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代理成本
1. 代理成本和杠桿的價值和債務積壓的估算是什麼專業所學的內容
屬於經濟學專業方面的內容。
希望幫助到你。
2. 債務和權益代理成本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是什麼
參考答案: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3. 代理成本的沖突
代理成本理論是由詹森(Jensen)和麥克林(Meckling)提出的。他們區分了兩種公司利益沖突:股東與經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
股東與經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企業中,由於經理層不能擁有公司100%的剩餘利益,因而由於其努力工作所帶來的收益必須在經理層與其他所有者之間進行分享。因此,現實中經理層就有強烈的消極工作的動機。甚至把公司資源轉變為個人收益,如建設豪華辦公室、提高自己的待遇福利等對公司發展沒有意義的事情,從而產生了股東和經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
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
由於股東的責任有限,而剩餘收益則由股東分享,因此當某項投資具有產生遠高於債務面值的收益時,即便成功的概率很低,股東也可能會選擇這一高風險投資項目。因為這一風險投資項目一旦成功,超額收益全部歸所有者所有;而項目一旦失敗,有限責任決定了損失將主要由債權人來承擔。
公司最優資本結構的選擇
股東與經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所導致的代理成本又被稱為「外部股東代理成本」,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與債權相伴隨的破產成本又被稱為「債券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理論認為,伴隨著股權一債務比率的變動,公司選取的目標資本結構應比較負債帶來的收益增加與兩種代理成本的抵消作用,從而使公司價值最大化。
委託人的監督成本和代理人的擔保成本是制定、實施和治理契約的實際成本,剩餘損失是在契約最優但又不完全被遵守、執行時的機會成本。
4. 為什麼債務成本一般比權益資本成本低
權益資金就是股東的投資,債務資金就是借款。
股東投資設立公司當然是希望專利潤最大屬化,能夠分配到的股利越多越好。否則就不會投資,而借款的話一般都是固定的利息,債權人只是希望能夠支付利息就可以了。
一個公司如果利潤小於需要支付的利息的話就沒有辦法生存了,股東就不會投資,所以股東要求的回報率一定高於債權人要求的回報率,所以為什麼債務資金成本比權益資金成本低。
(4)債務代理成本擴展閱讀:
債務成本的形成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於企業債務過重,經營效益又不好,當處於財務拮據狀態時,將產生財務拮據成本;另一方面是為使企業為股東謀利,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需要花費代理費用。代理費用使企業經營靈活性減少,效率降低以及監督費用增加而構成代理成本。
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增大,都會抵消因負債稅收屏蔽作用而增加的企業價值。因此,在籌資的稅收籌劃過程中,稅收成本的降低與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
不能盲目追求長期負債的高比例,而應在降低稅收成本與減少財務風險之間尋求企業的最優負債量,從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稅收成本。
5. 破產成本,代理成本對最優資本結構的影響
權衡理論通過放寬MM理論完全信息以外的的各種假定,考慮在稅收、財務困回境成本、代理成本分別答或共同存在的條件下,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市場價值。它包括:
1.負債的好處:①公司所得稅的抵減作用。由於債務利息和股利的支出順序不同,世界各國稅法基本上都准予利息支出作為成本稅前列支,而股息則必須在稅後支付。②權益代理成本的減少。負債有利於企業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在職消費,更為關鍵的是,它有利於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從而減少低效或非盈利項目的投資。
2.負債的受限:①財務困境成本,包括破產威脅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權益的代理成本;②個人稅對公司稅的抵消作用。因此,現實中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是使債務資本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時的比例。
6. 什麼是債權代理成本
所謂代理成本主要是指股東與經理人之間訂立、管理、實施那些或明或暗的合同的全部費用.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股東無法知道經理人是在為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還是已經滿足平穩的投資收益率以及緩慢增長的財務指標公司中存在三種代理成本 (1)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代理成本;
(2)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代理成本;
(3)公司和非投資者的利害關系人之間的代理成本。
但是由於公司股權結構的特殊性,還會產生第四種代理成本,即為公司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Agency Costs)
按照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96)的定義,代理成本可化分為三部分:①委託人的監督成本,即委託人激勵和監控代理人,以圖使後者為前者利益盡力的成本;②代理人的擔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證不採取損害委託人行為的成本,以及如果採用了那種行為,將給予賠償的成本;③剩餘損失,它是委託人因代理人代行決策而產生的一種價值損失,等於代理人決策和委託人在假定具有與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況下自行效用最大化決策之間的差異①。顯然,①和②是制定、實施和治理契約的實際成本,③是在契約最優但又不完全被遵守、執行時的機會成本。 代理成本的產生原因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經營一個企業對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經營者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也越來越多。初始的投資者將以更多的精力用來吸引新的投資者加盟本企業,將以更多的時間用在有關企業發展、壯大的戰略思考上。此時,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所有者,將會選擇聘請外部經理管理企業,而將自己從繁瑣的日常經營中脫身出來。這種社會分工從總體上來說有利於效率的提高,並在一種良好的機制配合下,實現所有者和經營者雙贏的結果。但這種分工即兩權分離必然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就是代理成本的出現。
代理成本的產生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後,所有者即股東希望經理層按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盡力經營管理企業。但由於經理層本身不是股東,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比如通過在職消費獲取除工資報酬外的額外收益,從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損。
代理成本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者和經理層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經理層在第一線從事經營活動,掌握著企業貨幣資金的流入流出,在一定的授權范圍內負責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控制著企業各項費用的支出。經理層處於相對的信息優勢,而所有者則處於信息劣勢。經理層利用信息優勢完全有可能為自己謀取額外利益。代理成本之所以出現還有一個內在原因是經理層並不持有企業股份,這會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經理層辛勤工作並取得了相當卓著的業績,但由此產生的企業利潤完全歸企業股東所有,而經理層只能得到約定的報酬。這種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導致經理層放棄積極經營企業的努力。二是經理層「在職消費」帶來的效用完全由經理層享有,但支付「在職消費」所需的高額成本則完全由企業股東承擔。這種得到和付出的不平衡極易導致經理層侵蝕企業利益,為自己謀取福利而不承擔任何成本。代理成本的分類 從所有者結構(資本結構)角度來看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權益的代理成本。假設:
X=企業經營者獲取非貨幣收益的所有因素和行為的矢量集;
C(x)=提供X所引起的成本;
P(x):由X給企業所帶來的總利益價值;
B(x)=P(x)一C(x)是不考慮X對經營者的均衡工資影響下能給企業帶來的凈利價值。
最優要素和行為矢量由下式給出:
dB(X*)/dX*=dP(X*)/dX-dC(X*)/dX*=0
若經營者按自己偏好的活動選擇X> X*,則可用F≡B(X*)-B(X)來表示(X-X*)給企業帶來的成本。用V表示F=0、X=X*時企業產生的最優現金流量的市場價值,它的位置取決於假設決定的企業規模和經營者貨幣收入合同。VF表示不同投資水平和不同工資水平上的預算錢,它限制可以從企業支取的非貨幣利益,VF的斜率為-1,表示經營者從企業每支取一元錢現值的非貨幣利益,企業市場價值和現值就相應減少一元錢。由此,所有者兼經營者的效用既取決於V,又取決於F,V對F的邊際替代率遞減,效用最大化的所有者兼經營者在比如F*V*處達到均衡:犧牲V—V*財富以獲取非貨幣收益F*。
如果原所有者出售(1 -a)部分股權(o<a<1給外部人,本人只保留a部分股權,那麼,他就只承受F的aF部分成本。此時,外部人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為(1-a) V*。然而,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有機會自由地選擇非貨幣利益的消費水平,鑒於在非貨幣利益消費中,他只是損失作為部分所有者份額在內的財富,所以,所有者兼經營者勢必會通過增加非貨幣利益消費使其個人效用達到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詹森和梅克林證明,股票市場的交易者會理性地預計到所有者兼經營者這種非貨幣消費傾向,股市也會作出對這種理性估計的無偏差反應。因此,為了避免自身權益的損失,對於購買(1-a)股權,股東不會支付(1-a)的V*價格,只是以(1-a)的比例支付低於V*的企業預期價值V,這意味著企業的整個價值下降(V*-V),這個下降值是由原企業所有者承擔,即由所有者兼經營者承擔。這個由於代理關系造成的企業價值的下降值,就是權益代理成本,它是一種剩餘損失。
二是債務的代理成本。與債務有關的代理成本,主要是因債務對企業投資決策影響所引起的財富損失的機會成本。假設企業可以在兩個等成本的相互排他的投資機會中進行選擇,每個投資機會的收益均為X,為簡化起見,假定這兩種投資機會的收益都呈正態分布,預期總收益分別為E(X1)和E(X2),兩者的方差關系是σ12<σ22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按先定投資機會,再定是以股權還是以債權的方式投資這樣的順序進行決策,那麼,這兩種投資機會對他來說是無差異的。但是,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能夠有機會先借債後選擇投資機會,最後再決定出售他手中的部分或全部股權,這時兩個投資機會就不再是無差異的了。因為,所有者兼經營者可以通過低風險(σ1)項目作承諾來發行債券,而進行高風險(σ2)項目的投資,從而實現財富從債權人向所有者兼經營者手中轉移的。
令Bi、Si分別為選擇投資機會I後企業現有債務的市場價值和權益的市場價值,i=1,2。因為σ12<σ22,E(X2)<E(X1),V是企業的總價值,顯然有,V2<V1,進而可設:
△V=V1-V2=(S1-S2) (B1-B2)
兩個投資機會所造成權益價值的差別為:
S1-S2=(B1-B2)-(V1-V2)
等式右邊,(B1-B2)表示從債權人那裡轉移出來的財富部分;(V1-V2)即為代理成本,是一種剩餘損失,它是因為企業通過借債進行投資所引起的企業財富損失。
此外,債權人的監控成本和所有者兼經營者的擔保成本也是與債務有關的代理成本。為防止上述所有者兼經營者過度負債而導致的「剩餘損失」,債權人將對契約的制定和實施進行監控,由此產生監控成本。另一方面,所有者兼經營者為使其投資決策獲得債權人通過,他須採取各種方式為自己的行為擔保,因此產生擔保成本。
7. 負債融資對股權代理成本有什麼影響(簡答題)
關於最優資本結構決定的理論主要有三種觀點: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控制權理論。權衡理論認為,負債可以為企業帶來稅額庇護利益,但各種負債成本隨負債比率增大而上升,當負債比率達到某一程度時,息稅前盈餘(EBIT)會下降,同時企業負擔代理成本與財務拮據成本的概率會增加,從而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因此,企業融資應當是在負債價值最大和債務上升帶來的財務拮據成本與代理成本之間選擇最佳點;代理成本理論則認為,在確定企業最佳資本結構時,企業必須在綜合考慮兩種代理成本的基礎上做出權衡取捨,在給定內部資金水平下,能夠使總代理成本最小的權益和負債比例,就是最佳的資本結構。JensenandMeckling(1976)認為最優資本結構選擇在使得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代理成本達到最小的點上。即當債權融資所導致的股權代理成本降低恰好與債權代理成本相等時,企業達到最優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則認為,最優資本結構存在干控制權收益與控制權損失恰好相等的那一時點。如HarrisandRaviv(1991)認為在職經理通過權衡其持股收益與控股損失確定其最優資本結構;Israel(1991)認為企業最優資本結構是權衡接管中因負債增加而導致的目標企業收益增加效應與接管可能性減少效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