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卡品牌
1. 萊卡和哈蘇哪個牌子更好些呢
個人建議和觀點供你參考: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有個沒有爭議的答案.
消費級DC產品版上,佳能第一,索尼第二,尼康第三.
單反權產品上,佳能第一,尼康第二,索尼第三.
更重要的是:買相機和買電腦一樣的,適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
2. 「萊卡相機」是哪國的品牌
著名的萊卡相機是德國萊茨公司生產的。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而聞名於世。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萊卡相機也是當時世界各國競相仿製生產的名牌相機,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萊卡相機徠卡並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起的相機,松下代工製作的徠卡相機更是將售價翻了幾番。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機身是最小的,但它的份量並不輕,打開後蓋你就可以看到,徠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錘子碰才能毀壞。deguoleica.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光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准電影底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底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 I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准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 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儀。
徠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
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儀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
自1964年起,徠卡生產了一系列單反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徠卡R8(Leica R8)完全由徠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 前的型號為徠卡R9(Leica R9),可以與數碼後背(Digital Mo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徠卡宣布R系膠片單反相機、鏡頭全面停產。
將徠卡的單反鏡頭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儀——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底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儀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
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
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
在1986年,由於徠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徠卡。同一時期,徠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徠卡相機公司從徠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徠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徠卡微系統和徠卡地理系統。
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 The Blackstone Group),將斥資約 1.3億歐元(約 13.91億港元),購入德國萊卡( Leica)相機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 Leica最大股東。
3. 徠卡的品牌介紹
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
著名的徠卡相機是德國徠茨公司生產的。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而聞名於世。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徠卡相機也是當時世界各國競相仿製生產的名牌相機,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間,徠卡相機已經相繼研製出了2型、3型相機。與此同時開始轉換研製G系列的1G、2G、3G相機。其中2G相機僅出了15台,而且這15台相機還沒有在市場上銷售過,也沒有獨立編號。因此徠卡2G相機成了收藏愛好者追捧的精品。1954年M系列開始生產,它是G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為止,徠卡M系列仍在出新產品。徠卡相機的特點是堅固、耐用、性能好,因此它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徠卡相機成了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與民用徠卡相機不同的是軍用徠卡相機一般在編號的後邊再帶一個K字母。徠卡軍用相機一般是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綠色。直到今天徠卡相機仍然是相機收藏中的佼佼者。
市場定位
精密,堅固,品質卓越的極品利器,雖然比較難以駕馭,但是一旦掌握,在她所擅長的領域里,所向披靡,無可比擬。
第一部相機誕生以來,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leica)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4. 照相機鏡頭品牌leica與leitz的區別
一、公司抄不同
1、leica:是襲由一家同名的德國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的品牌,由徠茨(Leitz)和照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
2、leitz:是全球顯微科技與分析科學儀器領域的專業廠商,總部位於德國維茲拉。
二、產品不同
1、leica:生產照相機。
2、leitz:生產顯微鏡。主要提供顯微結構與納米結構分析領域的研究級顯微鏡等專業科學儀器。
三、定位不同
1、leica:徠卡相機是德國徠茨公司生產的。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而聞名於世。
2、leitz:在復合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數碼顯微系統、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系統、電子顯微鏡樣品制備和醫療手術顯微技術等多個顯微光學領域取得了成就。
5. 世界上最好的相機品牌是徠卡嗎
著名的徠卡相機是德國徠茨公司生產的。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而聞名於世。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徠卡相機也是當時世界各國競相仿製生產的名牌相機,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間,徠卡相機已經相繼研製出了2型、3型相機。與此同時開始轉換研製G系列的1G、2G、3G相機。其中2G相機僅出了15台,而且這15台相機還沒有在市場上銷售過,也沒有獨立編號。因此徠卡2G相機成了收藏愛好者追捧的精品。1954年M系列開始生產,它是G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為止,徠卡M系列仍在出新產品。徠卡相機的特點是堅固、耐用、性能好,因此它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徠卡相機成了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與民用徠卡相機不同的是軍用徠卡相機一般在編號的後邊再帶一個K字母。徠卡軍用相機一般是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綠色。直到今天徠卡相機仍然是相機收藏中的佼佼者。
但是徠卡也因其過於名貴使得使用者較少,只是一些特定人群,普通大眾只能看著流流口水罷了。不能絕對的說徠卡就是最好的相機,徠卡相機有其自身使用特點,但操作上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使用。除了徠卡,還有幾種品牌的相機素質與品牌效應與徠卡不相上下的。
單反系列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於尼康F系列的成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產生的產品,帶有內置的外部測光計和中央帶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點區域測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礎上改進了機身造型並採用敏感度更高的測光計,被一些人認為是最堅固的35毫米單反相機。SL2的製造成本比售價還高,這促使徠卡與美能達合作開發下一代電子化的單反相機——R系列。
R3:1976年,徠卡第一款電子化的單反相機,基於美能達XE1/7,在生產少數產品後轉往萊茨在葡萄牙的工廠生產。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於美能達XD11,確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機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序、快門優先、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模式,支持點測光和中央重點測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進行了電路改進,支持TTL閃光。
R6:1988年,採用機械快門,使得僅有內置測光計需要依賴電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脫離了美能達重新設計,並在德國的工廠生產。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le R:2003年DMR數碼後背,1000萬像素。1.4倍率。適用於R8、R9。是R系列數位化的極佳選擇。
數碼單反
S1:1998年1000萬像素。由於ISO太低,曝光往往需要好幾秒,故只能拍靜態物體。鏈接用好幾台電腦硬碟儲存照片。
S2:2008年器尺寸為30×45毫米,3700萬像素,比全幅大56%。
S: 是S2產品的後續機型,不過在命名上與徠卡M一樣不再使用數字表示.在「徠卡 S2」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升畫質,設立數碼中畫幅攝影新標准
·改善畫質,提升噪點性能、自然色彩再現和白平衡精度;
·升級後的自動對焦模塊不僅提升了對焦速度,還有對焦精度;
·內置GPS模塊;
·操控性能優化。
數碼D系列
Digilux
Digilux Zoom…12.7萬像素。
Digilux 4.3……240萬像素。
Digilux 1………400萬像素,富士的姐妹機。
Digilux 2………500萬像素。2004年photonika得獎相機。很好的相機,評價很好,做工極好,(2011)二手價格還是很高,600英鎊。1:2.3片幅,片幅很小,比卡片機大一點點,所以大光圈也拍不出淺景深。日本造。
Digilux 3………750萬像素。M4/3片幅,2006年停產。日本造。
便攜系列
C-Lux系列 卡片式數碼相機,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D-Lux系列 卡片式高端數碼相機,感光元件為16:9畫幅。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V-Lux系列 大變焦系列,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X系列 整個機器完全德國原產製造。鏡頭也是Leica原廠設計製造。
APS-C系統
TL2:徠卡TL2的特殊標志是其緊湊機身的獨特設計,每一個機身都是經過徠卡工廠採用整塊鋁金屬研磨加工製成。 [4] 2,400萬像素大型APS-C畫幅感測器與Maestro II系列高性能圖像處理器結合。 [4] 配備清晰明亮的3.7英寸液晶觸摸屏顯示 [4] 。
CL:具有236萬像素解析度 [5] ,CL擁有高解析度,2400萬像素,APS-C格式感測器,一個Maestro II系列圖像處理器和快速自動對焦功能 [6] 。
但是徠卡也因其過於名貴使得使用者較少,只是一些特定人群,普通大眾只能看著流流口水罷了。但是不能絕對的說徠卡就是最好的相機,徠卡相機有其自身使用特點,但操作上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使用
6. 萊卡相機的知名品牌
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機品牌之一。
自從第一部相機誕生到現 在,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
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徠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徠卡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殮天物。
徠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徠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的講究,如果使用性與徠卡的講究原則相沖突,徠卡一般不會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廠家的選擇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樣而已。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
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
然而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徠卡, 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准會被搶破頭。這就是徠卡的魄力。徠卡的傳奇,徠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轉動徠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徠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
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造的巔峰,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電池的非必要性」,使徠卡M6能持續維持效能,無論在攝氏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徠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徠卡不是一台萬能相機,但在它所擅長的領域,又是最好的。選擇徠卡還是不選擇徠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愛好,哪一個理由都行,無論哪一種理由都會牽扯很多哲學的思考。
7. 萊卡是什麼品牌
萊卡
8. 萊卡的品牌介紹
自第一部相機誕生,世界上就出現了各種品牌的相機。有些相機品牌追求功能新意;而有些相機古板卻不俗,德國萊卡(leica)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萊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萊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萊卡迷。在萊卡身上,蘊藏著大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
背負著文化,對萊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萊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萊卡迷,對經典,做了最好的擁護;而萊卡對其愛好者也做了經典的詮釋。
萊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萊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的講究,如果使用性與萊卡的講究原則相沖突,萊卡一般不會屈就使用者的。
昂貴的價格是萊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萊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萊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萊卡相機的快門聲是公認最輕的,輕得讓有些攝影發燒友不惜斥巨資買來,只是想聽按動快門時美妙的聲音。)
然而萊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萊卡, 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准會被搶破頭。當然,萊卡的昂貴也有自己的理由,萊卡的鏡頭所有的零件都是通過最為精密的計算設計,加上在德國本土精心炮製, 成本自然高得很。就好像時尚界的路易.維登、GUCCI、喬治.阿瑪尼一樣,享受尊貴的品牌優勢,成為影像界最為高貴的相機品牌。
9. LYCRA萊卡是面料還是品牌名
LYCRA萊卡是面料。
萊卡是美國杜邦公司推出的新型纖維,只要是採用了萊卡的服裝都會掛有一個三角形吊牌,這個吊牌也成為高質量的象徵。
萊卡與傳統彈性纖維不同的是它的伸展度可達500%,且能恢復原樣。就是說,這種纖維可以非常輕松地被拉伸,恢復後卻可以緊貼在人體表面,對人體的束縛力很小。
萊卡纖維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絲及棉,以增加面料貼身、彈性和寬松自然的特性,活動時倍感靈活。而且萊卡與大多數的氨綸絲不同,它擁有特殊的化學結構,在濕水後處於濕熱密封的空間里也不會長霉。
(9)萊卡品牌擴展閱讀:
面料優勢:
1、極富彈性且不易變形
萊卡能增強面料的彈性,它可與各種不同的纖維結合使用,無論是天然還是人造纖維,都不會改變面料的外觀和質感。萊卡更能為服裝增添獨特優點:貼身舒適、活動自如和長期保持形狀不變。
⒉ 任何面料都可以使用萊卡
萊卡可用於棉針織物、雙面羊毛織物、真絲府綢、尼綸織物和不同棉布等。
⒊ 萊卡的舒適性
熱愛時尚的人們對都市的繁忙和競爭感到壓抑,他們不願每日相伴的衣裝帶給他們束縛,而在保持穿衣得體的同時,需要與舒適的統一。而萊卡的服裝,正具有舒適合身、活動自如的特點,滿足了當代社會人們對衣著服裝的需要。
⒋ 萊卡對款式的影響
貼身服裝不覺緊束;服裝張合有度,合體而不拘束,具有更好的懸垂性;童裝更是充滿活力,穿著後可蹦跳自如。
⒌ 萊卡的設計特色
無論寬松或窄身的設計,同樣的舒適自然;沒有折皺,也不會太寬松,而且完美合身,充分體現簡單的美感;時刻貼身享受。
10. 萊卡的品牌文化
1913年,萊卡相機的創始人奧斯卡.巴納克首次將使用在電影上的35mm膠片運用到了相機上,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完整意義上135(35mm)相機。這款機型使用24×36mm膠卷、42mm鏡頭、1/40秒固定快門,這也就是萊卡的第一部相機,這種機型當時巴納克一共製造了兩台。後人稱之為「原型Leica」(Ur-Leica)。在萊卡推出首款小巧輕便的35mm相機之前,拍照的相機大多都是木質機箱加上定焦鏡頭,採用玻璃底片,快門和光圈都無法調節,而且相機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因此相機是一件上層人士消遣的高檔娛樂工具,至於攝影技巧更是無從談起。 而萊卡135相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對攝影的定義,並且認可了按照萊卡定義的拍攝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萊卡的專業系列相機功能簡單、品質出眾,特別是至今讓人津津樂道並且贊嘆不已的M系列機型,大多都採用機械構造,全手動操控,可以讓用戶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想法和意圖,並且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利用手中的相機去抓住最美麗的瞬間。每一部萊卡相機都採用了頂級的用料,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不少攝影師一生只用一部萊卡相機,完成其生命中無數精彩作品。比如剛去世不久的大師布列松。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萊卡經久不衰的魅力。每一台萊卡相機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機身編號,這一點也是也不少收藏家心馳神往的地方。其中最為經典的萊卡M3、M6是萊卡迷眼中的雅典娜,也是萊卡相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款重要機型。
1954年萊卡一款劃時代意義的135相機誕生,它就是萊卡M3。自M3後,萊卡相繼推出的M2、M4、M4-2、M4-P、M6以及M6 TTL幾乎都是依循1954年時的基本設計理念演變改進而來。而且M3的出現也奠定了萊卡在連動測距相機中不可動搖的地位。M3超脫了原本萊卡螺口相機設計,變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機械和光學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進。作為第一款抽力式相機,M3大大提高了更換鏡頭的速度,使得攝影師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攝速度,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鏡頭螺口的損壞率。同時M3還首次採用可自動出現相應框線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個旋轉按鈕控制所有快門速度包括B門的設計理念被後來的不少機械相機製造商認可並且沿用至今,成為萊卡機械相機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