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傳播理論
㈠ 品牌傳播的新方式
品牌影響力離不開企業的優質產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優質的產品和完善的售後服務是企業知名度提升的硬性條件,而品牌形象的打造也離不開系統和精細的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國際品牌網幫助打造強勢品牌,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對企業品牌形象提升策略具有深刻的研究,就如何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做一個總結:
營銷界普遍認同的一個理論是:品牌精神可以帶給消費者感動,所以品牌精神的提升越來越受到顧客的青睞。而品牌精神又可以理解為品牌情態和品牌形象,其提升策略也就相應區分為品牌感情提升和品牌形象提升。那麼具體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呢?
一、基於信條的提升方式
我們都知道,信條可以給人以形象、個性,身份。聽一個人說什麼話,我們就不難想像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包括他是如何穿戴,是如何生活的,他的喜好是什麼。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簡明扼要,不合常規的信條來標榜企業的品牌,讓這一信條賦予企業產品消費者明顯無誤的身份。
二、基於缺憾提升方式
這種方式是以缺憾補償法則為其依據,品牌應當幫助目標客戶抵消令其感到困擾的內心缺憾。主要的操作方式是:讓企業公司品牌有的放矢地傳遞目標客戶最渴望擁有的那種性格。一個品牌如能賦予其目標客戶某種強烈的性格,他便提供了一個頗為誘人的購買動機。
當然,不應該過分補償稍費者的內心缺憾,因為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一種性格至善至美的品牌恰恰讓消費者感到承受不起。消費者會感到自己無法達到品牌傳遞的高質量要求,提升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品牌形象意蘊能在多大程度上彌補消費者內心缺憾。根據國際品牌網數據分析,補償缺憾提升品牌形象的模式對年輕人最為有效,年輕人還在尋找一種穩定的身份,因而對具有顯著形象意義的品牌反應特別敏銳。
三、明星推廣方式
追星族對明星的狂熱崇拜在普通人看來是不能被理解,如果企業的品牌也能像明星一樣在消費者心中有明星的地位,那麼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將會非常的大。如何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明星式的品牌呢,我們可以藉助好萊塢明星成名的經歷,利用電影來讓億萬觀眾對各類明星熟知。
㈡ 求相關的品牌傳播的相關理論期刊或書籍
期刊《新聞傳播科學》。檢索: open access library 。可以去這兩個看看。
㈢ 恆美廣告公司的六度傳播理論
因著創始者Bill Bernbach的信念——創意是創造商機的源動力,DDB中國的各分公司(DDB、國安專DDB、TribalWorldwide、RAPP)緊密連屬結在一起。
圍繞這一信念,我們發布了眾多人們願意體驗、參與並傳遞的創意。創意連接的是人與人,而非人與品牌。這即是「社群創意」(又稱六度傳播理論),它會最終帶來價值的分享,形成社交群體和實際商業活動的強有力融合。
㈣ 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傳播學理論
企業傳播,包括企業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其功能是為企業整 體以及各個部門提供全面、專業的傳播規劃和服務,是企業維護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的有效手段。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傳播為眾多企業廣泛應用,已成為經濟全球化企業 公關中的核心內容。
企業傳播學,是指研究企業傳播現象,探索企業傳播規律的學科。按照英國桑德拉·奧利佛教授的說法,企業傳播作為一門學科在1923年就誕生了。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信息系統本身,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
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神經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它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各種傳播媒介的功能與地位;傳播制度、結構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
傳播學還要借鑒自然科學中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所以,人們稱它為邊緣科學,意思是處在多種學科的十字路口。各種社會學科的理論又往往成為傳播學理論的一部分。但是,傳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論,是其他社會科學所不能代替的。
傳播學研究的重點和立足點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借傳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關系。它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研究傳學其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與人,人與其它的團體、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人怎樣受影響,增養互相受影響;研究人怎樣報告消息,怎樣接受新聞與智據,怎樣受教於人,怎樣消遣與娛人。首先了解人於人怎樣建立關系。
企業傳播人才現狀分析 市場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但其整體品牌形象和公司傳播仍處於相 對較低水平。企業傳播專業人才的稀缺已經成為國內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瓶頸。與亟待滿足的 企業人才需求矛盾的是,目前國內尚無一所高校開設企業傳播專業。之前已開設的新聞傳播類專 業,其著眼點基本是為媒體單位培養人才,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都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作為一所新興的傳媒類大學,南廣學院以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為己任,此次率先在全國創 建企業傳播專業,是適應市場需求培養專業人才的開創性探索。 三、人才培養方式 本輔修專業培養年限為一年。對企業傳播人才的培養方式遵從三個原則: 第一,理論講授與業務訓練相結合。通過課堂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企業傳播的基本理論和專 業技能。強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重視案例教學。教學形式多樣,把課堂講授、 研討、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等結合起來,注重對學生業務技能的訓練。 第二,企業實訓與調查研究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赴知名企業進行實訓,積累學生的企業實 踐經驗,鞏固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相關技能。同時對企業傳播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將實踐經 驗與理論思考相結合。通過相關調研,強化與企業合作,了解企業需求,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企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對接。 第三,專業教師講授與業界專家講座相結合。本專業將整合南京高校的優秀師資力量,以新 聞傳播系及本部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為主授課,並邀請南京各高校知名企業傳播專家學者到 堂授課。在實訓階段,將聘請多位國內知名企業和傳媒業界資深專家舉辦講座。 5 四、教學方案說明 本輔修專業共設置13 門專業課程,依據課程內容,可將其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模塊為企業商務文化課程模塊。該模塊包括企業組織與文化、組織行為學、企業文秘 與應用寫作、商務與職場禮儀、商務談判和企業與市場調查6 門課程。共14 學分,224學時。 第二模塊為企業傳播技能課程模塊。該模塊包括企業公關策劃與危機管理、企業品牌傳播、 新聞發言人與企業宣傳、組織傳播和媒體采編實務5 門課程。共12 學分,192 學時。 第三模塊為企業實踐課程模塊。該模塊包括實訓課程和畢業論文與調查報告2 門課程。共6 學分,96 學時。 附:傳播學專業企業傳播輔修班課程簡介 第一模塊:企業商務文化課程 《企業組織與文化》 本課程從洞察「卓越背後的力量」--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導入,探討如何構建企業文化體 系,以及企業如何講文化才能變得卓越,著重分析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探明企業文化建設 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析企業文化建設的幾大誤區,例舉Intel、星巴克、玫琳凱等企業 文化的卓越風范。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懂得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路徑與方法,更要 學會以先進的企業文化涵養自我,為畢業後優選成為卓越企業的優秀員工做准備。 《組織行為學》 本課程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預 測、引導和控制員工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學習本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進一 步增強人際交流技能、認知技能、處理群際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或應對組織變革與發展的技能。 本課程將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探討組織中組織成員的工作行為,闡述組織成員的內在心 理和外在行為之間的關系,揭示組織績效與組織成員的行為、態度之間關系的奧秘,主要講解個 體心理與行為、群體心理與行為、激勵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管理溝通、領導、組織文化 等內容。 6 《企業文秘與應用寫作》 本課程緊密結合現代企業管理的新特點、新要求,從理論上釐清企業文秘的角色扮演、發展 歷史和職業標准。在此基礎上,抓住文件收發、檔案管理、電話處理、信訪接待、日程安排、印 信管理、後勤服務、會務策劃與組織、輔助決策、溝通協調、常用英語等實務環節,進行重點講 解。其中,應用寫作是重中之重,鑒於秘書工作與文書寫作的緊密聯系,本課將通過實例賞析、 思維訓練和一對一輔導點評,力爭使學生初步掌握企業常用行政公文、禮儀性文書和財經文書等 文體的寫作規律和方法,對社團工作和未來實習也能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將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實際操練和情景模擬,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南 京地區的知名企業,並邀請富有經驗的業界人士前來講座。整個課程,力求通過靈活互動、貼近 實際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氛圍,使學生初步具備信息管理、時間管理、會議管理、物品管理、人際 溝通、輔助決策和應用文寫作等專業技能,爭取為學生開辟更廣闊的就業渠道。 《商務與職場禮儀》 本課程內容包括商務禮儀概述、職場行為禮儀、商務接待禮儀、商務拜訪禮儀、商務洽談禮 儀、商務慶典禮儀、涉外商務禮儀。通過講授商務與職場必須遵循的禮儀知識,特別是加強從求 職面試到重要商務活動禮儀技能的實際訓練,使學生掌握並恰當地應用商務與職場禮儀,塑造良 好的從業者職業形象,擁有一張「准社會人」通行證。 《企業與市場調查》 本課程以企業及其市場行為的需要為出發點,結合實證調查研究的特點、程序,系統地分析 市場調查的基礎理論、常用方法和應用領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課程主要分為上、 下兩部分,上部分主要講述有關市場調查的基礎知識,下部分重點介紹與資料庫應用相關的內容。 具體的教學內容包括市場調查的一般程序和設計、各種具體的調查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定性研 究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等)、市場調查資料的分析及SPSS 統計軟體等資料庫的應用、調查報 告的撰寫等。 《商務談判》 本課程以商務談判案例為線索,以理論必需夠用、突出實用技能為原則,講授商務談判概論、 商務談判的原則、商務談判的准備、商務談判的開局、商務談判的磋商、商務談判僵局的處理、 7 商務談判的結束、商務談判的戰術及應用、商務談判的語言藝術、商務談判禮儀、商務談判風格 等。以實例介紹、案例分析作為引導,理論聯系實際、詳細地介紹商務談判的有關概念、原理和 策略。培養學生商務談判的技巧和原則,並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具備一定商務談判的能力。 第二模塊:企業傳播技能課程 《組織傳播》 本課程從學術和實務的角度來探討組織傳播。理論上介紹古典與現代組織傳播學派的研究 取向。回顧自組織產生以來就一直發生著的組織傳播事件,並闡述當代組織傳播的方法和過程。 通過對組織傳播理論、歷史和實務的探討,讓學生理解在企業組織、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各種 組織中的信息傳達的過程和執行規程的規律,培養學生的組織領導和合作能力。 《新聞發言人與企業宣傳》 本課程主要講授企業新聞發布在企業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以不同類型的企業新聞發布會案例 為線索,介紹企業新聞發布會的准備、策劃、組織、實施等實務環節的具體工作程序、原則與要 求,突出實用技能。主要內容包括三大塊:企業新聞發布會概論;企業新聞發布會實務;企業新 聞發言人的要求。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作為企業新聞發言人應有的基本素養,掌握企業新聞 發布會各個環節的實務工作與策略。 《企業公關策劃與危機管理》 本課程內容涵蓋了公關策劃的基本理論、企業內部公關策劃、企業外部公關策劃、專題活動 策劃和公關傳播策劃,以及企業危機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課程目的是使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 和掌握有關公關策劃與危機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深刻把握企業公關的要領和危機管理的 精髓,培養學生應用相關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企業品牌傳播》 本課程研究企業品牌傳播規律和技巧的理論,揭示了品牌成長與發展的核心,是品牌理論體 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本課程將深入介紹品牌創意與傳播策劃,品牌定位、品牌設計、品牌營銷、 品牌廣告、品牌公關,及其整合傳播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市場品牌管 理的全面認識,著眼於不同情況下的品牌決策及如何在中國環境中應用,樹立全景式的市場營銷 8 大局觀,全面提升企業的品牌策劃能力。 《媒體采編實務》 本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新聞傳播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宣傳的特點,懂得應用新聞 傳播學的基本理論辦好企業內部刊物,攝制企業宣傳片,完善企業網站。利用多種媒介達成企業 傳播的目標:對內傳播企業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組織溝通;對外樹立企 業良好的形象,提升企業知名度。懂得危機公關的基本技巧,面對企業內外的危機能夠運用新聞 傳播學的綜合知識正確處理,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 第三模塊:企業實踐課程 《企業傳播實訓課程》 本課程內容主要為:一是組織學生深入市場、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參觀、考察和實證;二是邀 請企業家在現場或到校進行專題講解;三是進行項目實際演練。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深刻了解企業 傳播的實際應用情況,提高和強化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㈤ 品牌營銷的聲浪傳播理論
聲浪傳播理論極力去構建品牌發展的全知視角,並由原點區、發聲區、回聲區、無聲區及無聲崇拜五部分組成,它們各自成環,同時又如奧運五環一樣環環相扣,形成品牌傳播的全新體系。
第一步 原點區:做品牌就像用圓規畫圓,有了明確而又堅定有力的原點,才能畫得好!如果原點沒選對或不堅定,那畫出來的圓就永遠都無法圓滿。
第二步 發聲區:沒有聲音,就沒有市場!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如同你在山谷里叫,如果太小聲,可能山也不會睬你!
第三步 回聲區:品牌就是個有個性的人,除了生理特徵,更要有精神特徵;聲音是可以聽見的,聲浪卻是無形的,用無形包裝有形成為占據人心的重要手段。
第四步 無聲區:「寧靜而致遠」,不是完全沒有聲音,而是主動調低音量;於無聲處反思內在,傾聽內心,在醒覺中夯實原點,謀定新圖景。
第五步 無聲崇拜:佛家說:不可說,不可說。大音希聲,不可說的才最具魅力。
提及聲浪傳播,於多數人來講,是陌生的。但仔細拆解後會發現,其所暗含的邏輯並不陌生。畢竟一切品牌「名望」的產生,都源於消費者的內心。消費者內心的活動,是外力影響的結果。消費者的內心受到各種外力的影響而產生情緒,產生交流分享的意願,就會通過各種聲音表達出來。這些不同的聲音相互疊加交錯,形成聲浪,成就了品牌的「名」;在聲浪中賦予積極的品牌內涵,使其和諧一致,塑造了品牌的「望」。聲浪是品牌名望的載體,也是品牌名望的基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朱磊進而將聲浪傳播的精髓歸結為如下三點:其一,要傾聽消費者的聲音,然後消費者才能聽到你的聲音,這是一種基本態度。其二,學會發聲,首先要回到原點,說出人話;然後學會思考,發出文化之聲、生命之聲。其三,要在互聯網發聲,聯系群眾一起發聲,製造聲量;借力高端人群發聲,製造回聲;讓朋友一起發聲,營造口碑。最後,就可以「潤物細無聲」,用一種精神,讓消費者發出共鳴之聲;用一種力量,讓品牌、消費者和社會共奏天籟之聲。
㈥ 中國關於廣告傳播與品牌戰略方面理論有哪些
1.廣告與品牌任知
品牌認知是指消費者對品牌的了解、記憶和識別。它是消費者購買品牌的基礎,因為消費者一般不會在對某一品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購買該品牌。品牌廣告通過傳播品牌知識,雖不是消費者對品牌的直接感知,但可以大大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效率,尤其是在短期內建立品牌認知度有明顯的作用。
從品牌資產角度講,通過提升消費者品牌認知,可以大大增加品牌資產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講,品牌資產就是市場上消費者對品牌認知的總和( D. Knapp),即品牌資產價值可以視為消費者認知度與消費者平均認知深度的乘積。顯然影響品牌資產價值的兩個因素大小與廣告有著密切聯系。
近年來品牌認知的研究發現,廣告在品牌傳播中要留給消費者一定的想像空間,也就是說,品牌認知不等於事實,成功的廣告品牌傳播要使廣告越來越脫離商品而發展出自成一體的策略系統,這是現代品牌傳播的重要心理基礎。在廣告品牌傳播中,讓消費者在看到商品時出現瞬間的眩暈效果,這樣才能心甘情願地埋單。著名品牌寶潔旗下的SK-Ⅱ的廣告就是一個明證,其廣告語——「肌膚年輕12年」這只是企業在廣告的世界裡所能找到的絕妙說辭,此時消費者考慮的已不是生產線上的化合物,而是產品會給她們帶來更美好的自我形象。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現象,即消費者在廣告影響下能產生美好和遐想的品牌其大腦反應(區域)是不一樣的。難怪著名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說,今天品牌管理已進入「腦件時代」(Age of Brainwave),未來品牌管理就是管好消費者的大腦。
2.廣告與品牌情感
品牌情感是指消費者對品牌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評價與情感傾向,它反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喜歡、偏愛、追崇和信賴。國外一些著名品牌之所以品牌資產價值較高又比較保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者對其品牌(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愛和追崇。難怪品牌原產國(地)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正在成為各國品牌管理的熱門課題。
影響品牌情感的因素中廣告作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廣告對品牌所作的評價雖多少有點誇張,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消費者的心聲即消費者內心評價,因而廣告品牌傳播才能被消費者認同和接受。若廣告品牌傳播中有他們所喜愛或追崇的名人代言品牌,其效果更加顯著。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品牌形象對消費者品牌情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品牌形象遠不止是一幅圖或一個標志,而是由這個圖或標志在消費者大腦中激發出來的全部聯想,而這些聯想是品牌情感的真正價值所在。一個優秀品牌之所以能夠做到非常優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能直接深入到消費者的頭腦里並在那裡施展它的魔力。消費者品牌情感價值正是受到這個魔力的影響,因為它是品牌所傳遞的信息以及這種信息對消費者觀念和需求的影響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在頭腦里的產物。也正是它使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互動而提升了品牌的價值。
廣告對品牌情感的影響主要在自我表現與自我認同、品牌使用中的愉悅感和品牌性能表現真實性等層次。消費者有了品牌情感就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層次。從品牌管理角度來看,品牌情感層次越明確,品牌定位就越精確,其品牌情感價值就越高。
3.廣告與品牌意向
品牌意向是指消費者消費某一品牌商品的直接原因。它受到消費者需要的影響,而將需要轉化為品牌意向的關鍵是消費者需要與品牌的聯想。廣告品牌傳播對消費者這種聯想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一旦聯想與需要有關就可能產生品牌購買的意向。有關研究發現品牌名稱與品牌標志對產生這類聯想有重要作用。
品牌名稱引起的聯想例子如長虹品牌可能引起的聯想是:長虹彩電的色彩特別好,就像彩虹的顏色那樣好。如海爾品牌可能引起的聯想是:海、孩兒(諧音)。海是藍色的,而藍色是冷色,這與海爾的製冷產品聯系起來。再如搜狐品牌可能引起的聯想是:狐狸。狐狸是狡猾的,但能搜狐的人更智慧,而智慧就與網站聯系起來了。
品牌標志引起的例子如蘋果電腦的品牌標志是一個「被啃掉一塊的蘋果」。這就可能讓人聯想到蘋果電腦是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創新精神。,事實上,這種創新精神正是蘋果電腦的特點。
㈦ 品牌營銷傳播理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品牌網路營銷服務中的"事件營銷"與"公關營銷"就好比是兩把利刃,每一個都足以助力品牌在茫茫的互聯網中顯露一席之地,然而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整合網路營銷則能起到"雙劍合璧"威力倍增的效果
㈧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特性介紹
戰術的連續性是指所有通過不同營銷傳播工具在不同媒體傳播的信息都應彼此關聯呼應。戰略的導向性強調在一個營銷戰術中所有包括物理和心理的要素都應保持一貫性。 為了更好的理解整合營銷傳播理論,人們有必要對80年代以前的市場營銷和營銷傳播的發展做一簡要回顧。
1)、營銷理論中的4P
密西根大學教授傑羅姆·麥卡錫1960年提出的4Ps理論,橫掃了授予企管碩士學位的商學院。麥卡錫的著名「4P」組合,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4P理論的提出最為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把營銷簡化並便於記憶和傳播,這一理論的提出本身就體現了人們開始把營銷的一些要素綜合起來去研究現代營銷。
由於服務業在70年代迅速發展,傳統的組合不能很好地適應服務業的需要,有學者又增加了第5個「P「,即「人」(PEOPLE);又因為包裝在包裝消費品營銷中的重要意義,而使「包裝」(PACKAGING)成為又一個「P」;70年代,科特勒在強調「大營銷」的時候,又提出了兩個「P」,即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
在70年代,當營銷戰略計劃變得重要的時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戰略計劃中的4P過程,即研究(PROBING)、劃分(PARTITIONING)即細分(SEGMEN-TATION)、優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
隨著營銷實踐和營銷理論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認識到對促銷工具進行策略性整合的必要,並開始進行了整合營銷傳播的嘗試。營銷理論中的4P使得人們的企業在進行營銷規劃和營銷傳播的過程中,將營銷的相關要素按照有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起來。
2)、定位理論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如何創造出與對手有別的差異是公司營銷中的一大焦點,營銷大師先後提出了三種有效的理論和策略,參見下圖。
70年代的定位理論的本身就意味著企業應圍繞自己的定位來進行組織傳播活動,通過「統一的形象、統一的聲音」來實現和強化產品的定位。因此,定位論不僅以更大的創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成為整個營銷活動的戰略制高點,是決定諸多策略的出發點和依據。這同樣為整合營銷傳播思想的產生提供理論基礎。 在上個世紀80及90年代,Marcom部門用以向顧客、潛在顧客及股東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早期市場上,營銷傳播只有幾種基本的方法可代選擇:電台廣告、報紙廣告、雜志廣告、戶外廣告牌、公共關系及其他類似的方法。然而當媒體變得更加專業化後,每種媒體都必須予以特別的重視。有時候甚至需要進行專門的活動以將差異化的信息傳遞給不同的受眾。同時其他新型工具也有了巨大的發展,比如直銷、促銷、特別事件促銷法、宣傳手冊法、競爭聯盟、擔保,當然還有電子的和其他互動性的工具。
許多學者預感到具有戰略意義的「傳播合作效應」時代的到來,開始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傳播合作效應的定義,並逐漸發展出整合營銷傳播這一概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西北大學MEDILL(梅蒂)學院首次嘗試對整合傳播進行定義。
對許多組織而言,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意味著有必要協調各個產品、分部、地區及國家的營銷活動。這一時期,整合營銷傳播最基本的目標是通過制定統一的架構來協調傳播計劃,從而使組織達到「一種形象,一個聲音」的效果。有時,這使營銷傳播活動集中化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整合各種活動以獲得更大的協同效應。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它一方面使得公司制定嚴格的信息發布政策,另一方面卻讓那些對經營業績負責的主管自行決定計劃的執行。
本時期整合的另一個特點是跨職能(Cross-functionality)。不同的組織使用不同跨職能形式,其潛在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更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括管理單個的傳播活動,也包括如何使各種活動顯得更有生氣並獲得協同效應。有時候,營銷傳播部門要建立由廣告專家,公關專家及其他傳播領域的專家組成的跨專業小組。這些小組要負責特定的產品多媒介多維度的傳播活動。另一種方法是對各個傳播媒介的雇員進行培訓,從而使該部門的每個人都精通最有效的實施方法及各種傳播渠道的運用戰略。
在80年代,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研究的重點在於對這一理論進行描述和定義,並把整合營銷傳播放在企業營銷戰術的角度上去研究,研究的出發點仍然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來考慮。企業對整合營銷傳播也持有一種狹義的觀點,把它當作協調和管理營銷傳播(廣告、銷售推廣、公共關系、人員銷售和直接營銷),保持企業訊息一致的一種途徑。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形成以來,IMC的概念和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到20世紀90年代,已經形成許多清晰的、關於整合營銷傳播的定義。AGORA公司作為APQC研究的主題專家,提出了以下一個更為清楚的、關於IMC實踐操作的定義:整合營銷傳播是一個業務戰略過程,它用於計劃、制定、執行和評估可衡量的、協調一致的、有說服力的品牌傳播方案;它以消費者、顧客、潛在顧客以及其他內部和外部的相關目標為受眾(APQC標桿研究,1997)。而且,90年代美國4A協會對整合營銷傳播的定義(定義見本文第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推動整合營銷傳播的研究和發展。90年代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界開始把營銷和傳播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4C理論成為整合營銷的支撐點和核心理念。整合營銷傳播開始強調營銷即傳播,運作應擺脫粗放的、單一的狀態,走向高效、系統和整體。美國營銷傳播學專家特倫希·希姆普甚至提出「90年代的營銷是傳播,傳播亦是營銷。兩者不可分割」。隨著消費者個性化日益突出,加之媒體分化,信息過載,傳統4Ps漸被4Cs所挑戰(參見右圖)。
第二、將「關系利益人」這一概念引入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研究體系。隨著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發展,逐漸產生了一種更成熟、更全面徹底的觀點,把消費者視為現行關系中的夥伴,把他們作為參照對象,理解了整個傳播體系的重要性,並接受他們與企業或品牌保持聯系的多種方法。科羅拉多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生項目主任湯姆.鄧肯引入了「關系利益人」的概念來進行研究整合營銷傳播,他認為整合營銷傳播指企業或品牌通過發展與協調戰略傳播活動,使自己藉助各種媒介或其他接觸方式與員工、顧客、投資者、普通公眾等關系利益人建立建設性的關系,從而建立和加強他們之間的互利關系的過程。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遠遠沒有成熟,進入21世紀,隨著營銷實踐發展和傳播工具的創新,人們相信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會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人們無法憑空給整合營銷的明天描繪出一個清晰的藍圖,但是人們認為一個成熟的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應該具備以下幾點特徵:
第一、更具有操作性。人們認為一個成熟的理論應該能夠更好的、有效的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才能算是一個成熟的理論。
第二、能夠有效的監測和評估績效,
運用技術來測量和評估傳播規劃對傳播者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的確,像資料庫形式、收入流測量等技術的使用使得大多數傳播專業人員面臨許多問題,它對人們的歷史、工具方法、經驗和管理能力都形成了挑戰。
㈨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理論定義
美國廣告公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4As)是這樣給整合營銷傳播進行定義的:
「整合營銷傳播是一個營銷傳播計劃概念,要求充分認識用來制定綜合計劃時所使用的各種帶來附加值的傳播手段——如普通廣告、直接反映廣告、銷售促進合公共關系——並將之結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連貫性的信息,使傳播影響力最大化。」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特倫奇·希姆普認為:
「整合營銷傳播學是制訂並執行針對顧客或與未來顧客的各種說服性傳播計劃的過程。整合營銷傳播學的目標在於影響或直接影響有選擇的受播者的行為。整合營銷傳播學認為,一個顧客或一個未來顧客在產品或服務方面與品牌或公司接觸的一切來源均是未來信息潛在的傳播渠道。進而,整合營銷傳播利用與顧客或未來顧客相關的並有可能被接受的一切形式的傳播。總之,整合營銷傳播學開始於顧客或未來顧客,然後反饋,以期明確規定說服性傳播計劃的形式與方法。」 美國學者舒爾茨·唐列巴姆和勞特鮑恩也給出了他們的觀察結論:
「整合營銷傳播是一種看待事物整體的新方式,而過去在此人們只看到其中的各個部分,比如廣告、銷售促進、人員溝通、售點廣告、人員溝通等,它是重新編排的信息傳播,使它看起來更符合消費者看待信息傳播的方式象一股從無法辨別的源泉流出的信息流。」 在對整合營銷傳播的研究中,科羅拉多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生項目主任湯姆·鄧肯引入了「關系利益人」的概念來進行解釋整合營銷傳播:
「整合營銷傳播指企業或品牌通過發展與協調戰略傳播活動,使自己藉助各種媒介或其他接觸方式與員工、顧客、投資者、普通公眾等關系利益人建立建設性的關系,從而建立和加強他們之間的互利關系的過程。」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先驅、全球第一本整合營銷傳播專著的第一作者唐·E·舒爾茨教授根據對組織應當如何展開整合營銷傳播的研究,並考慮到營銷傳播不斷變動的管理環境,給整合營銷傳播下一個新的定義。他們認為它將包含整合營銷傳播當前及可以預見的將來的發展范圍。
「整合營銷傳播是一個業務戰略過程,它是指品牌傳播計劃,這些活動的受眾包括消費者、顧客、潛在顧客、內部和外部受眾及其他目標。」
這一定義與其他定義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將重點放在商業過程上。這最終將形成一個封閉的迴路系統,它深入地分析消費者的感知狀態及品牌傳播情況,最重要的是它隱含地提供了一種可以評價所有廣告投資活動的機制,因為它強調消費者及顧客對組織的當前及潛在的價值。
唐·E·舒爾茨分別對內容整合與資源整合進行了表述。他認為內容整合包括:
1、精確區隔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行為及對產品的需求來區分;
2、提供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利益點——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誘因;
3、確認目前消費者如何在心中進行品牌定位。
4、建立一個突出的、整體的品牌個性,以便消費者能夠區別本品牌與競爭品牌之不同。關鍵是「用一個聲音來說話」。
他認為資源整合應該發掘關鍵「接觸點」,了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接觸消費者。傳播手段包括:廣告、直銷、公關、包裝、商品展示、店面促銷等,關鍵是「在什麼時候使用什麼傳播手段」。無論是內容整合還是資源整合,兩者都統一到建立良好的「品牌——顧客」關繫上來。內容整合是資源整合的基礎,資源整合推動內容整合的實現。奧美「360度品牌管家」和智威湯遜「品牌全行銷計畫」把品牌創建的焦點放到了資源整合;而電通蜂窩模型則把焦點放到了內容的整合。
㈩ 品牌理論的萌芽階段
自20世紀以來,品牌與科技尤其是與傳播技術的緊密結合,促使品牌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在品牌理論產生之前的這一萌芽階段,世界各著名廣告公司的定位紛紛從廣告版經紀人逐漸向提供全面品牌服務的信息咨詢公司轉變;同時品牌傳播的形式也層出不窮,例如,除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外,霓虹燈廣告、路牌廣告、購物點廣告、郵遞廣告以及空中廣告在歐美甚為流行;品牌策劃與創意更是廣泛被使用,例如,1927年福特A型轎車的廣告策劃,1929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品牌形象重塑等。總體來說,在1915年至1928年問,主要在廣告方面突出對品牌的宣傳,有了新的管理方式,即品牌由職能部門管理;在1930年至1945年問,尤其是以寶潔公司的尼爾·麥克羅伊(Neil McE1roy)提出和建立品牌經理制和品牌管理系統為標志,品牌實踐這才真正開始繁榮起來,品牌也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其中,品牌經理制的要點是:
①企業為其所轄的每一子品牌都專門配備一名具有高度組織能力的品牌經理;
②品牌經理對其所負責品牌的產品開發、產品銷售以及產品的利潤負全部責任;
③品牌經理統一協調產品開發部門、生產部門及銷售部門的工作,負責品牌管理影響產品的所有方面以及整個過程。至此,實業界的這些操作帶來了對品牌理論研究極大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