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專有名詞
1. 佛法之中的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苦集滅道即苦、集、滅、道四諦。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召集苦的原因,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
1,苦諦
苦即三界輪回生死苦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苦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
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苦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2,集諦
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嗔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3,滅諦
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盤,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4,道諦
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聖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1)佛經專有名詞擴展閱讀:
修行苦集滅道四諦的目的: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慾望,罪孽和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回,進入不(轉)生不死的涅盤境界。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諦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
四聖諦,照順序來說,該是先因後果,則為集苦道滅。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
繼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為苦集滅道。
2. 什麼是佛法里講的空性
凈空法師---色外有沒有空?有空,可是一定要知道,色也是空,空是空性、是自性。色從哪裡來的?色是空現的,色法之體就是空性,是一不是二。
【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
這就是懷疑空不是色、色不是空,把色、空當作兩樁事情,他以為色外有空。色外有沒有空?有空,可是一定要知道,色也是空,空是空性、是自性。色從哪裡來的?色是空現的,色法之體就是空性,是一不是二。你要是『取色外空』,你想想看你有分別心。所以他是十法界的菩薩,他雖然沒有執著;他要有執著,他就是六道輪回的眾生,最高也不過是 天人。
凈空法師---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凈空法師---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里名詞很多,也稱它作法性,甚至於稱它作法身,也稱為第一義,也稱為大般涅盤。
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么多名詞?意思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名詞相,離心緣相,統統不能執著。
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里名詞很多,也稱它作法性,甚至於稱它作法身,也稱為第一義,也稱為大般涅盤。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么多名詞?意思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名詞相,離心緣相,統統不能執著。聽經不要執著言語,讀經不要執著文字,不要執著名詞術語,不可以胡思亂想,最好都不要想。不要想你會豁然大悟,如果你有想,你愈想愈訛,錯了,愈想愈錯。全把經義想錯了,不是如來真實義,你所能夠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法你得不到。怎樣才得到?不想就得到了。想是什麼?想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緣不到自性,就是緣不到真如,你怎麼會懂得它。對世間法可以用,用思想,對佛法不能用,為什麼?佛法字字句句是從自性流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