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品牌
⑴ 適合外企白領的服裝品牌
哥弟 阿瑪施都是白領階層的款式新穎時尚
⑵ 為什麼中國要引進那麼多外國品牌和外資企業
第一、是吸引國外的資金,發展國內的產業。
第二、引進國外的技術,從而使我國的技術得到提升,如果自己研發的話,周期太長。
第三、增強我國的競爭力,任何行業如果沒有競爭,都會停滯不前,所以國外有反壟斷法。
⑶ 我國都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品牌被外資企業收購了呢
美國CVC(花旗集團與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收購中專國紙業龍頭屬企業晨鳴紙業集團。
德國公司拜爾斯多夫(Beiersdorf)公司收購絲寶集團旗下舒蕾、風影、順爽和美濤四大護發品牌。
聯合利華收購中華牙膏。
美國庄臣收購美加凈,後被贖回。
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強生公司收購大寶集團。
法國SEB收購上海「紅心」和浙江「蘇泊爾」
美國吉列公司收購中國電池第一品牌「南孚」
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樂百氏,上海梅林正廣和,武漢東西湖啤酒,並參股匯源,光明,蒙牛。
美國AB公司哈啤,並計劃收購青島啤酒。蘇格蘭紐卡斯爾集團收購重慶啤酒。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收購福建雪津啤酒集團。英國Diageo酒業收購四川水井坊。
高盛投資公司收購雙匯,雨潤,太子奶,碧桂園。
瑞士Holcim,摩根士丹利,愛爾蘭的CRH,摩根士丹利聯合鼎暉投資,分別收購了華新、海螺、亞泰、山水國內四大水泥品牌。
法國米其林收購我國最大的輪胎製造企業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佳通輪胎收購東樺輪胎。
美國柯達收購樂凱。
製造業有很多,只是大家比較不熟悉。上面是一些大家大概都知道的。
⑷ 外企服裝品牌和國企服裝品牌的企業文化有什麼不同
HM、優衣庫、zara等都是發達國家的服裝公司,首先在這些品牌所在地,人回力成本非常昂貴答,他們沒法僱傭更多的員工既能維持賣場運營又能對顧客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服務。其次在國外,能夠提供一對一導購服務的服裝店產品單價都不便宜,這決定了HM等快消服裝店用產品價格低廉的方式吸引顧客進店進行無導購式消費,有導購的服裝店=貴 無導購的服裝店=便宜 這種模式基本在國外已經定型。還有就是你為什麼覺得海瀾之家、美邦的導購特別煩,一是你覺得他們非常不專業(事實確實如此)二是他們導購提供的服務度達不到完美或及格 三是你的購物時間 購物需求等不想受外來因素的影響(至於為什麼不想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其實還是錢包不夠鼓) 最後,快消品牌賣場人流量大,店員光把時間、體力花在維護賣場都累死累活了,當然不會對顧客進行一對一服務啦。
⑸ 中國有哪些知名度高的品牌是外企
,海飛絲,飄柔,潘婷,沙宣,伊卡璐,多芬,力士,清揚,夏士蓮,巴黎專歐萊雅,妮維雅,美濤啫喱屬水,舒蕾,汰漬,碧浪,佳潔士,高露潔,舒膚佳,OLAY玉蘭油,幫寶適,護舒寶,吉列,奧妙,金紡,旁氏,SK-Ⅱ,碧歐泉,理膚泉,蘭蔻,可口可樂,美汁源,美年達,雪碧,百事可樂,芬達,七喜,,,等,😊
⑹ 中國都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品牌被外資企業收購了呢
1、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 " 中華 " 和 " 美加凈 " 的品牌經營權;
2、達能收購樂百氏;
3、高露潔收購了中國揚州三笑集團的全部股價;
4、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
5、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6、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7、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
8、 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
9、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
10、百威啤酒的製造商AB集團收購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
11、嘉士伯收購雲南大理啤酒;(雲南本省知名品牌,在雲南佔有1/3的市場份額)
12、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被德國博世並購;
13、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從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14、2004年美國約翰迪爾收購佳木斯聯合收割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曾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佔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15、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團67.4%的股權;(中國最大的童車生產商)
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悲哀啊!
⑺ 金龍魚品牌是國企還是外企
金龍魚品牌是外企。
「金龍魚」是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食用油品牌。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中國投資了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從此開辟了中國市場。益海嘉里是豐益國際在華投資的全資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小包裝油生產商之一。
在中國境內 35 個城市設有企業110多家,在最大的貨運樞紐附近建立58個生產基地,現在益海嘉里規模宏大的生產、銷售和物流網路,覆蓋了中國多個省、市、自治區的2839個縣市,擁有近350個銷售處,1585個經銷商5000多家分銷商,超過100萬個終端保證供應。
(7)外企品牌擴展閱讀:
金龍魚品牌的歷史發展:
1991年:中國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油麵世,開創從散裝油到小包裝油的第一次革命;
1996年:嘉里糧油首創在央視投放廣告片「金龍魚——金光神州閃」篇;
2002年:中國食用油行業迎來了第二次革命,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上市,引領食用油消費理念從「安全」向「營養健康」躍升;
2003年,益海嘉里「金龍魚」品牌小包裝食用油銷量突破100萬噸;
2005年: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產品配方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引領行業發展;
2005年:金龍魚品牌大豆油、菜籽油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2006年:金龍魚成為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主贊助商;
2008年:世界品質與13億人共享,金龍魚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食用油獨家供應商;
2009年:匯聚全球智慧,創領糧油未來,豐益全球研發中心上海落成;
2010年:金龍魚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榮獲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引領農業發展新趨勢;上海世博會期間,金龍魚聯手上海市旅遊局舉辦上海旅遊美食節,讓世界博覽中國的味道。
2011年:金龍魚成為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糧油食品獨家供應商;
2012年3月,金龍魚母公司-豐益國際榮登美國《財富》雜志全球食品生產行業最受贊賞公司排行榜榜首;7月,金龍魚母公司-豐益國際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223位,較2011年躍升近百位,躋身全球三大糧油集團。
2013年:金龍魚母公司-豐益國際蟬聯美國《財富》雜志全球食品生產行業最受贊賞公司排行榜榜首。
2014年:金龍魚食用油、金龍魚大米2012-2013年蟬聯國家統計局權威發布的「消費者最信賴品牌」。金龍魚母公 司-豐益國際在美國《財富》雜志2014年500強公司排行榜中排名239位。這是豐益國際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蟬聯全球食品生產行業前三位。
截至2015年底,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在助學工程、教育激勵、救災扶貧、復明工程等方面累計捐贈、資助了32600多萬元。
7月16日,金龍魚成為第十二屆學生運動會合作夥伴、「糧油食品獨家供應商」。
2015年:金龍魚以其卓越的產品品質成為中國烹飪協會中國美食世界申遺項目的獨家戰略合作夥伴[26],中國烹飪協會向金龍魚頒發了「中國非遺美食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動主贊助商、活動唯一使用糧油產品和傑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證書。
5月,揚州「美食江湖英雄會,八大菜系助申遺」高端對話,金龍魚正式簽約魯、川、蘇、粵、浙、閩、湘、徽八大菜系領軍大師,整合八大菜系的力量,為推動中國美食申遺、弘揚中華飲食文化貢獻綿薄之力。
11月12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2015中國食品產業發展和品牌創新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金龍魚榮膺「2015年消費者最喜愛的食品品牌」。
2016年:2月1日,金龍魚憑借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獲得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和國家品牌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大型公眾推選公益活動「我心中的品牌 中國第一」稱號。
金龍魚開放透明工廠 9年110萬人參觀見證,為行業樹立了透明標桿。
2016年11月30日-12月2日,2016屆中國(國際)調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召開,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龍魚芝麻油獲得2016中國調味品芝麻油產業著名品牌的殊榮。
2017年,金龍魚致力於「中國品牌」向「中國國家品牌」的升艙晉級,成功入選「CCTV國家品牌計劃」。
2018年:金龍魚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糧油產品贊助商。
2018年:金龍魚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糧油產品贊助商。
2019年,金龍魚攜手品質監督員,再度開放全國80家透明工廠。
⑻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⑼ 如果畢業之後想進那些品牌服裝外企
你好,品牌服飾其實也是很大的分支,同樣包括不同的職業類別, 比如市場,銷售內,設計容,財務等方向;
估計你的問題是問的是設計方向,就這個而言,很多歐洲的設計公司還是挺有優勢的,但是英國的更個偏保守,建議去義大利,比如米蘭有很多不錯的服裝設計專業,從本科到碩士都有;
現在投遞簡歷和面試的問題,就高二而言,還是太早了一點哦,呵呵,慢慢來,先選好專業再說。
祝你好運!
⑽ 新形勢下,外資品牌如何進入中國市場求解答
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改變,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已經無需多言。中國市場巨大的消費潛能讓眾多還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躍躍欲試,但到底在目前的形勢下,選擇何種方式進入中國才是最有效最優化的?對於不同的品牌來說,答案肯定是各有側重的。
合資: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今日的環境下,我們再談合資,已經與上世紀八十年代迥然不同。眾所周知,從1981年德國威娜與天津第一日用化學廠成立首家合資美發企業起,到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多數採取合資的形式,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資的鼎盛期。由於國外品牌擁有資金、技術、市場操作的經驗,再加上合資的中方企業為其鋪路搭橋,使得這些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發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幾年時間就攻佔了大部分中國市場。例如1988年寶潔在廣州成立合資公司後,就以迅猛的發展優勢占據了大半個中國日化市場,將一些中國日化老品牌打個措手不及,很多最終被迫淡出市場。
但現在的形式顯然已經今非昔比。不管是從中國整體經濟規模來看,還是從化妝品行業本身的發展來觀察,整個局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大環境下探討合資,在思路上肯定需要進行調整。歐美經濟體表現疲軟,人民幣持續升值,這是合資的最好時機。剛剛從歐洲市場考察回來的行業專家陳曦直截了當地指出。他認為,現在的合資,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需要靈活處理,因為以前的合資更多的是建立於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基礎上,外資一方是出資主要方,中方在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沒有優勢。拿到現在的環境下,中國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反之,在資金和管理上都有了相當的實力,唯獨在技術上,仍有很大的引進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中的權重比例,會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很大的變化。陳曦強調,除日韓以外的外資品牌,仍然有200到300個比較有價值的品牌尚未進入中國市場,對這些品牌來說,進入中國的首選方式就是合資。OEM/ODM:製造成本之困
自中國加入WTO後,外資企業必須在國內生產才能在國內銷售這一硬性規定取消,基於製造成本、交通便利、研究和開發時間、地理特徵、生產/衛生許可證等其他方面的考慮,一些國外化妝品品牌便開始選擇OEM/ODM的途徑進入中國市場。同樣,這一考慮多半還是鑒於中國的勞動力等成本優勢,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而且資源豐富,許多生產原料都可以利用當地材料,這樣降低了生產成本。所以即便是在中國生產分灌包裝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其成本也是非常低。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加入WTO後,大量的國外品牌首選OEM/ODM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這也催生了國內OEM/ODM的興旺,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盤踞了大大小小幾千家OEM/ODM企業,為國外品牌進行OEM/ODM生產。
但是,這一局面正在發生改變。中國製造成本在提高已是不爭的事實,眾多企業將製造基地轉移到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地,因為相對而言,那些地區有更低的土地、更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如果選擇這一方式進入中國,只是想實現成本控制顯然已經不是最優選擇。中國製造成本與其整體環境的提升密不可分,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人力素質、社會環境都很難與之相提並論。從一些堅持在中國設立製造基地的企業的想法則可以看出,中國的製造成本雖然在上升,但相對於歐美國家依然有優勢,相對於東南亞一些新興的製造基地也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為之付出較高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授權經營:試水中國市場的不二法則
除了合資和OEM,一些國外品牌通過授權中國總代理經營的方式進入中國,讓自己的品牌搶佔中國市場。一些國外品採取這方式,在中國市場上試水。這部分品牌,有不少是一些小眾或者個性品牌,在歐美市場已經有不錯的口碑。採取這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目的也很明顯,一來可以減少投資風險,二來中國人更熟悉中國市場,容易打開局面,而一旦做大做強了,就可以考慮在中國設廠或者OEM/ODM,自己直接來操作中國市場。
除了授權經營外,還有一種非授權的經營(也稱之為貿易貨)。授權經營意味著國外品牌商授權國內銷售商在指定的地區銷售其產品,並有市場及品牌的管理權,但國外品牌商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做國內市場;而非授權經營則意味著雙方只是單純的買賣關系,國內銷售商有可能是從國外品牌商的下級經銷商那裡購買了產品,再轉銷到中國,這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倒貨行為。這樣的例子很多,如韓國愛敬,最開始在國內是無授權經銷,後來愛敬在中國市場逐漸有了固定的消費者,於是愛敬就對中國市場實施了授權經營。
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進不進中國市場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各品牌在選擇自己的方式時,需要綜合考慮自身和市場條件,找到最優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