又面臨怎樣的挑戰?11月3日,專家在「中國論壇:更廣闊及深入的金融市場」上圍繞中國公司海外 並購展開了討論。 技術因素驅動中國公司海外並購「 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資源的缺乏,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公司海外並購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慮,實際上不太考慮商業上的價值。我想這是誤解。」匯豐環球投資銀行亞太區常務總監兼中國融資並購顧問業務主管楊磊說。GaveKal Research 合夥人 Louis-Vincent Gave認為,拋開戰略性的交易,中國公司的海外並購是有意義的。對中國企業來說,國內的購並並不足以增強企業的 競爭力。有時候中國企業為了擴大自己的規模,或是獲得技術,通過購並成本可能會低一些。Galileo Global Advisors,LLC高級董事總經理James Shapiro表示,在中國有兩個重要趨勢:一是某些外國公司已經損失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中國的一些公司看到了這種狀況,同時中國公司本身的顧客群和技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把兩個公司結合在一起。二是外國公司想要將生產進行轉移,從而使利潤率大幅度提高。Shapiro表示,有很多中國企業的購並案是以獲取技術為驅動力出現的。雖然這些技術並不一定是高精尖的,但有些時候是現有流程能夠與中國企業現有的流程結合。比如上汽購並羅孚,羅孚的設計正好為上汽所需要,另外還有一些部件在中國沒有生產,但卻是生產必須,因此上汽需要通過購並來獲得。這樣的購並今後還會再出現。GAVE介紹,西方的一些公司都在把製造類的資產進行剝離,比如IBM。很多公司都剝離製造業,保留有效的設計,有效的營銷,而讓其他公司來進行生產。但中國的狀況卻完全相反的,中國企業願意購買製造類的資產。為什麼中國的公司如此迫切地擁有製造類資產?大多數中國的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公司需要購買更多的資產,來滿足國內不能夠滿足生產能力的現狀。中國只有控製品牌,才能控制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中國只有控製品牌,才能控制整個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GAVE認為,美國和歐洲都在購買中國過低估值的產品,無論是大宗商品還是其他。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主要還是針對製造能力和資源供應。品牌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購買了品牌,就能夠控制創造附加值的生產鏈條,能夠實現更高的增值。「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所進行的最成功的海外交易,實際上是在技術,硬體方面。」GAVE表示,中國還沒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很多中國公司考慮在海外采購品牌,比如聯想IBM的收購,和TCL並購德國施奈德。毫無疑問品牌是資產,但是和資源又不是同類資產。實際上,在品牌的軟方面並未看出進展。楊磊認為,中國公司因為缺乏全球性的品牌而進行收購。但品牌是軟資產,不是硬資產,為了能夠維持品牌收購的價值,會面對很多挑戰,而且必須具備非常復雜的管理技巧。「而且需要去考慮為什麼這些品牌建立起來了,而且還要了解到市場為什麼認可這個品牌。」他認為,對於中國公司,由於歷史方面的原因,要想收購一個品牌並維持品牌的價值——不要談要求這個品牌有回報,能夠維持品牌的價值對中國的公司來講已經是一個挑戰。「我不認為中國的公司在購買品牌方面會非常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冒險戰略。因為品牌需要花很長時間打造,但幾個小錯誤就可能將品牌毀掉。」凱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董事及首席代表羅一認為,中國的公司是不是具有管理品牌的能力,並對這個品牌進行改造,還未有定論。中國公司需要了解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不是購買了一個品牌,也就擁有了百年品牌。中國的公司必須更加耐心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到海外尋找品牌。Shapiro則認為,一些品牌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中國的公司收購它們,是將兩個企業結合起來,使品牌和低成本的生產制度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延長品牌的生命。「並不是第一流的引擎和第一流的車身放在一塊就會生產出第一流的汽車。」楊磊表示,品牌價值結合廉價的中國的生產能力,是簡單的機械的思維方式。在談論一個品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內涵。品牌同文化是相連的,就算買到一種品牌,也很難買到一種文化。
Ⅹ 品牌並購的介紹
品牌購並相比品牌開發是一種極為迅速的品牌組合建立方法,指企業通過購並其它品牌以獲得其它品牌的市場地位和品牌資產,增強自己的實力。在品牌經營時代,並購往往帶有品牌擴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