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馨论文
㈠ 我要一篇中文方面的论文,请各位朋友帮忙
想象,打开个性化阅读的一扇窗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句子,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才能唤起或诱发学生的想象,使阅读教学更具有个性化。
[关键词]想象;阅读;个性化;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在个性化阅读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始终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训练想象能力对培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能打开语文个性化阅读的一扇窗,我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尽力寻找促进其个性化思维发展的契机。
一、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一个拙劣的老师最容易遭人厌恨,因为其业不精,其德不馨,必将误人子弟;一个平庸的老师最容易遭人忘记,因为其思不新,其行不拔,必是泯然众人;一个优秀的老师最容易令人回味,因为它总是超越平凡、树立着全新的自己!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二、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至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桂林山水》写了水的“静、清、绿”:“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写了水的“奇、秀、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三、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画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这样既收读懂得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
四、想象,让阅读更具个性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花潮》时,抓住课文的结尾“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这一句,我设计了“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以《春天美》为题,让学生讨论,续写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春天来了,树木发芽,小草变绿;”有的说“春天来了,各种个样的花都开了,有的象...有的象...有的说同学们到野外放风筝等。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春天美。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着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文的理解也加强了,常有学生兴趣盎然地自主续编故事。例如在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有位学生写了一篇800字的文章,文章中写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出来卖火柴,怎么会产生那么多幻想,关键就是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现在我们的生活吃穿不愁,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无法与小女孩相比。可以看出小作者对课文有着深刻的理解,想象合情合理,描写精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更激起了他们读写的兴趣。
有些说明性文体,可以用比拟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学了《蟋蟀的住宅》《海豚救人》《鲸》这些课文,让学生第一人称的方法介绍相关的内容,这种比拟的想象符合儿童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爱,孩子们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因此比拟的想象使阅读更具个性。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精神,而个性是创新的土壤。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自己的想象力。“教无定法”,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丰富多彩,我们会找到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尽情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创造未来的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打开了个性化阅读的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1月.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㈡ 政治论文
你挑一篇,或者选几段吧。祝你好运。 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和谐之美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馨,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意,而我却在无意中有所发现。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和谐之美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愁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和谐之美在于诚信。诚信是奠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的无瑕、美的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愿你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和每人一朵,让人间多一缕馨香。 朋友,若想演奏和谐的旋律,我劝你再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友善,保你拥有一个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自由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天蓝草绿水清树茂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新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我坚信,只要你对一切真心善待,世上的一切将会更和谐。 和谐之美亦在于平凡的生活</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称之为和谐之美。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他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他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对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愿你为自己寻觅一个桃花源,去发现和谐之美的所在。愿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上平凡的生活,躺在清风送爽的大草原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草原民谣,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 八荣八耻走进校园 ——谈友爱、和谐、文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http://post..com/f?kz=108079202 学习《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一书——心得体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5元、10元、2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http://www.spbxx.cqe.com/printpage.asp?ArticleID=690 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㈢ 求一篇红楼梦研究论文 3000字左右
《红楼梦》研究论文
“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
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
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
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
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
《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㈣ 有关对女性文学的认识1500字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著作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如你所说的《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仍然能看出这个女子的洒脱和倔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能够体现这一点。
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以后,不可避免地,男性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升高,而女性因为先天的原因无法如男人般适应社会对于力量和效益的要求,所以日益攀附于男性。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连鲁迅先生都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也就证明了中国女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是饱受欺压的一方,但是色彩鲜明的女子以及中国文学史对于她们的肯定也是有的,就如你所说的花木兰,当然,也应该看到,花木兰之所以能够如此盛名,也是因为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女性的身份,是作为男性角色扬名于世的。
而古代有很多小说,就曾将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女子视为反面教材,将不幸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的错误全部归到她们身上,因果循环,重男轻女的思想尤为严重。尤其是一部中国思想史在其中所起的作 用。从礼仪中提及的三从四德开始,到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再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步一步束缚妇女的言行,牵制了人们的思想,而若是女子稍有出格,则后果可想。可见,中国文学史对于女子的要求和看待还是相当苛刻的。
当然,凡事都应具体看待,何况女子本身就有好坏之分。像飞燕合德之流确是为人不齿,但也有红拂,秦淮绝艳等出尘女子。 欢迎阅读《作文:抓蝴蝶》,“查字典”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一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楼下院子里去玩,来到小花园里,我发现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枇杷果,樱花树和樟树又长高了。
㈤ 小学毕业论文2000字的!!!!
时光如水,转眼间,短暂而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已在身边悄然流逝.在即将毕业离校之计,我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不舍以及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六年难忘的小学生活边临末端,即将离开母校的我,我十分的舍不得与母校说:“再见”,也舍不得和老师说:“再见”,更舍不得是我和我们班xx位同学分开。
曾经,一起我们哭过一起笑过。和经常斗嘴吵架,可是这些毕竟也是过去了。6年了,我和全班同学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切一切,谁会忘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深深映入脑海里,隐藏在记忆里。也许,我们离开母校和大家分开时都会哭,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酒席?到最后总会分开。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经过这些风风雨雨,就会成长。虽然结束了这一段,但是还会有新的开始。你说难道不是吗?想流泪的流的痛快,毕竟泪水冲刷不了我们的记忆,对把?我们要坚强,不要难过,因为上帝把你的门关掉了,可他还会替你打开一扇窗。因为,明天也是一个开始``````
相逢也只是偶然,相逢即刻将又分手。数个春秋以后的时光,谁人能将它预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无需思念着相逢,我们的周围有层出不穷的朋友,何必时时忆起过去的少数,只要心里有一星光闪动,偶然的相逢时能有一丝清纯纯的激动,能有一声问候,这就最好,也就足够。也许我们还能再次合作,能否为着这份情谊,共同奋斗?也许我们天意会聚在一起,许是新春,许是中秋,就让我们喝一杯酒。当脸红的时候,我们狂欢一曲。也许,毕业后我们相会不能,即使偶然的相会也得离去匆匆。只愿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微微地递来一个笑容,让如今的岁月留存心底,不求又有如何的回忆。也许我们还将作为校友返回母校,也许能在一起合影留念,但定难全数而归。有的是脱身不能,有的是今世难回,怎能梦想是谁?也许是你,也许是我。如果,就象现在;如果,握手不能,点头不能,就让我们的目光对流,作为人生,也不可奢求。
一年又一年,风风雨雨;一日又一日,日起日落,母校的厚爱渗入我的心底。昨日,我在这儿认字写作;今日,我在这儿茁壮成长;明日,我将从这儿起飞,塑造光辉亮丽的未来。青春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身影,弥漫着我们的幻想,让我们永不忘记。春雨绵绵,点点滴滴,激起思念的涟漪;绵绵春雨,丝丝缕缕,牵着我们永远的母校.... 这些美好回忆,将永远留在我心里,让我一生难忘!
请采纳!谢谢哦~
㈥ 求一篇,谈谈你对勤学笃行,德技双馨。校训认识的论文。Q924927428。。。。发到我邮箱
谈谈对“勤学笃行德技双馨”校训的认识
学号: 姓名:
摘要:《四书》
关键词:勤学 笃行 德 技
6月8号,这是好的天气,可我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从小到大,为的就是这场考试,大概等了半个月,录取通知书到家,那红色的邮件,正面写下了“安庆职业人技术学院”,当时的我充满了激动和喜悦,满怀希望的来到了这个学校。
9月7号,我做上了火车了,来了安庆职业人技术学院,走进了校园,看到的是美丽的景色,听到最多的就是“勤学笃行,德技双馨”,这便是我们的校训。
我对校训有很深的理解:大学就是努力学习,认真的完善自我,对道德进行深一步的学习,让道德和技术并重。这便是我在大学应该从学习的东西,后来我从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原来这当中有很深的知识。
勤学。大致的意思: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着我求学的人,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有许多的人: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就算那种人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骗别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所欺骗吗?会有人不在背後偷偷的嘲笑他吗?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已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深切的立志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人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在跟内在完全相同,就算那种人自居无能,而不求超越别人,别人就真的会以为他无能吗?有人不敬重他吗?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麼样的态度求学了。或许这便是勤学的不同的意思,勤奋学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看,但大多数都是认为努力从学习,可是我们离社会更近一步时,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反面,如:人际;技术,为人处事……等等。
笃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习的很多知识,可大多是书本上,没有在生活中实践,现在是大学,很多的技术和交际,都要考实践来表达出来的,这便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在大学,我们认识的人更多了,了解更多了,学习的也就多了,有许多的人在我周围说,大学就是进入社会的一个阶梯,大学就是小社会,我们有在小社会里,努力的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表现出来,让自己在这个小社会里成为主角,把这个大学当做自己的舞台,努力的展现自我的一切。
德。在我国的社会中。“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是“道德”,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我们在大学的德,便是要以社会为主题,努力的为社会做贡献,不违背国家,党和人民所做的事。
技。大学的一切都是为我们以后做铺垫的,技术使我们以后的饭碗,我们在这个学校学习一门技术,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保全自己,养活自己,技术是现在社会的一大需要,在当代的社会上除了学历,就是技术能又高工资,高待遇来了,我们来这学习,不也就是为了以后,所以我们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为了学习一门精湛的技术。
我在查阅资料时,看见《四书》中有一段话,这段话在第十九章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我认为我们在大学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以后做铺垫的,我们的校训“勤学笃行 德技双馨”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只是学习,还有更多要我们去实践的,我们要在校训中理解:让勤学和笃行一通,是道德和技术并重。让大学的生活,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更多的知识,是自己在以后踏入社会是有立足之地。
在我小到大的时间,从不懂一切,到现在,道德还在不断的提升,认为保护环境等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可能和大学的生活学习有关吧!我还在努力的改变自己,认为高中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应该有新的学习方法吧,努力的学习技术课,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我都在改变。
参考文献:《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㈦ 高分征集:论文一篇》
我也想要论文啊!网站去找拉!
㈧ 论文不同位置引用同一篇论文的不同地方如何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例文一
如梅在雪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你见过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吗?群芳鲜妍中,只有她,没有春日暖薰的空气,没有群蜂热闹的顾盼,在素雪晶莹中,在风刀霜剑里,傲然而孤独地开放着。无法为春天增色,似乎是作为花儿不该有的寂寞。错过了漫天的芳华,难道这冷寂的位置,表明她难以拥有花的价值了吗?
梅花只是无声地兀自站立在那里,用千百年来诗人异彩纷呈的吟诵,作出了回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种在凌厉寒风中兀然怒放的火红与馨香,给了多少凄凉的心灵以慰藉,给了多少彷徨的灵魂以振奋的动力与勇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没有阳光温暖的照耀和细雨绵密的润泽,又有什么关系?这千里一色的银装素裹,是最能赋予我美丽的背景,这朔风清寒,给了我举世无双的价值。
大千世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是件幸福的事,但并不容易。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者比比皆是,有时别人眼中显要的位置,倒教人走向心灵的迷失。曾在报上读到一则故事:一个颇有文才的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看上去颇为幸福的家庭。然而日子久了,曾写出畅销小说和优美散文的笔,在空虚循环的日子里滞涩,她惊恐地发现丰满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于是国企的工作不要了,与她相敬如宾但在时间里耗尽了激情的丈夫也离她而去,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寻找新的位置,一心要激活生命里潜在的价值。客居异乡的日子是凄苦的,在我怅然地放下报纸的时候,也许她依然处在漂泊不定中,也许她原来的位置正躲在暗处笑话她。而我,纵然没有她决然相弃的勇气,也要为她做出的选择击节赞赏。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从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
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了徐本禹泪流满面,看到了袁隆平永远质朴的气质。我不禁想到,他们身上究竟什么地方打动了我们?被保送读研究生的徐本禹埋头乡村小学,或许有人会质疑他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其位,他用全国人民对农村教育的空前关注做出了回答。而袁隆平登上世界农业科技之巅后,依旧躬耕陇野的身影,给我们的启示又何止万千。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
点评:
面对“位置和价值”这个相对抽象的话题,这位考生找到了一个形象性很强的意象——雪地寒梅。文章先写处在冷寂的位置上,梅花拥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再由梅及人,以“一个颇有文才的女性”的故事以及徐本禹、袁隆平的事迹,阐明了“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的道理。篇末再用“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点题并呼应开头,首尾融合,结构完整。 散文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适当的议论,隐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例文二
向前看,向后看
我问你,一滴水,有用吗?
也许它润不湿一片花瓣,也许它洗不净杯盘碗碟,也许它冲不去浊泥与污垢,也许它兴不起半点波澜,但这不是答案。你可曾看见沙漠中干渴的旅人正把它期盼?你可曾听到大海的咆啸满是它的呐喊?
有位哲人说得好:“水滴虽小,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意义,只是……向前看?看到了别人的高大,自卑吗?向后看?看到了别人的矮小,自满吗?错了!脚下有自己的路,亦有自己的奉献。
烽烟滚滚的古战场上,无名小卒犹能冲锋陷阵,战功卓著的战将自能运筹帷幄,明确的分工,严整的阵势,恰是攻城守地的关键。穿越历史的长廊,寻找那平凡而伟大的闪光点,歌舞升平的宴会,和乐安定的集市,是那人才济济的“贞观盛世”吗?征伐盗贼自有那骁勇善战的秦叔宝,国事民生自有那“房谋杜断”,唐太宗乐得垂拱而治,绣口一吐,便是一个盛唐。适当的位置,成就了那名垂青史的战将、谋臣与君王。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灿烂,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稻田,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有自己的社会奉献。但能否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关键。且不说班超投笔从戎,适当改变位置而换来更大的贡献,更不说陶潜归隐田园,适当变换角度而留下不朽的诗篇,现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地球,需要你充分的价值展现,睁开你理性的双眼,向前看,看到时代的呼唤;向后看,看到社会的企盼。迈开腿,还等什么?且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生命的闪光!
不是每条河都汇入大海,但它可以浇灌农田;不是每朵花都养在温室,但它可以装点山间;不是每个人都站在风口浪尖,但,位置对了,请尽情奉献!
向前看,向后看,农民的笑容和领袖的脸——同样灿烂。
点评:
该文叙议结合,见解精辟,在重点阐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有自己的社会奉献”的基础上,还深入一步论述了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文章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的语言议论抒怀,并注意锻造警句格言以强化、美化自己的说理,像“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灿烂,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稻田”等,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才能。
例文三
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找准位置,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如果我是山,就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处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要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
找准位置,需要相信自我,肯定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千斤重的理想。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相信、自我肯定中升起的伤痕累累的星。
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洁刚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
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绽放光彩,勇敢地迎接生命的挑战,让生命像宝剑铿铿锵锵闪着寒光,让生命像寒梅的一缕暗香。居庙堂之高而心系苍生,处江湖之远而乐观豁达。
绽放光彩,即使我只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也要努力飞翔,努力张开翅膀去拥抱自己的梦想。
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平凡的“雷锋”那是和谐社会的“螺丝钉”,平凡的“焦裕禄”那是两袖清风的丰碑,你和我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一样会有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样可以汇聚成江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准位置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小河,到浩瀚的海洋上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平地低空,在苍茫的天宇中扶摇直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点评:
本文突破了简单的议论文的形式,紧紧围绕“找准位置就能绽放光彩”这一中心反复咏叹,从“找准位置,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找准位置,需要相信自我,肯定自我”“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等多个角度阐发开来,使说理一步步走向深入。结尾处引用海子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如果没有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学养,理性的思考,是难以超越贫乏,写出如此别开生面的文章的
例文四
风帆指向灯塔
生活就如沧海,有时恣意咆哮,排山倒海,有时收敛狰狞,波澜不兴。人正如这生活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摇曳不定又如秋风中萧瑟的黄叶,经历了生的困惑与死的彷徨,人生的航道该何去何从?
历史给予我们丰富的素材,它的沉重与鲜活,它的豪放与乖张,它的执著与嬗变,都给人以启示。人应当有合适的位置并从人性本位上去体现价值,而寻找它的道路上有穷关险隘,更需要睿智的成熟,而思想正如指航明灯,使人义无反顾地奔波于理想之路。
伟大的人也难免失足于泥泞,而这往往使伟大的灵魂执拗地迷失,这种迷失无异于揭去民族肉身上的完肤。屈原的特立独行,宣告了与旧时代的决裂;李白天真单纯的执著,换来了“对影成三人”的沧桑;嵇康稀有的人格节操,葬送了那一片空灵与飘逸;岳将军“怒发冲冠”,只为伸张民族精神的正气……
不敢多想,更不愿多想,历史让我无奈地沉重。如此伟大的灵魂却寻不到归宿,只缘思想过于精深与突兀,既为他们击节叫好,又为他们不会变通气不过。但细细想来,位置的那么一点偏差便酿成了永久的失落,文人就应抛开世俗潜心研道,武将便应砥砺心志戎马疆场,政治并非属于他们,他们的天地是青崖白山。
寻找到位置又如何体现价值,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总是怀疑现实并非如我所愿,但恰恰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价值。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巴尔扎克在枯燥难耐的鹅毛笔下拥有了对人间百态的顿悟,毛泽东在贫瘠恶劣的黄土高坡上享受着运筹帷幄的自信……而这并非强迫和机械地应付,却是选择这份挑战的那一刻创造的本能,人从此拥有了恬静的从容、平和稳重的心绪、芥蒂全无的洒脱,而一切的一切都出于人性的召唤。
承认这个社会的多元,便是给予自己更多的机会,位置又可以多层次地尝试,而这份尝试又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拥有了思考便能在生命航道上随心所欲,寻求心灵的解放和思想的独立性,你便寻找到了那份思忖再三的位置,你便拥有了立定社会的价值体现。
风帆应当启航,灯塔正在前方。
点评:
“思想正如指航明灯”,促使人寻找“合适的位置并从人性本位上去体现价值”——这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赴眼底,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伟大的灵魂执拗地迷失”后,亮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天地是青崖白山。”然后深入一层,揭示“寻找到位置又如何体现价值,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行文中,作者用比喻论证,用例证,用引证,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另外,作者评论古人而又不忘观照现实,说理严肃而又不乏诗意评述;精心打造语言,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采。
以上你随便抄一个就行了,望采纳。谢谢
㈨ 求一篇学术论文
论文是可以说中国语速的快慢调节。
㈩ 论文,写诸葛亮。。要求:2500字以上
诸葛亮隐居地当今湖北襄樊市,而不在河南南阳市,时贤论述备矣 [1]。兹不惭续貂之讥,再赘考数事。
1.《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汉末依荆州牧刘表,刘备三顾其隐居草庐。亮建议刘备乘刘表年老昏聩而占有荆州,乘刘璋暗弱而夺取益州,并结好孙权,以北抗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汉室可兴矣!”宛,当今南阳市;洛,当今洛阳市一带。这话是诸葛亮隐居地望绝不可能是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因为诸葛亮本隐居刘表统治之荆州,既建议夺占此荆州,则下面紧接所说由一上将所统率“荆州之军”的“荆州”,自指夺占成功后之荆州,亦即这时诸葛亮与刘备正促膝密谈时所在地之荆州,而绝不可能指别的地方。如果这一隐居地是在宛,则诸葛亮怎么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呢!说“向”,便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之地,与宛决非一地。联系时贤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樊市,“宛、洛”远在北方,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方才符合地理方位。而且,后来刘备占有荆州,委上将关羽镇襄阳,与北方曹军对峙,岂不就是这时诸葛亮建议的一个具体体现,而构成待“天下有变,……以向宛、洛”的态势,从而进一步证明诸葛亮与刘备密谈之地决不在宛吗?
2.《太平御览》卷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这条史料有的学者已引过 [2],但在分析上似尚略有剩义,试加申述。首先,盛弘之,南朝刘宋时人(公元5世纪) [3]。时间离诸葛亮约200年,不算太远;且当时襄阳在刘宋境内,盛弘之又可能是荆州人 [4],或许对隆中还实地探访过,故《荆州记》在这一问题上的证明力,虽比不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5],相对说,还是较可信的 [6]。其次,更重要的是,关于隆中地望记载,《荆州记》和《汉晋春秋》全都认定是在襄阳,而又略有出入。在方向上,一个说隆中在“襄阳西北”,一个说在”襄阳城西”;在距离上,一个说“十许里”,一个说“二十里”。这一出入,正好证明《荆州记》并非抄自《汉晋春秋》,而是另有所据。而从另一角度看,时间相隔100年,出于不同史料来源,尽管在方向、距离的记载上小有出入却全都认定诸葛亮隐居地襄阳,而并非历史上的南阳,岂非更增强了这一结论的可信性?甚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荆州记》的存在,使得《汉晋春秋》关于这一问题记载的证明力更提高了?
3.《文选》卷三七《(前)出师表》李善注引《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这条史料也被称引过 [7],试略探剩义。
首先,《荆州图副》在《水经注》中被多处称引 [8]。郦道元乃5世纪末、6世纪初人,则《荆州图副》写作时间自当在这之前 [9],离诸葛亮时间也不过200多年光景,大体当等同于《荆州记》或略晚,史料价值相对说也还是比较高的。其次,这里所记“邓城”,见《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乃襄阳郡下县名。系西晋在襄阳县以北,与之毗邻的原汉魏邓县地区改建 [10]。由于后来又省邓城县,恢复邓县之名 [11],所以所谓“邓城旧县”,当理解为“旧邓城县”,即西改建的邓城县治所在地。这一记载说明两个问题:在原汉魏邓县地区改建的邓城县治,西南一里是沔水,“隔沔有诸葛亮宅”,则宅必在沔水之南,而不在沔水以北,此其一;既称“西南一里”,则宅必在原汉魏邓县地区的西南方,而不是北方,此其二。这两个问题都是《荆州图副》以前某些史料虽然涵蕴,却未明确说出的。而这两个问题恰好又都有力证明诸葛亮宅绝对不可能远在约200里以外、北方的“宛”,而就地理方位说,却与《汉晋春秋》关于襄阳城西的记载吻合。
以上赘考,只是对时贤成说的一点小小补充,祈识者指正。
——————————————————————————————
论文关键词:诸葛亮;司马懿;家世;性情 思想渊源;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司马懿与诸葛亮同为当世军事奇才,二人有很多可比性。二人自身因素对各自所代表的政权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家世、性情、思想渊源、接班人培养等四方面探讨其中之原因。
诸葛亮与司马懿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但从二人屡次交锋中可以见出,诸葛亮之虑事先于司马懿,故司马懿往往扮演失败者之角色,甚至在上方谷被困,险些丧命。
论才干,论智谋,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个中缘故颇为错综复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之。
一、家世不同
司马懿生于官宦人家,其祖发迹于西汉初,更四世至东汉官至二 百石。司马家族既是东汉豪门大族,又有崇儒重教之美誉。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是儒家礼仪的实践者,《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云:“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者数十万言。……”[1]其兄司马朗与弟司马孚均被誉为当世“醇儒”, 司马朗“雅好人伦典籍”,值岁大饥、人相食之时,“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2],又建议复儒家某些古老制度,如五等之制、井田制等;司马孚亦是儒教的忠实信徒,《晋书》卷三记载:“(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司马懿本人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融闻,伏膺儒教”(《晋书》卷一《宣帝纪》)。
司马氏之社会地位、声望,对大族官僚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司马懿得到魏文帝、魏明帝器重,被委以重任,在数年间将曹魏枝叶翦除殆尽,为其子篡位、其孙建晋鸣锣开道,除自身因素外,无不得力于此。
诸葛亮则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3]
诸葛亮家境日趋式微,其从父诸葛玄谢世后,诸葛亮俨然为一村夫。诸葛亮亲人只有兄长诸葛谨、弟弟诸葛均,后亦各为其主。诸葛亮无家族倚重,幸得遇明主,凭一己之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无奈,孔明为国事夙兴夜寐,积劳成疾,最终在悲风中陨落。倘若有如司马家族一样煊赫的豪门为支撑,为其分忧解难,诸葛亮也许不会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否则,鹿死谁手尚在两可。
二、性情各异
司马懿生性残忍、手段毒辣,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对司马懿之为人,曹爽之弟曹羲有着一定地认识:“……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4 ]但是天真地认为投降即可全命:“不如自缚?见之,以免一死。”[5]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6]及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便把魔爪伸向曹爽一族,“……然后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7]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先于此,司马懿不准公孙渊投降,斩杀两名求和使者;而古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故事,司马懿此举违背了游戏规则。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太尉华歆进言于曹睿云:“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8]王朗亦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9]二人之言印证了司马懿种种丑恶行径。司马懿临终时叮嘱二子:“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10]司马懿做出一副语重深长的姿态,极力表达忠诚之心,掩藏心底不可告人的秘密,虚伪之真面目欲盖弥彰。正如曹操欲称帝,又惧怕遭到舆论的谴责而按兵不动,由他的儿子完成未竟事业一般,司马氏归曹魏政劝于己的过程亦是如此,可见司马懿之虚伪、狡诈不亚于曹阿满。
诸葛亮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1]内在性情淡化为外在行为,则表现为“涵平常之心,做该做之事”。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殷勤之意,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刘备的恻隐之心、感恩之心,是怀着淡泊名利之心,只为行宜、不计后果之念,最终促成了诸葛亮做出了如此的人生抉择。在先主逝世后,诸葛亮时刻不忘托孤之重,夙兴夜寐,操劳国事。这不仅体现了孔明之忠,更体现了诸葛亮遵守对先主之诺言,是忠臣、贤相之典范。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尚未出场时,有一段风景描写:“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12]这段风景应是为诸葛亮而设,也是其性情的映衬。
诗中以困龙、单凤喻孔明之才,以交加之修竹状其品行之高洁,以困龙、单凤形容其之怀才不遇,以温馨之野花极写其之悠然貌。一位身怀奇才、情操高尚、神采飘逸之隐士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未见其人,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周遭风景与人性情相映成辉,足见隐者之品性。杜甫在赞扬诸葛亮时,也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正是诸葛亮高洁人格的象征。
诸葛亮温和尔雅之风范、淡泊宁静之心境,决定了其与生性残忍、专致于功名的司马懿迥然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政治命运。诸葛亮待人温和,如对公子刘琦,本不欲介入他人家事,经不住再三恳求,最终为之出谋保全其性命;诸葛亮讲诚信,如遵守诺言,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不加伤害,使其心服口服。而司马懿自幼因家世影响,为人残暴、心恨手辣、狡诈多权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三、思想渊源
司马懿虽然“服膺儒教”,但却热衷于申韩之术。诚然,“申韩之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讲求策略、玩弄权术,若适当的人使用得当,则善莫大焉,反之,将贻害无穷。司马懿这一心术不正、用心险恶之人,利用“申韩之术”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行杀戮、芟夷异己,手段之酷,令人发指。其后弑君篡位违背了儒家礼制,践踏了忠君原则。司马懿的丑恶行径与司马氏发动的典午之变,与植根于其思想中的申韩之术不无关系。
诸葛亮思想中亦有“申韩”之成分,在他的神机妙算中似乎夹杂着“申韩之术”。与司马懿不同的是诸葛亮只针对敌人,不针对自己人。尽管如此,从一生行为来看,诸葛亮是儒家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心目中良臣贤相,是士人的楷模。也正是这一儒家思想酿造了诸葛亮人生悲剧。
四、接班人培养
人才持续发展观认为培养接班人是事业后继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于魏蜀集团鹿死谁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培养接班人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共同心愿,不同的是司马懿在潜意识地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13] 且二人常年跟随父亲征战南北,增强了实战经验、增长了才干,又在与将领朝夕相处中笼络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党羽为篡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懿临终托付大事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谓意味深长。从表面上看司马懿将司马氏兄弟视为股肱之臣、托孤重臣,实际上给予爱子厚望,期待他们完成自己之未竟事业:弑君篡权。令其欣慰的是自己的期望没有落空,司马氏兄弟二人加紧巩固实力,在司马昭掌权时顺利夺取曹魏政权。
三家归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司马懿,他不仅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大权,而且极力打造了两位西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诸葛亮并非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天水郡见了姜维喜不自胜,“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14]并挖空心思收服姜伯约,将其定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姜伯约毕竟是降将得不到后主的信任,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受种种势力束缚,不敢放手一搏,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借屯粮为名外出避难。这一切说明了姜维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是极其不稳固的,虽然他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但是也难免遭人猜忌。
从某种意义看,诸葛亮选择姜维为接班人担任完成统一大业之重任,是一大失误。诚然,姜维不乏胆识与谋略,可在蜀汉集团时间较短、功劳不高、资历尚浅,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备加赏识、信任他的诸葛亮去世后,更是孤掌难鸣,难以服众。当他还在前线浴血奋战之时,后主已经降晋,这充分体现刘禅君臣对姜维挽救蜀汉覆灭命运之能力的怀疑。
因此,诸葛亮应舍弃姜维栽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然而,不象司马懿把儿子带在身边,诸葛亮经年疲于征战,无暇顾及其子的教育。甚至,诸葛瞻在《三国演义》中很少露面,直到最后,才在危难之际闪亮登场,演义一场悲剧之后,匆匆离去。笔者认为诸葛瞻才是诸葛亮理想的培养对象,其一他不乏聪明才智,稍一雕琢即可成器;其二他是东床驸马;其三可依托其父的声望。后两者使诸葛瞻能够得到蜀汉集团君臣之信任。倘若诸葛亮精心栽培诸葛瞻,谁能断言诸葛瞻必输于司马氏兄弟呢?又有谁敢确信诸葛瞻不能力挽狂澜改变蜀汉政权之命运呢?
参考文献:
[1]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81
[2]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82
[3] 陈寿.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43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534
[5]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534
[6]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534
[7]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535
[8]罗贯中.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450
[9]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450
[10]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539
[11]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184
[12]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182
[13]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467
[14]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