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葯專利懸崖
⑴ 中國醫葯行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口來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自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⑵ 葯品專利期延長或葯品專利期補償制度有哪些不足和缺陷
國外大型醫葯研發公司,自負盈虧,要對自己負責,對股東負責。現在葯品研發成本巨大,失敗率超過90%。而且研發時間長,一個成功上市的葯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
而FDA的專利期限,並不是葯品上市開始計算,而是葯品申請研發開始計算,所以專利前幾年基本都是燒錢,並無大礙收益。葯品成功上市後,也就只剩幾年的專利期,醫葯公司為了收回成本只能提高葯價,使葯物能在專利到期前收回成本乃至盈利。
所以專利延長,反而能有效抑制新葯上市時極高的價格。
如果醫葯公司無法收回成本和盈利,由於自負盈虧。而這款葯品治療的受眾不多,或者同類競爭大的話,醫葯公司可能終止研發。這樣上市的新葯只會越來越少,受苦的最終還是病人。
兩種情況就
第一:是病人的病,有葯卻無力購買,但是總會有一些機會得到治療。
第二:就是為病人管你有錢沒錢,根本沒有可以治療你疾病的葯品。也沒醫葯公司研發這個葯。
所以專利延長為有利有弊,總的來說對人類戰勝更多疾病是有利的。
不能盡快獲得低價的仿製葯,對病患不利。葯品定價考慮因素比較多,政策指導,研發成本,葯品市場,同類葯品的可替代性,葯品靠專利獨占市場周期等。我個人認為最後一點所佔考量比例微乎其微。葯企在每次專利懸崖來臨時都在拚命的挖掘外圍專利變相延長獨占期,巴不得自己永遠高價出售賺得盆滿缽滿,這是從主觀的利益驅動來看。此外,專利不是銅牆鐵壁,重磅葯問世後有多少雙眼睛盯著其專利試圖抓住不足無效掉後仿製,沒有幾個獨占企業敢高枕無憂的考慮著專利期還長,降低點價格慢慢賣,都是迅速高價收回成本。再者,葯品不同於其他商品,是剛需,當然也有吃不起高價葯的不少人,但這部分潛在消費者,企業在對既往市場調研的時候已經排除在外,難道能寄希望於他們對低收入人群的同情?反觀以往的情形,專利懸崖後,仿製葯價降到底,原研葯為了爭取市場佔有率也主動降價,競爭才能促進價格合理化,壟斷不是。
⑶ 如何才能讓我國由醫葯大國變為醫葯強國
日前,在第八屆「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上,中國葯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表示,到2020年約有價值2590億美元的葯品將面臨專利懸崖,而研發費用持續上漲、開發難度增大是全球新葯研發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如果我國能在這一關鍵時期抓住機遇,將有可能真正實現從醫葯大國向醫葯強國的突破。
事實上,如何在創新研發層面完成突破,已成為中國制葯行業最重要的課題。而通過外包前期參與到全球創新葯研發的中國企業,既能積累技術能力和智力資本,又熟諳國際化管理運作模式,正成為國內生物醫葯產業擺脫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局面的重要引擎。
業內人士直言不諱道,「中國正迎來醫葯市場發展的最佳機遇」。通過一個開放式平台對技術、能力和資源進行靈活配置,讓個人、企業、科學家和創業者都能獲得覆蓋醫葯研發全過程的服務,將能從整體上推動生物醫葯產業的變革創新。
業內專家認為,現在醫葯研發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以前孤立的、封閉式研發體系,變成一種開放式、網路狀的研發體系,大量運用外在能力和技術。而領先的葯企正逐漸由過去的研發外包變成平台服務,整個葯物研發過程好像一場「研發接力跑」,每一位創業、創新者都是不同站點的接力選手,而研發服務平台就是最具活力的跑道。不難想像,接力跑完馬拉松的成功機會,要遠比一個選手獨自跑完大得多。
最新相關資料顯示,多數新葯研發周期長達10年以上,新葯研發的成本至少要10億美元。如何提升研發效率,創建全新的研發理念和研究模式,正在成為全球生物醫葯研發關注的重點。
對於我國醫葯企業來說,假如能夠在新葯研發方面快人一步,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無疑將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