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被收購
❶ 一個品牌被別的國家的公司收購之後品牌是屬於哪個國家的
品牌被收購以後一般就是屬於收購這個品牌的國家了。但是要看具體的收購要內約怎麼約束這個品牌的容使用。比如聯想收購了IBM得PC部門,其中提出,三年內,聯想出品的thinkpad系列筆記本還可以同時使用IBM和Thinkpad的商標。但是從三年後的產品,就只能用Thinkpad的商標,而不能用IBM的商標了。因此,Thinkpad這個品牌已經屬於聯想了,但是IBM品牌還是屬於IBM自己的。有的收購要約會明確提出對品牌的使用和解釋保留原來的方式。樓主還可以關注一下吉利收購的Volve,此時Volve應該屬於吉利。但是對於這個品牌的使用肯定不會是說吉利那麼簡單的。
❷ 以前很知名的品牌,後來消失或者被收購的有哪些
敦煌可樂 中華牙膏被聯合利華收購, 康師傅被朝日啤酒收購 徐工集團被美國收購了吧(這個不確定) 小霸王消失了。。。。。。
❸ 品牌被收購後
海爾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製造商美泰公司,華為收購著名英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馬可尼,汽車行業南汽收購羅孚,石油行業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如此頻繁的並購活動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是什麼在驅動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並購過程中與並購成敗後,中國企業又面臨怎樣的挑戰?11月3日,專家在「中國論壇:更廣闊及深入的金融市場」上圍繞中國公司海外 並購展開了討論。 技術因素驅動中國公司海外並購「 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資源的缺乏,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公司海外並購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慮,實際上不太考慮商業上的價值。我想這是誤解。」匯豐環球投資銀行亞太區常務總監兼中國融資並購顧問業務主管楊磊說。GaveKal Research 合夥人 Louis-Vincent Gave認為,拋開戰略性的交易,中國公司的海外並購是有意義的。對中國企業來說,國內的購並並不足以增強企業的 競爭力。有時候中國企業為了擴大自己的規模,或是獲得技術,通過購並成本可能會低一些。Galileo Global Advisors,LLC高級董事總經理James Shapiro表示,在中國有兩個重要趨勢:一是某些外國公司已經損失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中國的一些公司看到了這種狀況,同時中國公司本身的顧客群和技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把兩個公司結合在一起。二是外國公司想要將生產進行轉移,從而使利潤率大幅度提高。Shapiro表示,有很多中國企業的購並案是以獲取技術為驅動力出現的。雖然這些技術並不一定是高精尖的,但有些時候是現有流程能夠與中國企業現有的流程結合。比如上汽購並羅孚,羅孚的設計正好為上汽所需要,另外還有一些部件在中國沒有生產,但卻是生產必須,因此上汽需要通過購並來獲得。這樣的購並今後還會再出現。GAVE介紹,西方的一些公司都在把製造類的資產進行剝離,比如IBM。很多公司都剝離製造業,保留有效的設計,有效的營銷,而讓其他公司來進行生產。但中國的狀況卻完全相反的,中國企業願意購買製造類的資產。為什麼中國的公司如此迫切地擁有製造類資產?大多數中國的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公司需要購買更多的資產,來滿足國內不能夠滿足生產能力的現狀。中國只有控製品牌,才能控制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中國只有控製品牌,才能控制整個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GAVE認為,美國和歐洲都在購買中國過低估值的產品,無論是大宗商品還是其他。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主要還是針對製造能力和資源供應。品牌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購買了品牌,就能夠控制創造附加值的生產鏈條,能夠實現更高的增值。「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所進行的最成功的海外交易,實際上是在技術,硬體方面。」GAVE表示,中國還沒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很多中國公司考慮在海外采購品牌,比如聯想IBM的收購,和TCL並購德國施奈德。毫無疑問品牌是資產,但是和資源又不是同類資產。實際上,在品牌的軟方面並未看出進展。楊磊認為,中國公司因為缺乏全球性的品牌而進行收購。但品牌是軟資產,不是硬資產,為了能夠維持品牌收購的價值,會面對很多挑戰,而且必須具備非常復雜的管理技巧。「而且需要去考慮為什麼這些品牌建立起來了,而且還要了解到市場為什麼認可這個品牌。」他認為,對於中國公司,由於歷史方面的原因,要想收購一個品牌並維持品牌的價值——不要談要求這個品牌有回報,能夠維持品牌的價值對中國的公司來講已經是一個挑戰。「我不認為中國的公司在購買品牌方面會非常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冒險戰略。因為品牌需要花很長時間打造,但幾個小錯誤就可能將品牌毀掉。」凱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董事及首席代表羅一認為,中國的公司是不是具有管理品牌的能力,並對這個品牌進行改造,還未有定論。中國公司需要了解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不是購買了一個品牌,也就擁有了百年品牌。中國的公司必須更加耐心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到海外尋找品牌。Shapiro則認為,一些品牌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中國的公司收購它們,是將兩個企業結合起來,使品牌和低成本的生產制度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延長品牌的生命。「並不是第一流的引擎和第一流的車身放在一塊就會生產出第一流的汽車。」楊磊表示,品牌價值結合廉價的中國的生產能力,是簡單的機械的思維方式。在談論一個品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內涵。品牌同文化是相連的,就算買到一種品牌,也很難買到一種文化。
❹ 為什麼很多知名品牌被外資收購
因為可能國內的很多的知名品牌,他做的也不如以前瞭然後他可能就會被國外的某些知名品牌收購
因為國外的知名品牌的話,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然後也能夠融入世界這個潮流之中
❺ 哪些國際品牌被中國收購了
1、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 " 中華 " 和 " 美加凈" 的品牌經營權;
2、達能收購樂百氏;
3、高露潔收購了中國揚州三笑集團的全部股價;
4、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
5、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6、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7、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
8、 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
9、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
10、百威啤酒的製造商AB集團收購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
11、嘉士伯收購雲南大理啤酒;(雲南本省知名品牌,在雲南佔有1/3的市場份額)
12、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被德國博世並購;
13、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從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14、2004年美國約翰迪爾收購佳木斯聯合收割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曾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佔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15、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團67.4%的股權;(中國最大的童車生產商)
❻ 中國都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品牌被外資企業收購了呢
1、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 " 中華 " 和 " 美加凈 " 的品牌經營權;
2、達能收購樂百氏;
3、高露潔收購了中國揚州三笑集團的全部股價;
4、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
5、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6、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7、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
8、 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
9、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
10、百威啤酒的製造商AB集團收購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
11、嘉士伯收購雲南大理啤酒;(雲南本省知名品牌,在雲南佔有1/3的市場份額)
12、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被德國博世並購;
13、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從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14、2004年美國約翰迪爾收購佳木斯聯合收割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曾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佔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15、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團67.4%的股權;(中國最大的童車生產商)
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悲哀啊!
❼ 曾經中國著名品牌而如今破產或被收購的品牌有那些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蘇泊爾: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❽ 哪些民族品牌被收購後從地球上"消失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不計其數。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後已被人們遺忘,而外資品牌則趁機蠶食市場份額;沒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場份額萎縮,不復當年之勇。
在目前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不僅有「抄底」中國優質資產的嫌疑,更讓市場人士擔心,匯源這一民族品牌在收購後恐怕又將被打入「冷宮」。想當年,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收購的國產碳酸飲料品牌早已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已足以讓我們擔心匯源今後的命運了。
以下為部分被收購的民族品牌現狀。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蘇泊爾: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大寶:2008年7月30日,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至此,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❾ 為什麼中國品牌都被外國收購了難道
有多種原因,但是不全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像匯源,娃哈哈,雙匯等等,都是民族品牌,私營版企業.回到第一個權問題,中國品牌被收購,有自身經營上的問題,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管理水平,企業文化等等的問題就出現了,開始有了一些官僚作風,企業面對市場反應慢了,出現了船大難以掉頭的問題,所以,開始尋求出售套現,比較明顯的是匯源.第二個原因就是外資的刻意布局,這個像是雙匯,從生豬養殖到食品加工,基本都被高盛等壟斷了,結果就是他們掌握了定價權,想漲價就漲價,想降價就降價,這也加劇了其他民族品牌的市場佔有率的流失,最終只能選擇被收購或者是破產.
❿ 為什麼那麼多大品牌都被收購了是好是壞
1。上市。做大了,包裝上市,就發大財了。2。被收購。被收購不是壞事,如專果你投入1個億,干屬幾年,干出名氣了,被大財團用2個億收購了,你就是100%的盈利,何樂而不為呢?現在國內「創業」做網站的最明顯。民族品牌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好壞也難說,被收購還能賣個好價錢,總比再過幾年自己把牌子砸了好,也比被別人擠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