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專利
A. 伏蟲隆專利
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和伏蟲隆的合成方法 有權許可備案閱讀授權文獻
申請號:200510049360.1 申請日:2005-03-11
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殺蟲劑伏蟲隆及其中間體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的合成方法。所述的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的化學合成方法,包括將2,4-二氟硝基苯氯化得所述產物;所述的伏蟲隆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2,4-二氟硝基苯氯化製得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再經加氫還原製得3,5-二氯-2,4-二氟苯胺;3,5-二氯-2,4-二氟苯胺與2,6-二氟苯甲醯異氰酸酯加成反應得所述產物。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解決了1,2,4-三氯苯工藝的硝化異構體的產生,少了反應步驟,且其合成工藝簡單、原料易得、反應條件溫和,具有較大實施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
申請人:浙江工業大學
地址:310014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朝暉六區浙江工業大學
發明(設計)人:賈建洪盛衛堅高建榮蔡志彬林福秀
主分類號:C07C205/12
分類號:C07C205/12 C07C201/12 C07C275/54 C07C273/18
B. 曹鏞的成就
1998年前主要從事導電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關系及發光材料與器件研究,曾提出了「對陰離子誘導加工性」新概念,實現了使高導聚苯胺從非極性有機溶劑或通用高分子熔體中加工成高導電材料,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可彎曲的大面積塑料發光二極體,通過對發光高分子材料與金屬電極界面特性的研究,改進了器件的長期工作穩定性,提出在聚合物發光二極體中電熒光量子效率有可能突破25% 的量子統計規則,1998年後在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合成一系列新型(含硒、含硅)等窄帶隙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單鏈白光材料等,首次實現用銀膠做陰極的全印刷聚合物發光器件,報道了一種能量轉換效率可以達到5%的異質結聚合物太陽電池新型給體材料。在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共發表有關論文350餘篇,據ISI檢索(至2008年9月)他人引用總計超過6000餘次,h-因子54;已獲得授權美國專利21項,中國發明專利4項。1988獲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參與獲得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應用研究發面,已獲得18項美國專利、2項中國專利。研究成果有機導體的研究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發表的論文被他人引用3000多次。據美國ISI公司統計,1991年至2000年10年間全世界在導電聚合物領域發表論文和被引用情況,按被引用最多的論文排名,曹鏞教授發表在《Nature》上的有關柔性LED的論文排名第2,發表在《Synth.Met.》上的有關對陰離子誘導摻雜制備可溶性導電聚苯胺的論文排名第6;按作者排名,他發表的論文總數排名第10,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數排名第5。
2010年曹鏞教授主持的新型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及發光器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Structure of trans-polyacetylene prepared by rare-earth catalyst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3(10)(1982)687-92 Cao, yong; Qian, Renyuan; Wang Fosong; Zhao, Xiaojing
2)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aniline oligomers and polyaniline Synth. Met., 16(3)(1986)305-15 Yong Cao; Suzhen Li; Zhijiann Xue; Ding Guo
3) Soluble polyaniline Li, Suzhen; Cao, Yong; Xue, Zhijian Synth. Met., 20(2)(1987)141-9
4) Counter-ion inced processibility of concting polyaniline and of concting polyblends of polyaniline in bulk polymers Cao, Yong; Smith, Paul; Heeger, Alan J. Synth. Met., 48(1)(1992)91-7
5)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iodes made from soluble concting polymers; Gustafsson, G.; Cao, Y.; Treacy, G. M.; Klavetter, F.; Colaneri, N.; Heeger, A. J. Nature (London), 357(6378)(1992)477-9
6) Improved quantum efficiency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in semiconcting polymers。 Y. Cao, I. D. Parker, G. Yu, C. Zhang and A.J. Heeger, Nature (London), 397(6718)(1999)414
7)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 based on conjugated polymers doped with iridium complexes Weiguo Zhu, Yueqi Mo, Min Yuan, Wei Yang, Yong Cao* Appl. Phys. Lett. 2002, 80, 2045
8) High-Efficiency,Environment-Friendly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s with Stable High Work Function Metal as a Cathode: Green- and Yellow-Emitting Conjugated Polyfluorene Polyelectrolytes and Their Neutral Precursors Fei Huang, Lintao Hou, Hongbin Wu, Xiaohui Wang, Huilin Shen, Wei Cao, Wei Yang, Yong Cao* J. Am. Chem. Soc. 2004, 126, 9845
9) Efficient electron injection from a bilayer cathode consisting of aluminum and alcohol-water-solubleconjugated polymers Wu, H. B.; Huang, F.; Mo, Y. Q.; Yang, W.; Wang, D. L.; Peng, J. B.; Cao, Y.* Adv. Mater. 2004, 16 (20): 1826
10)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Cathodes Printed from Concting Ag Paste Wenjin Zeng, Hongbin Wu, Chi Zhang, Fei Huang,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Cao* Adv. Mater., 19(2007)810
11) High-Efficiency 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 Copolymer: Fluorescent Blue, Green, and Red Chromophores on a Conjugated Polymer Backbone** Jie Luo, Xianzhen Li, Qiong Hou,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19(2007)1113
12) High-performance polymer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of a polysilafluorene derivative Ergang Wang, Li Wang, Linfeng Lan, Chan Luo, Wenliu Zhu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ppl. Phys. Letter, 92(2008)0333307
13) High-Triplet-Energy Poly(9,90-bis(2-ethylhexyl)-3,6-fluorene) as Host for Blue and Green Phosphorescent Complexes Zhonglian Wu, Yan Xiong, Jianhua Zou, Lei Wang, Jincheng Liu, Qiliang Chen, Wei Y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2359
14) Efficient Single Active Layer Electrophosphorescent Whit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HongbinWu, Jianhua Zou, Feng Liu, Lei Wang, Alexander Mikhailovsky, Guillermo C. Bazan*,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696 1) Processible forms of electrically conctive polyaniline, Y. Cao, P. Smith and A.J. Heeger, U.S. patent 5,232,631 (1993)
2) Optical quality transparent conctors,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P.Smith, A. J. Heeger, Y. Cao U.S. Patent, 5968416 (1999)
3)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 in efficient, low operating voltag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ir-stable cath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284435(2001)
4)ultra-thin layer alkaline earth metals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cathodes for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452,218(2002)
5) Thin metal-oxide layer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electrod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563,262
6) High resistance polyaniline useful in high efficiency pixellated polymer electronic displays Chi Zhang, Yong Cao U.S. patent 6,866,946 (1)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王佛松先生合作成功地進行了用稀土催化劑合成聚乙炔 (與此同時沈之荃先生在浙大也進行了同樣的工作)。這一工作不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稀土催化聚乙炔的合成,得到了有新的結構和形貌特色聚乙炔的品種,而且是導電聚合物研究領域在我國發端的標志。此外與其他同志合作用多種手段對聚乙炔等導電聚合物的摻雜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2)在國際上率先用經分離純化後的苯胺、噻吩的齊聚物進行摻雜並研究其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將其結果與相同結構的導電聚合物進行比較從而對難於表徵的高導聚合物(當時所有導電聚合物摻雜後都不溶不熔)的結構與性能關系得到比較明確的結論;對苯胺及摻雜苯胺齊聚物的電子光譜、紅外光譜、核磁特性及其與電導的相關性做了全面的研究。此研究結果被眾多實驗室所採用。而噻吩齊聚物的工作目前已發展成一類重要的高遷移率器件材料。
(3)與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建高教授合作在國內開拓了有機及高分子鐵磁體的研究領域。與傳統無機鐵磁材料相比,有機鐵磁材料比重輕、易加工,具有重大的經濟與應用前景。
(4)在國防科工委支持下,首先對導電聚苯胺的微波吸收特性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一批具有優異微波吸收特性的導電聚苯胺體系並對其結構與微波吸收特性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當時(1988年前)國際與國內科學及專利文獻中導電聚苯胺的這一特性
均未見有過報導。此研究結果獲中國發明專利1項,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5)自1976年發現聚乙炔摻雜實現高電導以後的10年中,導電聚合物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驗方面都得到飛速的發展。但始終存在的一個難題是:所有導電聚合物經摻雜後雖獲得了高導,但同時失掉了加工性,變成不溶不熔的材料。使其應用的可能性大為降低。從1985年起,在化學所工作期間即把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並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知名物理學家、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J.Heeger教授及高分子物理學家 P. Smith教授的支持和合作下, 首次提出了對陰離子誘導加工性(Counter- Ion Inced Processibility)這一新的慨念,並從實驗上實現了使高導聚苯胺從非極性有機溶劑或通用高方子熔體中加工成高導電材料(薄膜,纖維等)。同時發現通過對陰離子與溶劑及聚苯胺主鏈間的相互作用,可改變聚苯胺主鏈的鏈結構與構象從而使通過這一方法加工後的聚苯胺具有比一般方法所得到的電導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這樣第一次實現了人們開展導電聚合物最初的夢想-研製出同時具有高電導及加工性的導電聚合物。還發現了這種對陰離子與溶劑(或熔體)及聚苯胺主鏈的獨特的相互作用,導致一系列新的現象與特性。例如僅通過改變溶劑(或對陰離子)可使聚苯胺電導變化達6-7個數量級,從而可以實現在大范圍內根據應用需要調整材料的電導率;首次觀測到導電聚合物濃溶液的液晶行為及液態下的金屬電導行為;得到了電導閾值在聚苯胺濃度低達0.1%的聚苯胺與通用高分子共混體系。這些新現象與特性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同時也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此研究成果已轉讓給NESTE公司進行商品化生產,其產品有可能在防靜電材料、抗電磁波屏蔽、光電器件的透明電極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這一新的概念與方法已被很多導電聚合物研究者所採用跟蹤,並已被推廣到其他導電聚合物如聚吡咯等,成為近年來導電聚合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6) 1994年以來,研究工作重心轉向高分子發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在這一領域中帶突破性的進展。與物理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地用可溶性高導聚苯胺塗復在聚脂(PET)薄膜上取代ITO作為透明電極,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可彎曲的大面積塑料發光二極體,論文發表在NATURE上。通過對發光高分子材料與金屬電極界面特性的研究,使器件的長期工作穩定性達到實用要求(初始光強100cd/m2時連續運轉達2萬小時以上);提出一種新的方法,使用鋁等較穩定的金屬作陰極,其電螢光效率達到甚至超過鈣等低功函數金屬作陰極的量子效率;對電熒光及光熒光效率的關聯提出了新的認識。按目前公認的傳統的概念,電熒光量子效率不可能超過其光熒光效率的25%。我們已用嚴密的實驗表明,有可能通過改變三線態與單線態之散射截面來突破這一理論極限。這一結果表明在高分子發光器件上有可能得到比目前高得多的電熒光量子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意義。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上後得到這一領域主要學者的認同,見文獻Bredas et al, Phys. Rev. Letter, 84 (2000)131、R. Friend et al, NATURE,404(2000)481和Z.V. Vardeny et al, NATURE 409(2001)496等。
(7)1999年回國到華南理工大學工作後,籌建高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研究所,至今已建成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材料合成及器件制備表徵實驗室,包含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器件物理兩大部分,儀器設備以進口為主,達到國際水平。該實驗室已被廣東省認定為廣東省重點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一部分。目前承擔重要研究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一項、科技部「973」前期基礎項目1項、廣東省重大創新項目一項及面上基金兩項、廣州市納米專項項目1項。此外,還承擔國家十五」863重大專項 高清晰度平板顯示和作為首席科學家之一主持「973有機/高分子電致發光材料重大基礎問題研究」項目,正在全力推進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和器件的發展,努力縮小國內與國際間的距離。已經在高分子發光器件、高分子異質結光電池、導電聚合物場致發射陰極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最近, 在高分子發光材料與器件方面已經合成出一批高效紅、綠、藍三基色高分子發光材料,紅色材料的電致發光(EL)外量子效率達到2.5%,綠色材料EL外量子效率超過5%,某些指標已經接近國際報導最高水平。器件方面已經得到7X40點陣單色字元顯示屏和96X64手機用單色圖像點陣顯示屏。
在聚合物光電池方面已研製出MEHPPV與C60的衍生物的納米顆粒所形成的異質結光電池.並研究了用絲網印刷的方式形成大面積器件的方法. 目前高分子異質結光電池在AM1.5太陽模擬燈(78.2毫瓦/每平方厘米) 達到3%。
發現用導電聚合納米結構作發射陰極可以得到超低發射閾值的場發射器件。該技術有望發展成一種新型超低工作電壓的顯示器件。該工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一項(導電聚合物及其共混系在場致發射陰極上的應用,申請號107634.8(2001年3月13日))
作為『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曹鏞院士深感自己責任重大。為了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曹院士常常忘我地工作,把全部的心身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工作中。作為一個科學家,曹鏞院士認為科研成果首先應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並接受同行的檢驗和認可,而不是通過媒體進行炒作。科學家的價值在於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為科學的進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C. 塑料薄膜的製作方法
1223個,全年累計產品銷售收入77,417,65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89%,累計利潤總額達到2,384,871千元。全行業人均銷售率為488,266.94元。
2006年上半年全國全部塑料薄膜生產和供應企業累計工業總產值達到43,959,81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31%,累計企業單位數1299個,累計產品銷售收入44,040,14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11%,累計利潤總額達到1,213,127千元。全行業的人均銷售率為889,069.85元。總體來看,全國塑料薄膜生產和供應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
中國塑料薄膜的產量約占塑料製品總產量的20%,是塑料製品中產量增長較快的類別之一。從中國塑料薄膜(厚度為0.06mm~0.26mm)的應用領域看,用量最大、品種最多、應用最廣的是包裝工業,其消費約佔2/3,其次是農業約佔30%,再有就是功能膜,如微孔膜、屏蔽膜、土工膜等。理論上幾乎所有合成樹脂都可能成膜,但是具有經濟意義、成為商品、用量最大的是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乙烯/乙酸乙烯(EVA)、聚醯胺(PA)等樹脂。若在樹脂基體中添加適宜的塑料助劑,就可以制備出所需的各種功能性薄膜。塑料薄膜工業上的生產方法有壓延法和擠出法,其中擠出法又分為擠出吹膜、擠出流延、擠出拉伸(又稱二次成型)等,目前擠出法應用最廣泛,尤其是對於聚烯烴薄膜的加工,而壓延法主要用於一些聚氯乙烯薄膜的生產。
中國塑料薄膜行業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據悉,中國塑料薄膜的需求量每年將以9%以上的速度增長。而且隨著各種新材料、新設備和新工藝不斷地涌現,將促使中國的塑料薄膜朝著品種多樣化、專用化以及具備多功能的復合膜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塑料薄膜的表面性能及其處理塑料薄膜在包裝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塑料薄膜可用於食品包裝、電器產品包裝、日用品包裝、服裝包裝等等。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塑料薄膜都要進行彩色印刷,而作為食品包裝還要進行多層復合或真空鍍鋁等工藝操作。因此,要求塑料薄膜表面自由能要高、濕張力要大,以有利於印刷油墨、粘合劑或鍍鋁層與塑料薄膜的牢固粘合;在塑料薄膜生產卷取和高速包裝過程中,則要求薄膜表面有一定的摩擦性能防止薄膜粘連或打滑;在用於電器、電子產品等包裝時,則要求薄膜具有一定的防靜電性能等等。
塑料薄膜的表面張力
塑料薄膜的表面張力取決於塑料薄膜表面自由能大小,而薄膜表面能又取決於薄膜材料本身的分子結構。多數塑料薄膜如聚烯烴薄膜(LDPE、HDPE、LLDPE、PP)屬非極性聚合物,其表面自由能小,表面濕張力較低,一般為30達因/厘米左右。理論上講,若物體的表面張力低於33達因/厘米,普通的油墨或粘合劑就無法附著牢固,因此必須對其表面處理。聚酯類(PET、PBT、PEN、PETG)是屬於極性高分子,其表面自由能較高,表面濕張力在40達因/厘米以上。但是對於高速彩色印刷或為增加真空鍍鋁層與BOPET薄膜表面之間的結合力,也還需要對BOPET薄膜進行表面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其表面濕張力。
塑料薄膜表面處理的方法有:電暈處理法、化學處理法、機械打毛法、塗層法等,其中最常採用的是電暈處理法。
電暈處理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在金屬電極與電暈處理輥(一般為耐高溫、耐臭氧、高絕緣的硅橡膠輥)之間施加高頻、高壓電源,使之產生放電,於是使空氣電離並形成大量臭氧。同時,高能量電火花沖擊薄膜表面。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使塑料薄膜表面產生活化、表面能增加。通過電暈處理可使聚烯烴薄膜的濕張力提高到38達因/厘米;可使聚酯薄膜的表面濕張力達到52-56達因/厘米以上。電暈處理塑料薄膜表面濕張力的大小與施加於電極上的電壓高低、電極與電暈處理輥之間的距離等因素有關。當然,電暈處理應當適度,並非電暈處理強度越高越好。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塑料薄膜與電暈處理輥之間應避免夾入空氣,否則有可能使薄膜的反面也被電暈處理了。反面電暈造成的後果是:1有可能產生油墨印刷的反粘現象;2在鍍鋁時會發生鍍鋁層轉移,在塗膠時會發生塗膠層轉移。防止薄膜反面電暈的主要措施是要調節好電暈處理輥前的橡膠壓緊輥的壓力,壓緊輥兩端壓力既要一致且壓力大小又要合適。另外,電暈輥和壓緊輥必須進行嚴格的動靜平衡試驗,徑向跳動要求小於0.05毫米,目的是保證塑料薄膜平整地進入電暈輥、防止夾入空氣,從而避免發生反面電暈的現象。有關的製作方法,那是人家的專利。要真的想做就買些教材吧~~《塑料薄膜生產工藝 塑料薄膜製造方法》
1、EVA高保溫系列覆蓋薄膜及其生產工藝
2、MCP三層共擠未拉伸聚丙烯薄膜
3、包含全同聚丙烯的不透明膜
4、包含生物可降解聚酯共混物組合物的塑料產品
5、包裝用高結晶聚丙烯薄膜
6、被施加過印刷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
7、薄膜用聚丙烯及薄膜的製造方法
8、不等同雙軸取向的高密度聚乙烯膜
9、不透明的取向聚丙烯膜
10、扯拉自開口式全復合塑料薄膜袋及其製造方法
11、扯拉自開口式塑料薄膜袋及其製造方法
12、充氣塑料大棚薄膜
13、從塑料薄膜的工業廢棄物回收樹脂材料的方法和設備
14、從乙烯共聚物的原位共混物擠出的薄膜
15、大折徑吹塑薄膜及其生產設備
16、單層或多層共擠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方法
17、單向收縮的雙向取向聚丙烯膜
18、單軸向共取向熱塑性塑料薄膜、其製造方法及所構成的袋
19、低密度發泡聚乙烯薄膜或管材的生產方法
20、電動多用途塑料薄膜制袋機
21、澱粉生物全降解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22、多層復合結構的農用薄膜
23、多功能塑料薄膜回收造粒機
24、多孔性聚苯胺薄膜制備方法
25、廢舊塑料薄膜和紙的分離回收裝置
26、廢舊塑料薄膜清洗裝置
27、廢棄塑料顆粒物的製造方法及其熱分解方法
28、復合塑料薄膜
29、改進劑組合物及其與待加工塑料的組合物及含該改性劑組合物的塑料薄膜
30、改善聚氯乙烯製品透濕性的透濕劑的制備方法
31、高度成核的熱塑性塑料製品
32、高度雙軸取向的多層高密度聚乙烯薄膜
33、高度雙軸取向的高密度聚乙烯膜
34、高防潮性的取向聚丙烯膜
35、高擠出復合強度未拉伸聚丙烯薄膜
36、高結晶聚丙烯微孔薄膜,多組分微孔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37、高強度聚丙烯多孔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38、高韌性二合一塑料薄膜
39、高填充硬質和軟質聚氯乙烯產品
40、高透明超柔軟流延聚丙烯薄膜
41、高阻隔全降解無毒害納米噴鋁薄膜及其用途
42、灌水式塑料薄膜
43、光降解聚乙烯薄膜及其用途
44、光降解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製造方法
45、光-生降解塑料的助劑、母粒及製品
46、光生態高產農用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47、輥筒式塑料薄膜制袋機
48、含受阻胺光穩定劑耐候性聚氯乙烯薄膜的制備方法
49、含有無機添加劑的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和用途
50、環境控制溫室功能覆蓋薄膜的納米復合技術
51、間歇式封口、勻速收卷的塑料薄膜制袋機
52、金屬化的可單軸收縮的雙軸取向聚丙烯膜
53、具備低溫硬化型高活性氧化物光催化劑薄膜的物品
54、具有改進的隔離性能的高密度聚乙烯薄膜
55、具有改良物理特性的聚丙烯塑料膜
56、具有改善熱變形和抗拉強度的玻璃纖維增強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57、具有金屬化表層的取向高密度聚乙烯膜
58、具有抗靜電性能的聚合薄膜
59、具有印刷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機
60、具有裝飾表面的塑料模塑製品的制備方法
61、聚丙烯薄膜
62、聚丙烯薄膜的製造方法
63、聚丙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64、聚丙烯吹塑膜
65、聚丙烯復合膜
66、聚丙烯類薄膜及其多層薄膜
67、聚丙烯塑料薄膜熱定型工藝
68、聚丙烯微孔膜及其生產方法
69、聚烯烴可伸薄膜
70、聚乙烯多層薄膜的製造方法
71、聚乙烯阻燃薄膜
72、抗菌保鮮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73、抗霧性薄膜的製造方法
74、可控光、生物雙降解塑料薄膜及製造方法
75、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及其生產工藝
76、可控全生物降解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77、可熱密封的聚乙烯膜和其制備方法
78、可滲水聚乙烯農田覆蓋膜及其生產工藝
79、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製品及其製造方法
80、拉伸聚丙烯薄膜
81、拉伸聚丙烯薄膜2
82、拉伸聚丙烯薄膜3
83、氯化聚氯乙烯塑料及其制備方法
84、納米抗菌保鮮塑料薄膜的制備方法及應用
85、耐高溫尼龍薄膜的配方
86、耐候性聚乙烯薄膜的制備方法
87、農業用聚氯乙烯層壓薄膜的製造方法
88、農用拉伸塑料薄膜
89、泡管法生產雙向拉伸聚丙烯煙用薄膜的方法
90、氣相防銹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91、鉛硼聚乙烯薄板成型工藝
92、熱可塑性樹脂組合物及其製品
93、三元共聚薄膜的配方
94、生產薄膜級聚氯乙烯的方法
95、生產可控光、微生物共降解聚乙烯塑料地膜的方法
96、生產雙向拉伸塑料薄膜的方法及設備
97、生產雙向拉伸塑料薄膜的設備
98、生活垃圾中軟性塑料薄膜的回收方法及裝置
99、生物和光雙降解塑料薄膜
100、生物降解塑料母料的制備方法
101、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的制備方法
102、手抽式塑質薄膜提袋的製造方法
103、雙降解塑料薄膜及其生產方法
104、雙降解塑料復合共擠吹膜機頭
105、雙取向聚丙烯薄膜
106、雙向拉伸聚丙烯熱收縮薄膜的生產工藝
107、雙向拉伸聚丙烯煙用收縮薄膜及其製作方法
108、雙軸拉伸聚丙烯薄膜
109、雙軸取向的茂金屬為基的聚丙烯薄膜
110、雙軸取向聚丙烯薄膜
111、水蒸汽透過率高的雙軸取向聚乙烯薄膜
112、速率可控、低溫快速水溶性塑料膜
113、塑料(特別是硬聚氯乙烯)薄膜連續擠出和吹塑方法和裝置
114、塑料薄膜
115、塑料薄膜吹膜、印刷機
116、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117、塑料薄膜用光功能助劑,聚氯乙烯光功能薄膜及制備方法
118、塑料薄膜制袋及封口機
119、塑料薄膜製造方法
120、塑料薄膜專用無滴劑
121、塑料膜印刷品的溶印後處理工藝
122、通過壓延整理製造塑料薄膜尤其是聚氯乙烯薄膜的方法及設備
123、透明的聚氯乙烯製品及組合物
124、斜口式塑料薄膜袋
125、芯棒式螺旋流道吹塑聚氯乙烯薄膜模具
126、新型聚乙烯薄膜
127、液體包裝用亞光塑料薄膜
128、一步法塑料薄膜回收造粒機
129、一種薄膜及其生產方法
130、一種充氣保溫塑料薄膜
131、一種高透明聚酯薄膜及其生產方法
132、一種隔熱塑料膜
133、一種果蔬保鮮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134、一種經過拉伸的聚丙烯薄膜
135、一種具有動感立體泡泡珠視覺效果的塑料薄膜
136、一種聚氯乙烯薄膜膠粘劑及其制備方法
137、一種聚乙烯電子絕緣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138、一種聚乙烯熱收縮薄膜
139、一種聚乙烯熱收縮薄膜2
140、一種抗菌保鮮塑料薄膜添加劑及製造方法
141、一種可除草又可降解的聚乙烯地膜及其生產方法和用途
142、一種可自卷塑料薄膜的用途
143、一種利用廢舊塑料薄膜製造繩索的方法
144、一種納米材料的抗菌、保鮮、抗紫外塑料
145、一種容易降解的塑料薄膜
146、一種軟質聚氯乙烯壓延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147、一種軟質聚氯乙烯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148、一種滲水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149、一種生物降解塑料母料及其制備方法
150、一種水溶性納米復合塑料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151、一種塑料薄膜
152、一種塑料薄膜的印花方法
153、一種塑料薄膜制袋機
154、一種塑料薄膜制袋機的熱封裝置
155、一種塑料壓延薄膜生產工藝
156、一種未經拉伸的聚丙烯薄膜
157、一種易開袋口的塑料薄膜袋的加工方法
158、一種預輻照接枝技術制備聚乙烯防霧薄膜的方法
159、一種遮光裝飾薄膜
160、以PVDC為中間層的耐高溫蒸煮食品包裝膜、袋及其生產方法
161、用塑料薄膜塗覆表面的方法和裝置
162、用於處理可熱鹼處理消化的塑料製品的方法
163、用於防護氣候的抗紫外線塑料薄膜或塗層
164、用於收縮薄膜的反應器級共聚聚酯
165、用於製造塑料薄膜的方法和裝置,及塑料薄膜
166、由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料擠塑的薄膜
167、由硬質聚氯乙烯組成的塑料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168、有HDPE表層的可單軸收縮的雙軸取向的聚丙烯膜
169、遠紅外保健塑料薄膜及製品
170、遠紅外線塑料薄膜
171、製造高DOI高光澤多功能熱塑性薄膜的方法
172、製造拉伸卷纏塑料薄膜的方法
173、製造塑料薄膜的方法和裝置
174、製造塑料薄膜的裝置
175、自封塑料袋及其生產方法
176、阻隔性能改善的密封性雙軸取向聚丙烯薄膜
D. 陳金華的科研成果
專利:
1. Jinhua Ch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Coated carbon nanotube array electrodes」, 2003, US Patent (Application Serial No. 10/305,804).
2. Wen Li, Jinhua Chen, De Wang, Jianguo Wen, Shaoxian Yang and Zhifeng Ren, 「Varied morphology carbon nanotub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2003, US Patent (pending).
主要學術論文 (*通訊聯系人):
1. Dengyou Liu, Jinhua Chen*, Wei Deng, Haihui Zhou, Yafei Kuang, Simple catalyst for the direct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onto substrat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aterials Letters, 2004 (Accepted).
2. Manli Guo, Jinhua Chen*, Jia Li, Lihua Nie, Shouzhuo Yao, Carbon nanotubes-based amperometric cholesterol biosensor fabricated through layer-by-layer technique, Electroanalysis, 2004 (Accepted).
3. Dawei Pa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Lihua Nie, Jianjun Xia, Wenyan Tao,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n electropolymerized o-aminophenol film at copper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Sensor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4 (Accepted).
4. Hao Tang,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Lihua Nie, Guohong Deng, Yafei Kuang,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Adsorption of Glucose Oxidase at Platinum Nanoparticl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Accepted).
5. Zhibin He,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Haihui Zhou, Yafei Kuang, Electrodeposition of Pt-Ru nanoparticles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 2004 (In Press).
6. Manli Guo,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Lihua Nie, Shouzhuo Yao,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itcs of the immobilization of calf thymus DNA molecules on mult-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ioelectrochemistry, 2004, 62: 29-35.
7. Manli Guo, Jinhua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Electrostatic assembly of calf thymus DNA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4, 49(16): 2637-2643.
8. Zhibin He,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Hao Tan, Wei Deng, Yafei Kuang, Deposi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nanoparticals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4, 85(2-3): 396-401.
9. Dawei Pan, Jinhua Chen*, Lihua Nie, Wenyan Tao, Shouzhuo Yao,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n electropolymerized o-aminophenol film at Prussian Blue modified platinum electro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4, 49: 795-801.
10. H. Tang, J.H. Chen*, Z.P. Huang, D.Z. Wang, Z.F. Ren, L.H. Nie,Y.F. Kuang, S.Z. Yao, High dispers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on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Carbon, 2004, 42(1): 191-197.
11. Dawei Pan, Jinhua Chen*, Lihua Nie, Wenyan Tao, Shouzhuo Yao, An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poly(o-aminophenol) and Prussian Blue films at platinum electrod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324(1): 115-122.
12. Hao Tang, Jinhua Chen*, Lihua Nie, Dengyou Liu, Wei Deng, Yafei Kuang, Shouzhuo Yao, High dispers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 graphitic carbon nanofibers (GCNF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69(1): 26-31.
13. H.H. Zhou, S.Q. Jiao, J.H. Chen, Y.F. Ku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aration conditions,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aniline prepared by pulse galvanostatic method (PGM), Thin Solid Films, 2004, 450(2): 233-239.
14. H.H. Zhou, S.Q. Jiao, J.H. Chen, Y.F. Kuang, Effects of conctive poly-aniline (PANI) preparation and platinum electrodeposition on electroactivity of methanol ox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4, 34(3): 455-459.
15. 周海暉,焦樹強,陳金華,魏萬之,曠亞非,Pt微粒修飾納米纖維聚苯胺電極對甲醇氧化電催化,物理化學學報, 2004, 20(1): 9-14.
16. Yumei Long, Jinhua Chen*, Zhaohui Zhang, Shouzhuo Yao, Real-tim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imaquine phosphat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by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imped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3 105(1-2): 105-116.
17. Yumei Long, Jinhua Chen*, Zhaohui Zhang and Shouzhuo Yao,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impedance and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HAS-drug interaction by nanogold-structured sensor,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3,263(1): 106-112.
18. S. L. Luo, J. H. Chen*, Y. F. Kuang, H. H. Zhou and S. Z. Yao, Real-time BAW admittance analysis study of the curing behavior of organic coating layers, Thin Solid Films, 2003, 424(2): 208-212.
19. 劉登友,何志斌,周海暉,曠亞非, 陳金華*, 定向/有序碳納米管制備的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03, 17(2):38-39
20. S.L. Luo, H. Tang, H.H. Zhou, J.H. Chen, Y.F. Kuang, Prepar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xide films on AA339.1 cast aluminum, Surface & Coating Technology, 2003, 168: 91-97.
21. 焦樹強,彭霞輝,周海暉,陳金華,曠亞非, 脈沖電流法電解合成聚苯胺,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3, 24(6):1118-1121。
22. Jinhua Ch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Shaoxian Yang, Wen Li,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yrrole films over each of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Synthetic Metals, 2002, 125(3), 289-294.
23. Jinhua Chen, Wen Li, De Wang, Shaoxian Yang,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s electrode in electrochem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Carbon, 2002, 40(8), 1193-1197.
24. Jinhua Chen, Jianguo W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Shaoxian Yang, Wen Li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PPy / carbon nanotube nano-scale composites using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Applied Physics A, 2001, 73, 129-131.
25. J. G. Wen, Z. P. Huang, D. Z. Wang, J.H. Chen, S. X. Yang, Z. F. Ren J. H. Wang, L. E. Calvet, J. Chen, J. F. Klemic, M. A. Reed,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from patterned nickel nanodots and uniform thin film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1, 16(11): 3246-3253.
26. Z.F. Ren, Z.P. Huang, D.Z. Wang, W.Z. Li, J.G. Wen, S.X. Yang, Y. Tu, J.H. Chen, An insight into carbon nanotube proction, SAMPE JOURNAL, 2001, 37 (5): 64-67.
27. Zhifeng R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Wen Li, Jianguo Wen, Shaoxian Yang, Yi Tu and Jinhua Chen, Progress on proction of carbon nanotubes,32nd International SAMPE Technical Conference, 2000, 200-204.
28. Deliang He, Fan Che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and Wan Wei, Real-time bulk acoustic wave studies of the inhibition behavior of mercaptobenzothiazole on copper, Thin Solid Films, 1999, 352: 234-238.
29. Jinhua Chen, Zicheng Lin, Shu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n XPS and BAW sensor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rea-time growth behavior of a complex surface film on copper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 (pH = 9), containing a low concentration of benzotriazole, Electrochimica Acta, 1998, 43:265-274.
30. Jinhua Chen, Huwei Tan, Kang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The study of diffusion of media in coating films by BAW admitt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8, 70(11):2283-2290.
31. Huwei Tan, Weixiong Cha, Jinhua Chen and Shouzhuo Yao, A response model for surface acoustic wave enzyme sensor applied to the kinetic study of urease-catalytic reaction and urea determination,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A-Inorganic Bio-inorganic Physical Theoretical &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8, 37:288-294.
32. Jinhua Chen, Shihui Si,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ovel methode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PZC for solid metal/solution interface, Electrochimica Acta, 1997, 42:689-695.
33. Jinhua Chen, Kang Chen, Hong Zhang, Wan Wei,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The study of diffusion of solvents from the coating films ring the curing process by bulk acoustic wave admitt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7, 66:563-571.
34. Jinhua Chen, Kaiyin Song, Yanyan Wang,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zero charge for copper/solution interfaces by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balance (EQCM), Bulletin of Electrochemistry, 1997, 13(4):183-188.
35. Shouzhuo Yao, Jinhua Chen and Lihua Nie, Bulk acoustic wave technique as a real-time corrosion probe in low-conctivity solution: in-situ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pper in acetic acid, Corrosion, 1997, 53(3):195-199.
36. Huwei Tan, Jinhua Chen, Ronghui Wang, Xiaoli Su,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Fast fourier transform admittance analysis method applied to thickness-shear-mode acoustic wave sensors, Analytical Chimica Acta, 1997, 353(1):29-35.
37. Jinhua Chen, Fan Chen, Kang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ew method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paint film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even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997, Oct., F123.
38. Fan Che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and Wan Wei, A simple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inhibition of copper corrosion based on BAW techniqu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even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997, Oct., F125.
39. Jinhua Chen,Kang Chen,Huwei Ta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curing process of organic coating by BAWadmittance analysis, The Progres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7, 1021-1022.
40. Jinhua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ew method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zero charge for gold/solution interfaces,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 414(1):53-59.
41. Shihui Si, Jinhua Chen, Fengjiao He,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Electrochemically modified piezoelectric crystal biosensor for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6, 14(3):222-227.
E. 麥吉爾大學獎學金申請,求解 是安大略的高中生,想明年申請地球科學專業
多倫多附近的布蘭普頓(賓頓市)和多倫多的市中心的Al-Σ大學的兩個校區。全日制在校學生共1200人,國際學生比例占學生總人數的10%左右。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目前擁有30餘個專業的所有學校小班教學,促進發展的個性化教育哲學系學生優秀的師資,設施和優美的環境,快速增長的多元文化氛圍,他們得到全球公認的學位,奠定了良好的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或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此外,鋁 - 西格瑪大學是的唯一擁有的電腦游戲的主人計劃在加拿大大學,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幾乎為高為100%,是的最高就業率的主人的學位課程在加拿大,是目前加拿大最好的電腦游戲領域的大學。大學阿爾卡特西格瑪目前有來自13個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芬蘭,巴西,瑞典的國際學生。
編輯本段辦學特色
大學的阿爾貝托·西格瑪,實施整年的一月,五月,九月三校學生在最短內完成32個月的「快速本科課程,並取得學士學位;阿爾卡特Sigma公司提供專業的大學是一個很全面,基本上涵蓋了各個領域,學生可以申請語言+專業課程雙錄取,其獨特的「快速學分課程,本科課程和第二學位課程,為不同水平的國際學生開設了門,赴加拿大學習。與此同時,大學的Al-Σ肯尼迪語言中心在多倫多,同步實施,每年三次入學申請,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馬,多年來阿爾加始終堅持一個小的類,護理教育模式,以幫助國際學生及早研究,並迅速適應加拿大教學模式和培養學習方向,而89%的學生在歷屆畢業生光滑入場,多倫多,滑鐵盧,麥吉爾大學著名的研究大學,以追求碩士學位的學位,往屆畢業生高達100%的滿意度,和國際學生作為「的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為國際學生。阿爾卡特西格瑪本科學生,以應用為與獲得「合作社」至少一年的機會,學生可以選擇離開分割實習,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後,所有專業課程實習,關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學生在實習期間的12個CDN /小時,加拿大特別是安大略寬松的移民政策,鋁GEMA大學畢業生可以無條件畢業後工作發出的許可證由加拿大政府(為期三年的工作簽證),順利移民加拿大。
編輯本段課程設置
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開設了超過30個學位課程和20個證書課程,基本覆蓋了各個學科,並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的學生,??工商管理,包括:會計學,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市場營銷,經濟學,公共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科學,社會科學,包括:社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英語,社會學,法律和正義,政治學,哲學,地理,歷史,心理學,經濟學和金融,科學和工程,其中包括:計算機科學,化學/物理,數學,生物,信息技術,藝術創意寫作,音樂,平面設計,視覺藝術大師包括:電腦游戲工程碩士(加拿大唯一的電腦游戲工程碩士學位)。
編輯本段電腦游戲碩士工程
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和英國阿伯泰鄧迪大學(阿伯泰Dunndee大學)共同揭開了橫跨加拿大唯一的電腦游戲工程碩士的學位課程,課程內容的真實場景周圍的景物計算機編程的基礎技術和電腦游戲,音樂,角色和音視頻集成。通過在加拿大和
認可的教育部門批準的課程,但同時在阿伯泰鄧迪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課程長度為12-15個月的指導已經具備一定的編程基礎的學生成為專業的電腦游戲設計和技術人員。大學是配備了世界頂尖的游戲開發工作室,大多數國家的最先進的硬體和軟體設備,個人電腦,控制台,多媒體圖書館,學生可以按照電腦游戲開發及生產的最權威,最有經驗的教授學習電腦游戲開發及生產的知識和實際應用技能的基本原則,成為「復合型」與各種教學技巧,電腦游戲開發人才。
編輯本段合作社
帶薪實習與帶薪實習本科課程的費用是非常高的,學生在儲備學術知識,得到更多的專業工作,使提前聯系的行業,優秀的公司,積累的工作經驗相當於求職的競爭中獲得絕對的優勢。標準的典型的加拿大企業僱用的員工:一個經驗法則,第二個異能看到三個依靠可以達到很好的教育的優勢,通過帶薪實習期間,學生定期匯報學校的工作,完成後的CO-OP課程,由學校聯合公司頒發了證書。阿爾卡特格瑪大學本科所有提供帶薪實習。
編輯本段關於所謂的第二度快速二度
具有研究生學位的學生,出於利益的考慮或技能適用於從原來的另一個不同專業的新專業,第二學位課程,通常為四個學期,已完成三個學期。布蘭普頓(賓頓市)校園鋁格瑪大學學位課程在多倫多地區,實施的1,5,9三個月的雙循環過程,因此稱為「快速第二個學位。二學位的國際學生開放,一共有2計算機科學專業,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和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學士),在那裡計算科學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學士的學位,第二學位課程的時間1年( 3個學期),工商管理是一個為期四年的學士學位課程時間為1年零4個月(4個學期)的第二學位。
編輯
本科學歷及成績本段報考條件要求高中畢業,高中成績,考試成績的平均成績不低於70%,並建議,中國同時提供學生的高考成績(申請的獎學金,助學金的申請)大學/學院的學生或畢業生讀,在大學,學院,或經原就讀學校的成績,申請學分轉移,平均成績不低於70%。語言要求托福550分(網考IBT 80分),雅思6.0(單項不得低於5.5分)
掌握
資格和等級要求必須有科學,工程學士學位,並提供了一??個編程背景。大學的平均成績不低於80%的語言要求托福580分(IBT 92分),雅思6.5(單項不得低於6.0)
鋁格瑪大學關於大學-Σ設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心城市 - 蘇聖瑪麗市大湖工業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和密歇根州在美國,隔河相望??,是重要的是要發展信息產業中心。它的兩個校區都位於市中心的布蘭普頓(賓頓市),多倫多附近,和多倫多。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成立於1964年,是一所以本科教育,全面快速發展的基礎類大學,共有超過1,200名全職在校學生,國際學生佔10%左右的比例學生總數。目前,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有30餘個專業的所有學校小班教學,個性化的教育哲學系學生優秀的師資,設施和優美的環境,快速增長的多元文化氛圍,他們的學位得到全球公認的促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或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此外,鋁 - 西格瑪大學是的唯一擁有的電腦游戲的主人計劃在加拿大大學,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幾乎為高為100%,是的最高就業率的主人的學位課程在加拿大,是目前加拿大最好的電腦游戲領域的大學。大學阿爾卡特西格瑪目前有來自13個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芬蘭,巴西,瑞典的國際學生。
酒店Sault Ste瑪麗城 - 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
蘇聖瑪麗市是一個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的浸淫,和充滿機會的城市。它由世界衛生組織作為一個城市的國際安全,是一個很適合生活,學習,生活,工作的城市。鋼鐵,物流和運輸業,工業,旅遊,教育,專業服務和公共服務行業的主業蘇聖瑪麗,特別是它的位置,在大湖工業區的心臟地帶的城市,蘇聖瑪麗市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蘇聖瑪麗市人口只有80000,但它是充滿生機和活力。這里每天都有幾個航班在加拿大,多倫多,渥太華和美國的主要城市。
阿爾卡特格瑪大學的優勢和特色
快速本科,黃金跳板:
阿爾卡特的哥馬大學的語言中心基於在多倫多肯尼迪同步的實現全年一月,五月,九月3學校學生最短可以完成在32個個月的的「快速本科課程,並取得學士學位;此外,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是一個21公立大學在安大略省,加拿大,根據加拿大目前的教育法律得分以滿足有關的規定,在大一一年或大學二年級結束後,通過學分轉移,安大略省的大學中任意一項的免費班車,就讀的相同專業的大三年級的學生,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黃金跳板。
綜合各種專業的錄取:
阿爾卡特的西格瑪大學提供專業的是非常全面的,基本上涵蓋了所有領域,學生可以申請語言+專業課程雙錄取,其獨特的「快速學分「當然,」奔「課程和」第二學位「課程為不同層次的國際學生敞開了大門,赴加拿大學習。與此同時,大學的Al-Σ肯尼迪語言中心在多倫多,同步實施,每年三次入學申請,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小班教學,護理教育:
鋁格瑪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小班護理教育模式,該模式對於非英語國家的國際學生是非常有效的,有利於早期留學的國際學生,很快適應加拿大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個學習方向,其畢業含金量高,89%的畢業生成功入讀,多倫多,滑鐵盧,麥吉爾大學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的碩士,歷屆畢業生高達100%的滿意度為「最國際化的大學為國際學生。
支付實習,移民保護國際學生:
阿爾卡特西格瑪學生在大學本科大學一年級學生後,平均不小於70%的前提下,申請並獲得至少一年的帶薪實習機會,學生可以選擇離開分割實習,集中實習也可以完成所有專業課程的學生,最低工資標準的,在實習期間的約12加元/小時,在這次實習學校的工作人員將協助學生獲得工作許可發行的加拿大政府,加拿大特別是安大略寬松的移民政策,所有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畢業的,畢業後可無條件獲得工作許可證加拿大政府(為期三年的工作簽證),並且可以成功地移民到加拿大。
快速本科國際學生最明智的選擇!
所謂的「快速本科,在傳統的1月,在兩個學期,額外的5月學期開始,實施的1,5,9月三次雙循環開始系統的基礎上,9月,學生可以選擇學生完成一年兩個學期,也可以選擇完成三個學期,選擇後者在語言障礙的情況下,最短可以完成在32個月(2年8個月)本科,並獲得學士學位。目前,所有阿爾卡特西格瑪大學本科專業是開放的「快速本科課程。優勢:
」快速本科節約時間,節約成本:節省近2年,而拯救生命的過去2年,學習的成本比傳統的學習;
不斷的學習,基本的公司:不斷學習,幫助學生穩步提升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基礎更為穩固;高
的安大略程度黃金:安大略省是在加拿大的最高水平的教育領域,也是教學含金量最高的省
目前有21所公立大學,每所大學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
工作移民,雙重保護:學習「快本科畢業的學生,??畢業後,同樣可以無條件發行由加拿大政府,為期三年的工作許可(工作簽證),根據目前的廣泛的移民政策,在加拿大,該項目的畢業生都可以成功申請並獲得加拿大移民身份;
進一步的研究,更多的選擇:在除了學士學位阿爾卡特西格瑪的國際學生,可以促進直接讀大學Al-Σ法師的也是免費的,無語言成績申請加拿大大學的碩士。
關於合作社的CO-OP:
所謂的合作OP(合作教育),簡稱CO-OP。相結合的學術和實際工作經驗的教育活動,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由學校安排給該公司,以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和部分的學分,在同時獲得一定的工資。期間,學生定期匯報學校的工作,完成後的CO-OP課程,由學校聯合公司頒發的證書。阿爾卡特格瑪大學本科所有提供的帶薪實習。
帶薪實習的優勢:
有一個帶薪實習的本科課程的費用是非常高的,學生在儲備學術知識的極好的機會得到更多的專業工作提前聯系行業,積累的工作經驗相當於求職的競爭中獲得絕對優勢。標準的典型的加拿大企業僱用的員工:一個經驗法則,第二個異能看到三個依賴於受過教育的三大優勢,通過帶薪實習達到很好的鋁的哥馬大學學生帶薪實習,學校工作人員將協助學生取得工作許可(工作許可),它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未來的學生順利加拿大移民。
學習的方式和入學要求
入學方式:申請雙錄取(無法提供語言成績的學生)
申請的信用轉換(大學/一,二年級在讀學生)
申請升級
(學生申請大學畢業生)申請第二學位(為本科應用程序)已經畢業的學生
入學要求:
學歷要求: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高中畢業同等學歷;
成績要求:在校成績不能低於70%;
語言要求:托福550分(IBT IBT 80),雅思6.0分(單科不低於5.5)或通過入學測試後
沒有語言成績的國際學生,學生可以獲得有條件錄取通知書(錄取),在大學的肯尼迪語言中心,
要求直接通過完成語言中的相應結果大學課程。
開始時間和成本
開放時間:一月,五月,九月
申請費:$ 350加(本科)
500加元(MA) />學費:6000的CDN /水平(語言課程)
6710加元/學期(本科學費)
28000加元(碩士學費)
F. 官建國的專利情況
1. 聚苯胺-Fe3O4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 99 1 16542.X,
2. 親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由其組成的水基磁流變液,發明專利號:ZL 2004 1 0060854.5
3. 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備方法及其在膠粘劑中的應用,發明專利號:ZL 03 1 25244.3
4. 用作環氧樹脂固化劑的α,ω-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5 1 0019877.6
5. 多模式磁流變液阻尼器,發明專利號:ZL 2006 2 0097119.6
6. 鎳鈦合金絲醫用支架化學鍍鎳鈷鎢的鍍液和該鍍液的配製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4 1 0061157.1
7. 鎳鈦合金復合化學鍍載葯鎳鈷鎢薄膜的鍍液和工藝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5 1 0018226.5 1. 納米復合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由其構成的塗料,國防專利申請號:03105867.1
2. 鎳鈦合金化學鎳鈷鎢的鍍液和工藝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4100611571
3. 導電磁性核殼復合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其應用,國防專利申請號: 200610055280.1
4. 一種制備磁性空心球的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510019864.9
5. 升船機地震鞭梢效應的智能自適應減震控制裝置, 發明專利申請號:200410013003.5
6. 動態流化氣氛爐,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125566.2
7. 一種導電填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發明專利申請號:200710053260.5
G. 如何查找我校申請的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方面的專利
(3)三氯化鐵溶液 稱量100g三氯化鐵(FeCl36H2O)溶於水中,稀釋至100ml,移入1L容量瓶中. (2)對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 量取50ml硫酸,再用水稀釋至1L. (4)混合顯色液 臨用時.3g硫酸鎘(3CdSO4·8H2O)和0. (6)碘酸鉀標准溶液 c(1/.貯於冰箱中可保存一周.此混合液要現用現配,用(1+1)硫酸溶液稀釋至100ml,需要過濾後使用. (5)磷酸氫二銨溶液 稱量40g磷酸氫二銨〔(NH4)2HPO4〕溶於水中如何評價".置於冰箱中,緩慢加入30ml水中.此溶液為白色懸浮液,將三種溶液相混合.若有沉澱,放冷後,按1ml對氨基二甲基苯胺稀釋溶液和1滴(0,准確稱量3;專利 (1)吸收液 稱量4,量取2.04ml)三氯化鐵溶液的比例相混合,可保存一年;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溶於硫酸溶液中.3g氫氧化鈉以及10g聚乙烯醇磷酸銨分別溶於水中.臨用時;L,溶於新煮沸冷卻的水中.5ml此溶液;6KIO3)=0.5668g經105℃乾燥2h的碘酸鉀(優級純),應棄之不用,稱量12g對氨基二甲基苯胺鹽酸鹽(又稱對氨基-N,強烈振搖至完全混勻,加水稀釋至刻度,並稀釋至100ml,每次用時要強烈振搖均勻再量取,N-二甲基苯胺二鹽酸鹽)〔(CH3)2NC6 H4·NH2·2HCl〕.臨用時,若出現有沉澱物生成.1000mol/
H. 質子傳導膜為什麼選擇作為磺化聚醚醚酮
2003年12月來4日公開的Columbian化學公司世自界專利揭示了一種磺酸導體聚合物接枝碳材料。其製作工藝為將含雜原子的導體聚合物單體在碳材料中氧化聚合,並磺化接枝,該方法也可進一步金屬化聚合物接枝的碳材料。含碳材料可以是炭黑、石墨、納米碳或fullerenes等。聚合物為聚苯胺、聚吡咯等。其質子電導率為8.9×10-2S/cm(採用Nafion-磺酸聚苯胺測試)。
國內較多專利均採用類似方法。如2003年6月公開的清華大學中國專利CN1476113,將膜基體含磺酸側基的芳雜環聚合物加到溶劑中,形成均勻混合物後,加入無機物,形成懸浮物。通過納米破碎技術對該懸浮物進行破碎,得到分散均勻的漿料,用澆注法制膜。其形成的膜結構均勻、相當緻密。它不但能良好地抗甲醇滲透,還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質子傳導性,甲醇滲透率小於5%。
I. 苯胺的生產工藝設計
硝基苯催化加氫法
該法有3種不同的技術,即固定床氣相催化加氫、流化床氣相催化加氫和液相催化加氫。
固定床氣相催化加氫工藝在200~300℃和1~3MPa下進行,苯胺選擇性大於99%。該工藝技術成熟,反應溫度低,設備及操作簡單,投資也少。不足之處是反應壓力較高,還需定期更換催化劑。目前國外大多數苯胺廠商(如Lonza、Bayer等公司)仍採用該工藝。其中Lonza公司以Cu/浮石為催化劑,進料溫度為215℃,H2與硝基苯摩爾比為100:1,催化劑再生周期為6個月;Bayer公司以Pd/Al2O3為催化劑,釩和鉛作助催化劑,在絕熱反應器中進行,進料溫度為250~350℃。
流化床氣相催化加氫在260~280℃下進行。與固定床工藝相比,最大優點是較好地改善了傳熱狀況,不會發生局部過熱,從而減少了副反應的發生。不足之處是操作復雜、催化劑磨損大、裝置投資費用高、操作和維修費用都較高。BASF開發的流化床工藝以Cu/SiO2為催化劑,以Cr和Zn、Ba作助催化劑,在250~300℃和0.4~1Mpa、過量H2存在下加氫,而且是多點進入。目前我國除山東煙台萬華聚氨酯集團公司採用固定床工藝外,其餘裝置幾乎都採用流化床工藝,最大規模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3.6萬t/a,2004年產量達15.3萬t。
液相催化加氫是在150~250℃和0.15~1.0MPa下進行,採用貴金屬催化劑,苯胺收率達99%。其中ICI工藝在90~200℃和0.1~0.6MPa下進行,採用漿床反應器或流化床反應器,DuPont工藝採用Pd-Pt/C催化劑。液相法工藝優點是反應溫度低、副反應少、催化負荷高、設備生產能力大。不足之處是反應物與催化劑和溶劑必須進行分離,因而設備操作和維修費用高。現在DuPont公司已建成12.5萬t/a液相法裝置。
苯直接胺化制苯胺
在硝基苯/苯胺聯合生產裝置中,用於硝基苯的固定投資要佔總投資的50%,所以不經硝基苯,由苯直接胺化制苯胺就可大幅度降低投資費用,還能用氨取代硝酸和硫酸進行胺化反應,每t產品的原材料費用還可節約110美元。ICI正在開發此直接胺化法工藝。專利(WO2000/09473)稱,在450℃下,負載於γ-Al2O3載體上的V2O5催化劑先在固定床反應器中加氫以活化催化劑,然後再在該催化劑下,於450℃、0.9MPa下反應,其苯/NH3/O2/N2的摩爾比為1:3:0.05:2.45,得到苯胺的選擇性為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