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专有名词
1. 佛法之中的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
苦集灭道即苦、集、灭、道四谛。
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1,苦谛
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
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2,集谛
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3,灭谛
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4,道谛
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1)佛经专有名词扩展阅读:
修行苦集灭道四谛的目的: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
四圣谛,照顺序来说,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
继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2. 什么是佛法里讲的空性
净空法师---色外有没有空?有空,可是一定要知道,色也是空,空是空性、是自性。色从哪里来的?色是空现的,色法之体就是空性,是一不是二。
【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这就是怀疑空不是色、色不是空,把色、空当作两桩事情,他以为色外有空。色外有没有空?有空,可是一定要知道,色也是空,空是空性、是自性。色从哪里来的?色是空现的,色法之体就是空性,是一不是二。你要是『取色外空』,你想想看你有分别心。所以他是十法界的菩萨,他虽然没有执着;他要有执着,他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最高也不过是 天人。
净空法师---学佛最重要的是,认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称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净空法师---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里名词很多,也称它作法性,甚至于称它作法身,也称为第一义,也称为大般涅盘。
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名词相,离心缘相,统统不能执着。
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里名词很多,也称它作法性,甚至于称它作法身,也称为第一义,也称为大般涅盘。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名词相,离心缘相,统统不能执着。听经不要执着言语,读经不要执着文字,不要执着名词术语,不可以胡思乱想,最好都不要想。不要想你会豁然大悟,如果你有想,你愈想愈讹,错了,愈想愈错。全把经义想错了,不是如来真实义,你所能够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法你得不到。怎样才得到?不想就得到了。想是什么?想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不到自性,就是缘不到真如,你怎么会懂得它。对世间法可以用,用思想,对佛法不能用,为什么?佛法字字句句是从自性流出来的。