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專有名詞
⑴ 學名的植物學名
國際上所採用的植物學名,是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加詞,下同)組成,並統一用拉丁文。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各國的語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稱也就不同,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為了科學技術的交流,統一使用植物學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學名,不僅有助於了解植物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特徵,而且還可以幫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為許多植物的化學成分名稱系由植物的屬名衍生而成,如小檗鹼(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屬(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烏頭鹼(Aconitine)、次烏頭鹼(Hypaccll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line)等,不論從中文名稱和外文名稱均可以明顯的看出與植物烏頭屬(Aconitum)的屬名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對葯學專業尤其值得注意。
植物學名的基本組成
植物學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臘等國文字書寫。一種植物的學名由屬名和種名組成,故稱為「雙名法」或「二名法」。在學名後附加該種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縮寫),所以一個完整的植物學名包括屬名、種名和命名人。並規定屬名和命名人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必須大寫,如前面所舉的黃連的植物學名是Coptis chinensisFranch.,其中,Coptis為黃連屬的屬名,chinensis(中國的)種名,Franch.系命名人Franchet的縮寫。 屬名採用拉丁文名詞的單數主格。屬名通常根據植物的特徵、特性、原產區地方名、生長習性或經濟用途而命名。這些可以幫助了解該屬植物的特性用植物特徵命名的,如五加屬Acanthopanax(有刺的人參屬))系指本屬植物形態似人參屬而有刺,沙參屬Adenophora(腺體),指本屬植物的花有腺體。以植物特性命名的,如甘草屬Glycyrrhiza(甜的根莖),指本屬植物的根莖具有甜味;蔥屬Allium(辛辣),指本屬植物有辛辣味,雞屎藤屬Paederia(惡臭),指本屬植物具有惡臭等。
其它以原產區地方名的語音經拉丁化而成的屬名,如茶屬Thea、荔枝屬Litchi、南天竺屬Nandina等系根據我沿海所叫的名稱用拉丁語拼成,以植物的生境命名的,如葶藶屬Draba(森林中生長)、松屬Pinus(山),柳屬Salix(近水)等均表示生境;以經濟用途命名的,如人參屬Panax(萬能葯)、茄屬Solanum(鎮靜)等。 通常使用形容詞、同位名詞或名詞所有格。
使用形容詞作種名時,它的性(陽、中、陰)、數(單數或復數)和格一定要和它所形容的屬多的性、數、格一致。如藍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桉屬的屬名Eucalyptus是陽性、單數、主格,故其種名globulus(球形的)用us詞尾,與屬名的性、數、格相一致;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Linn.,大黃屬的屬名Rheum是中性名詞、單數、主格,故種名palmatum(掌狀的)必須用um詞尾符合中性、單數:主格,九眼獨活Aralia cordataThunb.楤木屬Aralia為陰性名詞、單數、主格,種名cordata詞尾巴a,也是陰性、單數、主格。
採用同位名詞,即屬名和種名都是名詞的主格,但性和數不一定相一致,如柳葉牛膝Achyranthus longifoliaMakino,屬名Achyraranthus是陽性名詞,單數、主格,而種名longifolia卻是中性名詞、復數、主格。
使用名詞所有格,這是用以紀念某一分類學家或某一標本採集者,這種情況在人名後加i、ii或ae,如川烏Aconitum carmichaeliDebx.,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Hemsl. 命名人是用ex連接的兩個人名,如白亮獨活Heracleum candicansWall.ex DC.,這是表示本種植物由Wall.定了名,但尚未正式發表,以後DC. 同意此名稱並正式加以發表DC.均為人名縮寫)。命名人系用et連接的兩個人名,這表示這一學名系由二人合作命名,如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Sieb. et Zucc.。
有時在植物學名的種名之後有一括弧,括弧內為人名或人名的縮寫,此表示這一學名經重新組合而成。如紫金牛(矮地茶)Ardisia japonica(Horhst.)Blume,這是由於紫金牛的植物學名由Hornsted命名為Bladhia japonicaHornst.,以後經Blume研究應列入Ardisia屬。根據植物命名法規定,需要重新組合(如改訂屬名、由變種升為種等)時,應保留原種名和原命名人,原命名人加括弧。
種以下的植物學名表示方法
種以下的分類等級有亞種(Subspecies)在學名中縮寫為subsp.或ssp.,變種(varietas)縮寫為var.,變型(Forma)編寫為f.。這些分類等級的學名表示法,為原種名後加亞種的縮寫,其後寫亞種名(又稱亞種加詞)及亞種命名人。變種和交型也是同樣的表示法。如柴胡的亞種膜緣柴胡Bupleurum falcatumLinn. ssp.marginatum(Wall.) Clarke,黃皮樹的一變種峨眉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Schneld, var.omeienseHuang,地黃的變型懷慶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 Libosch. f.hueichingensis(Chaot et Schih)Hsiao。
中草葯的拉丁名
中草葯的拉丁名來源子植物(或動物)的學名,通常由葯用部分加植物的屬名所組成,葯用部分用單數主格,屬名用單數第二格,每個拉丁詞的第一個字母都要大寫,如洋金花Flos Daturae, Flos (花)表示葯用部分,Daturae是曼陀羅屬Datura 的單數第二格,如果該屬葯用植物種類較多,又是不同的葯材,這時採用葯用部分加植物的屬名和種名,如厚朴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還有一部分中草葯拉丁名是採用葯用部分加植物學名中的種名,如人參radix Gineng,這種表示方法是因為Ginseng這一名稱在全世界都慣用。甚至還有部分葯材拉丁名與植物的屬名或種名無關系的,這也是由於慣用的原因,如牡丹皮cortex Moutan。至於來源於植物的分泌物或加工品則使用慣用的商品名稱,如沒葯Myrrha、阿拉伯膠Gummi Arabicum、瓊脂Agar-Agar等。
⑵ 誰有關於《植物學》的名詞解釋
1.細胞和細胞學說:有機體除病毒外,都是由單個或多個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位。植物細胞由原生質體和細胞壁兩部分組成。細胞學說是德國植物學家Schleiden,M.J.和動物學家Schwann,T.二人於1938~1939年間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植物和動物的組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所有的細胞是由細胞分裂或融合而來;卵和精子都是細胞;一個細胞可分裂而形成組織。細胞學說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了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單位的思想,從理論上確立了細胞在整個生物界的地位,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有機體統一了起來。
2.原生質和原生質體:構成細胞的生活物質稱為原生質。原生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原生質體是生活細胞內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質的總稱,也即原生質體由原生質所構成。原生質體一般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組成。原生質體是細胞各類代謝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原生質體一詞有時指去了壁的植物細胞。
3.細胞器:散布在細胞質內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亞細胞結構稱為細胞器。如各種質體、線粒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微管等。
4.組織:在個體發育上,具有相同來源同一類型或不同類型的細胞群組成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叫組織。
5.胞間連絲:胞間連絲是穿過細胞壁的原生質細絲,它連接相鄰細胞間的原生質體。它是細胞原生質體之間物質和信息直接聯系的橋梁,是多細胞植物體成為一個結構和功能上統一的有機體的重要保證。
6.細胞分化:多細胞有機體內的細胞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特化,稱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表現在內部生理變化和形態外貌變化兩個方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植物中細胞功能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和效率。因此,分化是進化的表現。
7.染色質和染色體:當細胞固定染色後,核質中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部分,稱為染色質。染色質是細胞中遺傳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在電子顯微鏡下染色質顯出一些交織成網狀的細絲。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期,染色質高度螺旋化而變粗變短,成為易被鹼性染料著色的粗線狀或棒狀體,此即染色體。
8.紋孔:在細胞壁的形成過程中,局部不進行次生增厚,從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區域,此區域稱為紋孔。
9.傳遞細胞:傳遞細胞是一些特化的薄壁細胞,具有胞壁向內生長的特性,行使物質短途運輸的生理功能。
10.細胞周期:有絲分裂從一次分裂結束到另一次分裂結束之間的期限,叫做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11.穿孔:指細胞壁局部溶解消失而形成的直正相通的孔洞。
二
1.器官:器官是生物體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植物體內,以營養生長為主要功能的器官稱為營養器官,如根、莖和葉;與生殖有密切關系的器官稱為生殖器官,如花、果實和種子。
2.種子:種子是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經過受精而發育形成的結構。種子一般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組成。在被子植物中,有的植物種子中的胚乳在發育過程中被子葉吸收,成熟後的種子沒有胚乳,叫做無胚乳種子,如大豆、黃瓜的種子;成熟後種子內有胚乳的叫做有胚乳種子,如小麥、玉米、蓖麻的種子。
3.幼苗:種子萌發後由胚長成的獨立生活的幼小植株,即為幼苗。不同植物種類的種子萌發時,由於胚體各部分,特別是胚軸部分的生長速度不同,長成的幼苗在形態上也不一樣,可分為兩類:子葉出土的幼苗和子葉留土的幼苗。
三
1.定根和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長部位的根,稱為定根,包括主根和側根兩種。在主根和主根所產生的側根以外的部分,如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的根,因其著生位置不固定,故稱不定根。
2.直根系和須根系: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區別的根系稱直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無明顯的主根和側根區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組成,粗細相近,無主次之分,而呈須狀的根系,稱須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麥的根系。
3.木質部脊:在根的橫切面上,初生木質部整個輪廓呈輻射狀,原生木質部構成輻射狀的稜角,即木質部脊。每種植物的根中,木質部脊是相對穩定的。植物解剖學上依根內木質部脊數的不同,把根分別劃為二原型,三原型等。
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平周分裂即切向分裂,是細胞分裂產生的新壁與器官表面最近處切線相平行,子細胞的新壁為切向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垂周分裂指細胞分裂時,新形成的壁垂直於器官的表面。狹義的垂周分裂一般指徑向分裂,新壁為徑向壁。分裂的結果使器官增粗。廣義的垂周分裂還包括橫向分裂。橫向分裂產生的新壁為橫向壁,分裂的結果使器官伸長。
5.初生生長、初生組織和初生結構 項端分生組織經過分裂、生長、分化三個階段產生各種成熟組織。這整個生長過程稱為初生生長。初生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各處成熟組織屬於初生組織,由初生組織共同組成的結構即初生結構,如根的初生結構由表皮、皮層和維管柱三部分組成。
6.凱氏帶: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根內皮層細胞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質化和木質化增厚成帶狀的壁結構,環繞在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向壁上,成一整圈,稱凱氏帶。凱氏帶在根內是一個對水分和溶質運輸有著重要作用的結構。凱氏帶是凱斯伯里於1865年發現的。
7.通道細胞:單子葉植物內皮層細胞大多五面增厚,只有少數位於木質部脊處的內皮層細胞,保持初期發育階段的結構,即細胞具凱氏帶,但壁不增厚,這些細胞稱為通道細胞。通道細胞起著皮層與維管柱間物質交流的作用。
8.內起源:發生於器官內部組織的方式稱為內起源或內生源。如側根起源於母根的中柱鞘。
9.根瘤與菌根:根瘤和菌根是種子植物與微生物間的共生關系現象。根瘤是豆科(或豆目)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如榿木屬、木麻黃屬等)根部的瘤狀突起。它是由於土壤中根瘤細菌侵入根的皮層中,引起細胞分裂和生長而形成的。根瘤細菌具有固氮作用,與具根瘤植物有著共生關系。菌根是某些土壤中的真菌與種子植物根形成的共生結合體。由於菌絲侵入的情況不同分為外生菌根(菌絲分布於根細胞的間隙,並在根表面形成套狀結構)和內生菌根(菌絲侵入根細胞內)。菌根和種子植物的共生關系是:真菌將所吸收的水分、無機鹽類和轉化的有機物質,供給種子植物,而種子植物把它所製造和儲藏的有機養料供給真菌。
10.不活動中心:根的頂端分生組織的最前端的一細胞分裂活動較弱的區域,稱不活動中心。不活動中心的細胞中,合成核酸、蛋白質的速率很低,細胞核、核仁、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均較小,線粒體也少。
11.共質體:細胞間通過胞間連絲將原生質連接成的整體。
四
1.芽:芽是處於幼態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即枝、花或花序尚未發育前的雛體。芽有各種類型。如按其著生位置分為定芽(包括頂芽和腋芽)和不定芽;按芽鱗的有無分為鱗芽和裸芽;按其性質分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按其生理狀態分為活動芽與休眠芽。
2.芽鱗痕:鱗芽開展時,外圍的芽鱗片脫落後在莖上留下的痕跡,稱為芽鱗痕。芽鱗痕的形狀和數目因植物而異,是識別植物和進行植物分類的依據之一。
3.藤本植物:有纏繞莖和攀援莖的植物統稱藤本植物。依莖的性狀,藤本植物分為木質藤本(如葡萄、忍冬)和草質藤本(如菜豆、旱金蓮)。
4.分櫱和櫱位: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分櫱節(根狀莖節)上產生腋芽,以後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這種方式的分枝稱分櫱。分櫱上又可繼續形成分櫱,依次形成一級分櫱、二級分櫱,依此類推,分櫱有高櫱位和低櫱位之分。所謂櫱位,就是分櫱生在第幾節上,這個節位即櫱位。櫱位越低,分櫱發生越早,生長期較長,抽穗結實的可能性就越大。
5.外始式和內始式:某結構成熟的過程是向心順序,即從外方向內方逐漸發育成熟,這種方式稱為外始式。如根的初生木質部和根、莖的初生韌皮部的發育順序是外始式。反之,成熟過程是離心順序,即由內方向外方逐漸發育成熟,這種方式是內始式,如莖的初生木質部的發育順序是內始式。
6.髓射線:髓射線是莖中維管束間的薄壁組織,也稱初生射線,由基本分生組織產生。在次生生長中,其長度加長,形成部分次生結構。髓射線位於皮層和髓之間,有橫向運輸的作用,也是莖內貯藏營養物質的組織。
7.束中形成層:在莖的維管束中,初生韌皮部與初生木質部之間,有一層具潛在分生能力的組織,稱為束中形成層。束中形成層與位於維管束之間的束間形成層一起連成環形的形成層。
8.年輪和假年輪:年輪也稱生長輪或生長層。在木材的橫切面上,次生木質部呈若干同心環層,每一環層代表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在有顯著季節性氣候的地區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質部在正常情況下,每年形成一輪,因此習慣上稱為年輪。每一年輪包括早材和晚材兩部分。由於外界氣候異常或蟲害的影響,出現多次寒暖或葉落的交替,造成樹木內形成層活動盛衰起伏,使樹木的生長時而受阻,時而復甦,因此在一個生長季節中,不只產生一個生長輪,這即假年輪。
9.樹皮:樹皮是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以外的部分。在較老的木質莖上,樹皮包括木栓及它外方的死組織(統稱外樹皮)和木栓形成層、栓內層(如果存在)及韌皮部(統稱內樹皮)
10.補充組織:樹木的枝幹上,皮孔一般產生於原來氣孔的位置,氣孔內方的木栓形成層不形成木栓細胞,而形成一些排列疏鬆、具有發達的胞間隙,近似球形的薄壁組織細胞,它們以後栓化或非栓化,稱為補充組織。隨著補充組織的逐步增多,向外突出,形成裂口,即皮孔。
11.侵填體:木本植物多年生老莖中,早期的次生木質部(即心材)導管和管胞失去輸導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由於它們附近的薄壁組織細胞從紋孔處侵入導管或管胞腔內,膨大和沉積樹脂、丹寧、油類等物質,形成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導管或管胞腔的突起結構,這種突起物即侵填體。
12.環髓帶:有些植物(如椴樹屬)的髓,它的外方有小型壁厚的細胞,圍繞著內部大型的細胞,二者界線分明,這外圍區,稱環髓帶,又稱髓鞘。
13.澱粉鞘:有些植物如旱金蓮、南瓜等莖的皮層最內層,即相當於內皮層處的細胞,富含澱粉粒,因此稱為澱粉鞘。澱粉鞘包著維管柱的外圍,可做為皮層與維管柱的「分界線」。
14.頂端優勢:植物枝條上的頂芽有抑制腋芽生長的作用,因此許多植物只有莖頂芽發育得好,主幹長得快,而腋芽卻受到抑制,發育較慢或處於休眠狀態。這種現象叫做頂端優勢。
五
1.完全葉:具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的葉,稱完全葉。例如月季、豌豆等植物的葉。
2.葉枕:植物學上所稱的葉枕,一般是指植物葉柄或葉片基部顯著突出或較扁的膨大部分,如含羞草復葉的總葉柄、初級羽片,以及小葉基部等的膨大部分。葉枕是一種能使葉進行運動的結構。
3.復葉:每一葉柄上有兩個以上的葉片叫做復葉。復葉的葉柄稱葉軸或總葉柄,葉軸上的葉稱為小葉,小葉的葉柄稱小葉柄。由於葉片排列方式不同,復葉可分為羽狀復葉,掌狀復葉和三出復葉三類。
4.單身復葉:單身復葉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復葉。其復葉中也有一個葉軸,但只有一個葉片,葉軸與小葉之間具有關節。如柑、橙等植物的葉。單身復葉可能是三出復葉中的兩個側生小葉退化,僅留一頂生小葉所形成。
5.葉序:葉在莖上都有一定規律的排列方式,稱為葉序。葉序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即互生、對生和輪生。
6.葉鑲嵌:葉在莖上的排列,不論是哪種葉序,相鄰兩節的葉,總是不相重疊而成鑲嵌狀態,這種同一枝上的葉,以鑲嵌狀態的排列方式而不重疊的現象,稱為葉鑲嵌。
7.異形葉性:同一株植物上的葉,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或同一植株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出現不同形狀的葉。這種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形狀葉的現象,稱為異形葉性。如水毛莨的氣生葉扁平廣闊;而沉水葉細裂成絲狀。
8.泡狀細胞: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單子葉植物葉的上表皮上具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細胞,有較大的液泡,無葉綠素或有少量的葉綠素,徑向細胞壁薄,外壁較厚,稱為泡狀細胞。泡狀細胞通常位於兩個維管束之間的部位,在葉上排成若干縱行,在橫切面上,泡狀細胞排成扇形。
9.離層:在植物落葉前,葉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個區域內的薄壁組織細胞開始分裂,產生一群小形細胞,以後這群細胞的外層細胞壁膠化,細胞成為游離狀態,使葉易從莖上脫落,這個區域稱為離層。
10.葉隙:葉跡從莖的維管柱上分出向外彎曲後,維管柱在葉跡的上方出現一個空隙,並由薄壁組織填充,該區域稱為葉隙。
11.「花環」結構:玉米等植物葉片的維管束鞘發達,內含多數較大葉綠體,外側緊密毗連著一圈葉肉細胞,組成「花環形」結構。
六
1.變態:植物體由於功能的改變所引起器官的一般形態和結構的變化稱為變態。如洋槐的托葉變為刺。
2.苞片和總苞:生在花下面的變態葉,稱為苞片。苞片一般較小,綠色,但也有形大、呈各種顏色的。苞片多枚聚生於花序外圍的,稱為總苞。苞片和總苞有保護花芽或果實的作用。
3.同源器官:具有同一來源、而在形態上和功能上有顯著區別的器官稱為同源器官。例如馬鈴薯的塊莖、毛竹的根狀莖、葡萄的卷須等,它們形態和機能均不同,但都是來源於莖的變態。
4.同功器官:器官形態相似、機能相同,但其構造與來源不同,稱為同功器官。如山楂的刺為莖刺,是莖的變態,刺槐的刺為葉刺,是托葉的變態,二者為同功器官。
七
1.繁殖:植物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就必然通過一定的方式,以它本身產生新的個體來延續後代,這種現象叫做繁殖。繁殖有三大類型,即營養繁殖、無性繁殖(又稱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營養繁殖:營養繁殖是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的某一部分和母體分離(有時不立即分離),而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如馬鈴薯的塊莖發育成新的植物體即為營養繁殖。營養繁殖可分為自然營養繁殖和人工營養繁殖。
3.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通過一類稱為孢子的無性繁殖細胞,從母體分離後,直接發育成為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4.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由兩個有性生殖細胞(配子),彼此融合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發育為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5.根櫱植物:洋槐、白楊等木本植物的根上常生出許多不定芽,這些不定芽可以長成幼枝條,進行繁殖。這類植物稱根櫱植物。
6.單體雄蕊:一朵花中雄蕊多數,花葯分離,花絲彼此連合成一束或呈管狀,這樣的雄蕊稱為單體雄蕊,如棉花的雄蕊。
7.四強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離生雄蕊,兩輪著生。外輪兩枚花絲較短,內輪四枚花絲較長。這種四長二短的雄蕊稱為四強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8.花程式:用符號和數字表示花各部分的組成、排列位置和相互關系,稱為花程式(又稱花公式),如*K2+2C2+2A2+4G(2∶1)即為十字花科植物的花程式。
9.花圖式:花圖式是指用圖解表示一朵花的橫切面簡圖,藉以說明花的各部分的組成,排列和相互關系,也可藉以比較各植物花的形態異同。花圖式也就是花的各部在垂直於花軸的平面上的投影。
10.無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無限花序又稱總狀類花序或向心花序,其開花的順序是花軸下部的花先開,漸及上部,或由邊緣開向中心,如油菜的總狀花序。有限花序又稱聚傘類花序或離心花序,它的特點與無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頂點或最中心的花先開,漸及下邊或周圍,如番茄的聚傘花序。
11.子房:子房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組成部分,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組成。當傳粉受精後,子房發育成果實。
12.心皮:心皮是構成雌蕊的單位,是具生殖作用的變態葉。一個雌蕊由一個心皮構成,稱單雌蕊,一個雌蕊由幾個心皮聯合而成,稱復雌蕊(合生雌蕊)。
八
1.花芽分化:花或花序是由花芽發育而來的。當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就轉入生殖生長,莖尖的分生組織不再產生葉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這一過程稱為花芽分化。禾本科植物的花芽分化一般稱為幼穗分化。
2.花粉敗育:由於種種內在和外界因素的影響,有的植物散出的花粉沒有經過正常的發育,起不到生殖的作用,這一現象稱為花粉敗育。
3.雄性不育:植物由於內在生理、遺傳的原因,在正常自然條件下,也會產生花葯或花粉不能正常地發育、成為畸形或完全退化的情況,這一現象稱為雄性不育。雄性不育可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花葯退化;二是花葯內無花粉;三是花粉敗育。
4.絲狀器:被子植物胚囊內的助細胞中,一些伸向細胞中間的不規則的片狀或指狀突起,稱為絲狀器。絲狀器是通過細胞壁的內向生長而形成,它們的作用使助細胞猶如傳遞細胞。具絲狀器是助細胞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
5.雙受精:花粉管到達胚囊後,其末端破裂,釋放出的兩個精子,一個與卵細胞融合,成為二倍體的受精卵(合子),另一個與兩個極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體的初生胚乳核。卵細胞、極核同時和二精子分別完成融合的過程叫做雙受精。雙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現象。
6.無融合生殖:在被子植物中,胚囊里的卵經受精發育成胚,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也有胚囊里的卵不經受精,或者助細胞、反足細胞、甚至珠心細胞或珠被細胞直接發育成胚,這種現象叫做無融合生殖。無融合生殖可分為孤雌生殖、無配子生殖和無孢子生殖三種類型。
7.多胚現象:一粒種子中具有一個以上的胚,稱為多胚現象。多胚現象在裸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在被子植物中也會因無融合生殖或受精卵發育成胚的過程中分裂成幾個胚以及其他原因而出現多胚現象。
8.傳粉: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經媒介的作用而傳送到柱頭上的過程。
九
1.單性結實:不經過受精作用,子房就發育成果實,這種現象稱單性結實。單性結實過程中,子房不經過傳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無子果實,稱為營養單性結實,如香蕉;若子房必須通過誘導作用才能形成無子果實,則稱為誘導單性結實(或刺激單性結實),如以馬鈴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頭可得到無籽果實。
2.聚合果與聚花果:一朵花中有許多離生雌蕊,以後每一雌蕊形成一個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稱為聚合果,如白玉蘭、蓮、草莓的果。如果果實是由整個花序發育而來,花序也參與果實的組成部分,這稱為聚花果或稱為花序果、復果,如桑、鳳梨、無花果等植物的果。
3.穎果:穎果的果皮薄,革質,不開裂,含一粒種子,果皮和種皮緊密癒合不易分離。穎果小,一般易誤認為種子,是水稻、玉米和小麥等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實類型。
4.角果:角果是由二心皮組成的雌蕊發育而成的果實。果實成熟後,果皮由基部向上沿二腹縫線裂開,成2片脫落,只留假隔膜,種子附於假隔膜上。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特徵。根據果實長短,將角果分為長角果和短角果兩類。
5.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由產生孢子的二倍體的孢子體世代(無性世代)和產生配子的單倍體的配子體世代(有性世代)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稱世代交替。
十
1.凱氏帶:大多數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根(0.5分)內皮層細胞(0.5分)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質化和木質化增厚成帶狀的壁結構(0.5分),環繞在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向壁上成一整圈(1分),稱凱氏帶。凱氏帶與根內水分和溶質的輸導密切相關(0.5)
2.細胞器:散布在細胞質內(0.5分)具有一定結構(0.75分)和功能(0.75分)的微結構或器官(或:原生質結構)(0.5分),稱為細胞器。例如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等(0.5分)
3.異形葉性:同一株植物(1分)上具有不同葉形(1分)的現象,稱為異形葉性。異形葉或是出現於不同發育階段的枝上,或是生於不同環境中(0.5分)。例如(0.5分)水毛莨的氣生葉扁平廣闊,而沉水葉細裂成絲狀。
4.無融合生殖:在正常情況下,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經過卵細胞和精子的融合,以後發育成胚(0.5分)。但在有些植物里(0.5分),不經過精卵融合,直接發育成胚(1分),這類現象稱無融合生殖。無融合生殖包括孤雌生殖、無配子生殖和無孢子生殖三種類型(1分)。
5.雙受精:花粉管到達胚囊後,釋放出二精子,一個與卵細胞融合,成為二倍體的受精卵(合子)(1分),另一個與兩個極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體的初生胚乳核(1分)。卵細胞和極核同時和二精子分別完成融合的過程稱雙受精(註:若僅有此句而無前面的敘述也可得2分)。雙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現象(1分)。
十一
1.外生孢子:某些藍藻植物細胞中的原生質體發生橫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兩塊原生質,上端較小的一塊就形成孢子,基部較大的一塊仍保持分裂能力,繼續分裂,不斷地形成孢子。
內生孢子:某些藍藻由於母細胞增大,原生質體進行多次分裂,形成許多具薄壁的子細胞,母細胞壁破裂後全部放出。
2.孢子:無性生殖的生殖細胞。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細胞。
3.載色體又叫色素體:植物細胞中含有色素的質體。也有僅指藻類植物細胞中含葉綠素的大型和復雜的結構。 蛋白核又叫造粉核或澱粉核:某些藻類植物載色體上的一種特殊結構。有一蛋白質的核心部分,外圍以若干澱粉小塊,這是藻類植物蛋白質和澱粉的一種貯藏形態。
4. 茸鞭型鞭毛:鞭毛上具橫向羽狀鞭茸。
尾鞭型鞭毛:鞭毛上無橫向羽狀鞭茸。
5. 核相交替:在植物整個生活史中,具單倍體核相和二倍體核相的交替現象。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二倍體的孢子體世代和單倍體的配子體世代互相交替的現象。
6. 同形世代交替:在形態構造上基本相同的兩種植物體互相交替循環的生活史。
異形世代交替:在形態構造上顯著不同的兩種植物體互相交替循環的生活史。
7. 無性世代(或孢子體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從受精卵或合子開始,由合子或受精卵發育成長為孢子體,到孢子體產生孢子母細胞為止的時期,從核相方面來看,是具有二倍體染色體的時期。
有性世代(或配子體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從減數分裂而來的孢子開始,由孢子發育成長為配子體,到配子體產生兩性配子為止的時期。從核相方面看,是具單倍體染色體的時期。
8. 孢子體:在植物無性世代中產生孢子的和具二倍體染色體的植物體。
配子體:在植物有性世代中產生配子的和具單倍體染色體的植物體。
9. 無性生殖:通過一類稱為孢子的無性繁殖細胞,從母體分離後,直接發育成為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是由兩個稱為配子的有性生殖細胞,經過彼此融合的過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發育為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10.同配生殖:在形狀、結構、大小和運動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配子結合。
異配生殖:在形狀和結構上相同,但大小和運動能力不同,大而運動能力遲緩的為雌配子,小而運動能力強的為雄配子,雌雄配子的結合。
卵式生殖:在形狀、大小和結構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無鞭毛不能運動的為卵,小而有鞭毛能運動的為精子,精卵結合。
11.單室孢子囊:是單細胞的結構,減數分裂後產生單倍體的孢子。
多室孢子囊:由1個細胞發育而成的多細胞結構,經有絲分裂產生二倍體的孢子。
12.孢子囊:產生孢子的母細胞或器官。
配子囊:產生配子的母細胞或器官。
13.果孢子體:亦稱囊果,它是雌配子體上的果胞經受精後所產生的一種二倍體的植物體,自身不能獨立生活,寄生於雌配子體上。它是真紅藻綱藻類生活史的一個階段,其內產生果孢子。
四分孢子體:為真紅藻綱中由果孢子萌發產生的二倍體的孢子體,是其生活史的一個階段。四分孢子體上產生四分孢子囊,經過減數分裂後,產生單倍體的四分孢子。
⑶ 植物學若干專業詞語翻譯,急!!!
常綠寄生小灌木 — evergreen parasitism undershrub
寄生灌木 — parasitism shrub
常綠半寄生小灌木 — evergreen semi-parasitism undershrub
落葉灌木 — decious shrub
落葉喬木 — decious arbor
落葉小喬木 — decious small arbor
常綠喬木 — evergreen arbor
小喬木 — small arbor
半常綠小灌木 — semi-evergreen undershrub
常綠寄生小灌木 — evergreen parasitism undershrub
落葉半寄生灌木 — decious semi-parasitism undershrub
多年生半寄生草本 — vivacious/ perennial semi-parasitism undershrub
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 vivacious/ perennial parasitism succulence herb
落葉攀援灌木 — decious climbing shrub
落葉藤狀或攀援灌木— decious vining or climbing shrub
落葉多分枝灌木 — decious ramification shrub
常綠藤狀灌木 — evergreen vining shrub
常綠直立或蔓狀灌木— evergreen straight or vining shrub
木質藤本 — wood liane
草質藤本 — herbaceous liane
落葉木質藤本 — decious wood liane
落葉草質藤本 — decious herbaceous liane
多年生宿根草本 — perennial root herb
多年生木質化草本 — perennial lignification herb
⑷ 植物學專有名詞英語
rose 玫瑰花
tulip 鬱金香
balsam 鳳仙花
canna 美人蕉
lily 百合花
jasmine 茉莉
sweet pea 香豌豆花
sunflower 向日葵
geranium 大竺葵
morning-glory 牽牛花
cosmos 大波斯菊
pansy 三色堇
poppy 罌粟花
marigold 金盞花
carnation 麝香石竹
amaryllis 孤挺花
dahlia 大麗花
pink 石竹花
crocus 番紅花
iris 蝴蝶花
hyacinth 風信花
daffodil 黃水仙
chrysanthemum 菊
marguerite, daisy 雛菊
gladiolus 劍蘭
cantury plant 龍舌蘭
magnolia 木蘭
yucca 絲蘭
orchid 蘭花
freesia 小蒼蘭
cyclamen 仙客來
begonia 秋海棠
anemone 銀蓮花
wisteria 柴藤
redbud 紫荊
dogwood 山茱萸
hawthorn 山楂
camellia 山茶
hydrangea 八仙花
hibiscus 木槿
peony 芍葯
azalea 杜鵑
rhododendron 杜鵑花
daphne 瑞香
gardenia 梔子
lilac 紫丁香
night-blooming cereus 仙人掌
apple 蘋果
pear 梨
orange 桔子
quince 柑橘
apricot 杏
plum 洋李
pistil 雌蕊
ovary 子房
petal 花瓣
anther 花葯
stamen 雄蕊
nectar gland 蜜腺
sepal 萼片
stalk 花柄
pollen 花粉
pine 松
cerdar 雪松類
larch 落葉松
juniper 杜松
cone 松果
cypress 柏樹
bamboo 竹
box 黃楊
poplar 白楊
cottonwood 三角葉楊
osier 紫皮柳樹
willow 垂柳
birch 白樺
maple 楓樹
sequoia 紅杉
fir 冷杉
hemlock spruce 鐵杉
spruce 雲杉
yew 紫杉
eucalytus 桉樹
locust 洋槐
wattle 金合歡樹
camphor tree 樟樹
rosewood 紫檀
ebony 烏檀
sandalwood 檀香木
satinwood 椴木
linden 椴樹
rowan 歐洲山梨
teak 柚木樹
elm 榆木樹
oak 橡樹
acorn 橡樹果
sycamore 美國梧桐
ginkgo 銀杏樹
holly 冬青
coco 椰樹
date 棗椰樹
hickory 山核桃樹
plane tree 懸鈴樹
beech 山毛櫸
horse chestnut 七葉樹
blackthorn 黑刺李
baobab 猴麵包樹
elder 接骨木
myrtle 桃金娘科植物
cycad 蘇鐵
oil palm 油棕櫚樹
treetop 樹梢
branch 樹枝
twig 小樹枝
bough 大樹枝
knot 樹節
trunk 樹干
leaf 樹葉
sprout 新芽
sapling 樹苗
stump 樹樁
root 樹根
root hair 根毛
taproot 主根
bark 樹皮
resin 樹脂
pith 木髓
cambium 形成層
ring 年輪
wood 木材
azalea 杜鵑花
begonia 秋海棠
Brazil 巴西木
cactus 仙人掌
camellia 山茶花
carnation 麝香石竹(康乃馨)
Chinese enkianthus 燈籠花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海棠花
chrysanthemum 菊花
dahlia 大麗花
daisy 雛菊
datura 曼陀羅
epiphyllum 曇花
fringed iris 蝴蝶花
fuchsia 倒掛金鍾
gardenia 梔子
India canna 美人蕉
jasmine 茉莉
lilac 丁香
lily 百合
mangnolia 木蘭花
mangnolia 玉蘭花
morning glory 牽牛(喇叭花)
narcissus 水仙花
oleander 夾竹桃
orchid 蘭花
pansy 三色堇
peony 牡丹
peony 芍葯
phalaenopsis 蝶蘭
rose 玫瑰
rose 月季
setose asparagus 文竹
touch-me-not (balsam) 鳳仙花
tulip 鬱金香
violet, stock violet 紫羅蘭
water hyacinth 鳳眼蘭
希望能回答你的問題
⑸ 中草葯的植物學名稱和拉丁文名稱有什麼區別,謝謝
國際上所採用的植物學名,是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加詞,下同)組成,並統一用拉丁文。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各國的語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稱也就不同,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為了科學技術的交流,統一使用植物學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學名,不僅有助於了解植物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特徵,而且還可以幫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為許多植物的化學成分名稱系由植物的屬名衍生而成,如小檗鹼(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屬(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烏頭鹼(Aconitlne)、次烏頭鹼(Hypaccll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line)等,不論從中文名稱和外文名稱均可以明顯的看出與植物烏頭屬(Aconilum)的屬名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對葯學專業尤其值得注意。
(一)植物學名的組成
1.植物學名的基本組成: 植物學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臘等國文字書寫。一種植物的學名由屬名和種名組成,故稱為「雙名法」或「二名法」。在學名後附加該種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縮寫),所以一個完整的植物學名包括屬名、種名和命名人。並規定屬名和命名人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必須大寫,如前面所舉的黃連的植物學名是Coptischinensis Franck,其中,Coptis為黃連屬的屬名, chinensis(中國的)種名,Franch.系命名人Franchet的縮寫。
2.植物的屬名: 屬名採用拉丁文名詞的單數主格。屬名通常根據植物的特徵、特性、原產區地方名、生長習性或經濟用途而命名。這些可以幫助了解該屬植物的特性用植物特徵命名的,如五加屬Acanthopanax(有刺的人參屬))系指本屬植物形態似人參屬而有刺,沙參屬AdenOphora (腺體),指本屬植物的花有腺體。以植物特性命名的,如甘草屬Glycyrrhiza(甜的根莖),指本屬植物的根莖具有甜味;蔥屬Allium(辛辣),指本屬植物有辛辣味,雞屎藤屬Paederia(惡臭),指本屬植物具有惡臭等。
其它以原產區地方名的語音經拉丁化而成的屬名,如茶屬Thea、荔枝屬Lichi、南天竺屬Nandina等系根據我沿海所叫的名稱用拉丁語拼成,以植物的生境命名的,如葶藶屬Draba(森林中生長)、松屬Pinus(山),柳屬salix (近水)等均表示生境;以經濟用途命名的,如人參屬Panax(萬能葯)、茄屬Solanum(鎮靜)等。
3.植物學名中的種名: 通常使用形容詞、同位名詞或名詞所有格。
使用形容詞作種名時,它的性(陽、中、陰)、數(單數或復數)和格一定要和它所形容的屬多的性、數、格一致。如藍桉Euca1yptus globulus labill,桉屬的屬名Eucalyptus是陽性、單數、主格,故其種名globulus(球形的)用us詞尾,與屬名的性、數、格相一致;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lnn,,大黃屬的屬名Rheum是中性名詞、單數、主格,故種名palmalum(掌狀的)必須用um詞尾符合中性、單數:主格,九眼獨活 Aralia cordata Thunb.SONG木屬Aralia為陰性名詞、單數、主格,種名cordata詞尾巴a,也是陰性、單數、主格。
採用同位名詞,即屬名和種名都是名詞的主格,但性和數不一定相一致,如柳葉牛膝Achyranthus longifolia Makino,屬名Achyraranthus是陽性名詞,單數、主格,而種名1ongifolia卻是中性名詞、復數、主格。
使用名詞所有格,這是用以紀念某一分類學家或某一標本採集者,這種情況在人名後加i、ii或ae,如川烏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
4. 植物學名的附加部分: 命名人是用ex連接的兩個人名,如白亮獨活Herac1eum candicans Walex DC,這是表示本種植物由Wal1.定了名,但尚未正式發表,以後DC. 同意此名稱並正式加以發表DC.均為人名縮寫)。命名人系用et連接的兩個人名,這表示這一學名系由二人合作命名,如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有時在植物學名的種名之後有一括弧,括弧內為人名或人名的縮寫,此表示這一學 名經重新組合而成。如紫金牛(矮地茶)Ard1sia japonica (Horhst.)B1ume,這是由於紫金牛的植物學名由Hornsted命名為B1adhia japonica Hornst.,以後經B1ume研究應列入Ardisia屬。根據植物命名法規定,需要重新組合(如改訂屬名、由變種升為種等)時,應保留原種名和原命名人,原命名人加括弧。
5.種以下的植物學名表示方法: 種以下的分類等級有亞種(Subspecies)在學名中縮寫為subsp.或ssp,變種(varietas)縮寫為var.,變型(Forma)編寫為f.。這些分類等級的學名表示法,為原種名後加亞種的縮寫,其後寫亞種名(又稱亞種加詞)及亞種命名人。變種和交型也是同樣的表示法。如柴胡的亞種膜緣柴胡Bup1eurum fa1catum Linn。Ssp marginatum (Wall.) Clarke,黃皮樹的一變種峨眉黃皮樹Phel1odendron chinense Schneld, var。 omeiense Huang,地黃的變型懷慶地黃Rehmannla g1utinosa (Gaertn.) Libosch,f.hueichingensis (Chaot et Schih)Hsiao。
(二)中草葯的拉丁名:中草葯的拉丁名來源子植物(或動物)的學名,通常由葯用部分加植物的屬名所組成,葯用部分用單數主格,屬名用單數第二格,每個拉丁詞的第一個字母都要大寫,如洋金花F1os Daturae, F1os (花)表示葯用部分,Daturae是曼陀羅屬Daturar 的單數第二格,如果該屬葯用植物種類較多,又是不同的葯材,這時採用葯用部分加植物的屬名和種名,如厚朴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i1s。
還有一部分中草葯拉丁名是採用葯用部分加植物學名中的種名,如人參radix Gineng,這種表示方法是因為Ginseng這一名稱在全世界都慣用。甚至還有部分葯材拉丁名與植物的屬名或種名無關系的,這也是由於慣用的原因,,如牡丹皮cortex Moutan。至於來源於植物的分泌物或加工品則使用慣用的商品名稱,如沒葯Myrrha、阿拉伯膠Gummi Arabicum、瓊脂Agar-Agar等。
2、 對礦物加工品的中葯拉丁名命名一般是用該礦物加工品主要化學成分的英文名拉丁化而成,如芒硝,其中葯拉丁名為Natrii Sulfas,即鈉natrium和硫酸鹽sulfas二片語合而成的化學名稱,意為「硫酸鈉鹽」。
國外葯典對生葯拉丁名稱的記載,如日本葯局方(1796)系將葯名放在前面(用第二格),而葯用部位名放在後面(用第一格),恰與我國的寫法相反。如黃連、蕃瀉葉等。但對於葯用油類的命名又與我國的寫法相同,如肉桂油等。由此可見,生葯的拉丁名國際上並無統一規定,有些屬於習慣用法,如有國際通用名稱,則命名時應盡量一致,以便交流。
⑹ 植物學名的種加詞命名方法有哪些
國際上所採用的植物學名,是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加詞,下同)組成,並統一用拉丁文。
植物學名指瑞典植物學家林奈(Linnaeus)於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雙名法。作為國際統一的植物命名法。
植物的名稱十分繁雜,不僅因各國文字不同而異,就是一國之內各不同地區,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對於科學普及與經驗交流極為木利。為了使植物的命名得到統一,國際上採用了科學命名(簡稱學名)。雙名法規定,每種植物的名稱由兩個拉丁字組成,第一個字為某一植物隸屬的「屬名」,第二個字是「種加詞」,起著標志某一植物種的作用。由這兩個字組合而成植物的種名或稱拉丁學名。通常在學名後面還須附命名者姓名,以示負責和便於考查。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各國的語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稱也就不同,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為了科學技術的交流,統一使用植物學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學名,不僅有助於了解植物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特徵,而且還可以幫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為許多植物的化學成分名稱系由植物的屬名衍生而成,如小檗鹼(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屬(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烏頭鹼(Aconitlne)、次烏頭鹼(Hypaccll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line)等,不論從中文名稱和外文名稱均可以明顯的看出與植物烏頭屬(Aconilum)的屬名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對葯學專業尤其值得注意。
基本組成
植物學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臘等國文字書寫。一種植物的學名由屬名和種名組成,故稱為「雙名法」或「二名法」。在學名後附加該種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縮寫),所以一個完整的植物學名包括屬名、種名和命名人。並規定屬名和命名人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必須大寫,如前面所舉的黃連的植物學名是Coptis chinensis Franck,其中,Coptis為黃連屬的屬名, chinensis(中國的)種名,Franch.系命名人Franchet的縮寫。
屬名
屬名採用拉丁文名詞的單數主格。屬名通常根據植物的特徵、特性、原產區地方名、生長習性或經濟用途而命名。這些可以幫助了解該屬植物的特性用植物特徵命名的,如五加屬Acanthopanax(有刺的人參屬))系指本屬植物形態似人參屬而有刺,沙參屬AdenOphora (腺體),指本屬植物的花有腺體。以植物特性命名的,如甘草屬Glycyrrhiza(甜的根莖),指本屬植物的根莖具有甜味;蔥屬Allium(辛辣),指本屬植物有辛辣味,雞屎藤屬Paederia(惡臭),指本屬植物具有惡臭等。
其它以原產區地方名的語音經拉丁化而成的屬名,如茶屬Thea、荔枝屬Lichi、南天竺屬Nandina等系根據我沿海所叫的名稱用拉丁語拼成,以植物的生境命名的,如葶藶屬Draba(森林中生長)、松屬Pinus(山),柳屬salix (近水)等均表示生境;以經濟用途命名的,如人參屬Panax(萬能葯)、茄屬Solanum(鎮靜)等。
種名
通常使用形容詞、同位名詞或名詞所有格。
使用形容詞作種名時,它的性(陽、中、陰)、數(單數或復數)和格一定要和它所形容的屬名的性、數、格一致。如藍桉Euca1yptus globulus labill,桉屬的屬名Eucalyptus是陽性、單數、主格,故其種名globulus(球形的)用us詞尾,與屬名的性、數、格相一致;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lnn,大黃屬的屬名Rheum是中性名詞、單數、主格,故種名palmalum(掌狀的)必須用um詞尾符合中性、單數:主格,九眼獨活 Aralia cordata Thunb.SONG木屬Aralia為陰性名詞、單數、主格,種名cordata詞尾巴a,也是陰性、單數、主格。
採用同位名詞,即屬名和種名都是名詞的主格,但性和數不一定相一致,如柳葉牛膝Achyranthus longifolia Makino,屬名Achyraranthus是陽性名詞,單數、主格,而種名longifolia卻是中性名詞、復數、主格。
使用名詞所有格,這是用以紀念某一分類學家或某一標本採集者,這種情況在人名後加i、ii或ae,如川烏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
⑺ 怎麼翻譯專有名詞
你要翻譯的話得精通外語啊,欄位的意思,隱含的意思,或者了解某種植物在當地語言中的意義才能翻譯。意譯。
要麼就是你了解植物學,從外形上能看出是哪個類哪個科哪個屬,對比國內植物,找個類似的名字,或者乾脆就帶著英文。
翻譯不就是這樣的嗎?
要是拷貝內容找不到翻譯也沒辦法。找植物書吧。
http://wenku..com/link?url=f4U---0H_CJpl62fqT9yq
⑻ 什麼植物學的書可以系統的介紹植物學的專業名詞 比如 對生 單生 互生這些
《植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最經典的教材,分上下冊,你說的關於葉的形態的術語在上冊。
⑼ 求植物學名詞解釋 謝謝O(∩_∩)O哈哈~ [email protected]
1、植物基因工程:把不同植物(控制優良性)的基因轉移到我們所需要的植物種實現該種性狀改良。
2、生活史進化趨勢:配子體世代占優勢到孢子體世代占優勢,營養繁殖到無性繁殖到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孢子減數分裂),同型世代交替到異型世代交替到孢子體世代交替到發達的異型世代交替,配子體獨立生活到寄生在孢子體上。
3、高等植物又稱維管植物或有胚植物。
4、植物生物學:是研究植物的形態與結構、植物生長發育的生理與生化基礎以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5、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6、原核生物:以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原核生物。
7、真核生物:以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真核生物。
8、質膜(細胞膜):在所有細胞的原生質體表面都包圍著一層極薄的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生物膜稱為質膜。
9、細胞器:細胞質基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結構叫細胞器。植物細胞的細胞器包括:質體、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圓球體、微體、核糖體和液泡等。
10、細胞質:細胞中除去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
⑽ 生態習性的概念是什麼園林植物學考試中的名詞解釋!要專業!謝謝哈~
植物對環境的要求及適應性。(很專業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