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利井噴
1、注意專利權人與受讓人的身份
對於受讓人來說,應注意專利權的轉讓人是否是該專利的合法持有人、該專利權是否還存在其他共有人、該專利是否是職務發明、專利權的轉讓人是否為國有企業等。如果是國有企業,則需要按照我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中有關國有資產轉讓的規定,履行國有資產流轉的手續。
2、確認專利權的類型和法律狀態
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3種專利。由於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授權不經過實質審查,其專利權的「穩定性」與發明專利相比相對較弱。因此,受讓人應充分了解所轉讓專利權的類型,權衡轉讓的潛在風險,必要時可要求專利權人提供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檢索報告。同時,受讓人還應該對待轉讓專利權的法律狀況進行檢索,以證實待轉讓的專利是否為有效專利,並確認專利權的剩餘有效年限。
3、應當簽訂正式書面的轉讓合同
專利權實際上是一種財產權,但是作為專利權客體的發明創造它又是無形的,不能像有形財產那樣被實際地佔有,因此專利權的歸屬是以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登記簿為准。所以,我國專利法規定,轉讓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的轉讓合同,並及時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4、明確專利被無效後的處理方式
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被宣告無效的專利權自始即不存在,已經履行的專利權轉讓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不返還專利權轉讓費,但明顯違反公平原則的,應當全部或部分返還。
㈡ 為什麼企業比高校更重視專利
1、首先原先不是這樣的,以前並不算重視專利。現在重視是因為政策拉動的結果,高專新技術企屬業可以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可以減稅,有各種好處。
2、企業比高校更商業化,往往直接涉及實際的產品,產品與專利的關系比研究跟專利的關系更近,實際開發出的產品更傾向於能夠申請專利,研究成果則不然,有些研究成果傾向於屬於發現性質的東西,而發現的自然規律不屬於專利保護客體,利用自然規律進行發明創造的成果才是。但也並不代表高校就不搞產品,他們也和企業合作。還有一點就是,高校以前是較重視發表論文啊什麼的,這些東西發表相當於獲得一種名譽上的東西,由於高校多數不去自己生產產品,自然不需要在產品市場中去競爭,也就不需要用專利去限制別人。當然高校也可以弄出專利來限制別人,以許可的方式掙錢,但貌似高校的目標定位也不是掙錢。
㈢ 高校專利轉讓流程是什麼
進行高校專利轉讓一般可以通過一些些小渠道進行相應的疏通,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更有優勢獲取專利技術的來源,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專利技術學校合作的的方式,為什麼說要進行校企合作呢?我們需要從專利技術的本身歸屬去區分這個問題,其中重要的區分便是專利職務而發明明和非職務方面的區分。
很多高校進行技術科研的時候學生大多數的情況是根據學校的資源進行發明創造,或者是在學校的整體指導之下申請成功了專利技術,當然如果本質上是學生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那麼該專利技術就不屬於學校的范疇;這個時候學生可以自己做主,想怎麼轉讓專利就怎麼轉讓,如果學校職務發明那麼就需要學校允許方可轉讓了。
㈣ 為什麼高校重視技術專利卻很難轉化出去
其一,高校具備工業化能力的轉移轉化團隊稀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成果版變成市場中的產品,需權要經歷一系列工業化過程,其中如何從實驗室數據到工藝包,並最終應用於實際生產,需要由專業的轉移轉化團隊實現。但目前很多的專利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從事的多是簡單的專利買賣,並不涉及專利技術轉移轉化。
其二,高校科研人員對工業化過程存在一定的認知隔閡。很多高校科研人員並不清楚技術進入工廠前,需要先經過可行性研究分析和製作工藝包的過程,也不知道具有「實用潛力」的實驗室科研成果,需要經過工業化論證,判斷其具有「實用價值」後,才能夠進入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階段。
其三,高校專利技術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專利技術與企業需求對接不上,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高校專利技術僅僅是「具有實用潛力」的實驗室成果,而非企業拿來可用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方案;另一種是高校的專利技術具有「實用價值」,企業拿來可用,但是相互之間缺少信息交流渠道。
其四,缺乏標准化和專業化的專利價值評估與質押融資服務人才和平台。
㈤ 如何喚醒高校沉睡專利」
高校專利有一個特點,就是發明人基本上都是為了職稱而研究並申請專利,並不是專針對應用領域屬開展的研究,所以,高校的專利沉睡的很多,而且基本上是很難喚醒。前些日子電視上介紹黃大年的事跡,有一個黃大年的同事就說:我們是科研人員,不是工程師,推公式寫文章是我們的專職,搞裝備研發好像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當然,這是他們當時的心態,但是很有代表性。現在有多少老師轉變了觀念,我們不得而知。
㈥ 如何提高專利質量
首先,提高科研人員的專利意識是提升專利質量的基礎。如果可以在高校,特別是在研究生階段增加相關知識產權課程,可以從整體上提高科研人員的專利意識,進而幫助他們在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中正確認識並合理使用專利制度。筆者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講授研究生學術與職業素養平台課程《知識產權法律及實務》,選修這門課程的都是理工科研究生。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此前的專利基礎幾乎為零,因此需要從基礎知識開始學習。同時,近一半的同學有專利方面的現實需求。綜合考慮之後,筆者放棄原有從法條入手的教學方法,而是指導學生從現實案例出發,在實戰中培養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由此可知,要提升專利質量,就必須及早培養創新主體的專利意識,科研人員除了要學習掌握一定的專利知識,還需要樹立在專利事務中尋求專業化服務的意識,培養與專業人士對話、合作的能力。
其次,激勵創新主體的政策紅利是提升專利質量的保障。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化是隨著2015年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破解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等障礙之後才方興未艾。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制定出台了自己的科技成果處置辦法。
以大學為例,2016年後出台了《知識產權管理規定》《科技成果評估處置與利益分配辦法》等配套政策,同時鼓勵院系結合自身資源,根據各自學科和科研特點,針對轉化流程和收益分配製定實施細則。也就是說,把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的收益分配權真正交到創新主體手中。在相關政策的激勵下,2017年與2016年相比,清華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量的年增長率為44%,知識產權許可轉讓投資額年增長率為46%,以知識產權投資入股的企業年增長率達到70%。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的井噴式增長一方面反映出專利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政策紅利的釋放。
再次,專利訴訟是發掘和打造高價值專利的重要途徑。專利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授權許可談判中,也體現在專利侵權訴訟和專利無效程序中,可以說專利訴訟就是市場競爭的延伸。此外,專利訴訟也常常成為採納新的專利許可模式和收費標準的突破口,是確立新的市場競爭格局的重要手段。
㈦ 中國專利申請連續七年世界第一,中國迎來了科技井噴的時代了嗎
4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知識產權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日在國新辦召開的發布會上介紹,2017年我國知識產權量質齊升,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38.2萬件,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5.1萬件,排名躍居全球第二;受理商標注冊申請574.8萬件,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
專家分析認為,近年來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穩步增長,尤其京津冀地區和長江經濟帶覆蓋省市等國家重點區域專利布局態勢良好。此外,我國申請人向外專利申請增勢穩定。
新時代創業創新不斷加速,迫切需要更高質量、更多數量的知識產權提供支撐。「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基礎上形成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中也包含大量的知識產權。及時以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保護創新成果,是激勵知識產權創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曹新明說。
㈧ 中國高校研發人員的全時當量是多少
據報道,科技部來10月9日發源布的《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高校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35.5萬人年,比2006年增長46.7%,居世界第一。
專家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普通高校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快速提高,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方面的變化尤為明顯。
希望中國高校的技術研發可以繼續促進中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㈨ 高校專利工作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高校專利工作應重視的問題是:
一是高校專利與現實生活實踐的結合作用,
二是高校專利的轉化效率,
三是高校專利與企業的對接。
㈩ 如何喚醒高校沉睡的高價值專利
普及這方面的知識,讓大家積極。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發展,除了知識產權部門在主動培育和挖掘高價值專利,國內部分高校在探索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打通專利轉化通道、激發師生創新熱情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效。
西南交通大學則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學校與職務發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專利權。四川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謝商
華說:「相較於學校擁有職務科技成果的全部專利權、科研團隊僅享有專利轉化收益的制度,西南交大這種讓職務發明人擁有科研成果『所有權』的做法,更有效地
激發了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動力和熱情。這種新辦法施行1年多以來,已有超過150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8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