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理許可 » 外國教育史專有詞彙

外國教育史專有詞彙

發布時間: 2021-01-31 12:26:43

⑴ 外國教育史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介及其在中國的誕生和意義

一、五一國際勞動節簡介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May Day),代發論文,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者”共同擁有的節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並公眾放假。

二、中國五一勞動節的誕生及意義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
1920年5月1日,論文發表,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盪盪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日發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論文代發,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真相。陳獨秀又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了“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1999年9月,國務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國慶節、春節和“五一”法定節日加上調休,全國放假7天。從此,3個“黃金周”掀起的旅遊消費熱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假日經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已基本形成。從2007年11月9日開始,經過多方研究論證比較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在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發改委網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網站上予以公布,開展民意調查。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春節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由7天調整為3天,減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黃金周也將成為歷史。
意義

國際勞動節的意義在於勞動者通過斗爭,用頑強、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爭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這才是五一勞動節的精髓所在。所以,人們才這么注重勞動節。
新生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全國放假一天。每年的這一天,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並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相關的主題文章:

深度解析世界盃阿根廷與韓國之戰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總體評述

產品創新是企業生存之本

⑵ 外國教育史教程的介紹

《外國教育史教程》分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現代教育史三編,共25章。回其中古代六章答,分別論述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臘的教育、古希臘三哲的教育思想、古羅馬的教育、西歐中世紀的教育、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客觀地展示外國古代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軌跡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現代十章,論述外國近、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與演變。

⑶ 外國教育史里「智者」的名詞解釋

智者運動具有明顯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傾向。
智者們將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了人和社會,而且依然如故地貫徹了他們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傾向。我們之所以說智者的活動也有積極意義,就在於智者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在社會政治領域發揮了啟蒙的作用。
智者的興起不僅應和了社會政治生活的需要,也哲學從對自然現象的驚異專項對社會現象的驚異的產物,其結果主要是否定的:繼自然哲學家們動搖了宗教神話的自然觀之後,他們動搖了傳統的社會倫理觀念。貫穿了批判迷信、抨擊傳統、藐視權威、高揚個性、崇尚感覺、鼓吹懷疑的思想內容,也正是由於這些內容和風氣的傳播,客觀上起到了社會啟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所以,人們有時把智者運動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相比,稱智者為第一批人文主義者或思想啟蒙者。

⑷ 外國教育史問題

1.試析文明的進程與學校興起之間的關系。
答:(1)文明古國的進程
①古埃及的文明進程
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遷至尼羅河流域的土著構成,他們創造了銅石並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
經過長期演變,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號組成的文字系統。
b.古埃及文學
文字的創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學繁榮的基礎,古埃及的文學作品內容和題材都十分豐富,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宗教、軍事和社會世俗生活的狀況。
c.古埃及宗教
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宗教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數學、水利、生物和建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②西亞古國的文明進程
古代西亞的地理位置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東岸,地域面積廣大,包括了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
a.西亞古國的文字
西亞古國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最輝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亞古國的文學作品
西亞古國留下的文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此外,還有一些反映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貧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與奴隸的對話》《詠受難的誠實人的詩》等。
c.西亞古國的法典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葉,兩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蘇美爾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兩河流域出現的法典主要有《烏爾納姆法典》《蘇美爾法典》《俾拉拉馬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亞述法典》等,其中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漢謨拉比法典》。
d.西亞古國的宗教
兩河流域形成的關於世界的起源、諾亞方舟等傳說成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經典《聖經》的來源。古代希伯來人形成的猶太教及其經典《聖經》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e.西亞古國還在天象、數學、農業生產、建築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進程
a.古印度文字
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和護符上,雖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讀這些字,但它是古代東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印度文學作品
古印度的文學作品包括宗教詩集《吠陀》、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小說等。另外,古代印度在語言學、語法學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c.古印度宗教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創立的吠陀教,後演變為婆羅門教,影響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佛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印度出現了列國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不滿,出現了各種思潮,佛教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d.古印度文明在天象、數學、醫學、農學、建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傑出成就。
(2)學校的興起
①學校產生的原因
學校的產生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關系。
a.生產力的發展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產品,才使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發生分離,一部分人可以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同時,社會產品更加豐富,為學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設施和條件。
b.奴隸制國家的出現
第一,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的運作並確保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諸方面知識的人來參與奴隸制國家的管理,這就要依靠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教會他們這些知識和技能。
第二,組織領導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也是國家的基本社會職能之一,只有行使好這些職能,國家政權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大。
c.文字的出現以及科學知識的豐富
第一,文字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只能通過耳傳口授傳遞信息,文字產生後才有可能記錄更多更廣的知識經驗,並把它們傳授給其他人。
第二,文字使知識的繼承和傳遞更加可靠和規范,為學校教育的產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第三,學校教育內容是源自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科學知識。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都更加豐富。
②學校產生的意義
學校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的教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教育逐漸開始從人類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在專門的地點和場所進行的、運用特定手段並為了實現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動。人類教育的歷史方向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3)兩者的關系
①學校的產生主要是依靠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文明進程的推進使人類社會得到了進步和發展,推動了學校的產生和壯大。
②學校起到了傳播文明和生產勞動知識的功能,人們接受教育後可以更好的在社會生存並進一步推動社會的文明進程。
2.怎樣評價東方文明古國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1)古代東方國家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關於學校的起源的幾次重要的考古發現都集中在西亞的兩河流域一帶。
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出現在亞非文明古國。學校的產生無疑是一種進步現象,它對於傳播科學文化、發展社會生產起了極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識,單靠口耳相傳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便創造了文字,出現了教學的場所和專門的人來進行教學工作,學校教育由此產生了。
(2)亞非文明古國的驕傲與對其他國家的發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出現在亞非文明古國,而且其教育內容較豐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機構種類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創新之舉,被譽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後來各國紛紛前來學習,從而對其他各國甚至是世界教育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可以說,亞非文明古國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發端,並且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⑸ 外國教育史的內容簡介

《外國抄教育史》分為古代教育、中世紀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四編,共38章。古代教育編共4章,包括原始社會的教育、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古希臘的教育、古羅馬的教育。中世紀教育編共3章,對中世紀前期和後期的西歐、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予以詳細論述。近代教育編和現代教育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發軔的「新教育」運動和思潮為分水嶺,對主要發達國家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與改革狀況予以介紹,其中近代教育編共15章,現代教育編共16章。
《外國教育史》編者在編寫過程中試圖貫徹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並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並舉、宏觀文化背景之概覽與微觀教育史實之透視兼用、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兼顧等原則,並在每一章的最後,對該章的基本史實和核心內容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和小結,體現了教材的准確性、權威性、前沿性。系統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
《外國教育史》可作為高等院校外國教育史課程的學生用書和教學參考用書,適用於教育學各專業、教師教育各專業本科教學,同時也適於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及碩士研究生使用。

⑹ 外國教育史的簡介

《外國教育史》是為我校教育系編寫的一部教材。1979年,我系教育史教研室外回國教育史組全體同志曾編印答了《外國教育史(初稿)》,作為我校自用教材。我們在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對該書進行了總結,又學習、吸收了本學科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和各地專業工作者及廣大師生提出的寶貴意見,在此基礎上,重新編寫了本書,正式出版。
本書共四編,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包括古代和中古時期的教育(第一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教育(第二編),共七章;下冊內容包括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的教育(第三編)、蘇聯教育的發展(第四編),共五章。本書的章節結構和基本內容均由編著者共同討論,分頭編寫。

⑺ 外國教育史的介紹

本書分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現代教育史三編,共25章。其中古代六章,分別論述東方文明專古國的屬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臘的教育、古希臘三哲的教育思想、古羅馬的教育、西歐中世紀的教育、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客觀地展示外國古代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軌跡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現代十章,論述外國近、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與演變。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