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專有名詞
㈠ 數學上,這個圖像叫做什麼圖像(專業名詞)
這個叫圓環。也叫手鐲式圓環,是由一個圓繞著一個軸旋轉而成的圖形。
㈡ 有關PhotoShop的專業術語!!!
有關PhotoShop常用的專業術語有:
1、像素。
像素是構成圖像的最基本元素,它實際上一個個獨立的小方格,每個像素都能記錄它所在的位置和顏色信息。
2、選區。
也叫選取范圍,是PS對圖像做編輯的范圍,任何編輯對選區外無效。當圖像上沒有建立選擇區時,相當於全部選擇。
3、羽化。
對選擇區的邊緣做軟化處理,其對圖像的編輯在選區的邊界產生過渡。其范圍為0-250,當選區內的有效像素小於50%時,圖像上不再顯示選區的邊界線。
4、消除鋸齒。
在對圖像進行編輯時,PS會對其邊緣的像素進行自動補差,使其邊緣上相鄰的像素點之間的過渡變得更柔和。在PS里主要針對建立選擇區。
5、容差。
圖像上像素點之間的顏色范圍,容差越大,與選擇像素點相同的范圍越大,其數值為0-255。
6、切片。
為了加快網頁的瀏覽速度,在不損失圖像質量的前提下用切片工具將圖片分割成數塊,使打開網頁時載入速度加快。如下圖,每一個方格是一個切片,可以分塊輸出。
(2)圖像專有名詞擴展閱讀:
PhotoShop常用快捷鍵:
1、矩形、橢圓選框工具:【M】。
2、套索、多邊形套索、磁性套索:【L】。
3、橡皮擦工具:【E】。
4、裁剪工具:【C】。
5、仿製圖章、圖案圖章:【S】。
6、畫筆修復工具、修補工具:【J】。
7、添加錨點工具:【+】。
8、移動工具:【V】。
9、歷史記錄畫筆工具:【Y】。
10模糊、銳化、塗抹工具:【R】。
㈢ 有種看上去很奇怪的圖片,專業名詞叫什麼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不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一種藝術創作方法,電影、圖象當中運用廣泛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學音樂或美術的組合體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俱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院俱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㈣ 請問圖片上的這種門的專業名詞叫什麼
照片中的這種門的專業名稱叫「推拉門」,俗稱「移門」。
希望能幫到你。
㈤ 大家幫我翻譯幾個圖像處理的專業術語
RGB --> BGR
RGB --> GBR
RGB --> BGR
RGB --> GRB
RGB --> RBG
Photonegative
負趨光性的
Invert component
成分轉化
Invert red 紅色轉化
Greyscale 灰階
Emboss special? 浮雕效果
Hold red 保留紅色
Neon?
Blur picture? 模糊處理
Diffuse picture...? 擴散處理
Erode picture... 淡化處理
Blow picture...
Add fog... 霧化處理
Add noise 加噪音
Freeze picture 凍結圖片
B and W filter 1 黑白過濾處理
Soft red 淡紅
Soft red
Horizontal blinds... 水平陰影
Bumped hor. blinds 水平陰影凸起
Diagonal right lines 對角直線
Hor. abs. wave lines rev. 水平波形???
Vert. abs. wave lines rev.垂直波形???
Horiz. abs. wave lines
Grad. border 1 reced
Solid border reced
Echo picture 圖片回聲處理
Deformation 扭轉
㈥ photoshop專用名詞術語的解釋
整理了如下的Photoshop的系統快捷鍵大全,希望在設計學習和工作中事半功倍。
普通快速操作
F1 -幫助
F2 -剪切
F3 -拷貝
F4-粘貼
F5-隱藏/顯示畫筆面板
F6-隱藏/顯示顏色面板
F7-隱藏/顯示圖層面板
F8-隱藏/顯示信息面板
F9-隱藏/顯示動作面板
F12-恢復
Shift+f5-填充
Shift+f6-羽化
Shift+f7-選擇→反選
ctrl+h-隱藏選定區域
ctrl+d-取消選定區域
ctrl+w-關閉文件
ctrl+Q-退出PHOTOSHOP
Esc-取消操作
工具欄操作
矩形、橢圓選框工具 【M】
裁剪工具 【C】
移動工具 【V】
套索、多邊形套索、磁性套索 【L】
魔棒工具 【W】
噴槍工具 【J】
畫筆工具 【B】
像皮圖章、圖案圖章 【S】
歷史記錄畫筆工具 【Y】
像皮擦工具 【E】
鉛筆、直線工具 【N】
模糊、銳化、塗抹工具 【R】
減淡、加深、海棉工具 【O】
鋼筆、自由鋼筆、磁性鋼筆 【P】
添加錨點工具 【+】
刪除錨點工具 【-】
直接選取工具 【A】
文字、文字蒙板、直排文字、直排文字蒙板 【T】
度量工具 【U】
直線漸變、徑向漸變、對稱漸變、角度漸變、菱形漸變 【G】
油漆桶工具 【K】
吸管、顏色取樣器 【I】
抓手工具 【H】
縮放工具 【Z】
默認前景色和背景色 【D】
切換前景色和背景色 【X】
切換標准模式和快速蒙板模式 【Q】
標准屏幕模式、帶有菜單欄的全屏模式、全屏模式 【F】
臨時使用移動工具 【Ctrl】
臨時使用吸色工具 【Alt】
臨時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打開工具選項面板 【Enter】
快速輸入工具選項(當前工具選項面板中至少有一個可調節數字) 【0】至【9】
循環選擇畫筆 【[】或【]】
選擇第一個畫筆 【Shift】+【[】
選擇最後一個畫筆 【Shift】+【]】
建立新漸變(在」漸變編輯器」中) 【Ctrl】+【N】
第1頁:普通快速操作、工具欄操作
第2頁:文件操作、編輯操作
第3頁:圖像調整、圖層操作
第4頁:選擇、濾鏡、視圖操作、文字處理
文件操作
新建圖形文件 【Ctrl】+【N】
用默認設置創建新文件 【Ctrl】+【Alt】+【N】
打開已有的圖像 【Ctrl】+【O】
打開為... 【Ctrl】+【Alt】+【O】
關閉當前圖像 【Ctrl】+【W】
保存當前圖像 【Ctrl】+【S】
另存為... 【Ctrl】+【Shift】+【S】
存儲副本 【Ctrl】+【Alt】+【S】
頁面設置 【Ctrl】+【Shift】+【P】
列印 【Ctrl】+【P】
打開「預置」對話框 【Ctrl】+【K】
顯示最後一次顯示的「預置」對話框 【Alt】+【Ctrl】+【K】
設置「常規」選項(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1】
設置「存儲文件」(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2】
設置「顯示和游標」(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3】
設置「透明區域與色域」(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4】
設置「單位與標尺」(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5】
設置「參考線與網格」(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6】
設置「增效工具與暫存檔」(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7】
設置「內存與圖像高速緩存」(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8】
編輯操作
還原/重做前一步操作 【Ctrl】+【Z】
還原兩步以上操作 【Ctrl】+【Alt】+【Z】
重做兩步以上操作 【Ctrl】+【Shift】+【Z】
剪切選取的圖像或路徑 【Ctrl】+【X】或【F2】
拷貝選取的圖像或路徑 【Ctrl】+【C】
合並拷貝 【Ctrl】+【Shift】+【C】
將剪貼板的內容粘到當前圖形中 【Ctrl】+【V】或【F4】
將剪貼板的內容粘到選框中 【Ctrl】+【Shift】+【V】
自由變換 【Ctrl】+【T】
應用自由變換(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Enter】
從中心或對稱點開始變換 (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Alt】
限制(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Shift】
扭曲(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Ctrl】
取消變形(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Esc】
自由變換復制的象素數據 【Ctrl】+【Shift】+【T】
再次變換復制的象素數據並建立一個副本 【Ctrl】+【Shift】+【Alt】+【T】
刪除選框中的圖案或選取的路徑 【DEL】
用背景色填充所選區域或整個圖層 【Ctrl】+【BackSpace】或【Ctrl】+【Del】
用前景色填充所選區域或整個圖層 【Alt】+【BackSpace】或【Alt】+【Del】
彈出「填充」對話框 【Shift】+【BackSpace】
從歷史記錄中填充 【Alt】+【Ctrl】+【Backspace】
第1頁:普通快速操作、工具欄操作
第2頁:文件操作、編輯操作
第3頁:圖像調整、圖層操作
第4頁:選擇、濾鏡、視圖操作、文字處理
圖像調整
調整色階 【Ctrl】+【L】
自動調整色階 【Ctrl】+【Shift】+【L】
打開曲線調整對話框 【Ctrl】+【M】
在所選通道的曲線上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在圖象中【Ctrl】加點按
在復合曲線以外的所有曲線上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Shift】
加點按
移動所選點(『曲線』對話框中) 【↑】/【↓】/【←】/【→】
以10點為增幅移動所選點以10點為增幅(『曲線』對話框中) 【Shift】+【箭頭】
選擇多個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Shift】加點按
前移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Tab】
後移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Shift】+【Tab】
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點按網格
刪除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加點按點
取消選擇所選通道上的所有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D】
使曲線網格更精細或更粗糙(『曲線』對話框中) 【Alt】加點按網格
選擇彩色通道(『曲線』對話框中) 【Ctrl】+【'】
選擇單色通道(『曲線』對話框中) 【Ctrl】+【數字】
打開「色彩平衡」對話框 【Ctrl】+【B】
打開「色相/飽和度」對話框 【Ctrl】+【U】
全圖調整(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
只調整紅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1】
只調整黃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2】
只調整綠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3】
只調整青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4】
只調整藍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5】
只調整洋紅(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6】
去色 【Ctrl】+【Shift】+【U】
反相 【Ctrl】+【I】
圖層操作
從對話框新建一個圖層 【Ctrl】+【Shift】+【N】
以默認選項建立一個新的圖層 【Ctrl】+【Alt】+【Shift】+【N】
通過拷貝建立一個圖層 【Ctrl】+【J】
通過剪切建立一個圖層 【Ctrl】+【Shift】+【J】
與前一圖層編組 【Ctrl】+【G】
取消編組 【Ctrl】+【Shift】+【G】
向下合並或合並聯接圖層 【Ctrl】+【E】
合並可見圖層 【Ctrl】+【Shift】+【E】
蓋印或蓋印聯接圖層 【Ctrl】+【Alt】+【E】
蓋印可見圖層 【Ctrl】+【Alt】+【Shift】+【E】
將當前層下移一層 【Ctrl】+【[】
將當前層上移一層 【Ctrl】+【]】
將當前層移到最下面 【Ctrl】+【Shift】+【[】
將當前層移到最上面 【Ctrl】+【Shift】+【]】
激活下一個圖層 【Alt】+【[】
激活上一個圖層 【Alt】+【]】
激活底部圖層 【Shift】+【Alt】+【[】
激活頂部圖層 【Shift】+【Alt】+【]】
調整當前圖層的透明度(當前工具為無數字參數的,如移動工具) 【0】至【9】
保留當前圖層的透明區域(開關) 【/】
投影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1】
內陰影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2】
外發光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3】
內發光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4】
斜面和浮雕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5】
應用當前所選效果並使參數可調(在」效果」對話框中) 【A】
圖層混合模式
循環選擇混合模式 【Alt】+【-】或【+】
正常 【Ctrl】+【Alt】+【N】
閾值(點陣圖模式) 【Ctrl】+【Alt】+【L】
溶解 【Ctrl】+【Alt】+【I】
背後 【Ctrl】+【Alt】+【Q】
清除 【Ctrl】+【Alt】+【R】
正片疊底 【Ctrl】+【Alt】+【M】
屏幕 【Ctrl】+【Alt】+【S】
疊加 【Ctrl】+【Alt】+【O】
柔光 【Ctrl】+【Alt】+【F】
強光 【Ctrl】+【Alt】+【H】
顏色減淡 【Ctrl】+【Alt】+【D】
顏色加深 【Ctrl】+【Alt】+【B】
變暗 【Ctrl】+【Alt】+【K】
變亮 【Ctrl】+【Alt】+【G】
差值 【Ctrl】+【Alt】+【E】
排除 【Ctrl】+【Alt】+【X】
色相 【Ctrl】+【Alt】+【U】
飽和度 【Ctrl】+【Alt】+【T】
顏色 【Ctrl】+【Alt】+【C】
光度 【Ctrl】+【Alt】+【Y】
去色 海棉工具+【Ctrl】+【Alt】+【J】
加色 海棉工具+【Ctrl】+【Alt】+【A】
暗調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W】
中間調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V】
高光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Z】
軟體頻道精品推薦
更多精彩
點擊體驗>>
第1頁:普通快速操作、工具欄操作
第2頁:文件操作、編輯操作
第3頁:圖像調整、圖層操作
第4頁:選擇、濾鏡、視圖操作、文字處理
選擇
全部選取 【Ctrl】+【A】
取消選擇 【Ctrl】+【D】
重新選擇 【Ctrl】+【Shift】+【D】
羽化選擇 【Ctrl】+【Alt】+【D】
反向選擇 【Ctrl】+【Shift】+【I】
路徑變選區 數字鍵盤的【Enter】
載入選區 【Ctrl】+點按圖層、路徑、通道面板中的縮約圖
濾鏡
按上次的參數再做一次上次的濾鏡 【Ctrl】+【F】
退去上次所做濾鏡的效果 【Ctrl】+【Shift】+【F】
重復上次所做的濾鏡(可調參數) 【Ctrl】+【Alt】+【F】
選擇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V】
立方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M】
球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N】
柱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C】
軌跡球(在「3D變化」濾鏡中) 【R】
全景相機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E】
視圖操作
顯示彩色通道 【Ctrl】+【'】
顯示單色通道 【Ctrl】+【數字】
顯示復合通道 【'】
以CMYK方式預覽(開關) 【Ctrl】+【Y】
打開/關閉色域警告 【Ctrl】+【Shift】+【Y】
放大視圖 【Ctrl】+【+】
縮小視圖 【Ctrl】+【-】
滿畫布顯示 【Ctrl】+【0】
實際象素顯示 【Ctrl】+【Alt】+【0】
向上卷動一屏 【PageUp】
向下卷動一屏 【PageDown】
向左卷動一屏 【Ctrl】+【PageUp】
向右卷動一屏 【Ctrl】+【PageDown】
向上卷動10 個單位 【Shift】+【PageUp】
向下卷動10 個單位 【Shift】+【PageDown】
向左卷動10 個單位 【Shift】+【Ctrl】+【PageUp】
向右卷動10 個單位 【Shift】+【Ctrl】+【PageDown】
將視圖移到左上角 【Home】
將視圖移到右下角 【End】
顯示/隱藏選擇區域 【Ctrl】+【H】
顯示/隱藏路徑 【Ctrl】+【Shift】+【H】
顯示/隱藏標尺 【Ctrl】+【R】
顯示/隱藏參考線 【Ctrl】+【;】
顯示/隱藏網格 【Ctrl】+【」】
貼緊參考線 【Ctrl】+【Shift】+【;】
鎖定參考線 【Ctrl】+【Alt】+【;】
貼緊網格 【Ctrl】+【Shift】+【」】
顯示/隱藏「畫筆」面板 【F5】
顯示/隱藏「顏色」面板 【F6】
顯示/隱藏「圖層」面板 【F7】
顯示/隱藏「信息」面板 【F8】
顯示/隱藏「動作」面板 【F9】
顯示/隱藏所有命令面板 【TAB】
顯示或隱藏工具箱以外的所有調板 【Shift】+【TAB】
文字處理(在」文字工具」對話框中)
左對齊或頂對齊 【Ctrl】+【Shift】+【L】
中對齊 【Ctrl】+【Shift】+【C】
右對齊或底對齊 【Ctrl】+【Shift】+【R】
左/右選擇 1 個字元 【Shift】+【←】/【→】
下/上選擇 1 行 【Shift】+【↑】/【↓】
選擇所有字元 【Ctrl】+【A】
選擇從插入點到滑鼠點按點的字元 【Shift】加點按
左/右移動 1 個字元 【←】/【→】
下/上移動 1 行 【↑】/【↓】
左/右移動1個字 【Ctrl】+【←】/【→】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減小2 點象素 【Ctrl】+【Shift】+【[$l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2 點象素 【Ctrl】+【Shift】+【[$g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減小10 點象素 【Ctrl】+【Alt】+【Shift】+【[$l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10 點象素 【Ctrl】+【Alt】+【Shift】+【[$gt]】
將行距減小2點象素 【Alt】+【↓】
將行距增大2點象素 【Alt】+【↑】
將基線位移減小2點象素 【Shift】+【Alt】+【↓】
將基線位移增加2點象素 【Shift】+【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減小20/1000ems 【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增加20/1000ems 【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減小100/1000ems 【Ctrl】+【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增加100/1000ems 【Ctrl】+【Alt】+【→】
㈦ 攝影技巧專用名詞有哪些
1、軟硬體參數特性:光圈、快門、感光度、白平衡、曝光模式、曝光補償、色專溫、對比屬度、圖像格式、噪點、微距、廣角/長焦鏡頭、測光等。。。
2、個人覺得攝影最重要的因素是「構圖」!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光線、角度、人物表情等;
3、十一個提高風景攝影的技巧:選擇最大景深、使用三腳架、尋找對焦點、考慮前景、考慮天空、線條、考慮照片動感、利用天氣、在黃金時間拍攝、考慮地平線、觀察的角度;
4、一看,二品,三拍攝;
5、知、觀、表、現(即知其時、觀其勢、表其質、現其偉);
6、順光平,逆光陰,側光潤,頂光硬;
等等。。。都是與攝影有關的術語;
㈧ 攝影里都有哪些專用術語
如果你想學攝影就該買本書,書上都有。有些術語,你用到的時候自然就明白了,說了定義也未必能理解。焦距(Focal length):從鏡頭的中心點到膠片平面(其它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間的距離。焦距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一般會標在鏡頭前面,例如我們最常用的是27-30mm、50mm(也是我們所說的」標准鏡頭」,指對於35mm的膠片)、70mm等(長焦鏡頭)。光圈(Aperture):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開大一檔光圈,進入相機的光量就會增加一倍,縮小一檔光圈光量將減半。光圈大小用F值來表示,序列如下: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f 值越小,光圈越大)。拓展閱讀:光圈的應用快門(Shutter):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一般可分為鏡間快門和點焦平面快門。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快門開啟的時間。它是指光線掃過膠片(CCD)的時間(曝光時間)。例如,「1/30」是指曝光時間為1/30秒。1/60秒的快門是1/30秒快門速度的兩倍。其餘以此類推。景深(Depth of field):影像相對清晰的范圍。景深的長短取決於三個因素:焦距、攝距和光圈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長;(2)攝距越長,景深越長;(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拓展閱讀:什麼是景深景深預覽(Depth of field preview):為了看到實際的景深,有的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就和拍攝後膠片(記憶卡)紀錄的場景一樣。感光度(ISO):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度」或「定」來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為100度/21定的膠卷。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色溫(Color temperature):各種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稱為「色溫」。單位為「K」。我們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負片所能適應的色溫為5400K-5600K;燈光型A型、B型所能適應的色溫分別為3400K和3200K。所以,我們要根據拍攝對象、環境來選擇不同類型的膠卷,否則就會出現偏色現象(除非用濾色鏡校正色溫)。白平衡(White balance):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在白熾燈下會偏黃等。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曝光(Exposure):光到達膠片表面使膠片感光的過程。需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曝光是指膠片感光,這是我們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過程。它常取決於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因此又有曝光組合一詞。比如,用測光表測得快門為1/30秒時,光圈應用5.6,這樣,F5.6、1/30秒就是一個曝光組合。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用於調節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Stop」:網上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英文全稱是The unit of exposure。它只是一個衡量亮度的單位,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你不能說某個物體是3個Stop的亮度,但你可以說物體A比物體B亮3個 Stop。但是翻成曝光的單位也不完全符合它的本意。它是一個單位的亮度變化。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沒有標準的界限來限定明亮和黑暗。一塊黑石頭在很亮的地方看上去會比在暗處的灰色石頭要亮。模糊:畫面不清晰。可能是由失焦,相機晃動等原因造成。像素(pixel):簡單來說就是CCD/CMOS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一個感光元件經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A/D轉換等步驟以後,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我們如果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 。像素分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現在市場上的數碼相機標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解析度(ppi/dpi):指的是單位長度中,所表達或擷取的像素數目。和像素一樣,解析度也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影像解析度,我們通常說的數碼相機輸出照片最大解析度,指的就是影像解析度,單位是ppi(Pixel per Inch)。紅眼(Red eye):數碼相機在閃光燈模式下拍攝人像時,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在較暗的環境中,人眼的瞳孔會放大,此時強烈的閃光燈光線會通過人的眼底反射入鏡頭,眼底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是紅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紅色的光斑。防紅眼是閃光燈的一種功能,是在正式閃光之前預閃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縮小,從而減輕紅眼現象。CCD:譯為「電子耦合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傳統相機的底片一樣。CCD像素數目越多、單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圖像就會越清晰。因此,盡管CCD數目並不是決定圖像品質的唯一重點,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當成相機等級的重要判准之一。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功能相當於CCD。AE鎖:是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控制裝置的縮寫,AE鎖就是鎖定於某一AE設置,用於自動曝光時人為控制曝光量,保證主體曝光正常。使用AE鎖有幾點需要注意:手動方式或自拍時不能使用自動曝光(AE)鎖。 按下自動曝光(AE)鎖之後不要再調節光圈大小。 用閃光燈攝影時不要使用(AE)鎖。 SM快閃記憶體卡:即Smart Media,智能媒體卡,一種存儲媒介。SM卡採用了SSFDG/Flash內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輕等特性,體積37(長)×45(寬)×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級,SM轉換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戶進行數據傳送。光學變焦(Optical Zoom):遠距離拍攝時放大物體,因為取決於鏡頭的焦距,所以成像不影響畫面清晰度。與數字變焦相反。數字變焦(Digital Zoom):只能將原先的圖像尺寸裁小,讓圖像在LCD屏幕上變得比較大,但並不會有助於使細節更清晰。單反相機(SLR):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這種結構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噪點(Noise):數字圖像中的「顆粒」,產生的原因往往是高ISO設置、長時間曝光、或在電腦上對曝光嚴重不足的圖像進行過度的提高亮度處理。Mega:英文中「百萬」的前綴,如,百萬像素(MP)。飽和度(Saturation):表示色彩鮮艷程度。鏡頭光斑(Lens flares):雜亂的光線會聚到屏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叫光斑。拓展閱讀:什麼是炫光光暈(Halation):是指在曝光拍攝過程中,強光投射到膠片(感光器)上時,透過膠片乳劑中在片基表面進行反射,從而致使圖像發暈。引自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category/photography
㈨ Photoshop軟體里專有名詞的意思
色相:顏色測量術語。顏色的屬性之一,藉以用名稱來區別紅、黃、綠、藍等各種顏色。
色相,即各類色彩的相貌稱謂,如大紅、普藍、檸檬黃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徵,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最准確的標准。事實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顏色都有色相的屬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間色和復色來構成的。
對比度指的是一幅圖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范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范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好的對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顯示生動、豐富的色彩,當對比率高達300:1時,便可支持各階的顏色。但對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現今尚無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標准來衡量對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識方式還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色階是表示圖像亮度強弱的指數標准,也就是我們說的色彩指數,在數字圖像處理教程中,指的是灰度解析度(又稱為灰度級解析度或者幅度解析度)。圖像的色彩豐滿度和精細度是由色階決定的。色階指亮度,和顏色無關,但最亮的只有白色,最不亮的只有黑色。
通道最初是用來儲存一個圖像文件中的選擇內容及其它信息的,大家極為熟悉的透明GIF圖像,實際上就包含了一個通道,用以告訴應用程序(瀏覽器)哪些部分需要透明,而哪些部分需要顯示出來。
路徑通常指存在於多種計算機圖形設計軟體中的以貝塞爾曲線為理論基礎的區域繪制方式。
「路徑」(PATHS)在Photoshop中是使用貝賽爾曲線所構成的一段閉合或者開放的曲線段。UNISURF,並於1972年在該公司應用。貝賽爾的方法將函數無窮逼近同集合表示結合起來,使得設計師在計算機上繪制曲線就象使用常規作圖工具一樣得心應手。
沿路徑排列文字
繪制時產生的線條稱為路徑。 路徑由一個或多個直線段或曲線段組成。 線段的起始點和結束點由錨點標記,就像用於固定線的針。 通過編輯路徑的錨點,您可以改變路徑的形狀。 您可以通過拖動方向線末尾類似錨點的方向點來控制曲線。
㈩ 高分求圖像處理中的英文名詞(求英語專業人士)
anti-interference
Framework
traversal
co-line
synergy
block
XXX be defin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