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六要素
『壹』 品牌十大要素是什麼謝謝
品牌的每一元素具有影響消費者感知的潛能,因此需要評價其影響。以消費者概念進行的評價體現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態度及對品牌的忠誠度。消費者要素包括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行為、認知、認同和購買意願等。纂於消費者概念的這種評價模式,主張品牌價值主要體現於品牌與消費者關系的程度,把消費者看作是品牌形成和品牌評價的焦點.1996年,美國著名的品牌專家David Aaker教授提出了從消費者概念出發的衡量品牌價值的5個方面:忠誠度、認知質量或領導性、品牌關聯或差異化、品牌認知與市場行為,並提出了這5個方面的10項具體評價指標。
·品牌忠誠度評價:①價格優惠程度;②滿意度或忠誠度。
·感知品質或品牌對產品潮流的領導性:③感知的品質;④品牌對產品潮流的領導性或普及度。
·品牌關聯或差異化評價:⑤感知的價值,⑥品牌個性;⑦企業組織關聯。
·認知度評價:⑧品牌認知.
·市場行為評價:⑨市場份額;⑩市場價格和分銷區域。
根據這10個品牌指標進行的評價,稱為品牌十要素評價模型。該模型為品牌評價提供了一個以消費者為主的全面、詳細的思路,同時也考慮市場業績這一要素。
V5快分銷是整合威博集團內部優勢資源,借力第三方合作平台,打造基於系統+服務的新產品線,為企業搭建網路分銷體系,提供專業的渠道招商服務,部署專業分銷系統,助力企業快速進入網路分銷業務。v5快分銷系統出了具有傳統的分銷系統之外,還為提供個性建店+100家商戶+8大爆款等多項服務功能。
『貳』 鑒權識別中銀行卡六要素驗證是什麼求助
鑒權(authentication)是指驗證用戶是否擁有訪問系統的權利。...為了克服這種鑒權方式的缺點,需要一專個更加可屬靠的鑒權方式。目前的主流鑒權方式是利用認證授權來驗證數字簽名的正確與否。邏輯上,授權發生在鑒權之後,而實際上,這兩者常常是一個過程。鑒權失敗的原因有多種:...鑒權失敗要到當初辦理銀行卡的銀行去辦理重轉置。
『叄』 作為一個管理者,如何處理好分權與授權 用管理學的知識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管理者的分權與授權
完善的分權體系是企業的一種追求,而內部授權也是企業的現實需要。內部授權一般發生在分權體系本身不盡合理,職務權利擁有者因某些情況而不能有效行使職權,完成一些臨時性工作,處理突發事件等。雖然企業內部授權在一定情況和條件下有存在的必要,但與穩定的分權體系相比其弊端是很明顯的。
什麼是分權?什麼又是分權管理?所謂分權,就是現代企業組織為發揮低層組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把生產管理決策權分給下屬組織,最高領導層只集中少數關系全局利益和重大問題的決策權。分權管理通常適用於規模較大、產品品種多、市場變化快、地區分布較分散的產業。
如果高層次對較低層次的決策沒有任何控制,則分權程度極高。組織中較低管理層次制定決策的頻度或數目越大,則分權程度越高。組織中較低層次決策的范圍越廣,涉及的職能越多,則分權程度越高。分權管理企業將一定的日常管理決策權下放給下屬單位。在分權管理條件下,企業把生產經營決策權在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之間進行適當的劃分,並將決策權隨同相應的經濟責任下放給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使其能對日常的經營活動及時作出有效的決策,以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職責確定了,規劃了,那下面就要授權了。但是在授權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彼此之間的關系:權力的分散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組織設計中的權力分配與主管人員在工作中的授權。制度分權與授權的結果雖然相同,都是使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行使較多的決策權,即權力的分散化,然而實際上,這兩者是有重要區別的。制度分權,是在組織設計時,考慮到組織規模和組織活動的特徵,在工作分析、崗位形成和部門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各管理崗位工作任務的要求,規定必要的職責和許可權。而授權則是擔任一定管理職務的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為充分利用專門人才的知識和技能,或出現新增業務的情況下,將部分解決問題、處理新增業務的權力委任給某個或某些下屬。
「授權」比「命令」更重要也更有效。但是,領導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許可權范圍,給予員工足夠的信息和支持,也定義好它的責任范圍,讓被授權的員工能夠在擁有許可權的同時,可以獨立負責和彼此負責,這樣才不會出現管理上的混亂。也就是說,被授權的員工既有義務主動地、有創造性地處理好自己的工作,並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也有義務在看到其他團隊或個人存在問題時主動指出,幫助對方改進工作。
有效的授權,對於企業有有以下兩點好處:1、通過有效授權,授權者將龐大的企業/組織目標輕松地分解到不同人身上,同時將責任過渡給更多的人共同承擔,讓團隊每一個職員更加有目標、更加負責任、更加投入、更有創造性地工作,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巨大力量和「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協作精神。2、通過有效授權,企業減少了控制,擺脫了依從,領導者從權力的煩惱中走出來,被授權者增加了自主性,感受到了責任感,提高了工作的能動性,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獲得了更快的個人成長。有效授權為企業帶來了較高的激勵水平、高效率的團隊和優異的業績。總之,
『肆』 什麼是授權支付
授權支付是指預算單位按照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確定資金用途,根據專財政部門授權,屬自行開具支付令送代理銀行,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中的單位零餘額賬戶或特設專戶,將財政性資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單位賬戶。 財政授權支付的支出范圍是指除財政直接支付支出以外的全部支出。
『伍』 說明計劃工作的六要素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對於工作任務如何進行分工、分組和協調合作。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表明組織各部分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散狀態、聯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模式,是整個管理系統的「框架」。 [編輯本段]組織結構設計的六要素管理者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必須正確考慮6個關鍵因素:工作專業化、部門化、命令鏈、控制跨度、集權與分權、正規化。
1、工作專業化
20世紀初,亨利·福特(Henry Ford)通過建立汽車生產線而富甲天下,享譽全球。他的做法是,給公司每一位員工分配特定的、重復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員工只負責裝配汽車的右前輪,有的則只負責安裝右前門。通過把工作分化成較小的、標准化的任務,使工人能夠反覆地進行同一種操作,福特利用技能相對有限的員工,每10秒鍾就能生產出一輛汽車。
福特的經驗表明,讓員工從事專門化的工作,他們的生產效率會提高。今天,我們用工作專門化(work specialization)這個術語或勞動分工這類詞彙來描述組織中把工作任務劃分成若干步驟來完成的細化程度。
工作專門化的實質是:一個人不是完成一項工作的全部,解成若干步驟,每一步驟由一個人獨立去做。就其實質來講,工作活動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動。
20世紀40年代後期,工業化國家大多數生產領域的工作都是通過工作專門化來完成的。管理人員認為,這是一種最有效地利用員工技能的方式。在大多數組織中,有些工作需要技能很高的員工來完成,有些則不經過訓練就可以做好。如果所有的員工都參與組織製造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那麼,就要求所有的人不僅具備完成最復雜的任務所需要的技能,而且具備完成最簡單的任務所需要的技能。結果,除了從事需要較高的技能或較復雜的任務以外,員工有部分時間花費在完成低技能的工作上。由於高技能員工的報酬比低技能的員工高,而工資一般是反映一個人最高的技能水平的,因此,付給高技能員工高薪,卻讓他們做簡單的工作,這無疑是對組織資源的浪費。
通過實行工作專門化,管理層還尋求提高組織在其他方面的運行效率。通過重覆性的工作,員工的技能會有所提高,在改變工作任務或在工作過程中安裝、拆卸工具及設備所用的時間會減少。同樣重要的是,從組織角度來看,實行工作專門化,有利於提高組織的培訓效率。挑選並訓練從事具體的、重覆性工作的員工比較容易,成本也較低。對於高度精細和復雜的操作工作尤其是這樣。例如,如果讓一個員工去生產一整架飛機,波音公司一年能造出一架大型波音客機嗎最後,通過鼓勵專門領域中進行發明創造,改進機器,工作專門化有助於提高效率和生產率。
20世紀50年代以前,管理人員把工作專門化看作是提高生產率的不竭之源,或許他們是正確的,因為那時工作專門化的應用尚不夠廣泛,只要引入它,幾乎總是能提高生產率。但到了6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好事做過了頭就成了壞事。在某些工作領域,達到了這樣一個頂點:由於工作專門化,人的非經濟性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厭煩情緒、疲勞感、壓力感、低生產率、低質量、缺勤率上升、流動率上升等)超過了其經濟性影響的優勢.
現在,大多數管理人員並不認為工作專門化已經過時,也不認為它還是提高生產率的不竭之源。他們認識到了在某些類型的工作中工作專門化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使用過頭可能帶來的問題。例如,在麥當勞快餐店,管理人員們運用工作專門化來提高生產和售賣漢堡包、炸雞的效率。大多數衛生保健組織中的醫學專家也使用工作專門化。但是,像奧帝康公司和土星公司則通過豐富員工的工作內容,降低工作專門化程度而獲得了成功。
2、部門化
一旦通過工作專門化完成任務細分之後,就需要按照類別對它們進行分組以便使共同的工作可以進行協調。工作分類的基礎是部門化(departmenta—lization)。
對工作活動進行分類主要是根據活動的職能。製造業的經理通過把工程、會計、製造、人事、采購等方面的專家劃分成共同的部門來組織其工廠。當然,根據職能進行部門的劃分適用於所有的組織。只有職能的變化可以反映組織的目標和活動。一個醫院的主要職能部門可能有研究部、護理部、財會部等;而一個職業足球隊則可能設球員人事部、售票部門、旅行及後勤部門等。這種職能分組法的主要優點在於,把同類專家集中在一起,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職能性部門化通過把專業技術、研究方向接近的人分配到同一個部門中,來實現規模經濟。
工作任務也可以根據組織生產的產品類型進行部門化,例如,在太陽石油產品公司(Sun Petroleum Procts)中,其三大主要領域(原油、潤滑油和蠟製品、化工產品)各置於一位副總裁統轄之下,這位副總裁是本領域的專家,對與他的生產線有關的一切問題負責,每一位副總裁都有自己的生產和營銷部門。這種分組方法的主要優點在於:提高產品績效的穩定性,因為公司中與某一特定產品有關的所有活動都由同一主管指揮。如果一個組織的活動是與服務而不是產品有關,每一種服務活動就可以自然地進行分工。比如,一個財會服務公司多半會設有稅務部門、管理咨詢部門、審計部等等,每個部門都會在一個產品或服務經理的指導下,提供一系列服務項目。
還有一種部門化方法,即根據地域來進行部門劃分。例如,就營銷工作來說,根據地域,可分為東、西、南、北4個區域,分片負責。實際上,每個地K是圍繞這個地區而形成的一個部門。如果一個公司的顧客分布地域較寬,這種部門化方法就有其獨特的價值。
位於紐約州北部的雷諾茲金屬公司(Reynolds Metals)鋁試管廠,生產過程由5個部門組成:鑄造部、鍛壓部、制管部、成品部、檢驗包裝運輸部。這是一個根據生產過程來進行部門化的例子。公司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在於,在鋁 試管生產過程中, 由每個部門負責一個特定生產環節的工作。金屬首先被鑄造成巨大的胚料;然後送到鍛壓部,被擠壓成鋁管;再把鋁管轉送到試管部,由試管部負責把它們做成體積各異、形狀不同的試管;然後把這些試管送給成品部,由它負責切割、清洗工作;最後,產品進入檢驗、包裝、運輸部。由於不同的環節需要不同的技術,因此這種部門化方法對於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同類活動的歸並提供了基礎。
過程部門化方法適用於產品的生產,也適用於顧客的服務。例如,如果你到一家州屬機動車輛管理辦公室去辦駕駛執照,你必須跑好幾個部門。在某個州,辦理駕照必須經過3個步驟,每個步驟由一個獨立部門負責:(1)負責核查工作的機動車輛分部;(2)負責辦理駕照具體工作的駕照部;(3)負責收費的財務部。
最後一種部門化方法是根據顧客的類型來進行部門化。例如,一家銷售辦公設備的公司可下設3個部門:零售服務部、批發服務部、政府部門服務部比較大的法律事務所可根據其服務對象是公司還是個人來分設部門。
根據顧客;類型來劃分部門的理論假設是,每個部門的顧客存在共同的問題和要求,因此;通過為他們分別配置有關專家,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
大型組織進行部門化時,可能綜合利用上述各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一家大型的日本電子公司在進行部門化時,根據職能類型來組織其各分部;根據生產過程來組織其製造部門;把銷售部門分為7個地區的工作單位;又在每個地區根據其顧客類型分為4個顧客小組。但是,90年代有兩個傾向較為普遍:第一,以顧客為基礎進行部門化越來越受到青睞。為了更好地掌握顧客的需要,並有效地對顧客需要的變化作出反應,許多組織更多地強調以顧客為基礎劃分部門的方法。例如,施樂公司已取消了公司市場部的設置,把市場研究的專家排除在這個領域之外。這樣使得公司能更好地了解誰是它的顧客,並更快地滿足他們的需要。第二個傾向是,堅固的職能性部門被跨越傳統部門界限的工作團隊所替代。
3、命令鏈
20年前,命令鏈的概念是組織設計的基石,但今天它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不過在決定如何更好地設計組織結構時,管理者仍需考慮命令鏈的意義。
命令鏈(chain of command)是一種不間斷的權力路線,從組織最高層擴展到最基層,澄清誰向誰報告工作。它能夠回答員工提出的這種問題:「我有問題時,去找誰」「我對誰負責」
在討論命令鏈之前,應先討論兩個輔助性概念:權威和命令統一性。權威(authority)是指管理職位所固有的發布命令並期望命令被執行的權力。為了促進協作,每個管理職位在命令鏈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位管理者為完成自己的職責任務,都要被授予一定的權威。命令統一性(unity of command)原則有助於保持權威鏈條的連續性。它意味著,一個人應該對一個主管,且只對一個主管直接負責。如果命令鏈的統一性遭到破壞,一個下屬可能就不得不窮於應付多個主管不同命令之間的沖突或優先次序的選擇。
時代在變化,組織設計的基本原則也在變化。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和給下屬充分授權的潮流的沖擊,現在,命令鏈、權威、命令統一性等概念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有兩段話為這種變化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3月中旬一個星期三的上午, 查爾斯·凱瑟困惑地掃視了一眼從公司配送中心送來的存貨報告。根據電腦列印出來的報告, 玫瑰牌上光油只能保證3天的供貨了, 遠遠低於公司要求的3周半的庫存要求。但凱瑟知道, 公司設在密蘇里州傑弗遜城的工廠兩天前剛運來346箱(每箱12瓶)上光油, 玫瑰牌上光油一定是被搶購一空了。他便打開自己與生產線相聯的電腦, 把批示輸進去:在周四上午再生產400箱上光油。
這是一位計劃經理工作日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對不對但事實上凱瑟不是管理人員,他只是生產線上的一名工人, 官方的頭銜是「生產線協調員」, 是公司上百名工作於電腦網路上的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有權檢查核對貨物運送情況, 安排自己的工作負荷, 並經常從事以前屬於管理人員領域的工作。
現在一個基層雇員能在幾秒鍾內得到20年前只有高層管理人員才能得到的信息。同樣,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 日益使組織中任何位置的員工都能同任何人進行交流,而不需通過正式渠道。而且,權威的概念和命令鏈的維持越來越無關緊要,因為過去只能由管理層作出的決策現在已授權給操作員工自己作決策。除此之外,隨著自我管理團隊、多功能團隊和包含多個上司的新型組織設計思想的盛行,命令統一性的概念越來越無關緊要了。當然,有很許多組織仍然認為通過強化命令鏈可以使組織的生產率最高,但今天這種組織越來越少了。
4、控制跨度
一個主管可以有效地指導多少個下屬這種有關控制跨度(span of control)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它決定著組織要設置多少層次,配備多少管理人員。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控制跨度越寬,組織效率越高,這一點可以舉例證明。
假設有兩個組織,基層操作員工都是4096名,如果一個控制跨度為4,另一個為8,那麼控制跨度寬的組織比控制跨度窄的組織在管理層次上少兩層,可以少配備800人左右的管理人員。如果每名管理人員年均薪水為40 000美元,則控制跨度寬的組織每年在管理人員薪水上就可節省3 200萬美元。顯然,在成本方面,控制跨度寬的組織效率更高。但是,在某些方面寬跨度可能會降低組織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如果控制跨度過寬,由於主管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為下屬提供必要的領導和支持,員工的績效會受到不良影響。
控制跨度窄也有其好處,把控制跨度保持在5人一6人, 管理者就可以對員工實行嚴密的控制。但控制跨度窄主要有3個缺點:第一,正如前面S指出的,管理層次會因此而增多,管理成本會大大增加。第二,使組織的垂直溝通更加復雜。管理層次增多也會減慢決策速度,並使高層管理人員趨於孤立。第三,控制跨度過窄易造成對下屬監督過嚴,妨礙下屬的自主性。
近幾年的趨勢是加寬控制跨度。例如,在通用電氣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這樣的大公司中,控制跨度已達10人一12人,是15年前的2倍。湯姆·斯密斯是卡伯利恩公司(Carboline Co.)的一名地區經理,直接管轄27人,如果是在20年前,處於他這種職位的人,通常只有12名下屬。
加寬控制跨度,與各個公司努力降低成本、削減企業一般管理費用、加速決策過程、增加靈活性、縮短與顧客的距離、授權給下屬等的趨勢是一致的。但是,為了避免因控制跨度加寬而使員工績效降低,各公司都大大加強了員工培訓的力度和投入。管理人員已認識到, 自己的下屬充分了解了工作之後,或者有問題能夠從同事那兒得到幫助時,他們就可以駕馭寬跨度的控制問題。
5、集權與分權
在有些組織中,高層管理者制定所有的決策,低層管理人員只管執行高層管理者的指示。另一種極端情況是,組織把決策權下放到最基層管理人員手中。前者是高度集權式的組織,而後者則是高度分權式的。
集權化(centralization)是指組織中的決策權集中於一點的程度。這個概念只包括正式權威,也就是說,某個位置固有的權力。一般來講,如果組織的高層管理者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基層人員的意見就決定組織的主要事宜,則這個組織的集權化程度較高。相反,基層人員參與程度越高,或他們能夠自主地作出決策,組織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程度就越高。
集權式與分權式組織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在分權式組織中,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速度較快,更多的人為決策提供建議,所以,員工與那些能夠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的決策者隔膜較少,或幾乎沒有。
近年來,分權式決策的趨勢比較突出,這與使組織更加靈活和主動地作出反應的管理思想是一致的。在大公司中,基層管理人員更貼近生產實際,對有關問題的了解比高層管理者更詳實。因此,像西爾斯和盤尼(J.C.Penny)這樣的大型零售公司,在庫存貨物的選擇上,就對他們的商店管理人員授予了較大的決策權。這使得他們的商店可以更有效地與當地商店展開競爭。與之相似,蒙特利爾銀行把它在加拿大的1 164家分行組合成236個社區,即在一個有限地域內的一組分行,每個社區設一名經理,他在自己所轄各行之間可以自由巡視,各個分行之間最長距離不過20分鍾的路程。他對自己轄區內的問題反應遠遠快於公司總部的高級主管,處理方式也會更得當。IBM的歐洲總監瑞納托·瑞沃索採取類似的辦法把歐洲大陸的公司分成200個獨立自主的商業單位,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利潤目標、員工激勵方式、重點顧客。「以前我們習慣於自上而下的管理,像在軍隊中一樣。」瑞沃索說,「現在,我們盡力使員工學會自我管理。
6、正規化
正規化(formalization)是指組織中的工作實行標准化的程度。如果一種工作的正規化程度較高,就意味著做這項工作的人對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手段沒有多大自主權。人們總是期望員工以同樣的方式投入工作,能夠保證穩定一致的產出結果。在高度正規化的組織中,有明確的工作說明書,有繁雜的組織規章制度,對於工作過程有詳盡的規定。而正規化程度較低的工作,相對來說,工作執行者和日程安排就不是那麼僵硬,員工對自己工作的處理許可權就比較寬。由於個人許可權與組織對員工行為的規定成反比,因此工作標准化程度越高,員工決定自己工作方式的權力就越小。工作標准化不僅減少了員工選擇工作行為的可能性,而且使員工無需考慮其他行為選擇。
組織之間或組織內部不同工作之間正規化程度差別很大。一種極端情況是,眾所周知,某些工作正規化程度很低,如大學書商(向大學教授推銷公司新書的出版商代理人)工作自由許可權就比較大,他們的推銷用語不要求標准劃一。在行為約束上,不過就是每周交一次推銷報告,並對新書出版提出建議。另一種極端情況是那些處於同一出版公司的職員與編輯位置的人。他們上午8點要准時上班,否則會被扣掉半小時工資,而且,他們必須遵守管理人員制定的一系列詳盡的規章制度。
『陸』 授權法的概念和分類
1.憲法是授權法
各級領導幹部都是手中掌握著一定權力的特殊群體。盡管大家都明白「權力來源於人民」這個淺顯的道理。但權力為什麼一方面來源於人民,另一方面卻又到了領導幹部手中?憲法與此有何關系?對此,首先得從民主政治說起。
憲法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憲法是在一個國家出現了民主事實之後才產生的。作為憲法實踐狀態的憲政,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概括的那樣,是「民主的政治」。而民主簡而言之即人民當家作主。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民主事實,亦即確認了國家主權從「君主主權」向「人民主權」的轉移,確認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從此,君主對於國家的壟斷權被解除,國家的所有權為廣大民眾所分享。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法治社會才得以建立;一旦抽去民主這塊基石,法治的大廈將會不復存在。民主這塊法治社會的基石,又是依賴於憲法來維護的。憲法直接捍衛著人民大眾在國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衛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我國憲法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區別民主社會與非民主社會的根本標志。換句話說,只有認同權力屬於人民的國家才是民主國家。
既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那麼為什麼領導幹部手中又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呢?這是因為人民的授權。在近現代民族國家,由於疆域廣闊、人口眾多,人民不可能每個人都親自去管理公共事務,所以把手中的一部分權力授予領導幹部,由領導幹部來管理國家的公共事務,而這個授權是通過憲法來實現的。根據憲法的規定,人民先選舉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形成一次授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選舉出同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官員,賦予他們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這又形成一次授權。所以,我們說憲法是授權法。
正是通過憲法的授權,領導幹部才掌握了大大小小的公共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憲法是現代國家方略及其領導人的權力來源法。
2.論述憲法的價值取向
去的二十年裡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這就是,1982年制定的憲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次修正,每次都主要涉及經濟制度的改革。一些人因而對憲法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質問經濟制度是否是憲法必需的內容,憲法是否適合充當一國經濟制度合法化的手段。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許多進步的經濟改革措施是在無視與突破既定的憲法制度的前提下推行的,在一定區域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證明成功以後再通過修改憲法而被合法化。有人樂觀地稱之為「良性違憲」,但遭到批評。
近來,又有人倡導憲法的「司法化」,冀望司法對於違憲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救濟。可是人們又不能不懷疑這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許多的懷疑都關心權力體制,這里我將通過分析中國憲法的價值取向提出一個也許「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論點: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時期憲法的司法化(姑且沿用這個提法)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
憲政主義作為一種主義,有其關於憲法的規范性認識。如果說18、19世紀憲政主義可以簡單地等同於自由憲政主義的話,那麼,20世紀憲政主義就變得復雜了。首先,世界范圍內相繼出現了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也都頒布了自己的憲法,它們對於憲法的作用,對於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對於國家權力的定性和分配方式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同時,西方傳統的自由主義國家進入了「行政國」、「福利國」時代,國家對於傳統的私領域空前地干預,有人驚呼這是憲政的冰紀,有人說這是新憲政主義。社會主義憲法和西方新憲政主義在處境上有一個共同之處:面對貧困。因此,兩者都關心公共福利。但是,前者面對的是前現代的貧困,是普遍的貧困,既有絕對意義上的貧困也有相對意義上的貧困;後者面對的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困現象,是部分人的相對貧困--實質不平等。因此,前者的目的是富強,後者的目的是平衡自由與平等;前者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後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自由和財產權。如果說新憲政主義是對自由憲政主義的修正的話,那麼,社會主義憲法則體現了一種完全不同於自由憲政主義的憲法觀。
既然社會主義立憲的目的是富強,那麼,憲法對此能做什麼呢?首先,憲法成為群眾動員的手段,它明確宣告並突出富強的目的,正如西方憲法突出自由或人的尊嚴一樣;其次,憲法使國家對經濟資源的集中控制合法化,經濟制度直接甚至不可避免地成為憲法的重要內容,正如權利法案對於西方憲法一樣。在社會主義憲法中,經濟制度被高度政治化,具有與政治制度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更基本的意義。那種對於經濟制度是否要憲法化的懷疑忽視了論辯的制度前提--社會主義--和價值前提--富強。
正因為貧困是我國的根本問題,富強是立憲的根本價值關懷,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實行的經濟改革措施雖然可能違背憲法規定的某項具體制度,但在價值層面又是符合立憲精神的。「進步--合憲性」的悖論在一定時期是社會經濟改革的內在矛盾,這種矛盾的存在及其造成的利益不平衡是社會進步的代價。一味地將改革措施的違憲稱為良性違憲,過於武斷,如果某項經濟改革措施不能有助於國家的富強,那麼,這種違憲難道也是「良性的」?當然,這里有一個判斷機制的問題。我們的作法是事後通過修憲程序來肯定「良性違憲」的改革措施。那麼有沒有可能通過憲法的司法化來完成判斷的任務呢?答曰:不可能。因為一個違背憲法明文規定(比如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是否符合立憲精神--對富強的追求,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判斷,超越了法律判斷的能力,而且與法律判斷不相容。此時,違憲審查機制一旦建立並運作就會成為社會經濟改革的對立物。
也許有人馬上會舉出西方新憲政主義的相反例子。美國新政時期的一些立法不是也經過違憲審查嗎?最高法院不是最初否定了一些改革措施,後來又通過重新解釋憲法擁護一些新政法案嗎?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美國新政與當代中國改革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經濟改革其實就是經濟制度的改革,有時候憲法的某些規定就是改革的對象,某些改革措施甚至與憲法的禁止性規定直接沖突,在一定意義上,經濟改革的試驗過程可以看成修憲的試驗階段;而美國新政措施與憲法的矛盾存在解釋的餘地,可以通過重新解釋憲法得以化解。其次,即便在美國,新政也造成了憲政危機,最後退讓的是最高法院,用中國的政治語言來說,是司法為改革服務了一把。
在中國,由於沒有違憲審查,所以整個改革過程並沒有引發嚴重的憲政危機。中國憲法在20年內經歷了三次修正,這種不穩定性與人們對於經濟改革的認識的發展是一致的,與社會對於改革的認受過程同步。也許三次修正不一定具有必然性,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期待在1982年中國人就一步飛躍到現在的認識水平,具有現在的認受力。面對「穩定需求--改革需求」的矛盾,中國沒有選擇在憲法中完全去掉經濟制度的規定或者一步到位直接規定某種理想的經濟制度的路子,而是選擇了邊改革邊修憲,用憲法穩定改革成果的方式,這是在穩中求變、變中求穩,實得辨證之妙諦。
然則憲法何時能司法化呢?這里我們需要探問憲法司法化的前提。前提是多方面的,除其他因素以外,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對個體自由(和私人財產權)的尊重。只有當個體自由成為國家的首要價值時,憲法的司法化才有必要,同時,維護自由也是司法機關力所勝任的。當富強構成國家壓倒一切的首要目標時,憲法的司法化沒有必要,同時對於國家目的也無能為力。在一個普遍貧困而又憧憬富強的國家,關於公共權力和政府、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觀念就會與自由憲政主義截然不同。這里需要一個能作出明智判斷和有效行動的政府,必須賦予政府充分的權力來制定並推行經濟政策。最初我們實行計劃經濟,與之相隨的是全權國家。到1970年代末,我們依然面臨嚴重的貧困,於是著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政府權力從某些領域退出,私人領域開始生長。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制度的設立是一個信號,它告訴世人:在中國,個人自由與私利開始獲得對抗政府的正當性。入世加速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剝蝕了政府對資源的一部分壟斷和審批權,可以合理預期私領域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面對「權威--自由」的沖突,我們明顯地擴大了自由,但是,自由的增長取決於它對國家富強的促進作用。目前經濟改革並沒有完成,貧窮落後仍然是我們的主要困憂。在這種情況下,對自由的關心只能停留在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的程度,離憲法的司法化還有一定的距離。當然,對該主題的理論研究可以提前,也是憲法學體系建設不可少的一種努力。
3.」憲法是社會共同體的組織法」,對此如何評述?
就是說憲法是調整個社會團體間的功能分配,管理階層權力配置的共同規范 .社會成員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憲法的框架下進行!就是憲法協調者所有社會成員的活動!
4.我國修憲的主要特點
《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是對現行憲法部分內容進行的第四次修正。這次修憲,從啟動到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歷時整整一年,工作中體現的幾個主要特點非常明顯。
一、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性質及其所處的執政地位決定,修憲工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同以往三次修憲一樣,這次修憲從啟動到修改建議的形成,始終都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黨中央確定了這次修憲總的原則和工作方針,主持、組織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通過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嚴格依照法律程序辦事,保證修憲工作的順利完成。修憲全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體現了黨的執政地位,顯示了黨對修憲工作的領導作用。
二、充分發揚民主
充分發揮民主,是黨領導修憲工作所堅持的一項原則。這一點,在這次修憲過程中體現得更加充分。一是對修憲的具體內容,沒有事先提出方案、劃定范圍,而是先自下而上地廣泛徵求意見。中央修憲小組在南方和北方多次召開座談會,直接聽取地方、部門和部分企業負責人、法學專家以及經濟學專家對修憲的意見和建議;在對各地方、各部門、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修憲初步方案後,進一步在更大的范圍內徵求意見;胡錦濤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座談會,徵求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中央修憲小組負責人召開部分理論工作者、法學專家、經濟學家座談會,聽取意見。經過兩下兩上、反復研究,形成修改方案。筆者先後兩次應邀參加座談,對這次修憲的民主氛圍是有深切感受的。二是嚴格按照黨內民主程序辦事,《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到中央政治局,最後經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再由黨中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建議》進行了熱烈討論,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共同意見,形成並全票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草案),決定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事實表明:這次修憲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修憲的內容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
三、遵循法定程序
現行憲法第六十四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這一規定表明,憲法的修改在程序上有別於一般法律的修改,體現了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崇高地位和修憲的嚴肅性。這次修憲同以往三次修憲一樣,都是依照這個法定程序進行的,是嚴格依法辦事的典範。
四、從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
現行憲法是否需要修改以及修改哪些內容,都要從客觀實際的發展要求出發,是由現階段的國情決定的。我國自1999年3月第三次修憲以來,客觀實際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現行憲法與時俱進,以更好地發揮國家根本法的作用。因此,再次及時地修憲是必要的。這次修改憲法的內容都是為客觀實際所要求,順應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所必需的。比如,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已經在現實中成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理所當然地應當在憲法中確立它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
『柒』 質量管理中的六要素(人、機、料、環、法、測)具體概念是什麼
在質量管理中,復六要制素分別表示:
人:操作者對質量的認識、技術熟練程度、身體狀況等;
機:機器設備、測量儀器的精度和維護保養狀況等;
料: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等;
法:這里包括生產工藝、設備選擇、操作規程等;
環:主要指測量時採取的方法是否標准、正確;
測:工作地的溫度、濕度、照明和清潔條件等;
由於這五個因素的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是M和E,所以常簡稱為5M1E。
工序是產品形成的基本環節,工序質量是保障產品質量的基礎,工序質量對產品質量、生產成本、生產效率有著重要影響。
工序標准化作業對工序質量的保證起著關鍵作用,工序標准化在工序質量改進中具有突出地位。工序質量受5M1E即人、機、料、法、環、測六方面因素的影響,工序標准化就是要尋求5M1E的標准化。
『捌』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六要素 借方貸方如何登記 表示啥意思特別的科目如累計折舊等借貸方表示的意思謝
一、資產類
借方:登記本期增加發生額
貸方:登記本期減少發生額
期末余額在借方
二、負債、所有者權益類
借方:登記本期減少發生額
貸方:登記本期增加發生額
期末余額在貸方
三、費用成本類賬戶:與資產類賬戶相同
四、收入類賬戶:與權益類賬戶相同
五、累計折舊
1、「累計折舊」科目是「固定資產」科目的備抵科目,當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和增加固定資產而相應增加其已計提折舊時,計入貸方。
2、因出售、報廢清理、盤虧等原因減少固定資產而相應轉銷其所提折舊額時,計入該科目的借方。
3、該科目余額在貸方,反映企業現有固定資產的累積折舊額,在資產負債表上,累計折舊作為固定資產的減項單獨列示。
(8)授權六要素擴展閱讀:
會計要素特徵
一、資產特徵
資產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資產是為企業所擁有的,或者即使不為企業所擁有也是企業所控制的。
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而不能是預期的資產)。
二、負債特徵
負債的本質特徵是將來會引起企業的經濟利益流出,負債的分類按流動性分為長期負債與流動負債,劃分標准為一年,一年以上為長期負債,一年以下的為短期負債。
三、所有者權益特徵
在我國將所有者權益分為資本和留存收益,而資本包括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留存收益則包括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