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有項含義
A.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
[wé復n
huà]
[釋義]
1.考古學上制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活動所創造的成果,如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道德等。由於本文研究的是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所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一定社會經過學習獲得的、用以指導消費者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的總和,偏重於狹義文化的方面探索。
B. 古典文化的具體定義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很多藝人、匠人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似乎中國傳統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綉花鞋文化了!難道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只有這些物文化了么?中國先秦時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綉花鞋么?中國現代學者也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綉花鞋了么?
那麼,首先我們必須要研究「文化」一詞,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詞的根本含意,我們才能真正弄懂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周禮·柞氏》:「若欲其化也。」《國語·晉語》:「勝敗若化。」《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荀子·正名》:「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易·系辭傳》:「知變化之道。」《說文》:「匕,變也。」徐灝曰:「匕化古今字。」用為變化,改變之意。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文化有幾個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社會行為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社會行為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呢?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因為「法」只是用來懲處嚴重違反社會行為規范的具體條文,並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如果能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用誠信和智慧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就能使人不犯法、不違法。法律強制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行為規范則只是一種教化和約束。社會行為規范有各種各樣的,統治者有統治者的社會行為規范,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規范,各地區、各民族,甚至到各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社會行為規范。行為規范並不要求貴族和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一模一樣,但卻要求人們必須要善於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最佳行為方式卻是要在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的前提下才是最佳行為方式,如果不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統治者就會倒台,富人就會傾家盪產,平民百姓就會犯法,從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選擇最佳行為方式要用智慧,而智慧則來自於學習,即幼年時學習家庭里、家族裡及周圍鄰居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稍長,即要學習更多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才能在各種各樣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里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於「文化斷層」的緣故,現代人大都不懂,或不重視社會行為規范,或者只是認為社會行為規范只是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有禮貌、有道德之類的東西,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並不能說服現代年輕人,反而只能使他們變本加厲地張揚自我、張揚個性,不惜以自己個人的願望而犧牲他人的利益,不惜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破壞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由於不懂得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所以現代人的行為往往都留下後患,從而又使自己陷入痛苦。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為;而人們的每一個、每一次所作所為,每每都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是很多人感到迷惑和痛苦的事情,很多人在無法決定選擇時,便胡亂行為,結果弄得事情一塌糊塗,事後悔恨不已。
「文化斷層」標志著人類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於是人——每一個地球生物,就只會用對「神靈」(未知領域里的神秘現象)的崇拜(宗教的說理體系),就只會用有限的解釋先把自己封閉起來,自造一個心靈的「堡壘」,然後利用有限的知識和狹隘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對整個世界,對龐大而復雜的人類社會進行種種的自我猜測和解釋。面對著現實生活中吉凶禍福等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問題,人們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風俗習慣、特定的文化氛圍等形成多種多樣的解釋法則。老百姓們在一家一戶的獨立的生產單位中,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按照自然社會、自然經濟模式而「自得自樂」,在自己狹小的自我中心基點上建構著自己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說理體系和生活方式以及夢想著美好的未來。
我們自小曾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為落後的現狀而悲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結。我們的身體里,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精華,也集沉著長期滯存的糟粕。存精華去糟粕創文明新路,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給了我們知識與力量,歷史也給了我們痛苦與迷惘。或者出於種種目的,或者出於能力的局限,許多人「庄嚴地」歪曲了歷史,曲解了文明。作為後世人,我們遭受了愚弄,同時,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在愚弄別人。這一切的代價太沉重了,這一切都該結束了!沒有文化的巨人,就沒有強大的民族;沒有文明的巨輪,就沒有昌盛的國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切,造成了歷史發展的極大麴折。因此,繼承和發揚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願我們能共同攜手前進!
2005年4月3日
附:
wenhua gongneng
文化功能
cultural function
文化對個人(個體)、團體(群體)和社會等不同層面所起的作用。有時也稱文化價值。就個人而言,文化起著塑造個人人格,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就團體而言,文化起著目標、規范、意見和行為整合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文化起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作用。以上3個層面的功能是互相聯系的。
社會整合功能 主要有:①價值整合。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只有價值一致,才有結構與行為的協調,才會有共同的社會生活。任何社會中的人們在價值觀上都會有差異,但經由統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體一致的觀念。例如,被一個社會文化肯定的事物與行為,必定是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所追求的;被社會文化否定的事物與行為,則是為大多數人所鄙棄的。②規范整合。規范因價值需要而產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統化和協調一致。整合功能使規范內化為個人的行為准則,進而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和模式,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③結構整合。社會是一個多元結構的系統。社會的異質性愈強,分化的程度就愈高;多元結構愈復雜,功能整合的作用愈重要。一個復雜的多元社會,是由眾多互相分離而又互相聯結的部分和單位組成的,每一個部分和單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揮,必須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聯結起來才能實現,才能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發揮作用,即所謂功能互補。由於統一文化的作用,使社會結構成為一個協調的功能體系。
文化整合功能 是民族團結和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學中的功能學派和結構功能主義都強調文化的整合功能。一個社會,如果缺乏整合必將四分五裂。一個民族,由於共享一份文化,不論他們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樣的社會制度之中,都會有民族的認同感和在心理上、行為上的一致性特徵。例如,中華民族的文化,維系著世界各地的億萬炎黃子孫。
導向功能 整合功能維持社會秩序,而導向功能則推動社會進步。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導向系統,如教育系統、科學研究系統、決策系統、計劃系統、管理系統及醫療衛生系統等。文化在社會導向中的功能是:①提供知識。社會導向要以新的知識為動力,新的知識包括新的理論、科學、技術等依賴於文化上的發明和發現。②協調社會工程管理。有計劃地推動社會進步,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包括決策、規劃、組織實施等階段。在總體系統工程中,又包括許多子系統。各階段和各子系統的協調配合有賴於文化的調適。首先是目標調適,使社會全體成員認可社會導向的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使個人和群體目標與社會導向的總目標一致起來。其次是機構和制度的調適。為了達到社會導向的目標,要建立有效的機構和制度,對舊的機構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再次是行為調適。它使社會成員在行為上協調一致,確定共同的社會導向目標。③鞏固社會導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積累的社會遺產。每一次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賴於新的制度的鞏固。文化在新制度建設過程中以及建成以後,起著協調整合作用,以維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穩定。
負功能 文化不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負向功能。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認為,社會並非總是處於整合狀態,非整合狀態也時常存在。個人或群體並不總是順從社會規范,違反規范的情形也是時常發生的。這種非整合狀態和違規行為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種表現。例如,社會的機會結構是一種文化安排,這種機會結構使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使另一些人通過非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現,後者是負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現。正向功能保持社會體系的均衡,負向功能破壞這種均衡。
文化的負功能是在兩種情形下發生的:一是文化滯後,二是負文化。在文化變遷過程中,各部分變化的速度並不相同。在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文化要落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這就造成了文化滯後現象。當這種情形出現時,文化的滯後部分對於整體所發揮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負向功能。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常常成為滯後部分。此外,在文化總體中存在著許多亞文化,有些亞文化是負文化,如犯罪團伙等。這些負文化所發揮的功能,對於整個文化來說,也是反方向的、非整合的。
----摘自《中國大網路全書》
C. 文化的含義
文化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D. 腐女文化裡面的專業術語等等的意思是什麼
3.A GJM 就是郭敬明....有典故的....他在一篇散文里說...他是一朵純潔的小雛菊 = =....就是菊花拉回...因為他是菊花教——(是反答郭敬明的人聯合起來取的名字....)的..教、母...所以諧音為菊花酵母.......教主是韓寒.....= =
其他的論家素很純潔的..跟你說的話會被和、諧掉.........網址給你...好好學習之~~XD.....HOHO..
http://tieba..com/f?kz=739762889
E.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抄泛和最具人文意襲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具體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哲學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這里把非人類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較恰當一些。雖然它們具有人類文化的共同點,但是一個本質區別是人類的自主價值與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與其他智慧群族的。
狹義文化的定義;「我們把脫離大腦的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向主觀、理性、真理,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稱為文化。見《博弈聖經》
F. 文化專有項的定義和文化負載詞的區別
文化負載詞 四字成語
◇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采蓮曲~隋·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G. 對文化屬性的理解
要了解文學的文化屬性,首先要了解文化。歷史上有無數的研究者試圖回答什麼是文化這一問題,據說迄今為止關於文化這一概念的解釋有100多種,這說明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分歧較多,也說明文化這個概念很難解釋。但我們在那些不盡相同的解釋中,還是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縱觀已有的對文化的解釋,大體可以概括為三種說法: 第一種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事物的總和。如《中國大網路全書》和《辭海》以及文化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等就基本持這樣一種觀點。《中國大網路全書》的社會學卷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1]《辭海》也認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2]【馬林諾夫斯基】說:「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實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一切對於人類活動,人類集團,及人類思想和信仰的個別專門研究,必會和文化的比較研究相銜接,而且得到相互的助益。」[3] 第二種認為文化是包含著人類精神價值的綜合性實體。如【張岱年】、劉岱等就對文化做出了類似的解釋。【張岱年】說:「文化的含義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指文學藝術;廣義的文化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等。社會生活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經濟、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就是說,社會生活除了政治、經濟之外,一切都可以稱作文化。這種廣義的文化包含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哲學、宗教,這是社會的最高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它受哲學、宗教的指導,同時也是哲學的基礎和表現。第三個層次是社會心理,其中包括風俗習慣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識。」[4]他還說:「哲學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體中起主導作用的。」 [5]劉岱認為:「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實體。它包括著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器物工藝、文字元號、風尚禮俗、典章制度、科學技術、藝術文學等一切事物。但文化不單單是一個事物或一組事物,它更包括著這個文化內在心靈世界的意識領域、知識智慧、價值意義和精神情操。一個高度的文化的形成,後者更是創造動力的核心。文化的發展成長,有賴於一代一代的傳承積累,然而每一個文化,每一個時代,又各有其獨特的特性。」[6] 第三種認為文化是一種符號形式。對文化的這種解釋,以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為代表。【恩斯特·卡西爾】說:「對於理解人類文化生活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來說,理性是個很不充分的名稱。但是,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因此,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明人的獨特之處,也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7] 上述這些關於文化的解釋,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在這些特殊性中又都體現著對文化的內在本質的某些共同認識。這些共同的理解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人的創造性,即無論是認為文化是一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還是認為文化包含著社會思想和社會心理等精神價值,都認為文化是人類思維過程和勞作過程的結果,蘊涵著人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和構想。二是符號性,即我們不論是站在符號學的立場上來看待文化,還是站在其他立場上來看待文化,只要我們承認文化是人的創造活動積累起來的結果,那麼,任何創造活動都一定藉助某種符號的媒介。三是文化是歷史的,這種歷史性一方面表現在文化具有繼承性,是人類或某個民族一代一代的創造活動的積淀,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時代的變化自然意味著文化既是一種歷史積淀,又具有面向未來的素質,因此說,文化的實際存在形式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前人對文化的理解,是對文化現象的固有屬性的發現和表達。在其各種各樣的對文化的解釋中,實際上貫穿著一個核心意義,那就是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義是文化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文學的文化屬性,也正是在人與非人的界限上奠基的,因而我們在探討文學的文化特徵時,必然要從人的立場,從人與文學的內在關繫上來理解文學的文化屬性。在這樣一種立足點上,至少有下述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 文學現象體現著哪些文化特點? 1、文學能夠使人自身成為一種本質性存在為什麼說文學能夠使人自身成為一種本質性存在?文學的文化屬性的基礎和核心部分就是人能夠使人成為一種本質性的存在。首先,文學是人認識自身和自身處境的最好方式,這正像【黑格爾】所說:「人只有在認識他自己和他周圍的事物時,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規律而存在著。人必須認識到推動他和統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這種認識的就是形式符合實體內容的詩。」[8]這就是說,人只有認識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的處境,「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規律而存在著」,即符合人區別於非人的屬性,而文學是展開人的這種價值的最好的形式。簡單地說,文學使人實現了人的獨特屬性。其次,文學所顯示的人區別於非人的特殊性質還不止於此,文學還能使人成為「原創者」。用【薩特】的話說:「藝術創作的主要動機之一當然在於我們需要感到自己對於世界而言是本質性的。」[9]在【薩特】看來,「人是萬物藉以顯示自己的手段」[10],但卻不是世界的「原創者」,人只有在藝術的世界裡,只有通過「寫作」,才能使自己成為「原創者」。在這里,【薩特】比【黑格爾】更深刻。在實際的現象里,文學也真地不斷地顯示著人的這種原創性。在整體上來說,文學的形成是「人化」的過程,文學的作品是「人化」的結果。無論是敘事文學、抒情文學還是戲劇文學,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都是人性的體現,都是人的情感形式。在文學作品中,有的是直接寫人的,寫人生的,這是人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有的是寫自然的,即所謂以自然圖景為對象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雖然不是直接表現人生的,但作品中的自然山水、動物和植物卻是被人格化或者被情感化了的自然,譬如某些童話、寓言、神話、山水詩等就表現著這種特點。同時,文學並不是現實生活的復制,不是人性和人格的簡單投影,而是對人和人生的一種超越,即人們常說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現象。我們在文學史中看到的那些優秀的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比生活更真實、比生活更理想、比生活更集中的藝術現象,就是文學的超越性的具體事實。盡管有人認為在傳統藝術的保護問題上,「創新」並非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在文學的創作上,創新性顯然是一種普遍的追求。在一般情況下,創新性是人們判斷文學作品高下優劣的價值標准之一。人們在評價文學作品時,無論是針對其思想意義還是藝術價值都要用創新性的尺度加以衡量。一部好的作品必須在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上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可以說文學藝術在所有的文化形式中對創新的要求最為嚴格,正是這種創新原則的存在,不斷創新才成為文學史的一個基本標志。此外,文學還能夠通過自身的效果對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響,並藉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我們知道,早在古希臘時期,亞理斯多德就在他的《詩學》里提出了詩的「陶冶(凈化)說」;進入20世紀,【弗洛伊德】認為文學藝術本身就是人的本能的「替代物」,而這種「替代物」能夠暫時地緩解本能因受到壓抑而產生的心理緊張;英美【新批評派】的代表人物瑞恰茲提出了「沖動平衡說」,他認為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會使人的復雜而混亂的情感成分實現某種協調狀態,這種情感上的協調狀態是人的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需要。這就推動了人的存在的規定性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突出地體現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2、文學典型地體現著文化的符號性人類的語言是人類應用最廣泛的符號系統,也是人類創造的最富有表現力的符號系統。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一種藝術形式。從一般意義上說,文學是作家藉助語言來描繪人生和自然圖景、講述人生故事、刻畫人物、抒發情感和揭示人生意義的,因而,作家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運用語言符號的問題,甚至一個作家的創作個性以及他作品的風格也與語言的使用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有的作家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的時候就說,一個作家應該很好地把握兩種感受,一是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二是對語言的獨特感受。正是由於語言符號對文學作品的重要性,20世紀的英美「新批評」派的理論,特別重視對作品語義的分析,法國的結構主義把作品當作語言結構來理解。假如我們從【恩斯特·卡西爾】和【蘇珊·朗格】的符號學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的話,文學的符號性文化特徵,將會更加明朗化。符號學美學認為,藝術形式本身就是一種符號體系,是一種「表現符號體系」,是一種能夠表現充滿復雜、矛盾和含混等不確定因素的人類經驗、感受和情感特殊符號系統。這就是說,符號屬性是文學藝術的根本屬性。 3、文學集中地體現著文化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屬性文學是強調創新的一種文化形式,但創新離開了對前人的優秀作品的繼承和借鑒是不可能的,正是我們要創新,才必須了解文學的過去,汲取一切對我們有用的藝術營養,同時也只有了解文學的過去,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新的,才能知道創新的方向在哪裡。所以,我們一貫地堅信繼承是為了革新,革新必須繼承,始終認為處理好繼承與革新的關系,是發展文學事業的重要環節。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都同文化的屬性一樣,以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方式存在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的產生也與作品中新與舊的構成有關,如果作品完全是一種陳舊的表現,就會使作品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讓人們閱讀起來感到乏味;但如果作品是全新的,那又會造成讀者難以理解的現象,同樣無法吸引讀者。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是新與舊的融合,使讀者既感到似曾相識,可以接近和理解,又讓讀者產生新奇感,不能完全理解。在這里存在著文學所具有的由舊到新的過渡屬性 我覺得文化要革命了
H. 文化產品的文化含義
文化是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認為,文化是一定的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I. 文化分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抄指的高考的話,襲藝體生具體可以分為美術類藝體生,音樂類藝體生,體育類藝體生。
這幾類藝體生要念大學的話必須要達到文化成績(數學,英語,語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成績的總和)和專業成績(美術成績,音樂成績,體育成績)都上線才能拿到錄取通知書。文化分是拿來和藝體生專業成績來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