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理許可 » 譚姓氏的專有圖騰

譚姓氏的專有圖騰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39:50

Ⅰ 譚這個姓氏的來原有人知道嗎是什麼時候有的/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
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章丘),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了莒國(今山東莒縣)。
史書中關於譚氏的記載最早見於史籍《左傳·魯庄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典籍《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王孫,當年的譚國在今山東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公元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取霸位。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這在史籍《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稱譚氏「系出姒氏」。明朝的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籍《史記》中也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葯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氏的來由之一。
2、源於改姓,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者。而譚氏也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的,今嶺南多此姓。
3、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史籍《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的記載,高辛氏糠是黃帝的曾孫,十五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後來生了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有些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十二個姓氏,分別是:盤、目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至於盤瓠是人還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深究,但關於他的傳說至少證明了在中國南方確實有譚氏的另兩個源頭。後人曾對盤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證,發現南山為當時辰州盧溪縣西的武山,也就是現在湖南瀘溪縣境內,屬湘西地區。
景頗族中的勒羊氏,後改為漢字單姓為譚氏。
壯、瑤、哈尼、滿、鄂倫春等族均有改漢字單姓為譚氏者。
得姓始祖:大禹。
帝堯時期,中原洪水泛濫,堯任命鯀治理水患,但沒有成功。帝舜即位後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而獲得成功,舜老了以後,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把禹的後代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後就淪落為齊國的附庸地。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於諸侯,乾脆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到了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遂以國為姓,並尊大禹為其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譚可亦:公諱下原從亦並大今敬避,廟諱從亦字彥明仕,唐宣議郞以曾孫貴累贈榮祿大夫,系幽州大將軍譚忠公之裔也其先世由河南徙居金陵太平府當塗縣貴游鄉及大唐武德元年茂寅由金陵徙居江西吉州太和縣高行鄉六十七都地名早禾市鳥龍山石壁渡下公於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攜男守祿挈家屬由江西徙茶陵十五都地名鄧塘復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遷饒溪地名蕉坑改名太平園居焉,卒葬二十七都地名竹子田而考其所生 在於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歲。元配:李氏,贈賢淑夫人,葬茶陵十五都,地名鄧塘。生子:守祿。是為中湘譚氏始祖。
譚全忠:字成初,號傅溪,二十五都礱上丁向。事入列傅中。元配:李氏,歿葬十八都石下土橋頭。生子一:思務。是為湖南湘潭譚氏成初公派始祖。
譚 元、譚忠仁:明初始遷善化六都落業雲蓋,元至元二年丙子三月十八日寅時生,明永樂五年丁亥卒,葬雲蓋柏梓塘龜形山卯山酉向有志碑石墓圖。配周氏,元至元六年庚辰生,明建文年卒葬合夫冢坐山右共向志碑石墓圖。子二:忠仁,忠義。忠仁,明洪武二年已酉王月初五日未時生,任雲南平壩衛落業是省。配:氏,明隨夫任雲南。元公次子,譚忠義,明洪武五年壬子四月十八日未時生,成化六年庚寅七月二十九日午時卒,壽九十九,葬合妻冢左同向有志碑圖。配虞氏,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七月初九日未時生,正統年卒,葬雲蓋柏梓塘湖灣園內甲庚向有志碑圖。子二:寶一:寶二。是為湖南茶陵譚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三、遷徙分布:
1、秦漢時期:
譚氏發祥地在今山東省境。漢朝前後,譚氏發源於北方,也繁衍於北方,主要以山東、河南分布最為廣泛,故譚氏望族也系出此兩省境內。
公元前684年,齊國吞並譚國。譚國國君由山東北部逃到東南部的莒。留在故國未走的譚國人,便以國為氏,繼續在山東北部生活,繁衍後代。期間有一部分譚氏人沿著東海岸到達了吳越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國。楚漢之爭,項羽敗於垓下,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漢朝有個叫譚閑的人任河南尹。漢朝時,譚氏「望出弘農」的局面已經基本奠定。整個西漢、東漢時期,北方譚氏的分布及播遷特徵是:源於北方,衍於北方,以山東、河南地區分布最為廣泛。西漢時期,漢哀帝時尚書令姓譚,漢元帝時有譚氏人任太僕,漢平帝時有譚氏人任朔方太守,這些是譚氏人在西漢朝廷為官的情況。其間,西漢還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譚,由此可見,譚氏早在西漢已經成為顯姓了。
2、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戰亂頻仍,舉族遷徙以避戰亂遂成順世之舉。譚氏也同其他士族一樣大舉南遷,這使得譚氏由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轉變為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
魏晉南北朝之時,譚氏大舉南遷。這次南遷導致譚氏由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變成了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後歷代譚氏多以南方分布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為稱盛。
3、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譚氏在南邊的吳國已成顯姓,有的還擔任了吳國的軍事將領。據史籍《三國志·魏書》記載,曹魏明帝年間,王基擔任尚書,後來到荊州(今湖北襄陽)任刺史,又做了揚烈將軍,帶兵攻擊孫吳國。當時孫吳國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將是安北將軍,名譚正。
4、南齊時期:
零陵郡的譚弘寶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了。當時的零陵郡地處湘南,包括今天從湖南湘鄉到零陵一帶直至廣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區,而譚氏則主要居住在湘鄉零陵一帶。
到了梁武帝時期,譚氏在廣東始興(今廣東始興)已成顯姓。據《廣東通志》記載,始興人譚儋幼年讀了許多書,還練就了一身武藝。梁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勾結戍守長江的蕭正德,渡江進攻建康。侯景兵馬所到之處,屠城洗劫,殘暴無比。他的野蠻行徑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譚儋也招集始興有勇有智的人士,保衛始興。始興民眾很佩服譚儋的為人,便想推舉他做守城的主將。當時另一位姓譚的人譚世遠與刺史蕭勃交好。譚儋發現譚世遠處世無常,推測他可能會背叛蕭勃,便不做守將而回了家。後來,蕭勃真的被譚世遠所殺。由此,譚氏族人十分佩服譚儋善於識人的本領。陳代初年,桂陽郡外兵留異反叛,譚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嶺戰敗留異。適逢陳寶應在福建一帶反叛,留異便逃到陳寶應處,請求庇護。譚憺帶領水兵前去討伐,在晉安俘虜了陳寶應,又捉拿了留異並將之解送到京城。譚儋因此被提拔為本郡的太守。
5、隋、唐時期:
隋、唐兩朝以前,由譚氏族人的播遷情況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遷徙的簡要歷程。
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局面到北周王朝結束,中國自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以後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戰局面被楊堅在公元589年統一。楊堅出身於漢族貴族官僚家庭,其父楊忠曾跟從宇文泰關西起兵,賜姓普六茹氏,封隋國公。由於楊堅受到過鮮卑貴族的排擠和迫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頗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歡迎。隨著社會財富的積聚,隋王朝對人民也開始刻薄起來,隋煬帝楊廣即位(公元604年)後,更是窮奢極欲、好大喜功。從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起,飢寒交迫的人民群眾開始反抗,起義的地區逐漸擴大到今山東、河北、寧夏、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自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鎮)起兵叛隋。隨即攻破長安,擁西京留守代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改隋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第二年農歷3月楊廣死,農歷5月李淵逼迫楊侑讓位,自立為帝,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至此,隋朝滅亡。
譚氏在隋唐時期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時期(公元712~742年),山東一部分譚氏人因戰禍頻繁,無法立足,便開始南遷。他們起初遷往河南,後來輾轉來到江西等地,最後落腳於湖南。
至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與混亂,造成了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對燕雲十六州的侵佔,破壞了北方的國防屏障,嚴重地威脅著漢民族政權的生存。公元十世紀中葉,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現了建立以漢族政權為主的封建統一政權的趨勢。河北大名譚延美家族便是在這種混亂而至統一的過程中興盛起來的。
6、宋元時期:
譚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廣東、江西、湖南三省。
7、明清時期:
譚氏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廣東、江西、四川、山東、雲南等地。
清朝時期,譚氏播遷出現新特點,這一時期,譚氏在國內的播遷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譚氏分布,於是,譚氏把新的發展點著眼於國門之外。據載,此時有閩、粵譚氏遷至東南亞,僑於新加坡等國。
今日譚氏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等省為多,這四個省的譚氏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譚氏人口的66%。
譚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約五百四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34%。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 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2、堂號:
濟南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
六升堂:資料有待補充。
雙桂堂:資料有待補充。
壹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源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思親堂:資料有待補充。
善斷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福蔭堂:資料有待補充。
篤親堂:資料有待補充。
煥榮堂:資料有待補充。
念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元堂:資料有待補充。
端潔堂:資料有待補充。
端平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慎遠義庄:資料有待補充。

Ⅱ 譚姓家族有多少人 它這個姓是怎麼來的

譚氏圖騰譚姓來源來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Ⅲ 譚姓的又來和歷史

譚氏圖騰譚姓來源 來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編輯本段]譚姓分布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 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布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編輯本段]譚姓家譜
江蘇: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 浙江: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譚氏宗譜四卷 江西: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寧鄉譚氏族譜十卷、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卷數不清) 地區不明:望仙譚氏宗譜(卷數不清)、譚氏族譜不分卷、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天河譚萬庄長房系譜不分卷

Ⅳ 「譚」的古代姓氏是什麼

【譚姓來源】
1、出自姒姓。即我國譚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東省莒縣)國,而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只好以國為氏,稱譚氏。
史書中關於譚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魯庄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侯王,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霸。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這在《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稱譚姓「系出姒氏」。明代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記》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葯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姓的來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pan hu)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姓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的記載,高辛氏糠是黃帝的曾孫,15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後來生了12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
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12個姓,分別是:盤、目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盤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深究,但關於他的傳說至少說明了在南方確實有譚姓的另二源頭。後人對盤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證,發現南山為當時(考證時期)的辰州盧溪縣西的武山,也就是現在湖南瀘溪縣境內,屬湘西地區。
3、談氏有避諱改姓譚者。而譚氏也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的,今嶺南多此姓。
【譚姓遷徙史】
秦漢時期
譚姓發祥地應當在今山東省境。漢代前後,譚姓發源於北方,也繁衍於北方,主要以山東、河南分布最為廣泛,故譚姓望族也系出此兩省境內。
公元前684年,齊國吞並譚國。譚國國君由山東北部逃到東南部的莒。留在故國未走的譚國人,便以國為氏,繼續在山東北部生活,繁衍後代。期間有一部分譚姓人沿著東海岸到達了吳越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國。楚漢之爭,項羽敗於垓下,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據《萬姓統譜》記載,漢代有個叫譚閑的人任河南尹。漢朝時,譚姓「望出弘農」的局面已經基本奠定。整個西漢、東漢時期,北方譚姓的分布及播遷特徵是:源於北方,衍於北方,以山東、河南地區分布最為廣泛。西漢時期,漢哀帝時尚書令姓譚,漢元帝時有譚姓人任太僕,漢平帝時有譚姓人任朔方太守,這些是譚姓人在西漢朝廷為官的情況。其間,西漢還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譚,由此可見,譚姓早在西漢已經成為顯姓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戰亂頻仍,舉族遷徙以避戰亂遂成順世之舉。譚姓也同其他士族一樣大舉南遷,這使得譚姓由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轉變為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
魏晉南北朝之時,譚姓大舉南遷。這次南遷導致譚姓由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變成了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後歷代譚姓多以南方分布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為稱盛。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譚姓在南邊的吳國已成顯姓,有的還擔任了吳國的軍事將領。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魏明帝年間,王基擔任尚書,後來到荊州(今湖北襄陽)任刺史,又做了揚烈將軍,帶兵攻擊吳國。當時吳國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將是安北將軍,名譚正。
南齊時期,零陵郡的譚弘寶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了。當時的零陵郡地處湘南,包括今天從湖南湘鄉到零陵一帶直至廣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區,而譚姓則主要居住在湘鄉零陵一帶。
到了梁武帝時期,譚姓在廣東始興(今廣東始興)已成顯姓。據《廣東通志》記載,始興人譚儋幼年讀了許多書,還練就了一身武藝。太清二年(584年),侯景勾結戍守長江的蕭正德,渡江進攻建康。侯景兵馬所到之處,屠城洗劫,殘暴無比。他的野蠻行徑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譚儋也招集始興有勇有智的人士,保衛始興。始興民眾很佩服譚儋的為人,便想推舉他做守城的主將。當時另一位姓譚的人譚世遠與刺史蕭勃交好。譚儋發現譚世遠處世無常,推測他可能會背叛蕭勃,便不做守將而回了家。後來,蕭勃真的被譚世遠所殺。由此,譚姓族人十分佩服譚儋善於識人的本領。陳代初年,桂陽郡外兵留異反叛,譚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嶺戰敗留異。適逢陳寶應在福建一帶反叛,留異便逃到陳寶應處,請求庇護。譚憺帶領水兵前去討伐,在晉安俘虜了陳寶應,又捉拿了留異並將之解送到京城。譚儋因此被提拔為本郡的太守。
隋唐時期
隋唐以前,見於史書和方誌記載的譚姓族人的活動情況基本如上所述。由譚姓族人的播遷情況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遷徙的簡要歷程。
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局面到北周王朝結束,自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以後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戰局面被楊堅於公元589年統一,楊堅出身漢族貴族官僚家庭,其父楊忠從宇文泰關西起兵,賜姓普六茹氏,封隋國公。楊堅受到過鮮卑貴族的排擠和危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頗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歡迎。隨著社會財富的積聚,隋王朝對人民也開始刻薄起來,隋煬帝楊廣即位(604年)後,更是窮奢極欲,好大喜功。從大業八年(612年)起,飢寒交迫的人民群眾開始反抗,起義的地區逐漸擴大到山東、河北、寧夏、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起兵叛隋。隨即攻破長安,擁西京留守代王楊侑為帝,是為恭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第二年三月楊廣死,五月李淵逼迫楊侑讓位,自立為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隋亡。
譚姓在隋唐時期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時期(712—742年),山東一部分譚姓人因戰禍頻繁,無法立足,便開始南遷。他們起初遷往河南,後來輾轉來到江西等地,最後落腳於湖南。
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與混亂造成了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對燕雲十六州的侵佔,破壞了北方的國防屏障,嚴重地威脅著漢民族政權的生存。公元10世紀中葉,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現了建立以漢族政權為主的封建統一政權的趨勢。河北大名譚延美家族便是在這種混亂而至統一的過程中興盛起來的。
宋元時期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湖南三省。
明清時期
譚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廣東、江西、四川、山東、雲南等地。
【譚姓得姓始祖】
大禹。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任命鯀治理水患,但沒有成功。帝舜即位後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而獲得成功,舜老了以後,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把禹的後代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後就淪落為齊國的附庸地。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於諸侯,乾脆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到了莒國(今山東省莒縣),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遂以國為姓,並尊大禹為其得姓始祖。

Ⅳ 譚的姓氏來源

譚姓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採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

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5)譚姓氏的專有圖騰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譚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計算周邊地區),約佔全國譚姓人口的5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這兩省譚姓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75%。

明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譚姓人口增長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499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從明朝到2019年這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499萬,增長了19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到2019年這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Ⅵ 譚姓圖騰的圖形很特別,請問各位高人,譚姓圖騰是怎麼組成的,每個部位的的意思,謝謝!

譚,即覃。甲骨文中覃字與酉字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個很大的蓋子,下部是一個盛酒的壇子,覃的本義為有蓋子的酒壇。
覃由「酉」「早」兩部分組成。「早」以尖底罐(瓶)陶器為酉,在酉地進行大山扶木紀歷。也就是上邊的「西」字。「西」也作「博」、「叀」、「甫」。把歷法公布出來就是替天代言,即為譚。盤瓠裔種之一譚姓。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