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品牌
A.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哪家企業比較好
文旅融合發展可以通過「文化旅遊化」和「旅遊文化化」兩大架構來實現,北京綠維文旅作為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深耕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十餘年,提出了文化旅遊化的「八化」方法,即通過文化業態化、文化產品化、文化主題化、文化品牌化、文化體驗化、文化游樂化、文化互動化和文化情景化落實文化向旅遊業態與產品的轉化。通過「五法」實現旅遊文化化,即在旅遊開發與運營中,借力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賦能、文化展演活游、藝術工藝創品、IP整合價值等方法,實現旅遊中文化的創新應用。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綠維文旅,以「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為理念,專注於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服務十餘年,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專項規劃編制導則1.0》,指導行業開展文旅融合規劃編制工作的規范,並將於新書《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與規劃方法》中發布。此外,綠維文旅提出文化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旅遊項目文化找魂三部曲,並在大遺址旅遊、宗教旅遊、工業旅遊、文物旅遊、文旅主題園區、文旅小鎮、景區型博物館開發運營等方面形成了創新規劃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專刊》,可為市/縣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門提供《文旅融合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並為遺址遺跡、文化遺產、影視演藝、文創體驗、工業旅遊、紅色旅遊、民族民俗、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宗教、博物館、文旅城鎮園區等各類文旅融合項目提供創意策劃、建設規劃與落地設計。至今,已完成各類文旅項目規劃設計數百個,其中大運河文化旅遊帶、淹城春秋樂園、「古堰畫鄉」鄉愁藝術小鎮、寶峰禪韻小鎮、丹泉洞天酒文化旅遊區、水滸文旅小鎮、邯鄲成語小鎮、插花藝術博物館、大明宮遺址、洛陽隋唐遺址等,都已經成為業界經典和示範。』
B. 文化品牌與品牌文化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
1、文化品牌:企業整體社會形象的內在體現,是企業凝聚力的核版心,是企業發權展的原動力。
2、 品牌文化:是企業整體社會形象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定位於目標消費市場的需求,服務於消費者的需要。
二、目的不同:
1、文化品牌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2、目的是要與既定的目標消費者產生對於品牌文化認同的共鳴,進而促進其產品的銷售。
三、面向用戶不同:
1、文化品牌大多是面對企業及行業或相關群體作宣傳。
2、品牌文化是面向現有或潛在的目標消費者。
(2)文化旅遊品牌擴展閱讀:
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某一品牌的擁有者、購買者、使用者或嚮往者之間共同擁有的、與此品牌相關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儀式、規范和傳統的綜合。
品牌文化,也指通過賦予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的品牌定位,並充分利用各種強有效的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創造品牌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
品牌文化是基於某一品牌對社會成員的影響、聚合而產生的亞文化現象。
C. 河南文化旅遊的知名品牌是什麼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實景演出成為河南文化旅遊的知名品牌。
另外還有一個是《中華太極》。
D. 論如何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旅遊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專為結果。文化旅遊的過程屬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對現代時尚精神的承載,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找准文化旅遊發展定位。文化和旅遊的發展,不能相互孤立、各自為陣。要強化綜合帶動,突破產業邊界,突出文化與旅遊產業溢出效應和疊加效應,實現優勢互補、互動共融。
(二)突出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高質量策劃一批文旅深度融合互促發展的大項目,同時加強各領域項目與文化旅遊項目的統籌與整合,實現文化旅遊項目與其他各類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統籌規劃、同步建設。
(三)加強文化旅遊品牌營銷。樹立「政企聯動、抱團營銷」宣傳理念,創新宣傳營銷方式,建立完善宣傳營銷體系。
(四)理順文旅融合機制體制。進一步理順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社會文化團體、文化企業的關系,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體轉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文化旅遊市場化進程。
E. 晉文化的晉文化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晉文化八大文化品牌是指:華夏之根、佛教文化、黃河之魂、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公故里、古建瑰保、太行神韻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三晉大地,表裡山河,人傑地靈。山西作為中華文明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其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留存有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位居全國第一。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並以「華夏文明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中國社會變更和進步的思想庫」三大特徵組成了「華夏文明看山西」的深厚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在三晉大地上演了李悝變法、魏文侯改革,西門豹治鄴、張儀縱橫天下、胡服騎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等一幕幕精彩紛呈、聲勢浩大的歷史正劇。
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從某種角度看,山西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地帶。山西始終發揮著民族大融爐的作用,譜寫了民族大融合的輝煌篇章。
上古時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而稱華夏,與其毗鄰或是錯雜居住的其他民族被視為戎狄蠻夷。隨著華夏各國的日益強大,西戎為秦所滅,赤狄、白狄為晉所滅,齊滅萊夷,大部分的淮夷小國被楚、魯所滅,戎狄蠻夷逐漸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逐漸融合於華夏族。西漢一朝,通過武力打擊、和親通商等政策,促進了與匈奴的民族融合。東漢時,北方草原大旱,匈奴分為兩支,南匈奴依附漢朝,南移入山西汾河流域。建安初,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分居山西,合計約20萬人。兩晉時民族融合的規模再次升級,匈奴四次大規模內附,移民部落多達19種,特別是太原地區成為移民的集中地。與此同時,雜居於山西的還有羯人、鮮卑人、羌人、氐人等。十六國時期,山西是當時矛盾集中的地區,各族迭相稱雄,戰亂相因不斷,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亦加劇。三晉文化因民族融合充實了新鮮血液,各族人民在漢化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宋明時期的大槐移民是中華民族艱苦創業、愛國念祖的精神象徵。據學者考證,南宋時即有從山西移民事,但明初洪武、永樂兩朝移民規模大、次數多,達20餘次,長達50年之久。明廷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為移民登記造冊,發放川資憑證,住戶部循入里籍後,由後軍都督府派兵押解赴各省州縣定居。移民不僅來自洪洞,還遍及山西全省。去向則尤為廣遠,遍布國內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大槐樹成為移民聚散地的標志,各地後代移民共認大槐樹為其祖先故地所在。
元末明初,中原江淮間戰亂不已,極大的破壞了生產力,人民死傷無數,城郭為墟,農村殘破,兼以水旱蝗災,兩淮、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而山西由於地形險要,鄰省的戰事很少波及山西,省內大部分地區,又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明廷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採取了以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舉措,將洪洞縣廣濟寺定為移民之地。大槐樹移民在各地力披荊棘,除草萊,立街市,漸至人煙繁多,百貨駢闐,野有餘糧,民無菜色,在各地經濟發展、民生振興中貢獻頗巨。後世移民子孫,又外出奔走,近代頗多赴海外謀生者,故海內外華人後代均有以大槐樹為祖籍,追念先人辛勤創辟,寄託愛國愛鄉之情。廣濟寺門前漢植大槐樹便同移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移民之根,成為根祖的代名詞,也成為激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淵源。 山西東以太行為天然屏障,西和南以黃河為自然疆界,北邊橫亘長城天塹,境內太行、恆山、五台、太岳、中條、呂梁六大山脈縱橫起伏,丘陵、盆地遍布期間,山地、高原回互相連,地勢險峻,關隘眾多,形勢天成,表裡山河,據之則居高臨下,東出可取冀豫平原,南下可逐鹿中原,西進可窺視關中,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民族交融之所,文化激盪之處,呈現著獨特的邊塞風情。
5000多年前,河東解州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黃帝族先後戰勝了炎帝族、九黎族,形成了華夏民族。古代戰爭遺址,有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古遺址,有聞名遐邇富有歷史傳奇色彩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曾經殺聲震天、屍橫遍野的金沙灘古戰場,有荒冢累累葬有萬千漢代戍邊將士遺骨的山陰漢墓群以及至今仍然較好保存的代縣楊家將祠堂、寧武宋建寧化古城、新廣武城與舊廣武城等。古代眾多名將如戰國的廉頗、李牧;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三國時的關羽、張遼;唐代的尉遲恭、薛仁貴;宋代的楊業及楊家將、狄青等,皆出自山西,他們與長城一道演繹著民族的歷史,鑄造著民族的精魂,是山西乃至長城文化的不盡源泉。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類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類歷史豐碑。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沃土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太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媧山,「神農嘗百穀」、「粒王填海」、「參盧農耕」、「羿射九曰」「、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里。相傳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都在此活動過。女媧的主要活動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有不少女媧遺跡留存,如長治天台山有女媧「煉石補天」的「望天台」;晉城浮山北谷,有女媧「煉石補天」的「媧皇窟」;長子發鳩山,有女媧「精衛填海」的遺跡;黎城廣志山,有女媧所至的「媧皇廟」等。
太行山歷史悠久,不僅有古老的人類文明,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寶藏。太行山兩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古色古香的魅力,留下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傑、宗教名流、神醫巧匠的足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代詩人李白曾吟出《行路難》的詩句;三國魏相曹操在北征途中也寫下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凄涼與哀嘆。先人的感悟使太行山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蒼茫,從山西解州的涿鹿大戰到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從晉國諸侯到開創東周,從春秋晉國到三晉分家,從長平之戰到秦朝一統,興衰起伏的歷史劇在山西輪番上演。歷史的凝固使山西的地面古建築佔到全國的72%,這72%中在太行山地區就佔到80%以上。
F. 旅遊品牌的作用與意義
作用與意義:旅遊復景區雖然是制服務產業,但是從歸屬上分,他應該還是一個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的風起雲涌,傳統企業將受到不小的挑戰;
而旅遊景區與互聯網的結合,則可以彌補傳統企業在面對互聯網所產生的短板問題,網路營銷也可以增加旅遊景區的推廣方式,將旅遊景區的品牌推廣提高到新的高度,增加知名度;
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吸引更多的旅遊愛好者,提高景區的盈利。互聯網+旅遊業,將是旅遊景區擁抱互聯網,尋求轉變的積極的表現。
(6)文化旅遊品牌擴展閱讀:
品牌的建立是由於競爭的需要,在用來識別某個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的。品牌設計應具有獨特性,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品牌的圖案,文字等與競爭對手的區別,代表該企業的特點。
同時,互不相同的品牌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形式,不同質量,不同服務的產品,可為消費者或用戶購買、使用提供借鑒。通過品牌人們可以認知產品,並依據品牌選擇購買。
每種品牌代表了不同的產品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設計理念、不同的心理目標,消費者和用戶便可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選擇。
G. 如何打造旅遊企業品牌文化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資源
第二步,建立品牌價值體系
第三步,是建立版品牌文化體系權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體系
第五步,方案的實施
第六步,審查考核
第七步,品牌文化的優化
相關資料:《旅遊景區升級及盈利能力提升報告》
H. 什麼叫旅遊品牌
旅遊品牌實際上是指兩方面內容,即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和旅遊交通企業品牌形象。旅遊企業品牌形象是指公眾對旅遊飯店、旅行社、旅遊交通和其他旅遊產品的經營者的看法和評價;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是指公眾對該地區所有產品、服務、設施、環境的總體的所有客觀認識、印象、偏見、想像和情感思想的表現。
好的旅遊品牌形象不是天生而就的,也不是簡單的總結與歸納,它是站在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旅遊資源進行整體的整合規劃和設計,依據設計對旅遊資源進行整體的塑造和建設,並加以宣傳與推廣而樹立起來的。進行旅遊品牌形象設計,可以加深旅遊者對佛山旅遊品牌的印象,將旅遊整體的競爭實力與風貌等特質予以提煉、升華,塑造獨特的旅遊品牌文化形象,充分發揮旅遊品牌形象功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旅遊品牌形象的相似和雷同化、一般化的傾向,推動城市旅遊經濟的全面發展,創建名牌文化旅遊城市。
I. 旅遊產業如何打造成功的地方文化品牌
雖然許多城市主政者已經意識到城市的形象聲譽與作為旅遊、居住、投資及學習目的專地等吸引力之間屬有著十分直接的聯系,但如何穿越信息時代的「噪音」,清晰地表達城市核心的競爭力,塑造城市品牌仍然需要細細研究。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首要任務是認真考察、分析、研究過城市文化發展的,包括城市的歷史、傳統、地域、自然、經濟、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狀況等等,清楚城市文化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從而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及相應的發展戰略規劃。
旅遊業本身具有濃厚的多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特別是隨著步入大眾旅遊新時代以及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定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高地。而促進旅遊與文化融合發展,更能形成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